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第一次联考作文题目:心留余白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4:17:53 高中作文
第一次联考作文题目:心留余白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第一次联考作文题目:心留余白作文

2014年12月8日五市十校联考作文题实际上就是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原题:

北京07年高考作文题《读古诗写感想》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
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心留余白

细雨湿衣,闲花凋落,万籁俱寂,心无旁骛,古人也许就在这样凄美而寂寥的意境中,挥洒竹管笔,留下柔美干净的墨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沉浸在水墨丹青般心留余白的恬然和淡定之中。

心留余白,是一种细雨拂面,沾湿裙裾,清凉洁净的自然之感。

心留余白,是一种闲花凋零,飘落无声,寂寥落寞的恬淡之感。

李白在吟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时,感叹没有虚伪和掩饰的自然境界;陶渊明在勾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歆羡屏弃功名利禄的悠然境界;王维在叹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向往丢开浮躁与纷扰的恬淡境界;孟浩然在吟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时,留恋没有京城的聒噪的乡村本真境界……这些都是如细雨闲花的自然之境,是内心留有纯洁圣土的心留余白,自古到今,一直呼唤着文人们被世俗和宫廷噬碎的心灵,为自己疲惫的身心开辟一片没有忙碌和杂扰的余白。

悠然的隐士生活,乡水亭榭的筝音袅袅,瑰丽诗文的吟咏之声,都是对细雨闲花般“心留余白”的完美诠释。宋代的文人山水画没有过分拥挤的构图,相反,往往留下一边一角的余白,给观者无限遐想,就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传递着平静淡然的情感,宋代著名的“马一角”和“夏半边”便是心留余白的代言。在柔酥的细雨中徜徉,用手触摸从枝头凋落的闲花,体味“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宁谧一刻,这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它就在身边,有时却又遥不可及。

穿越时空,现代一板一眼的钢筋水泥,无休止的新闻炒作,低劣庸俗的选秀,让人心浮躁涣散,那些只有在小诗中才能出现的“细雨”“闲花”,成为人们永远的幻想和追忆。难怪作家余秋雨先生在创作时选择一个与世无争恬静淡雅的山居中,因为逃离纷扰,心留余白,他才得以宁静理性地思考,才能本真透彻地回归自然,完成那部勾勒中国文化的著作《山居笔记》。

心留余白,让自己聒噪的心沉静下来,留有一片回归自然与静寂的乐土,当人们对那些世俗的纷扰与匆忙“看不见”、“听无声”时,那会是一种超然、恬淡的人生境界;

心留余白,让自己简简单单地生活,在宁静与淡泊中得以休憩,保留一份对自然的向往与景仰,当人们用心看到身边的“细雨”“闲花”时,那会是一种庄子般的逍遥从容,超脱人生。

2011届高三湖北八校

李培根校长为自己留了一面镜子,于是社会留下了对他的赞美,学生们留下了对他的尊敬。

而明朝宰相张居正在这一点上,似乎就不尽人意了。知道他是名宰相时;我震惊于家乡的张居正故居的冷清,后来我明白了这冷清。他身为宰相,万历皇帝最倚重的大臣,总是对万历皇帝要求极严,致使这皇帝过的比一些大臣都寒酸,这是他的正义面,这一面足使他名垂千古。而他自己却偏偏挥霍无度,在家中常大摆筵席,歌妓成群。他死后,丑恶面终被暴露,全天下大概只有被他辅佐过朝政的历历皇帝心存些许敬意了,才给予他死后的安宁。

张居正不懂得为自己留一面镜子,世人也没有留下对唐朝宰相房玄龄那样的尊敬,只是留下了对他正面的一些零星点点的赞美。

为自己留一面镜子,时常照一下自己的言行得失。要求他人,抱怨他时照一下自己,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与摩擦,像李培根校长那样反思自己,不学张居正的“严以律己,宽以待己”。用自己的言行来赢得尊重,而不是让他人对自己指指点点。

