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不是一个人在写作(25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1 02:33:30 小学作文
不是一个人在写作(250字)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不是一个人在写作(250字)作文

  我发表的作文,很多时候都是写作年级和作文分类不同的。

  可能一下子是初二的作文,下一篇发表的可能就是六年级的,或者三年级,五年级,都有可能;要么就是做完分类有所不同,可能一下子是叙事类型的作文,下一篇有可能是抒情散文类型的作文,其次最多的就是日记,或者书信,这些也都有发生,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写作,而是很多人,在和我一起写作,他们有的是小学部的学生,有的是初中部的大哥哥。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热爱写作的小作家,所以他们和我一样很感谢作文库给我们的这一个机会。

  谢谢作文库,谢谢幕后的工作人员,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篇一:作文审题指导

作文审题指导

审题的几个方面

1、审文体

是记叙文体还是议论文体?抑或夹叙夹议类散文?或者其它?

2、审范围

时间限制、人物限制、事件限制、空间限制、主体限制;功能、构造、使用方法的限制,等等

3、审内容 从哪些方面写什么内容 4、审关系

根据概念之间或偏正、或并列、或因果、或递进、或包容等关系,以便确立文章的重点和内容的逻辑关系。

5、审写法

注意题干中“联系实际”、“运用比喻”、“展开想象”、“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改写”、“续写”等提示语。确定相应的写法。

6、审人称

什么人称,是单数还是复数,等等 7、审情理

文章是以情动人,还是以理服人?情味理趣基调怎样设置?

8、审意境

应该营造什么样的意境,幽雅?昂扬?空朦?平淡?浓烈???

9、审中心 赞扬什么 歌颂什么 反映什么 鞭挞什么 论证什么 批驳什么??

10、审字数 不能少于规定的字数 从下列题目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我想唱首歌(2011上海)我的视线(2003上海)充满活力的岁月(2005上海) 审题是作文的

这道题取材的范围是:身边的事。

这道题题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这道题的文章体裁是:记叙文。

但审题还没有完结,还必须继续思考

篇二:2015绍兴高三一模作文审题立意与优秀作文

2015年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

作文审题参考角度(立意)

(2015年4月7日)

一、中心角度(一类审题)

生命(人生)的意义(价值)取决于爱(行为)和影响(作用、能量等)

二、重要角度(二类审题)

1.即使是“过客”,也不能只是“做客”

2.生命不能永久,精神(影响)可以不朽

3.“寻根问祖”让轨迹清晰,生命复原

4.生命形态(生存状态)与人生价值(意义)

5.知晓“来处”,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三、次要角度(三类审题)

1.让生命无愧于天地神州

2.探源“历史”,叩问人生

3.不做“过客”做“常客”

4.努力打造生命的辉煌

5.“闻达”和“巨富”并非人生真谛

6.真人秀“秀”出生命的多种意义

7.主流媒体与名人效应

8.“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也动人

四、沾边角度

1.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

2.爱的奉献成就人生

3.尽力拓展生命的宽度

4.关注身边的百姓故事

5.人生价值在于理想和追求

6.生命与“闻达”“富裕”无关

【说明】审题立意(角度)只是写作要素之一,防止出现仅根据审题优劣的评分偏失,必须充分考虑文章其他要素(如主旨、内容、材料、语言、结构、技法等)进行整体、综合判断。

【优秀作文】

人间有味是修行

“每个人在人生的渡口,一路或急或缓地走下去??”白落梅对人生的阐释流淌于静流上。然而生命的修行在渡口处普渡过众生。

生命的价值,绝不在于匆匆过客的脚印,大雪终会覆盖它,而在于个人的修行。南朝范缜浅吟“人生譬如一树花开”久久萦绕心间。花开花落终有时,但花开时灿烂得谣言,给世人留下了繁花似锦的流年美景;花谢后魂归于泥,安心期待下一次的璀璨。人生不正当如此吗?我们并非人间过客,路过你我于千千万万。我们带不走人世繁华与红尘阡陌的烟火,却可以留下自身的修行与价值。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更需要为人生做一场完美的盛筵。泰戈尔让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夏花般绚烂,死也当如

秋叶;三毛愿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另一半在风里飞扬。人生的修行,让生命更真谛存在,让价值更好地惠于众人。

