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文学论文 > 教育资讯

文学论文 :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汉语世界的文化现代性问题[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5 02:06:17 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 :理性批判与现代重建--汉语世界的文化现代性问题[1]文学论文
【找论文网 - 文学论文】
另人高兴的是,前些年的那场"自封为王",围绕着" 现代 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紧张关系所展开的与其说是争论,毋宁说是争吵乃至争骂,并没有持续太久,最终被明智之士以一句轻描淡写的调侃"后什么现代,而且主义",而不了了之。
如果说这场争论还有什么价值,还值得我们把它当作一个话题重新提出来的话,那就是它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性"作为一个 问题 ,既具有 历史 性,又不乏当下性;既是地域性的问题,更是全球性的难题,特别是对于我们来说,就更非一个毫不关己的外部问题,恰恰相反,而是一个有着纠缠不清的切身性的问题。我们当前所要做的,不是鹦鹉学舌一般地跟着别人,老是嚷嚷什么"后现代","后启蒙","后历史"以及"后理想"等,而是应当塌塌实实地清理"现代性"的具体论域,从 社会 理论 的角度,结合社会思想史,特别是近百年来 中国 的社会思想史,认真地思考颇具历史具体性,然而决不有悖于现代性之普遍有效性要求的中国现代性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性"作为一个问题之提出,从具体历史时间来看,是在十九世纪,尽管此前不乏对"现代性"的朦胧认识和直觉批判,比如德国启蒙思想家哈曼(Hamann)和赫尔德(Herder)等。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作为一个社会理论家,其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提出了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勾连关系,更在于他那个对同辈以及后世产生巨大 影响 的概括性命题:所谓"现代性",即是"合理性";所谓"现代化的进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换言之,韦伯透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所发生的特殊辨证关系的 研究 ,加上对世界上各大文明体系及其宗教理念的比较 分析 ,不但揭示了"现代性"问题和"合理性"难题自身的复杂性,更阐明了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暧昧性。这样一来,韦伯就把"现代性"
问题转化成了理性的问题,现代性批判在他那里则变成了理性批判。
  韦伯这样认为,固然有着浓重的康德主义的理性批判色彩和形而上学味道,但他毕竟为解剖和诊治"现代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韦伯在东西方探讨"现代性"问题时都成为了一个出发点,轻易绕不过去。
  在西方,针对韦伯的"现代性"批判命题,出现了三种相互不同而又相互牵涉的"现代性"模式,分别为:

  (1)
  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从马克思经卢卡奇,一直延伸到当代的法兰克福学派);该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矢志不移地进行工具理性批判,然而他们也正是在这点上走向了极端。
  (2)
  自由主义现代性模式(从韦伯经帕森斯,一直 发展 到卢曼);和社会主义现代性模式一样,这条路线也是一以贯之,二者之间并且始终处于紧张关系之中。
  (3)
  保守主义现代性模式(以托克维尔,舍勒和西美尔为代表);该派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不算顺畅,与上两派的激进相比,显得滞后,但近来又有复兴之势,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上述三种现代性模式分别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性批判逻辑和社会改造方案,也形成了迥异其趣的社会理论进路,贯穿着百多年的西方社会思想史,相互之间或争执抵牾,或补充附和;或一枝独秀,或齐头共进。但是,到了当前,三者走向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德国当代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在这方面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尝试,他有关现代性 哲学 话语的阐述,把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中国,韦伯同样也被当作了提问的基础,"韦伯与中国现代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成为汉语世界现代性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另人遗憾的,我们在提问过程中,于不经意之间把韦伯的命题给置换了,普遍关注的是所谓的儒家(乃至道家,佛家等)伦理话语或宗教话语与现代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从而把现代性问题又一次还原为中西二元关系问题,现代性问题的实质被基本忽略了。
  近期,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刘小枫的力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不但在汉语世界重新激发起思考现代性问题的热潮,而且也在一定意义上把汉语世界的现代性讨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该书通过全面清理西方的现代性话语体系,把现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引入社会理论领域加以审理,主张要带着中国的现代性建设经验,参与到西方社会理论的修缮中去,以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能够担当协调中西现代性的命运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的中国社会理论。
  显然,《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并非没有问题可以检讨,比如其中对于西方现代性的理解就有宽泛模糊的地方,把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现代性话语归整为一,是有悖于各自的历史经验的,而且美国作为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其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特殊贡献也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其次,社会理论的本土化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行,如果有必要,也很可行,那么,又该如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