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们去看花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4 14:00:50 体裁作文
我们去看花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和全城寻味一起来分享赏花的诗句

春季是个赏花的季节,赏花,是一种高雅的思想情趣。赏花赏到痴情的地步要首推北宋诗人林和靖。他曾在杭州孤山北麓结庐隐居,平日除了作画吟诗,还喜欢种梅养鹤,故留下“梅妻鹤子”的传说。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赏花诗,其中《山园小梅》一首是名篇。“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意说:冬天百花凋零,独有梅花却艳丽地开着,小园美丽的风光都被它独占了。梅枝疏朗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梅花清幽的香气,在朦胧的月色中随处飘散开来。那些冬天被霜雪沾成白色的小鸟,想下来来亲近梅花却不敢正眼看它;如果春天的粉蝶知道有那么香的花,那会令它多么神往。幸有轻声吟诵新诗的诗人与她相亲相近,用不着那些又歌唱又饮酒的俗人来附庸风雅。这首诗写出了梅花特有的美。“疏影”传出了梅的精神,“横斜”状出了梅的姿态,“暗香”写出了梅的幽香,“浮动”透出了梅的气韵。在这里梅的外形内神,梅的风骨韵致,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将梅安植于山涧之边,衬之以“清浅”之水,开放于日落之时,配之以新现之月及有情之鸟和蝶,这样天上、地下、远景、近象、明光、阴影,把个梅花烘托得玲珑剔透,体现出诗人精神上的美好追求。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极为欧阳修称赏,历来被人们所传诵,成为后世有名的赏梅掌故。

油菜花

《菜花》

【清】·乾隆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再游玄都观》

【唐】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安宁道中即事》

【清】·王文治

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兰花

《兰溪 》

【唐】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病起》

【唐】贾岛

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梅花

《江梅 》

【唐】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菊花

《晚菊》

【唐】韩愈

少年饮酒时,踊跃见菊花。

《饮新酒》

【唐】元稹

闻君新酒熟,况值菊花秋。

牡丹

《白牡丹》

【唐】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牡丹》

【唐】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海棠

《蜀中春日》

【唐】郑谷

海棠风外独沾巾,襟袖无端惹蜀尘。

《春日书怀》

【唐】薛能

垄月正当寒食夜,春阴初过海棠时。

荷花

《韩翃舍人即事》

【唐】李商隐

萱草含丹粉,荷花抱绿房。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桂花

《长沙赠衡岳祝融峰般若禅师》

【唐】刘长卿

桂花寥寥闲自落,流水无心西复东。

《送高三之桂林》

【唐】王昌龄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法性寺六祖戒坛》

【唐】李群玉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荷花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子夜吴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 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 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人落花去,风此路蹰空断肠。

芍药花

【作者:张镃】

【年代:宋朝\代】

自古风流芍药花,花娇袍紫叶翻鸦。 诗成举向东风道,不愿旁人定等差。

篇二:赏花品诗

赏“花”品诗

1: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这两句话写暮春纷飞的杨花,以杨花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隐喻自己不愿凭借兄长势力猎取高官。句中的“杨花”实际上是王安国高洁人格的象征。由于融进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写出了自己的高尚性情,王安国的这两句引人注目,广为传诵。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两句抓住了西湖“六月”的特点,集中描写荷叶、荷花的景象,写景真切,天光、水色、荷叶连成一片,阳光、荷花相互映照,景象开阔,壮观无比。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这两句以轻快活泼的笔调描绘了农村的夏夜景色:稻花香,蛙声叫。作者抓住山野间夜景的一些特征,用疏淡优美的词句把丰收的喜悦和欢闹从稻香、蛙声中托出,极具神韵,是被人们所称道的名句。

4: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写的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这里借助外物来写人的心境,而春山、春涧的虚空宁静,又只有在夜间的时候最为明显。 5: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这里描写西湖的秀丽景色,晚秋的桂树,将缕缕清香飘溢出天竺古刹。正是初夏凉风,轻轻地摇动着十里铺延的亭亭荷花。名句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风格豪放。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的诗句既是在赞美一种散发着香气的梅,展示了梅花迎春斗雪、欣然绽放、清香飘逸的奇姿俏态,也是在赞美一种气节,一种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保持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意思是桃花潭的水深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秋的潭水比喻送别的深情,生动形象,而又加上“不及”二字,更增加了诗句的动人力量。

8: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描绘了女词人和一群不识愁滋味的少女,春日郊游、荷花荡舟时留连忘返的情景,刻画了一群活泼可爱,像莲花一样清醇美丽的少女形象。把移动的风景和词人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9: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落傍溪桥。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洁白如玉的风姿,“迥临村落傍溪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落,临近溪水桥边。“迥”和“傍”这两字,点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此句承上启下,“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篇三:诗歌

