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荷兰移民 > 教育资讯

感受荷兰“光影荷弦”的魅力[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3 22:00:23 荷兰移民
感受荷兰“光影荷弦”的魅力[1]荷兰移民
【网络综合 - 荷兰移民】
◆以下内容为无忧考网收集整理,供大家学习参考!!
2006年是伦勃朗年,各种纪念活动如火如荼。

  17世纪是荷兰的黄金岁月。职业画家如雨后春笋,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便在此时诞生。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一生大喜大悲的荷兰画家能够影响欧洲画坛如此之久。400年来,人们总不忘记为他做点什么。

  小城里走出“大家”

  莱顿岁月(1606~1631)

  由于今年是伦勃朗年,伦勃朗的出生地、一贯宁静的东岸小城莱顿(Leiden)变得热闹起来。一条以伦勃朗出生地为起点、途径伦勃朗家族风车、小时候就读的拉丁学校、只上了三天的莱顿大学、学画的画室、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De Lakenhal)、落脚在伦勃朗纪念处的路线成为观察莱顿的新视角。从早到晚,不断有人在导游陪同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这个小城内行走。虽然伦勃朗的出生地早已被几栋相貌平平的公寓楼取代,伦勃朗家族的风车也早就刻上了别人的名字,却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莱顿小城本身的欣赏。

  莱顿大学 伦勃朗曾在此就读

  这个如今到处是闲适的人群和咖啡馆的城市在历史上却饱经战争沧桑。16世纪,为摆脱西班牙统治、争取独立,荷、西之间进行了一场长达80年的战争。战争给莱顿留下了厚重的城门、威严的大炮、灵巧的吊桥和交织复杂的运河,还有一项特殊的礼物,那就是莱顿大学。大学拥有一个栽满奇花异草的植物室,曾经培育出荷兰第一朵郁金香;它是荷兰惟一一所设立中文专业的大学,著名诗人多多便是莱顿汉学院图书馆的常客;荷兰许多皇室成员也在此毕业。大学因莱顿而产生,莱顿因大学而闻名。在这里,学校与城市融为一体。大学是学子们的家园,城市是大学的摇篮。人们既享受着风景宜人的古城,又生活在大师云集的精神殿堂。无论对于偏好时尚享乐的人还是热爱心灵活动的人来说,这样一所大学城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虽然伦勃朗迫于父亲的旨意在莱登大学法律系读了几天书,但无围篱的校园与路旁最古老的校舍或许也曾出现过他瘦小的身影。

  拉丁学校 寻找小伦勃朗的身影

  大学之前就读了7年的拉丁学校却至今都还有小伦勃朗的身影。人们将室内格局精心还原,小桌子、小椅子、小文具、小玩具,还有小伦勃朗,17世纪触手可及。但不止一个伦勃朗的研究者感叹道:伦勃朗并不是个好学生。甚至一位传记作家夸张地说他“仅略通荷兰语,更不用说拉丁语了”。直到14岁离开莱顿大学开始学习绘画,他的聪明才智才真正体现出来。

  莱顿雷肯霍尔市立美术馆里的名画

  1625年当伦勃朗返回莱顿时,已是个独立的画师,父亲对其成为律师的希望彻底破灭。他与好友共同开设一间独立画室,《石击圣史蒂芬》(Stoning of St.Stephen)、《尼可莱斯.鲁特像》(Portrait of Nicolaes Ruts)等一批该时期的代表作开启了他在莱顿的知名度。现在,在莱顿雷肯霍尔市立美术馆可以欣赏到“伦勃朗,实景再现”、“伦勃朗风景作品展”和早期的其它作品。其中《读圣经的妇人》被认为是他母亲的肖像,“伦勃朗之母,玄妙与现实”展也将展出。

  伦勃朗的悲与欢

  阿姆斯特丹岁月(1632~1669)

  下午是阿姆斯特丹最迷人时分。阳光照在交织如麻的运河上,粼粼波光像天际中闪烁的群星。一排排狭长的临街小楼紧紧依靠,灰色的、红色的、棕色的,顶着各不相同的屋顶,像戴着五花八门的太阳帽的女人们在午后街头慵懒地闲望。任时光荏苒,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区始终保持着17世纪的模样。在任何一条老街或河道旁,都可以寻到伦勃朗生活的印迹。

  走进伦勃朗的艺术世界

  到了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如鱼得水。首幅团体肖像画《杜尔普医生的解剖学课》(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as Tulp)因表情丰富、人物呈现动态与特殊的透视构图而大受欢迎。 在这幅画里他开始运用了明暗对比,但画面的整体用光还是明亮的,只是背景深沉灰暗,主体人物更加鲜明活泼。这种生动的表现力深受人们青睐。

  1634年伦勃朗与出身贵族的莎斯姬亚(Saskia)结婚,这段磨坊主儿子与市政官员女儿的婚姻引起不小的轰动。无论流言蜚语怎样,伦勃朗与上流社会的往来更加频繁了。他的画约不断,身价渐长。富极一时的他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其中大部分装饰品用于绘制自画像时使用。这种高调奢华的生活在他中期的自画像中可见一斑。那幅《和沙斯姬亚一起的自画像》(Rembrandt and Saskia in the Scene of the Prodig荷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