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国外片与国内片(5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2:11:39 字数作文
国外片与国内片(500字)作文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国外片与国内片(500字)作文

  如今,已有许多的国外片流到了我们国内来了,大多都是科幻片。但我们中国里的导演,却不知怎的,都爱拍古装剧。

  国外片的科幻电影,都是讲众所周知的大道理,例如:团结就是力量,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坚持就是胜利等等。这些道理估计就连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了。但是这些电影实在是太科幻了,过程、场景、对话等情节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心动魄,为此,许多人都会不厌其烦地看了又看。

  而我们中国的古装剧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丝毫不逊色于国外的科幻片。但是,这些古装剧都是讲后宫里的女人相互勾心斗角,宫廷之中兄弟们为了皇位而不惜手足相残等等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这样的片子诸多:《宫心计》《宫心锁玉》《金枝欲孽》……究竟为何这样的电视剧是如何深得人心呢?

  原来,这些电视剧讲的都是人世间里人心的险恶,尽管有一些是胡编乱造的,但是不都也是揭开了人心的面纱,将它完完整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不就正好应正了这句话。而国外的那些科幻片,讲的大部分都是现实中所没有的。

  这就是国外片与国内片的区别,它们分别讲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希望人们能够将自己最完整的那一面展现在别人面前;国内的古装剧则是说了人心的险恶,揭开了人们的面纱。

    六年级:饶肇华

篇一:欧美学生作文与国内作文差异何在

欧美学生作文与国内作文差异何在?

作者:刘植荣

作文是学习语言和检验语言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而语言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和所有学科的基础。为此,不管家长还是教育部门,都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年高考结束,高考作文总是被热议的一个话题。

过去几年,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要写篇高考作文,体验考生的艰辛,感受作文的难易程度。每年公布的高考满分作文,读起确实给人一种美感,但细细推敲,在华丽词藻间似乎看不到考生自己提出的鲜明的观点,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看了法国的“高考”作文题目,国内读者不禁惊叹中国语文教学与法国的差距。

作文题目是各国教育制度的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出什么样的作文题目。故此,本文侧重谈谈外国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作文题目,外国与中国的语文教学有哪些不同,中国语文教学应如何改革等问题。

1. 法国作文看重学生的观点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其实那并非是人家的高考作文,因为他们和许多欧美国家一样,根本就没有高考制度!

法国教育是“直通车式”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自动升学,一路免费,小学、初中阶段连教材、文具都由政府免费提供。高中生毕业时要参加全国会考,成绩合格者获得业士(简称“Bac”)文凭,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证。获得业士文凭的高中毕业生可到一所大学注册学籍,继续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中国媒体报道的“法国高考作文题目”其实就是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的作文题目。

法国2012年高中会考作文的主题是 “国家”、“真理”、“劳动”和“欲望”。

文科作文题目是(在三个题目里选一个,下同):

人在劳动时有何收获?

(Que gagne-t-on en travaillant?)

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

(Toute croyance est-elle contraire à la raison?)

阐述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Spinoza, ? Traité théologico-politique ?.)

理科作文题目是:

没有国家我们会更自由吗?

(Serions-nous plus libres sans l’Etat?)

我们有权探求真理吗?

(Avons-nous le devoir de chercher la vérité?)

阐述卢梭《爱弥尔》中的一段。

(une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Rousseau, ? Emile ?)

经济社会学科作文题目是:

劳动,它仅仅是有用的吗?

(Travailler, est-ce seulement être utile?)

有天生的欲望吗?

(Peut-il exister des désirs naturels?)

阐述柏克莱《论消极服从》中的一段。

(explication d’un texte de Berkeley , ? De l’obéissance passive ?)