生命的价值,绝不在于单纯地流逝,更在于对他人的价值。存在是耳边低喃的最美字眼,价值是人生最高的修行。托尔斯泰作为大文豪,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著作,而在晚年,他更是接纳穷人,为穷人送上了心灵的慰藉;青年歌手姚贝娜用声音装点人间,用光明给世间增添爱的色彩;著名记者柴静出资百万调查雾霾,以《穹顶之下》为人们的生活敲响警钟。他们的人生在路上令人耀眼,因为他们所给予人们的价值是无比宝贵的。我们何尝不是道人间的生命,为何不可创造给予他人的价值呢?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天给予的最好礼物,我们也当以最好的姿态,最美的价值让世间充满爱与善,让自身成功地到更高的层面。

为生命多添些色彩,每个人都可以是一树繁花,在生命最精彩时给予他们美的欣赏,在生命流淌经时,也能为更美暗自积蓄力量。我们都可以成为那个如你一般给予自身及他人感动和力量的普渡者。

一段人生,如一场修行。人间有味是修行。

【54分】人间有我而不同

世间有我而不同

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高三(2)班 张安琪

有人叹,人生如逆旅。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匆匆的过客、行人。

可是生命珍贵的分秒里,哪载得起这样沉沉的叹息。

你可见,那鲜妍的花不过是一季春的过客,那生窃窃的蝉音不过是一夏的过客,那阵雁影哪去了,秋之行人罢了,那漫天茫茫大雪,只是一季冬短暂的恋人而已。

可是,在你比它们恒久几十倍的生命中,你却忘不了它们。你的心总是留出一块柔软,只为在春天向鹅黄嫩粉诉说你的衷情;你的脑海总留出一块地方,反复放映童年网捕蝉声,网捕热夏的回忆;你最爱的长短句里哪一首没有收录雁的身影,飘飘地,载着或浓或浅的愁;而冬雪用母亲般的温情拥抱大地时,你的心在刹那有了佛的古寂。

同样,这世间存在的岁月何止是你蜉蝣一辈的千百倍?可,生命并不因它的漫漫而被铭记。生命应有属于自己的厚重底色,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和温度,自己的气息和味道。

生命不是孤立的,茫茫大地之中,只有当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牵连,相互羁绊,相互支持,才能构成“人”。

马丁?路德金有一篇著名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他作为黑人运动的精神领袖被世人铭记。他站在高高的演讲台上,宽厚的手高高举起。这只手象征着顽强,不畏艰险的黑人精神,这只手也在弯下腰时拉起了千千万万个仍在迷惘、困顿中的黑皮肤兄弟。马丁?路德金被世界铭记,因为他让世界因他而变得不同。他让所有肤色的孩子手拉手成为梦想。他的影响并不会被湮没,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他的身后有无数渴望自由、充满斗志和梦想的黑人。就像一滴水汇入大海,马丁?路德金是那最前面的浪花。纵然在暴力的枪口下、阴冷的礁石上已粉身碎骨,但身后那浩瀚的生命之海,却长久地奔腾和涌动着。

花美,因它装点了春;

蝉鸣,因它歌唱了夏;

雁影,因它诠释了秋;

冬雪,因它洁净了世界。

人,就应该活出自己的底色,然后感染周遭的生命。让彷徨的生命不再踌躇,让冰冷的生命不再凋敝;让生命涌动起来,不死寂,但也不狂躁,汇成活力的海洋,一直到世界的尽头。

用的你生命带动别的生命舞蹈,世界因你而不同。

【偏题作文】

在别人心中留下印记

世间万物,仅只身一人,显得如此渺小。用力呐喊,声音总会消逝,细心描绘,颜料总会褪色。到底

该如何,在世间刻下自己,让世界晓得自己是谁、做过什么、影响过什么。

乐观是在任何困境中都普遍使用的一剂良药。文革期间,许多文人倍受折磨与迫害,沈从文就是其中一个。当他被罚扫女厕所时他只是毫不在意地掩去内心的苦楚抬头微笑着调侃:“看来国家至少还看得起我的人品。”当他被人用深色刺目的笔墨在背上写下一连串侮辱性的言语,他也只是笑笑,尽管心中是多么无奈多么尴尬多么愤怒。

沈从文面对苦难而乐观的精神从此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里、心里。又如面对改良失败而受人唾骂却一直温和的胡适,尽管不被人理解却乐观地继续着自己平静的生活,而不是消沉以对,不像老舍般受不了文革时人们的百般唾骂蔑视而选择了死亡,选择了抛弃世界、抛弃乐观。