眼,观他人。

镜,照自己。

律己与律人

0802班习聪【导师:柳浪湖】

“律”字有两人,一为律己,二为律人。古人常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当下道貌岸然,好为人师者众,真正能严于律己,垂范后世者寡。人们似乎已经将古训抛之九霄云外,但无数的事例却在时刻警惕着我们,先律己,后律人;律己律人,并行不悖。

能律已者,才能律人。我无法想像那些开会迟到的班主任教育出来的学生能恪守时间,我无法想象一位好逸恶劳的公司领导手下能出克勤克俭的职员。尽管我也相信那些班主任曾不止一次地给学生以“谆谆教诲”——要按时到校,那些领导曾不止一次地站在演讲台上为员工们宣讲要勤劳奋斗。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律己者,人们自然凭什么为你所律?只有像三国徐貌那样“率以仁义”,才能得百姓归心,州界肃清的太平治世。只有像近代张自忠将军那样以身作则,饮身起居同士卒,才会有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铁血部队。每个朝代,每个时

期都有徐公、张公这样的典范,我们当世文人是否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二呢?至少,为官当权者该好好向他们“取经”。

如何才能做到“先律己,再律人”而不至于主客颠倒呢?当下人之所以与古之训倡背道而驶,原因在于他们忘了由“修身”而至“治国、平天下”的由内而外的客观规律。人人都知道“律”字诀的重要性,但人们往往将其视为“紧箍咒”而弃之他人。只有当人们开始注重自身德行的修养而非将监视的目光按在别人身上时,“先律己”的局面才可能实现。

其实,律字本就是有两义,所以,律己与律人密不可分。只有“律己”,“律人”的共同实现,才可能出现一个真正和谐和的世界。人是社会的一份子,自然有对其的责任与义务。试想,如果一个世界里的人都只知“律己”而不懂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律人”,那这样的世界即使太平也不会和谐。因为一个个支离破碎的个体怎能构成和谐的板块?比如在一个高三班级中,同学们只想“单刀赴高考”,却不懂得“律人”,在同学松懈倦怠时帮扶一下,这样的班集体大概在高考的战场上只有全军覆没的命运吧。

律己与律人,愿你我都能“把握”好尺度!

立明镜于自身

高三(5)班姚靖芬

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纵观古今中外,谁人能以身作则,立明镜于自身,先善其身,后净其境,弘扬美德,扬名古今?

是他吗?一代名君李世民,他信佛,他认为人应以善为自己的本心,要懂得宽容待人。他大昭天下。要拥有一颗善而宽厚的心。而他同样能够以身作则,以一颗极宽容的心接纳了魏征——那个险些以计致自己于死地的罪臣。幸运地,上天没有辜负他,不仅成就了魏征敢于进谏的美名,同时也成就了秦王虚心纳谏的美名。

是她吗?凭借《卧虎藏龙》而红遍全球的章子怡。她说自己讨厌看到别人对艾滋病人歧视的眼神。她认为大家都该关心艾滋病人,只要保护好自己,就不会被传染。当然,她不是纸上谈兵。她立明镜于自身,先照亮自己的行为,在她拍新片过程中,她与艾滋病人一起玩、吃、睡、私毫没有一点畏惧。然后,在一些记者会上,呼吁全社会都要给艾滋病人更多的关爱。

他们,都是能够先以身作则,立明镜于自身再去观察,引导整个社会走向正确方向的人。她们,被世人所称赞显有理由的。

当然,有好的代表就有坏的典范。坐在公交车座位上的学生批评其他人不给老人让座;插队的人讽刺另外一些插在他前面的人;总是开会迟到的班主任惩罚上学迟到的学生……这些都是不好的现象。他们能够看清别人做的错事,却没有一面明镜来观察自己的行为。他们无法做到的事,又何以去要求别人做到,并且是心悦诚服地做呢?