关于法国的作文题目,中国学生是绝对作不来的。例如经济社会学科

美国则不同,他们的教育在各个阶段都是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把学生比作初生牛犊,老师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拉着学生去哪里吃草,哪里喝水,而只讲草和水对身体有什么益处,让学生在开阔的原野上自由奔放,自己去寻找草和水。

我在院校任教时,与一个领导聊天。三句话不离本行,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教育。他说,儿子在美国读初中,暑假作业就是做一个老鼠夹子,自己随便做,不管用什么原理、什么材料,能抓住老鼠就行。

再看看中国孩子的暑假作业,总离不开教材,一遍又一遍地做各种模拟试题,不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去实践,而是用一些“标准答案”像紧箍咒一样把学生的思维牢牢束缚,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地寻找知识,更不能创造知识。

正由于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是禁锢学生思维,学生要是提出个新观点,马上就被当作“奇谈怪论”,“偏激”、“偏执”等帽子纷至沓来,令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而缺乏创造力。

2009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曲《2010等你来》这么重要的一首歌曲和吉祥物、中国馆等,竟被媒体曝光有复制嫌疑。德国《莱茵邮报》2010年2月18日发了一篇报道,中国在法兰克福展览会上的参展产品获得“抄袭特等奖”、“抄袭一等奖”等5个抄袭大奖。

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即使我们的GDP将来有一天世界

摘桃子去了,教材上充满了“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文章,都是先被积极肯定,后来又被坚决否定,连教材如此编来造去,能教给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吗?

4. 洋编辑给我的启示

我在喀麦隆工作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个来自中国浙江的女孩阿玲。为给患癌症的妈妈筹集治疗费用,她16岁就来到喀麦隆打工。我把这个感人的故事写了出来,发到了博客。《WOMEN OF CHINA》杂志约我用英文把这篇文章重写(刊在2009年

一些问题。这是我有生以来

下页

篇二:作文素材(外国篇)

高考作文素材

(外国篇)

终于说服了他的儿子华盛顿·罗布林,一个积极向上且思想开明的工程师。两人反复探讨,苦苦追寻,终于想出了建造这座大桥的独特的方法,并在会议上力排众议,使得这项计划得以实施。

二人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工程进展一切顺利,但是老罗布林由于事故突然去世。哀痛之余,小罗布林勇挑重担,继续追梦。或许是天妒英才,小罗布林又患了重病,全身瘫痪,甚至不能走哪怕一步路,说哪怕一句话。工程被迫停止。“真是一个疯狂的人和一个疯狂的工程”,当时人们这样评价。然而小罗布林没有放弃梦想,没有失去信心,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用仅能移动的一根手指在他妻子的胳膊上有节律地敲打(发密电时的敲击节律),继续燃烧着他那无穷无尽的激情。

终于,13年后,他实现了梦想,建成了这座堪称“世界

获奖名片:

【评价】

1、很少有人一生中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她做到了。巾帼不让须眉,她是真正的科学家,醉心科学,不慕名利。

2、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的容颜在渐渐衰老,她健康的身体在淅渐虚弱。但是她走进了科学与文明的人类永恒天空,她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理……玛丽〃居里,人类科学史上一块有永远的里程碑!

【颁奖词】

一生奉献只为造福人类,两度获奖生活依旧俭朴。她是科学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她,不慕名利,呕心沥血,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着的追求。凭谁问长短,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居里夫人让自己永现光芒。

【主要事迹】

她从小就刻苦勤奋,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她一直保持着热情。终于,她以优异的成绩成为巴黎大学的一员,这为她在更加广阔的科学天空中翱翔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1897年,她选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将她带进了科学世界的新天地。经过不懈努力,居里夫人终于完成了近代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放射性元素镭。奠定了现代放射化学的基础,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

她一生共得到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各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却视名利如粪土,将奖章送给6岁的女儿当玩具。淡淡地生活,静静的思考,执着的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她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五、文森特·凡高

获奖名片:孤傲狂徒,献身艺术

【评价】

1、他狂,他痴,他用生命去冒险,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他孤,他悲,他用灵魂去绘画,表达内心,诠释生命。

2、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而是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

【颁奖词】

一个天才,一个疯子;一颗陨落的星,一块闪耀的金子;一个无法理解的精神患者,一个用燃烧生命来表达对艺术热爱的艺术家。他,就是文森特〃凡高,一个用心灵作画的大师!

