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资讯

论人口流动机制—以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为例[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3 18:20:12 社会学论文
论人口流动机制—以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为例[1]社会学论文
【www.51lw - 社会学论文】
功的主要标志。如当时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同是下乡,但对某一特定个体来说,他只能去边疆,而不能去农村,这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决定的,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抹杀了流动者自主选择性的迁徙,其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强调这一点,就是说在今后的人口流动中要充分注重流动者的主观愿望和自主选择,切忌强行指派。

  (五)人口流动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给予必要的信息引导、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基本确立的今天,经济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人口流动也要按照“市场理性”的原则,引导人口流动的方向、路径和内容。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既是人口流动的导向,同时又给人口流动带来不确定性,使一部分人的流动陷入盲目性和无序化。对此,第一,政府尤其是流入地政府要加强信息发布和政策引导,发布当地的就业信息,既可以避免外来人口的盲目涌入,给社会正常秩序带来负面影响,也可以减少农村流动人口的流动成本。第二,流入地政府要废除歧视外来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性限制,切实保障外来农民工的基本权益,使流动成为“完全”的流动。第三,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和设置,要适合社会公平、经济发展和方便人口流动。只有这样,人民平等、城乡一体、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才能实现。

  注释:

  ①词源上,“迁徙”是指多种鸟类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的一种习性;“迁移”是指动物进行一定距离的移动的习性;迁徙可能回到原栖居地,迁移一般是离开原栖居地,到新的地方居住。流动是指人和动物的运动,包含迁徙和迁移,范围最广泛。运用到人口流动上各自的含义有所不同。

  ②由于大跃进和困难时期的统计数据不全、不实,迁徙人数的数据各个研究者有所不同。请参见:《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的《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李若建的《大跃进与困难时期人口迁徙初步探讨》,陈理的《60年代初精减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决策的研究》。

  ③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即是说2000年底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4亿多人。目前也有报道称,2006年流动人口已达2亿左右。

  ④“政府的流动”具有二重性。一种是政府和国家为了社会整体利益和综合发展需要,对部分地区进行移民,如三峡水库移民,退耕还林移民,水源保护移民等,是正确的合理的人口流动;另一种是本文所说的脱离客观实际的,违背迁徙者主观意志的强制性的迁徙。

  ⑤本文所说的“生存理性”与黄平的含义略有不同,主要是指由人的本性决定的追求更好的居住环境和获取幸福生活的本能驱动。

  ⑥俞德鹏(2002)的研究认为1962年到1979年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为1776万人,国家为此累计拨发安置经费75.4亿元。(参见《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21日国务院务虚会上,国家劳动总局局长康永和讲到上山下乡问题时,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每年国家、地方、企业要花20余亿元(用之于上山下乡)。本文根据推算从1968年到1980年估计约为100多亿元。确切数据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李庆刚.十年来“大跃进”研究若干问题综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2).

  [2]李若建.社会流动模式的改变与大跃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人口迁徙初步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5]陈理.60年代初精减职工、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决策的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6).

  [6]邱国盛.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3).

  [7]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J].社会学研究,2005,(5).

  [8]顾洪章、胡梦洲.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9]杜鸿林.风潮荡落(1955-1979)——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10]任国庆.沉痛的“使命”──回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3,(4).

  [11]肖冬连.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