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文学论文 > 教育资讯

文学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1 03:35:41 文学论文
文学论文: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1]文学论文
【找论文网 - 文学论文】
【原文出处】漳州师院学报
【原刊期号】199403
【原刊页号】050-054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作 者】邓细南
【复印期号】199501
【标 题】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
【正 文】
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
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
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
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
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
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
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
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左传·桓公二年》)
3、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 (《史记·游侠列传》)
4、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盐铁论·本议》)
5、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邶风·绿衣》)
6、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7、年不顺成,君衣布jìn@①本,关粱不租,泽列而不赋,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
·玉藻》)
8、岂有文章惊海内,漫芳车马驻江干。 (杜甫:《宾至》)
9、韩之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不生得失,生
得失则语泄。 (《史记·刺客列传》)
10、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11、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
汉书·张汤传》)
例1根据上下文义的相承关系,“国家”偏指“国”指晋国,“家”无义只起陪衬作用。例2“国家”无
偏义,“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作为单音词连用的“国家”均恢复其固有的词汇
意义。有时“国家”也可分用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例3“缓急”联系下文虞舜窘于井lǐn@②,
伊尹负于鼎俎……当偏指“急”就是急难的意思,“缓”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4“缓急”无偏义
,“缓”指“缓和”,“急”指“急迫”,是单音词连用。例5“衣裳”联系下文“采采衣服”偏指“衣”即
“衣服”,“裳”无义起陪衬作用,是偏义复词。例6“衣裳”无偏义,“衣”指上衣,“裳”指下裙,保留
各自原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7“车马”偏指“车”,因“造”只能与“车”相照应,“马”是不
能“造”只能“养”的,是偏义复词。例8“车马”无偏义,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9“
得失”根据上下文意偏指“失”即差错,弊端,是偏义复词。例10“得失”无偏义,“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是单音词连用。例11作为偏义复词的“短长”由于两个词素结合不
够紧,允许颠倒成“长短”,而“长”正与上文的“高”相照应当偏指“长”,专指长处功劳。按张安世的话
,意思是不要自己夸张,所以“短”只起陪衬作用无义。<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