坚持与坚定也是令人获益的精神力量。

扎克伯格在大学期间意外创造facebook并且大受欢迎,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学业选择创业。乔布斯幼年就被抛弃,但他凭着坚定,凭着一股热血,以及一腔对电子行业的热情,坚持了下来。

他们最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才华,更是因为他们的决心,他们坚定必胜的信念。

他们都同样地留给我们莫大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坚定,他们的不屈,必将影响我们一生,令我们获益匪浅、

想想日常的我们,面对细微的不足道的挫折就怨天尤人,我们应该去学习他们。

前行,为了不让自己的人生过得过于庸碌。那么,试着壮大自己的精神,用精神在别人心中刻下自己永久的印记。

篇三:作文

11883年出生于奥尔登堡的小家庭的雅斯贝尔斯,父亲是法学家。自幼对哲学感到兴趣,但因父亲的法学专业影响而入读大学的法律系。他很清楚知道自己不喜欢法律,1902年转读医学。

1909年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当时艾米·卡普林(Emil Kraepelin)已经在那里工作。雅斯贝尔斯对当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学研究。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得到临时心理学教师一职。后来,转为长期聘任,从此不返回临床工作岗位。

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哲学,并且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1948年雅斯贝尔斯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工作。他在哲学界中仍然表现突出,直到1969年与世长辞。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

如果你不是雅斯贝尔斯的至亲好友,那么当你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一定会高高在上地坐在他的沙发椅中,就像一位亲王那样从他的宝座上慈祥地俯视着你。他会听你谈论上帝、世界和人类的知识。但是他会在亲切地赞同或反对之后,继续陈述他自己的观点。有人说,这多少有点仪式化的小把戏中的些许威严,不免让你顿生凉意。

这的确就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写照。他年幼时得过一种怪病,使他无法进行爬山、骑马、跳舞等激烈的运动。于是,他长期过着单调的生活,显得十分孤独而又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除了公务,他从没有去过公共场所。而在大学教书期间,他和同事间也从来没有什么亲密的联系,更不用提他对哲学家大会的厌恶了。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孤独地,但又十分固执地同所有人辩论。他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说教口气,被有的人称作“雅斯贝尔斯式的表演”。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瓦尔特·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原是一名巴黎银行家,之后来到柏林成为一个古董商。本雅明曾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学。1919年以“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一文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但未能顺利取得

大学教授资格。他的教授职位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曾被法兰克福大学否决,其评介是“如一片泥淖,令人不知所云”,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该书却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

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罕见的天才,天生的蠢材,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颠沛流离的戏剧,他的卡夫卡式的细腻、敏感、脆弱不是让他安静地躲在一个固定的夜晚,而是驱使他流落整个欧洲去体验震惊。

本雅明的身份丰富而多样。正如理查德.卡尼所描绘的:“他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在纳粹德国,他是一个犹太人;在莫斯科,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国人。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东西。!”

本雅明几乎将一生奉献于写作。他沉潜于波德莱尔和十七世纪备国戏剧家的作品,他强烈地认同他们,但采用了迂回曲折,穿针引线的手法,这使他的许多作品显得不够完整。他唯一一部“像模像样”的研究巴洛克悲剧的书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完成的。他是这样评介自己的做法的: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完成的作品的分量要轻于他们毕生写作的短简残篇。因为只有性格比较软弱和精神比较散漫的人才能从完整中获得无与伦比的快感,感觉到他们因此而重获生命。在天才看来,每一次中断,以及命运的每一次沉重打击,都像他温柔的睡眠本身一样降临到旁边的工作间。在这个工作的周围,他画了一个由短简残篇构成的迷人的圆圈。“天才即勤奋。”(《单向街》)

本雅明个性独特而又怪异。他喜爱旧玩具、邮票、明信片和仿真缩微景观。他可以在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上一百行字。他敏于思,却拙于行。苏珊.桑塔格这样评说道:“对于一个土星性格的人来说,时间只是履行这压抑、单调、重复使命的介质,在时间中,一个人只能是他所是的这一个人:他一开始是什么,就永远是什么。......土星气质的人生性迟缓、优柔寡断,以致于有时不得不用刀子为自己开辟通路,有时就把刀尖最终对准了自己。” 本雅明对空间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他一生中在不少城市中生活过,如柏林、法兰克福、巴黎、马赛、弗罗伦萨、那不勒斯、莫斯科,他善于从空间透视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波德莱尔使本雅明懂得,在一个城市中溜达闲逛就是在发现空间位置的意义,而不是时间进程的意义。

