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走近崇祯皇帝——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20:06:46 体裁作文
走近崇祯皇帝——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走近崇祯皇帝——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

薄雾在梦境中散开,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辨。耳边传来古老的钟磬之音,辉煌的大明王朝展现在我的眼前。城外,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城内,宁静安详,静谧幽深。深宫大院尽处,只传来一串沉重的脚步声。他——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纵是一国之君,然而走近他,却不难体会到威信背后,那份悠然与不尽。

崇祯的一生充满了崎岖坎坷,他的继位,更是在一种巧合诞生——先兄朱由校无一子嗣,万般无奈与仓促之下,年仅15岁的他只好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皇位。他的继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本应是大明王朝的希望——崇祯在位十七年,日理万机,财色酒气全无。他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然而,历史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乃至于整个国家都走向灭亡。先兄的昏庸执政,使崇祯面对的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此时的他,内心该是多么矛盾啊!大势已去,他却能让国家坚持了十七年之久,已实则不易,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勇敢与胆怯的抉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勇敢,并为国家的长久付出了心血,虽死,则无憾矣!面对这样一位皇帝,又怎能不令我折服呢?然而崇祯皇帝显赫的权力背后,却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奸臣的满口胡言,使他受尽排挤、压迫和虐待,也使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和善良的秉性。十五年的沉默,终于在登基的那一刻冲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了奸臣,使朝代焕然一新。国家统一的梦想似乎指日可待,但却被他自己毁于一旦,实在令人同情。杀死袁崇焕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以至国家再也没能力与清兵抗衡。如果历史可以倒流,我真想替他收回处决袁崇焕的指令。然而,历史不会倒流,我也只能在心里做着这个美梦罢了。当“李闯王”进京的那一刻,崇祯视死如归。他平静地遣走身边的宫女、太监,然后和自己最忠心的奴仆在一棵古树上自缢而死。他走了,背负着“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带着一身未了的心愿魂归煤山。为坎坷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他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走近崇祯,体会一代君王背后的难隐之情;走近崇祯,感受灾难来临之际的那份坦然与从容;走近崇祯,学会勇敢地承担属于自已的那一份责任。带着对崇祯皇帝的敬仰,同情与惋惜默默地陷入沉思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走进崇祯,探究一代君王的内心世界。观点明确,立意浅显而耐人寻味,富有丰富的意蕴。论证层次清晰,结构明朗。引起读者的思考。

篇一: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一直以来,我对历史这类书籍颇感兴趣,也读了不少。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历史枯燥、乏味。虽说读史可以明智,但常常看得人头昏脑胀。但《明朝那些事儿》不同,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用诙谐的笔调,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涛澎湃的暗流。

看完书后,有些迷茫。历史就像一个大舞台,你方唱罢我上场,各个党派轮流转,言官、宦官齐上场。

历史就像一个擂台赛,只有绝顶高手,才能站上这个舞台,去竞争,去登上权利的最高巅峰。徐阶、高拱、严世藩、张居亚??让我们感受到了最高智力者的战争。

历史就像一台戏,邪不压正是永远不变的真理,但时间才是最大的前提。于谦、袁崇焕、六君子、七君子??的冤杀,他们是权利争夺中的牺牲者,权利争夺中的炮灰,虽然后世给予了他们足够的肯定,但那样的肯定,也是于事无补的,并不能减少他们死前的痛苦,并不能让他们死而复生。

看了这套书,许多人、许多事都让我感慨颇多,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王守仁、海瑞和张居正。

王守仁,就是“阳明先生”,他是余姚人。虽然我也是余姚人从小听说王守仁是“余姚四先贤”之一,但是对他的了解却并不多,但通过这套书让我了解他的心学理论富有哲理,更引出了“泰山学派”等众多分派,他文武双全,文学家众所周知,比武连中三箭,更难能可贵是在国家危难期间能够挺身而出,这让我对王守仁先生顿生敬意,让我对家乡出过这样一位惊世骇俗的人物而感到自豪。

