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这九个字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分别可以用什么具体的意象来表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18:24:45

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这九个字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分别可以用什么具体的意象来表达?
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这九个字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分别可以用什么具体的意象来表达?

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这九个字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分别可以用什么具体的意象来表达?
1、“仁”:仁人、爱人、仁爱.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5、“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6、“恕”:恕道,体谅.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7、“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8、“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9、“悌”: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