本雅明赞扬超现实主义,认为它把时间进转变成了空间,把不可避免的历史变迁变为神秘的当下构成的世界。在时间中,人是被动的存在物,但在空间中,想象力能够移动他的肘,向各个方向伸展,把单个自我化成众多自我。他是这样看待人与书的关系的“不重功能与实用,不讲究有用,而是把书作为命运的场景、舞台来研究和欣赏。”本雅明写道:"现象并不全部进入完整的理念领域,在它们天然的经验状态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假性。分割剥除现象虚假的统一性,以便能够获得真正的真理性的统一性。"在最危险的时刻,本雅明对于傲慢的历史主义叙事作出了过于强烈的反应;如果考虑到历史本身,拒绝这样的目的论、弥赛亚风格和内在的否定,的确并不困难。本雅明的评论者们称赞他的反目的论,也许并不是不加区分地赞同亵渎。本雅明的历史的想象的丰富内涵由于它的灾难论和启示论而有所损害;因为如果人类处于极端危险的历史之中,历史已经降低为异化形象的偶然的闪现,那么他们的解放就几乎不涉及审美化,而是认真而且系统的探讨历史发展的本质。在本雅明看来,语言根植于行动,缺乏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的和谐;因而它根源于感性形象的材料,只能跟随在理念之后。他在我们更内在的身体性的交流言语中,发现了摹仿性表达话语的踪迹,就像马拉美的美学或者那不勒斯的手势语言那样。对于巴洛克戏剧来说,只有善良的身体才会死亡:死亡是意义与物质的彻底分裂,耗尽了身体中的生命,只留给它一个寓言性的能指。本雅明写道:"在悲剧之中,尸体成为相当简单的象征性财富。"巴洛克戏剧表现被损害的身体,它为暴力所割裂的部分因为丧失了有机性而痛苦,仍然能够被模糊地感觉到。因为活的身体把自

己表现为一种表达性的整体,只有在它被残酷地毁坏、分裂为众多的碎片和具体的片断,戏剧才能够在这些碎片中提取意义。意义并不存在于和谐的形象上,而是在身体的废墟以及被剥离的肉体中成熟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与弗洛伊德著作的某些类似,在身体的分离,整体与器官分离以至于真理被锁闭起来这一点上说,它们是相类似的。

在关于机械复制的论文中本雅明写道,人性已经达到这样一种自我异化的程度,"以至于现在能够把它自己的解构体验为头等的审美愉悦。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状态正在转变为审美的。共产主义通过政治化的艺术而得到响应。"这著名的最后一句话,其实并不是建议用政治来代替艺术,正如流行的极左派理论偶尔所作出的解释那样。相反,本雅明自己的革命的政治在方式上完全是审美的——星座化的具体的特殊性、"具有韵味的"为革命传统提供某种模式的无意义记忆。从话语到感性形象的嬗变、身体语言的复兴、人性与它的世界的非支配关系的摹仿仪式等等。

3阿伦特1906年10月14日出生于德国汉诺威市。她的祖辈是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1924年,她慕名来到马堡大学哲学系,投师于马丁·海德格尔门下,此后一生便与海德格尔结下不解之缘。此外,阿伦特还在当代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那里读基督教神学课程。历史也是她选修的副课之一。1925年她转学到弗赖堡大学听胡塞尔的现象学课。1926年又经海德格尔推荐来到海德堡大学在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门下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她完成了博士论文《论奥古斯丁“爱”的概念》,并获得博士学位。但由于她是犹太人,无法获取教授学术资格认定(habilitating),她也就不能在任何德国大学授课。

随后她移居柏林,与报刊作家G.斯特恩结婚,并从事德国浪漫派研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了大规模迫害犹太人,阿伦特放弃书斋生活,主动帮助犹太人、共产党人和社会民主党人逃亡,曾被盖世太保抓获。获释后逃离德国,经布拉格流亡到巴黎,并在那里与马克思主义者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结识并成为好友。在法国逗留期间,阿伦特还致力于救助犹太难民。