海瑞,这位笔架先生,二十八岁中举人,别人做县令,做到肥水流油,而他却免去县中所有的惯例,生活过得一贫如洗。一件官服,他穿了整整七年,一扯一个线头。工资更是连养活一大家子都不够以至于家中后院还要开五分地,种点豆角、黄瓜,自给自足,过着贫民的生活。

张居正,明朝

篇二: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在我十二岁生日的那天,妈妈送给我了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

当我翻开书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内容真实,语言幽默,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可见历史题材的书也可以写得轻松,让读者也读得轻松。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也去感受感受。

篇三:《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这套书很多年前就很火了,但对于很多流行的东西,我有时会很装逼的表示不屑,包括爱疯。很多年后,鉴于无聊的时光与手机发达的电子书功能,我出于无聊的理由开始看。很多人说,想到他有这么多本,有这么多字,感觉是个大工程,不敢下手。说起来,这实在要归功于我的速读能力,以及学过注会的功底。(有时在想考注会到底是为什么,现在发现好处真是无处不在,什么书在他面前都是小巫见大巫,当然司法考试亦是如此)外加上我也喜欢历史,虽然大部分都是在看古装电视剧。于是,我仔细从脑子里搜索了和明朝有关的电视剧,发现寥寥无几,“穿越时空的爱恋”让我知道了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等,“游龙戏凤”“绝代双骄”里面有那个爱玩的朱厚照、坏太监刘瑾(话说知道这个人,还是小时候有个同学叫刘瑾,突然改名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刘瑾在历史上是个超级坏的太监),“十全九美”里面还知道了那个木匠皇帝朱由校,“孝庄秘史”里面有晚明时期的洪承畴、祖大寿、袁崇焕以及只有其名不见其人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好吧,我承认,我看的这些电视剧都是胡编与戏说,连个像样的历史剧都不算。我还曾好奇过,为什么清朝的辫子戏这么多,而这个汉人天下的明朝却没有那么多电视剧。好吧,当年明月的幽默风格传染了我,还有我本来的罗嗦风格。言归正传,我带着这仅有的历史知识,我翻开了明朝的历史,这个对我来说神秘的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时势造英雄

说实话,身为一个女生,我貌似对打打杀杀没什么兴趣,打天下的过程,甚至于打仗、平乱的过程,对我来说,是无聊大于有趣的,我用我自动识别好恶的眼睛,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着朱元璋夺天下。终于朱元璋建国了,这个过程里,我只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辩题出现在从高中到大学,大大小小的辩论赛中,向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完这段历史,我有了我的答案——时势造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向来是不缺英雄的,而且英雄是以结果论的。矬子里拔将军,也自然能选出一个,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不管是谁,反正是赢的那个,他就是英雄。英雄也是人,人在时间面前是渺小的,那样一个时间点,能赢的那个就是hero。

从无到有

相对来说,治天下更难。朱元璋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当然这只是个正面的委婉的说法,也有很多人用另一词来表示,那就是暴君。明初的胡惟庸、空印、蓝玉等几大案,表明了他肃贪的决心。贪污是个任何朝代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是人的劣根与欲望。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法不责众”,我向来相信这个词的威力:当人人都有份的时候,也就无从追究了。而朱元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魄力,一万个人贪,那就杀一万个人;都贪,就都杀掉。虽然残忍,但让我佩服。可以说在朱元璋时代,当官不是件好事,因为动不动就掉脑袋,也没人敢贪污。我真的有些感动,“官为轻,民为重”,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时代。

朱元璋时代还有一个政策,影响着明朝百年,甚至于今日都有借鉴意义,那就是言官政策。有一类人他们就是专门负责提意见的,上到皇上,下到知县,他们都敢弹劾。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大臣,你没有被弹劾过,说明你没有用、没有意义,人家懒得弹劾你。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着“不杀言官”的免死铁券,制约他们的是,言官的等级只能是一些五、六品的小官。这种有制约的言论自由,真的是一项卓越的政治制度。当然,后来的明朝,被这些言官折腾个半死。但是,这些都没有阻碍我对朱元璋创造这项政治制度的钦佩。