新诗的“彷徨”与“呐喊”

关键词:现代诗歌尴尬地位 快餐文学 抒情环境 形式自由 诗行繁杂 注重诗歌除外 音韵美贴近现实 “三观”教育

导 言

这是个高科技创造出许多美好的时代,也是个熙来攘往为利奔忙的浮躁时代。根植于这个时代的现代诗歌似乎神圣的要命,似乎又被人厌弃的要命。现代诗歌处于这样一种比较尴尬的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现代诗歌的出路又在哪里?笔者将对以上问题谈谈管窥之见。

所谓“诗言志”,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抒情性比较强。抒情的前提应该是有个抒情的因由,山河壮美赞、思乡怀人情、羁旅行役苦、边塞征战倦、咏物怀古意、国破家亡悲、怀才不遇叹等等都是古人咏诗抒情的因由。生活的安逸、交通的便捷、讯息的高效畅通使得现代人少了许多抒情的因由。几千里之遥飞机2、3个小时就到了,哪还有那么浓酽的思念之情。即便难以短期相见,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发个伊妹儿、上个QQ、开个YY,多少衷情诉不尽?生活快捷了,人生顺坦了,感情平淡了。现代人诉诸于诗歌的神髓情志自然缺少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身世现代人,自然环境的现代诗歌自然也应如此。有一个让人抒发或者宣泄感情的环境。

然而抒情之后呢?自然是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早晨或者晚上,山顶上等高处时常可见“登东皋以舒啸”尽情宣泄的人们。当然所谓“抒情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环境,而更多的应该是允许说话的社会环境或者高山流水的倾听者。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朦胧诗”的萌生并盛行在改革开放初期了。当时人们还战战兢兢于“文革”的余威,况且“愤青”们本就一肚子话不知道怎么说,自然而然的就选择了似是而非、雾里看花般的朦胧体来表达了。更何况“曲高和寡”,社会中或者课堂里多的是为生计四处奔波或者为前途孜孜以求的芸芸众生,谁有那时间去咂摸品味“文人的世界”去玩朦胧呢?当然,感情的抒发还应该有一个酝酿过程,轻易而过分地抒发那是滥情,勉强的抒发则叫做矫情。浮躁的生活笼罩着整个社会,现代诗人们也不免俗,也要养家糊口,快餐式地赚取稿费的情况

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这种情况下,要现代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真的是强人所难了。所以现代诗歌真的成了只有“高人”们玩的文字游戏了。再者,人之所以要抒情,大致是有宣泄感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是感情压抑的时候,再是日久积聚需要热切赞美之类的,再就是纯粹纯功利性的那种自己也不相信的苍白的感情。读者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和作者情感交流的过程。有底蕴的文字相当于有深度的智者,与之交流如坐春风。也就是说好的文字其实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诗歌与其他文学作品形式相比更加朗朗上口、短小精悍、贴近现实生活。 现代诗歌理应具备这些优秀的传统特色。当然,现代诗歌除了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在形式上崇尚自由——这也许是为了更加自由抒情的需要。可正因为此,却往往破坏了诗歌应该固有的音韵美。

诗歌有深厚的民间土壤这是不争的事实。《诗经》、楚辞直接来源于民间的歌手,《木兰辞》《敕勒歌》脍炙人口,唐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宋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也就是说诗歌在普通老百姓这里找到了传唱的土壤,是普通老百姓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之一。就是小儿学话的内容也要选择叠音词以及一些流传千古的诸如《咏鹅》、《锄禾》之类的诗歌。

诗歌本来应该有深厚的民间土壤,却一步步沦落成最不受人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为什么呢?

一是上述音韵美的缺失。有些是自由得过了分,丧失了“前辈诗歌”的朗朗上口,不那么“好玩”了。诸如“梨花体”“羊羔体”之类,一般人欣赏不了,自然备受诟病了。

二是诸如“朦胧诗”之类,由于“境界太高”,一般人达不到那个层次;或者所描述的意象太过微观,一般人理解不了。甚至有些极端的说法“真正的诗人都是神经病”,也就是说这个群体由于特立独行的风格与老百姓的现实太格格不入。被称为“当代新诗第一人”的食指尽管高唱《相信未来》,却在精神病院里待的人生的花季都谢了;“北方的孤独者”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则在遥远的新西兰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祝福别人“幸福的生活在尘世”的海子,最终却在山海关的铁轨上远离了尘世??所以,我们看到,诗人眼光越来越高,更注重挖掘微观的心理层面,一步步地远离现实生活去“唯灵的浪漫”,

而老百姓眼里的诗人形象却越来越“另类”,俨然成了《平凡的世界》里那个打着艺术的幌子到处招摇撞骗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古风铃。

