作业帮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资讯

人口数量的有关问题(2)[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2 01:28:18 社会学论文
人口数量的有关问题(2)[1]社会学论文
【找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三)“独立”和“首要因素”
  人口数量压力是环境退化的独立要素和首要原因。
  作为环境退化的独立要素,人口数量压力表现为压迫生物的“阈密度效应”,即当人口密度超过某一限值,生物种群便会衰退或消失。“阈空间”指生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空间下限(km2/个,群);“阈密度”指生物对人口密度容忍的上限(人/km2)。“阈空间”与生物的体型、营养级正相关,即体型越大,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愈靠后,阈空间便愈大;同“阈密度”反相关,即阈空间愈大,生物对人口密度容忍的上限便愈小。由此,从r-对策物种到k-对策物种,阈空间呈阶梯式陡增,阈密度呈阶梯式陡减。猛禽,如毛脚鹜、游隼需12-28 km2方能正常生存,人参种群的生存仅需几平方千米。中国犀牛的阈空间为1.5×104km2(沼泽、丘陵林地),阈密度为2-3人;东北虎的阈空间为0.54×104km2,阈密度为26人;黑熊的阈空间为数百平方千米(1只约需10-20 km2),阈密度为65人;红松的阈空间为300-500km2,阈密度为40人。故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密度的上升,生物特别是k-对策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当代生物灭绝速度数百倍、上千倍于地质年代(自然状态下为每1 000年1个,而今每天便有3个物种灭绝),即是人口爆炸性增长形成的强大“阈密度效应”的必然。人口数量对生态/环境作用的独立性表明,(仅从生态角度看)即使不捕捉、不猎杀,单是人口密度的增加便会对k-对策物种造成致命的伤害。
  人口数量压力作为环境退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展现为人口的“基本需求效应”。按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对环境的各种冲击量(驱动力)均可归化为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即人口规模和消费水平。“基本需求效应”的形成,在于数量与基本消费的不可分割(不存在没有基本消费的数量),基本消费与非基本消费相比而言的刚性(人可以不坐飞机,但绝不可以不吃饭),特别是基本消费品生产要素(土地、水、气候及其空间配置)的短缺,以及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系统的外部性——森林毁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物种灭绝等。而基本消费品生产的艰巨性,则促使人们增加投入(化肥、农药、机械动力),进而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搞钱容易搞粮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1950-2000年,全球经济产出增长5.6倍(由近7万亿美元到46万亿美元),而谷物产量在大量投入下仅增1.9倍(由6.4亿吨到18.55亿吨)。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即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在人口数量压力下——摆脱贫困,追求温饱——毁林垦荒的必然恶果。人口的“阈密度效应”和“基本需求效应”表明,减少人口数量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作用。
  
  三、数量与结构
  
  (一)“人口红利”
  人口对经济的影响被一些人进一步归结为年龄结构的变化:在人口转变初期,人口数量增长迅速导致社会负担加重而对经济发展不利;到第二阶段,人口数量增长减缓带来社会负担减轻而有利于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人口增长趋于静止,人口结构趋于稳定,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趋于中性。一些研究还得出以下结论:人口年龄结构红利因素在东亚经济奇迹中的贡献率为1/3至1/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对近二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红利”效应,尽量延长“机会窗口”的开启时间,中国必须放开二胎生育,实施人口“可持续不减”战略。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追求“人口红利”所要付出的代价,除人口和就业压力外,还有资源/环境压力的持续和增大,进而生态/环境恶化的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在总体上趋于恶化:森林严重退化,支持覆盖率的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水土流失面积为367×104km2,占国土面积的40%;七大河流已成“悬河”,1/2的人口、1/3的耕地、7/10的产值处于江河洪水位之 下;荒漠化土地为262.2×104km2,占国土的27.3%,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四亿人口和其耕地、家园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之中;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78%),且处于质量递减状态;江河断流时有发生,湖库干涸不断出现,农业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困难,1/2城市供水严重不足,地下水严重超采;江河严重污染,3/4河段已令鱼类无法生存,4/5人口饮水受到污染,1/4人口饮水水质不良;大气污染严重,几乎所有城市的TSP(总悬浮颗粒物)都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SO2排放居高不下,半壁河山酸雨肆虐;洪涝、干旱、生物灾害、地质灾害规模扩大,近岸海域赤潮濒发;大型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濒临灭绝,鼠类兴盛为灾等。
  合理的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无疑是有利的,但与人口压力、就业压力及由此带来的各类社会问题相比,与之相关的“人口红利”只能算是“蝇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