这又不禁让我思考,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从无到有”难,还是“从有到变”难。可能有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觉要比自己埋头钻研、自己从头创造容易些,但是什么也没有时,也没有负担,没有祖宗规矩的包袱,想制定什么就制定什么,想实行什么就实行什么。虽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但是我们的民族总是不缺这种人才。相比而言,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去改革更难。看当今,美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国家,没有漫长的历史,也就没有巨大的包袱,相对而言发展更加迅速。而背负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想动一动,想变一变,但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拖着巨大的包袱往前走,难免没有轻装上阵的小伙速度快。

好人与好皇上

皇帝都是世袭的,他们生来就有命当皇上,不管他们到底愿不愿意,擅不擅长,有一些是真的不擅长,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且他们中不乏都是个好人,朱厚照、朱由校他们本都是单纯的孩子,被拉到那个位子上,做也要做,不做也要做。现在想来,当皇上真不是个普通人能做的,尤其是一个好皇帝。每天都要工作,所有人都要管,所有事都要听,没有节假日,还要经常晚上加班,干得好不一定有人夸你,干得不好肯定是要遗臭万年,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而且,想想如果是个小员工,拿不了主意可以推给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不行可以推给主事经理,主事经理可以推给总经理,总经理还可以推给董事长,那董事长找谁去,只能自己担着。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领导,管事的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累的工作,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累,还不能撂挑子不干。优柔寡断的人当不了好皇帝,善良的人不一定是好皇帝,好皇帝也不一定是个好人,一般都不是个好人。朱棣就是个例子,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可怜朱由检是个好皇帝,也算是个好人,却成了亡国皇帝。话说真的不能怨他,吃力不讨好,真的是他没赶上好时候。

是坚持到底,还是曲线救国?

话说整套书七本,我最喜欢看的就是3、4、5这三本。相比于那些皇子争位、平定内忧外患,我更喜欢看大臣们在朝堂上“勾心斗角”。明朝出了太多太多的名臣(当然还有好多有名的坏太监)——于谦(看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郭德纲的搭档)、王守仁(他更有名气的名字是王阳明)、杨廷和、徐阶、张居正(从有到变,勇敢的改革家)、杨涟、孙承宗、戚继光、袁崇焕,还有杨继盛(他是个小人物,一个不怕死的小人物),这些名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都记不住他们在任时到底是哪位皇帝执政。他们存在于不同时代,但他们熬成名臣,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坚守,一种是变通。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相同的是作者对这两种情况都进行了大肆的褒奖。

二种是变通,他们也坚持信念,也坚守理想,但他们明白一时的忍让是为了更好的坚守。对于他们,可以说活着等待比死去更加煎熬与痛苦,他们不会白白的牺牲,是因为他们知道活着更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死有时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脱。

我佩服

着“我是很客观的陈述历史”的旗号,但是还是融入了大量的自己的好恶,因此我不仅读到了历史,也读到了作者的思考,或许这也不是件坏事。这像是在与一个朋友讨论,互相交流思想。

终于从建国到亡国,大明王朝结束了,我也把这套书读完了。有一种无奈感,一种无力感,或许正如作者所说,读史的人都是悲观的(虽然作者的文笔很幽默),因为在历史面前,什么都是渺小的,什么都是注定了的。很多人说以史为鉴,其实,没法为鉴,再为鉴也无法避免与改变。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偶然的,是众多偶然促成的,但实际上也是必然的。朝代的更替无法避免,正如人类永远无法长生不老,一个朝代也是。与其说是气数已尽,不如说是背负的太多。?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鹫嬗懈錾系郏醯酶母锾榉常蝗缰匦孪磁浦乩矗吹酶菀住?/p>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