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9:38:23)常见的地图有_和_.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45:35

(14 19:38:23)常见的地图有_和_.
(14 19:38:23)
常见的地图有_和_.

(14 19:38:23)常见的地图有_和_.
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约7万个.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图集采用高精度的今地图为底图,以19世纪40年代前的清朝版图为基本范围,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权均编绘上图;总图和分幅图都确定其标准年代或标准时期,尽可能地反映同一个年代或时期的疆域和政区;大量吸收国内外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大厅足,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
总编例
1.原始社会遗址图三幅,一幅显示全国所有已发表的原始社会时期的遗址,另二幅用扩大比例尺分布显示遗址比较稠密的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和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夏、商、周三代各有全图一幅,商,周二代各加一幅用扩大比例尺显示地名比较稠密的中心区域图.周代另加一幅王畿附近地区图.
2.自春秋战国至明清各重要历史时期都制成分幅图若干幅,尽量容纳见于各该时期记载的各种地名,这是本图集的主体图幅,比例尺小或六、七、八、九百万分之一,大至二、三百万分之一.一幅若有部分地区地名过密难以容纳,则另制放大比例尺的插图附见图幅四角.每一图组另制全图一至四幅,用以显示每个时期某一年代或前后几个年代的全国概貌,内容从简,比例尺为二千一百万分之一.
3.春秋、战国二图组的分幅图,凡见于这两个时期的地名,不分先后,一概入图.秦以后各图组的分幅图,其疆域和政区建制各选取该时期中某一年代为准,根据该时期的总志、地理志和其他有关记载,排出这一年代的政区建制表,据以画出各级政区.凡此年已废或始建于此年以后的郡县,一般只选画前后朝所没有的,采用聚邑注记符号予以表示;如其驻地当时已有别的地名,则在该地名旁括注郡县名称.聚邑除确知为后起者外,凡见于各该时期记载的,一律入图.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辖境难以详考,全图、分幅图都不画国界;惟战国中叶公元前350年左右可大致钩勒,另制诸侯形势图一幅,画出国界.
5.秦以后各图组的政权疆界和政区建制的断代年代,其选择的条件是:一、该时疆域政区相对比较稳定,并具有代表性.二、有比较详确明细的文献依据.若不具备这两个条件,一般采用这一时期后期的某一年.同时期并存几个大政权,尽可能采用同一年代编绘,但有时为资料所限,或为了要显示边区政权强盛时期的情况,亦得另选不同年代.同一政权的直辖地区,一律按同一年代编绘,惟羁縻地区间或另选不同年代.一个图组的分幅图如年代相同,全图亦即采用这个年代,径以各分幅删节缩拼成图.如分幅图年代不同,全图采用多数分幅的年代加以缩绘,对其不同年代分幅的地区,则依所定年代的情况改绘.一个图组或需要二至四幅全图用以显示这一时期前后疆域政区的变化,则各全图自选一有代表性的年代编绘.所选择的年代只有一部分地区与分幅图的年代相同,其余不属于这一年代的地区都按这个年代另编.全图年代不要求与分幅图完全取得一致.
6.秦以后各时期的分幅图都画出县级以上政区的治所,郡级(秦至隋的郡、唐至宋金的府州、元代的路和直隶府州,明清的府和直隶州厅)以上政区的辖境.县治以下的聚邑、关津、堡寨等,隋以前凡见于记载的基本商都画出,唐以后则画出其一部分.各时期只画出见于当代记载的地名,凡只见于后代记载而不见于当代记载的地名一律不画.府州郡县治所无确址可考而大致方位可指者,不画符号,作无定点注记于适当方位;凡大致方位无也可指者,列名于图框外或图幅背后.列目于《地理志》的名称因断限年代不同而不见于图的,均列表附于图后.
7.东晋十六国图、南北朝时期,或因前后朝变化不大,或资料不足,故只取南齐、北魏画分幅图,画全州、郡、县三级,以窥一斑.其余各朝皆画简图,或只画一级政区界,或只画政权界,各级政区只选画一部分;五代十国也同样处理.各时期边区政权,也因资料不足,或只在全图中表示,或一个、几个政权合一幅简图.除渤海、南诏、大理画出一级政区界线外,其他政权内部皆不画界线.
8.各级政区治所一般根据《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等唐宋至明清的总志所载故址考定入图,一部分查对了地方志和其他专著,一部分采用了近代考古学者的调查和发掘报告.边区部分主要根据各史“四夷”传和有关边陲资料.政区界线除有明确记载者外,一般根据该政区当时领有哪几个县,这几个县相当于现今哪些县钩出,有时还参考了志书上所载州县的四至八到.有些地区缺少当时可资定线的依据,则袭用前一时期或后一时期的界线.有些边地州郡定点太稀,无法钩勒,则画其可画部分,允许中断,不强求连接.
9.图上只标出具有政区性质的部族分布注记,凡有政区建制的地域,一般不再标当地部族名称.
10.河流湖泊当代有记载的按记载选择一部分入图,无记载的按前代或后代画.海岸线根据今人的研究画出.山川不见于当代记载的,一般即不作标注,有时不能不注,则采用前代或后代名称.
11.画出战国、秦、汉、辽、金和明代的长城、边塞,有遗址的和没遗址的采用不同符号.北魏、北齐、北周和隋代的长城记载过于简略,又无遗址可寻,故不画.
12.分幅图多数系在内部本原版上修补挖改而成.全图多数出自新绘.今行政区划改用1980年的建制.
13.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代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这套图集力求把这个范围内历史上各民族、各个政权的疆域政区全部画清楚.有些政权的辖境可能在有些时期一部分在这个范围以内,一部分在这个范围以外,那就以它的政治中心为转移,中心在范围内则作中国政权处理,在范围外则作邻国处理.
14.全图凡中国内部各政权分别着不同的较深色,邻国皆着同一淡色.分幅图主区着比较鲜艳色.邻区有与主区同属一政权者,有属于另一政权而仍在中国范围内者,有不在中国范围内者,分别着色.
15.历史上有些地区本属两个政权间的瓯脱地带,不应勉强划属某一政权,图中不画界,用着色示意或为两不管地带,或为双方势力交错地带.
16.各图组图幅的排列,若同时有几个政权,先中原,后边区,或依政权建立先后为序;同一政权内各政区,按当时官书或正史《地理志》中的次序排列.
《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历史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议编绘一本历史地图.次年春,应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的推荐,谭先生应召到北京,负责改编、修订清末杨守敬编绘的《历代舆地图》.由于工程过于浩繁,1957年初谭先生回到复旦大学,组织班子,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1959年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66年文革开始,谭先生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关入牛棚,三年以后始恢复工作.1974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始告完成,先出内部本,以后经最后修订公开发行.
这部八巨册的历史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收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包括了我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我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所有的地图都以今天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并附有地名索引,便于查找.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八十年代初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被视为建国以来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数次得奖,复旦大学还以之作为礼物赠送来访的美国总统及其他国家的领导人

地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
若再继续分地域地形图可分为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卫星云图等
抱歉上次打错字了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