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么 运用政治术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14:21:12

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么 运用政治术语
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么 运用政治术语

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文明生活需要做些什么 运用政治术语
中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 易宪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今年“两会”的主题,也是“两会”代表的共识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在各个具体事项上展开.
  现在要问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一种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人气比较顺,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
  对于前两种解释来说,比较大而化之,如果以此涵义,可能会让民众觉得到与现实相去太远,可望不可求,因此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国和谐社会之本义的.对于后者,则比较具体实在,但没有办法用制度与规则来界定.
  社会掠夺泛滥破坏和谐
  在本文来看,和谐社会尽管有它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及经济基础,但这些基础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能否根据个人的约束条件,来尽个人的社会责任及分享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时,个人的努力能够通过社会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得到认可,不会受剥削与掠夺.
  以个人应有的权利扩张为基础,以此就能够扩展到家庭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种多层次和谐不仅是有机的、动态的,而且是具体的、实在的,应该体现在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衣住行的点点滴滴上.而只有每一个人的应有权利得到尊重与保护,才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之动力与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如在中国,为什么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越来越扭曲,贫者居无片瓦富者豪宅遍布会越来越明显?为什么民众对房价的疯涨反应会如此之强烈?股市投资者会对股市的低迷大声呐喊?就在于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规则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公平.
  正是由于制度规则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民众应有的权利或是不能够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与剥夺,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这种不公平大获其利,从而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社会掠夺泛滥,和谐社会如何可能.
  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就是通过制度规则让整个社会大部分金融资源集中少数银行手中,然后行政机构又通过利率管制的方式来独享这些资源.在这里,通过利率管制,一方面国内银行以十分低的利率迫使全国民众的储蓄进入垄断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又能够轻而易举地以高利差向企业与个人信贷.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则使广大民众的财富流向国内银行体系及少数企业与有权的个人,同时国内银行与获得银行贷款的人也轻易地获得高利润.
  国内银行是这样,国内股市、房地产等市场都是如此.可以说,如果这样一些制度规则不能够改变,和谐社会是无法建立的.
  还有,中国房地产业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涌现许多富翁?为什么中国的富翁一半以上会是房地产商?为什么中国的房价会在短期内节节疯涨?这既有在征地中对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掠夺,也有对消费者的掠夺,对全国储蓄民众的掠夺.因为,中国房地产业以非市场化的方式,把房地产市场所需要的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成本让全国民众来承担,而让房地产的收益归少数人所有.这种对民众利益的侵害,可能是目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最大的根源.
  个人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最关键的方面就是通过法律制度来确立民众的基本权利,通过法律制度规则来保证民众的基本权利不受掠夺.只有这样,民众才能够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力得其所,社会和谐就得以形成.
  当然,个人基本权利得以确立与保护就得有一套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因为,在市场中,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及国家之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当这些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仅需要个人有正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也有接受这些诉求并在决策过程中表达的渠道.
  在中国的社会中,为什么恶性事情经常发生?为什么民众不能够通过正式的渠道来争取个人利益?原因在于这种机制没有建立,或是机制不畅通.
  总之,和谐社会的核心不是理想,而是民众基本权利的享有与保护,而这种享有与保护得由政府来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有一套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不能繁荣,没有和谐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中国能否走向和谐社会,需要一点一点地来做.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条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古今中外,无论是当权者还是一般善良的百姓,都希望有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社会.对此,各国政治先哲们开过许多药方,当今世界也不乏长期没有动乱、没有战争、社会矛盾不那么尖锐、各方面关系比较和谐的社会的例子.但问题在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今天中国的具体环境下构建和谐的社会?
  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机会平等,就是每个公民,不管贫富“贵贱”、能力高低、是男是女,都有平等参与机会竞争的权利.竞争的结果是另一回事,但每个人都享有得到这种机会的权利,这种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可剥夺.这是社会公正与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能保证做到机会平等,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活力,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能使人们心平气顺.今天社会上许多怨气就是产生于我们这个社会还没有真正做到机会平等.如公职、就业、教育等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有些人、有些群体被公开或暗中剥夺了平等争取机会的权利.各种社会不公,有些单位和企业实际存在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长相歧视现象,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在小范围选用干部的做法,以及经济活动中的种种黑箱作业……无不属于这方面的问题.那些被无辜排斥在机会之外的人们,怎么能让他们跟社会和谐呢?
  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须知,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 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看得准,他剥去种种貌似革命的假社会主义理论的外衣,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20多年来,国家成就斐然,初步实现了小康,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不够坚实,还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最终彻底消除贫困,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土壤.
  抽肥补瘦,缩小贫富差别,是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有穷有富,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常态.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试图建立一种人人过着一样贫富生活的社会.实践证明,那种模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失去竞争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穷富差别,地区差别.对于这种现象,党、政府和社会,首先应承认合理合法的差别,不应采取贫富拉平的做法,要继续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竞争发财致富,同时通过政策为弱势人们和地区创造必要的条件增强他们的致富能力,尤其要通过依法税收将富人和富裕地区的一部分财富收上来进行第二次分配,部分税收用于发展公益事业,部分用于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地区的补贴,这叫“抽肥补瘦”.实践证明,这是许多国家都实行的有效政策.
  当然,对以权谋私,通过各种腐败手段非法暴富的人,必须坚决没收非法所得,实行坚决打击.他们与劳动致富者和合法经营致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是增进社会和谐所应该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实社会矛盾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只是尖锐程度不同而已.社会要形成习惯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处理矛盾的机制和社会氛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会用以暴力对暴力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结果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积累的巨大破坏,最后还是人民吃亏.今天的社会与过去不同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沟通、协调、调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形成讲诚信,重责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风尚.
  在中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键是执政党自身.首先执政党内部,特别是领导高层,必须是和谐的,团结的.过去一个严重的教训,是党的高层不和谐,斗争不断.高层不和谐,下面各级能和谐?党内不和谐,社会能和谐?今天不同了,全党上下很和谐.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党组织,7000万党员,只要共产党内部和谐,全国就乱不了.当然党内要和谐,必须发扬党内民主,营造党内发表不同意见和平等讨论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把全党积极性调动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
  改革开放,是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国共产党任重道远.但有充分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群众冷暖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致使群众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引起民愤;有的动辄使用专政工具压制普通上访群众,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群众工作机制僵化,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94/files/hzedu/html/article_1447_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