1940年, 阿伦特与德国诗人、哲学家海因里希·布吕赫(Heinrich Blücher) 结婚。

随着二战爆发,法国部分领土被纳粹德国占领,德国占领当局逮捕犹太人并将其送往集中营,阿伦特不得不再次流亡,离开法国。

1941年,在美国外交官 Hiram Bingham IV 的帮助下,阿伦特与丈夫和母亲前往美国;这位美国外交官非法向 2500 名犹太难民发放了签证。阿伦特抵达纽约后成为当地德国犹太侨民中的活跃分子,并为 Aufbau 周刊撰稿。

二战结束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恢复了联系,并在德国的一次去纳粹化听证会上为其作证。1950年,阿伦特

归化为美国公民,1951年发表了多年政治学研究的成果《论集权主义的根源》,该书被欧美知识界和舆论界称为“大师的杰作”,认为可以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著作相媲美,从而奠定了阿伦特作为著名政治理论家的基础和声望。

50年代中期,阿伦特开始从政治领域转向对人的研究,试图用现象学方法重新评价人的活动。她写了一系列文章和报告,表达了如下基本观点: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思维与观察优于行动,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这种传统观点彻底颠倒过来,不再是理性为行为立法,而是行动为认识立法,行动先于思维。通过对人的现象学分析,阿伦特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生命自身、出生和死亡、人的多样性、世界性与赖以生存的大地。人的活动就以它们为出发点。人的根本特点在于:人降生后就要进入社会,与他人交往,所以人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生命,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共同世界中才能经历自己的现实性:人的生命受到出生与死亡的限制。阿伦特把人的基本活动分为三种:劳动,这是一种生物性过程,其基本条件是生命自身,它具有一种生物性的强迫特征;制造,即生产一个持续的、与自然物有别的人工世界,它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家园,其基本条件就是人的世界性和人对客体的依赖性,它受功利主义和机械性思想支配;行动,它是行动着的生命惟一具有的一种活动性,它是在没有物体等中介的情况下直接在人们中间发生的,它的基本条件是承认人的多样性这个事实,即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人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只有通过行动个体人们才能相互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世界,才能真正理解真理、行动目标、人的本质等问题。

阿伦特还十分关注现代社会给人留下什么样的活动空间。古希腊社会与近代社会之所以对人的行动有不同的理解,就在于它们对社会范围和私人范围的理解有很大区别。古希腊区分了社会范围和家庭范围,在社会领域强调人人平等、行动自由等等,在家庭中则由父亲发号施令,并允许使用暴力,包括强迫奴隶劳动。近代社会的发展摧毁了两者间的区别,致使私人领域被纳入社会范围,社会成为家庭的集合体,官僚机构变成家庭之父,一种追求时髦的不负责任的自我行动取代了深思熟虑的行动,对行动进行精确计算的可预测性取代了过去行动开始时的不可预测性,统一的公开意见取代了私人看

法的多样性,对个人只要具有中间能力的要求取代了对人们创造性能力的要求,主体自身的感觉和个人的情感上升成为一种无度的、纯自我的兴趣。在批判官僚统治造成的社会弊病的同时,阿伦特对现代社会中出现的大众盲目性、对高消费的追求、随意利用新科技成果来掠夺大自然等后工业社会的负面现象,也持否定和批判态度。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态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十分吻合,因而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关注。

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条件》、《精神生活》、《康德政治哲学讲义》等。阿伦特关于极权主义的研究著称西方思想界。她常被称为哲学家,但她本人始终拒绝这一标签,理由是“哲学关心的是单个的人”。阿伦特认为,由于她的著作集中关注“生长繁衍于大地之上的人类,而非个人”,她应该被视为政治理论,1959年她成为普林斯顿大学任命的

下页 余下全文

篇四:让能力改变写作

《能力作文——让能力改变写作面貌》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我们的写作状态

二、从能力入手改变写作面貌

最后一个方面 主要讲一讲写作最重要的一个点:坚持生活的常识。这对写作至关重要

这是一次漫谈式的聊天式的讲座 ,会牵扯很多东西。主要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正确的写作观但不涉及具体的方法。

这是正常的 但写作之前清楚我们的写作观念 这是必要的 这种必要一定会给孩子一种新的东西 从而更能更好地写作

我先讲 我们的写作状态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们对写作的认识远远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与整个时代的发展有巨大的脱节。

美国教育进展评估(Natlona1Assessment of Education a]Program,以下简称NAEP)是美国目前最权威的全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估体系。2011年,NAEP再次调整了其写作评价体系。它认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充满目的的交流活动,是写作情境需求(目的、对象等)与作者为了完成写作任务、适应阅读需要所采取的行为之间的协调统一。清晰的表达和有效的观点陈述有赖于作者聚焦和组织信息、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请大家注意里面的几个关键词:交流活动、情境需求、协调统一

写作是一种交流互动的学习,不是一个人苦逼的闷头学习!