再就是专业人士的不注重。就连各地高考作文多年不变的都有普遍的一条要求“诗歌除外”。盖其“难把握”,于是就因噎废食地不去把握了。须知,高考是指挥棒,指挥着中国教育的大方向。像命题“国考”的精英人士都把现代诗歌弃如敝屣,更何况我等目光短浅之人呢。于是,就业的压力,高考的指挥棒把语文弄成了纯知识性的教学。而语文大观园中若没有了花红柳绿,没有了鹊鸣莺歌,只剩下一幅枯燥的路线图,即使是对低俗免疫的林妹妹估计也没有了住进去的欲望。其实文学创作的幼苗本就应该(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出自校园,在这些祖国的花朵背负繁重的作业负担无暇顾及创作的前提下,再为现代诗歌挤出一点可怜的时间无疑是天方夜谭。更何况高考不考,我们更没有必要做这样的无用功去让学生练习这个了。作为全民选秀的平台,高考历来有主宰未来社会风气包括文坛风气的作用,一句“除诗歌外”不知抹杀了多少诗情画意!

还有一点,相比较古诗而言,现代诗的名作或者说代表作确实不多。这样,学生对这一块更加不感冒了。更何况现在高速发达的现代文化使人们的心狂躁了。别说潜心写诗歌了,又有几人能潜下心来读几本书呢?我们出去游玩也是走马观花,又有谁能真心的走进大自然,所以写不出“黄河远上白云间”,“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有宁静专注的人才有可能写出传世的作品来。

可见,现代诗歌的生命力在于走进人民中去,在于汲取并且发扬古诗优良的传统。

古诗之所以美,抛开其形式特点不说,还在于其深刻的内涵,在于其对精神世界独特的营养作用,所谓陶冶情操是也。正因为此,在古代也有着诗歌传唱的土壤。抛开题壁、编集之类的方式不说,通过口耳相传的诗歌也已不少。为什么脍炙人口?为什么长盛不衰?大概是那些诗歌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情怀,还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吧。

当然,这也是说的部分古代诗歌。毕竟古诗中得以流传下来的是少数。“大诗人”乾隆一生作诗两万多首,可拿的出手的却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流传至今的了。究其原因恐怕在于这位仁兄的诗歌所描述的生活对于老百姓而言太遥远,并

且抒情太苍白也太随意了。人抒情应当恰到好处,过多的情只能让人觉得矫情或者滥情,正像过多的眼泪其实是角膜炎一样。

所以现代诗歌要想生命力长久,不是学习古诗那些什么“优美的诗意”,或者把那些美的句子移植到我们学生作文中去焕发第二春,更不是去附庸风雅、戏说调侃杜甫等人,而是要学习作者真正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或者真切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处世态度。

其实说到底,诗歌也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承载的民族精神毋庸置疑,这也的确应该成为学生应该阅读的一个噱头,可是在现在??父爱如山的《背影》淡出课本了,气壮山河的《狼牙山五壮士》走进历史了,甚至,连民族的脊梁鲁迅也要去见轩辕去了??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些?我们需要的只是“阿朱,你先别死??”的《天龙八部》似的“侠骨”?还是“啊,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的《情深深雨蒙蒙》似的“柔情”? ??

一个时代总该有代表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特产的民族其实和一个没有文化伟人的民族一样是悲哀的。好在我们古代灿烂的文化星空也仍然独具魅力。唐诗之后有宋词,再以后是元曲,再往后是明清小说,再往后勉强的算是民国白话文学。现在呢?总不能是郭敬明、韩寒吧??那,我们的出路何在?

其实我们老百姓精神层面是很容易满足的,并不一定要在田间地头去吟诗作赋。但包括某些民歌在内的诗歌毕竟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或者说在精神层面的显著作用,我们还不能抛弃它。即使单纯的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来说也不能“将其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代之以“火星文”之类,何况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国骂”等语言垃圾的浮躁时代呢。虽然口口声声提倡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精神文明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国民的阅读量直线下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相应的也是最缺少幸福感的国家之一。有几个人肯真正坐下来潜心的来阅读一篇经典文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把教育独立于社会之外去做象牙塔中人吗?

结 论

要改变现代诗歌的尴尬,或者说现代文学的尴尬,根本上是要改变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普及正确的“三观”教育。当然,这些不是我们教师们或者教育界能独立完成的。一个尊重知识的社会风气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何况我们似

乎还没有走在这条道路上。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最起码不应当忽视现代诗歌的讲解,即使高考不考它。其实,诗歌作为最美的文学艺术之一,这种诗意的美最起码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学生有了兴趣,何愁成绩不能提高呢?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