【主要事迹】

梵高是一位令人怀念和感动的画家,他的悲剧性生涯造就他那与众不同的传奇色彩。梵高出生于农村牧师家庭,做过美术商和教员,在青年时期还当过牧师。如果说一生过得最充实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伟大的人的话,燃烧自己一切的梵高,应是名副其实的伟人之一。他遭受过最深的苦恼,经历过最多的挫折。事业上的失败,情感上的失意,癫痫病的时常发作,使得周围的人和自己的亲戚都以为他是疯子。他的人生饱尝寂寞孤独,他一直在痛苦的边缘挣扎,他是悲剧的主角,但他心中燃烧着大爱,他是大众的画家。梵高自杀时年仅三十七岁,

他生前一直不被艺术界理解接受。但是死后,他以其震撼人心而富于想象力的绘画赢得了整个世界,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一座丰碑。

六、维克多·雨果

获奖名片:浪漫人生

【评价】

他是法国做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是法国史上最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斗士,他是十九世纪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法国——一个浪漫的国度,造就了雨果浪漫的一生,孕育了“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颁奖词】

他出身贵族,却深入民众;他手握一支笔,道尽民生疾苦,写尽社会的黑暗。雨果以其精湛的手法,叙写出法兰西式的浪漫诗篇,绘制着自己的浪漫人生。

【主要事迹】

出生在法国东部小城的雨果是一个诗人、作家,还是个哲学家。他天资聪颖,9岁时便开始写作。像多数年轻有为的作家,雨果20岁时便发表了他的

行遍五大洲,到过34个国家,讲演1500多场,如今的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舞着那些身处阴影中的人们。他时刻保持着脸上最阳光的笑容,立志要为失意的人们重新点燃生活的勇气。他的自传性文字《人生不设限》,激励着全世界无数的人们。

尼克曾说:“即使你知道会失败也要去尝试,因为你知道这件事值得你去失败。”所以,不要轻言放弃,尤其是在你没有尝试时。你不知道下一秒你会遇到什么事,你不知道下一秒你会遇到什么人,你更不知道,下一秒你是会失败还是成功。

只要用心的爱自己和这个世界,再大的困境都能超越。上帝给了尼克胡哲不完整的肢体,却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并将爱播撒到世界各地的人。他不仅获得了会计和财务规划的双学位,更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他的生命比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更加完整、更加魅力四射!

八、海伦·凯勒

获奖名片: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评价】

无声无光,她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可她凭借坚韧的毅力,点燃心中的太阳,燃烧自己、照亮世界!

【颁奖词】

生命的缺陷让她学会坚强,人生的苦难让她学会自强不息。她点亮内心的火炬,她坚信这个世界需要她。于是,她用行动改变世界,让世界充满“光明”!

【主要事迹】

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弃,但在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在她导师的盲人教导和盲人学校的教学下,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盲人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何等令人惊讶!如果海伦屈服于不幸的命运,那么她将成为一个可怜而又愚昧的寄生者。然而她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以惊人的爆发力,顽强的精神,走完了人生的道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一个知识广博,令天下人尊敬的人。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她给予人们极大的鼓舞,使那些虚度光阴的人万分悔恨。记得海伦曾提出这样一来的问题:“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将要失明,你今天要看什么?”这使我懂得一个道理:我们健康人,不能迟疑,不能虚度光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这美好的生活。

九、亚伯拉罕·林肯

获奖名片:坚持到底,永不退缩

【评价】

他是钢铁铸成的硬汉,有着像钻石一样的意志力。他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用永不退缩的精神为世人作出表率。

【颁奖词】

下页 余下全文

篇三:美国小学生作文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美国小学生作文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

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

篇四:美国小学生作文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美国小学生作文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阅读:44897 回复:22 首页 上一页 1/1 下一页 到

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

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作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它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撅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下页 余下全文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