写作需要情境,要找到说话的对象(当然这种对象在写作中是潜伏的)

写作需要调动其他资源 是综合能力的表现 不是单一的智力行为

2011年NAEP的写作测试主要聚焦于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测试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灵活选择、运用各种写作方法,以实现有效交流的目的;(写作目标)二是评价学生运用常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写作,以体现计算机对写作过程和文本形态的影响;(技术工具)三是评价学生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的能力。(时间效率)

虽然,我们的课程标准中也有类似“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等,但我们并未对其提升到重视的程度,以致沦为写作就是分数的尴尬境地。

为分数的功利性、唯一性、封闭性的浮躁写作,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写作热情,更可怕是对思维的养成造成致命的损伤,使思维的成长陷入混乱、极端、低幼。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思维现象。网络愤青、二元善恶思维、目光短浅、缺乏常识、激进而没有人文情怀,与这种浮躁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

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发现中小学写作现在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存在非常致命的问题。

妈的衣服全湿了。我心里有一种酸酸的感觉。妈妈说:走吧,回家吧。我拿起妈妈手中的伞,缓缓地走着,我原以为回不了家,可是妈妈她在我身边就让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放松,好像“天塌下来都不怕”的感觉。我相信这就是妈妈助我的力量。

有老师说 这是夸张,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我不敢苟同!

夸张 是基于生活常识(细节)的一种想象或联想。无论是夸大还是缩小夸张 都应该有生活的情理

为了写母爱 违背生活常识 这样的写作就很无聊。

还比如说刘翔,得奖我们给他赞誉,认为他是英雄;受伤退出我们就把他评得体无完肤,说他懦夫等等。刘翔始终是刘翔,之所以有这样天壤之别的批判,是我们的内心出了问题,写作千万不要这样。

简单来说,我们的作文问题是:讨好别人,缺少价值;远离真实,丧失理智;没有情爱,内心可怖!

我们这样写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

为了主题的需要,我们刻意去批判或歌颂,很容易陷入情绪化、极端化、片面化,造成思维的混沌、情感钝化和自我蒙蔽,从而远离真相,最终炼成极品“脑残”。这是相当可怕的一种写作状态。

这里我多说一句

今天早上 在我们的创新作文家长群里 有家长讨论 应试作文和自由作文 有的人刻意把两者割离。在我看来,我是不主张这样的“分裂”写作状态。打个比喻来说,自由写作就是 小区跑步 ;应试写作就是 赛场跑步。不管在小区跑 还是赛场跑 你总要有最基本的力气吧,还要有一定的跑步姿势吧?这些都是基本的,在小区能跑很快,在赛场反而会跑出问题 这可能性也不大。应试作文 是一种流水线评阅 老师不可能逐字逐句看 所以亮出观点 言语漂亮 让老师更有效率看见你的写作能力 这也是应该考虑的。但不等于说 应试作文就是洪水猛兽,不管写什么作文 都需要底子 要有价值、暖色、常识。

好 我现在讲面临这种写作状态 我们如何找到一种正能量的应对策略(这个策略也不是操作方法)

仅从理念上做一个说明

我认为,写作要以能力为基础,写作知识和写作素材并不是写作的根本条件。一个写作者只要拥有了体验观察力、想象联想力、阅读反思力、审美感悟力,写作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很多人觉得写作好 就是语言表达好 这是一个误区

语言表达好 只是其中一个能力 就是语言表现力。写作并不仅仅是语言的比拼 还有思维能力。有能力的写作 才能接地气。

我以观察力为案例,说说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作文最基本的能力,是作文能力的基础。

大家看一下这篇文章:

坐在公交车上靠窗子的位置上,把视线朝向窗外,我看了很久。突然发现,其实,我这是

下页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