“上梁不正下梁歪”,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头的如果不好好行动,下面的纷纷效仿,自然便后从上到下乱成一团。

因此,当我们要批评别人前,一定要留给自己半分钟的时间来想自己是否符合规范。如果自己没做到,那就赶紧去修吾身,再去判他人。

以身作则,立明镜于自身。愿你我都能以一个正确的榜样来引导、改变他人的不好之处。修自身、善他人、净世界、共和谐。

广东省2013届高三六校

剩下的生命吧。躯体不过是留给世人的交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允许自己自私那么一次,随自己的意愿去享受剩下的时间。

假如生命只有三天,那么从今天起,喂马,劈柴,环游世界,从今天起,做一个自由的人。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应试作文。材料命题作文的写作,审题是关键。要透过材料本身,看生活,看社会,看人性,才能写出真正有内涵的作品。作者正是由此出发,才选择从陈作兵父亲的角度讨论对待生命的态度,高屋建瓴,论述才水银泻地。同时作者知识面较广,既有近人事例,又有今日新闻,名家名句也是顺手拈来。文章语言简明流畅。如果在文采方面加强一下就更完美了。(惠州市

正如泰戈尔诗中所言:“生命之花,其开放与颓败都闪烁这天地。”如四月街旁所盛开的白花,开得肆无忌惮,似有一种至死方休的豪情。繁繁密密的碎花,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美好的彻底展示,所以迷醉了人们的双眼。

似柳七郎,原求官场一位,却被一旨圣意而断了念想,官场之路死了,但诗意却温柔了他的红袖光阴。面对深不可测的断崖,与其舍命探其究竟,何不回首,寻另一处佳境?似苏东坡,遥遥仕途,重重艰辛。名利场上的失意,却浇不灭他心中灼灼燃烧的美好。那一尊皎洁的江月,或许为他寻了另一处桃源。

感受生命,理解生命,遵循生命,并享受生命。如石田衣良所言:“离开算什么?怎样的离开才是最重要的。”生老病死,人生必经路途,坦然面对,必能察生命之瑰丽。

坦然,不代表漠视,不代表任生命来去。而是不强求,并缀生命以美好。生命之途,其崎岖艰辛不言而喻,但没必要苦苦追求其长度,而应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或醉眠于树阴,或高歌于山巅,或傲然于浮云,或闲钓于碧溪。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勇敢地开始它,亦要勇敢地结束它。

花开一生,绽其美好,无须苦苦不颓败;人行一世,寻其真谛,何妨长啸且徐行?

【教师点评】

聂鲁达曾经说过:“当华美的叶片落尽时,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生命如河,谁也无法挽留它匆匆逝去的波涛。那些无常的灾难,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本文紧扣所给材料行文,对生命的解读发人深省。全文结构缜密,段落参差错落,轻巧别致。语句优美,文采飞扬,引经据典,句式灵活,对仗、比喻等修辞的运用恰到好处。(珠海市

得不思考:我们应该选择活得久一点还是活得好一点,还是为了活得久每天焦头烂额坐立不安?

冯骥才说:“比赛的跑步是在有限的路程里看你跑了多久,而人生的赛跑则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你跑了多远。”可悲的是,不知多少人以为人生就是在比赛跑步,眼睛久盯着那个巨大的秒表,拖了一生却只是原地踏步,不曾知道何谓远方何谓享受。历史上多少皇帝在生命的尽头迷信道教,招来了无数的道士为自己炼丹,每天把丹石当作饭菜,痛苦不已,最后还是抱着那些“灵丹妙药”化作黄土,不仅荒废了国事,民不聊生,更落下千古骂名。回望他们的一生,纵享尽荣华富贵,却为了求生把一生赔了进去。若有个从头再来,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那一天何时到来,恐怕都会活得好一些。不是安天命,只是既然时间不变,不如跑得远一些,把这个世界看得多一些。

古龙说:“有时纵酒,有时纵情,有时提刀,有时提笔,生死,不过一瞬而已,生又何妨,死又何妨?”如果每个人都有古龙这般“何妨”的气度,做到陈作兵父亲的淡泊,世间将会少了多少个汲汲而生者。殉道者朋霍费尔在他年轻时上刑台时说:“这个终点不过是我生命的开端。”他面对死的坦然只是因为他注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这一生他没有违背自己的意愿,至死与纳粹作斗争,也不怕说“何妨”了。徐锡麟在死前也说过“为除满人,纵身碎为万段亦不足挂齿,区区心肝又何足惜?”这些自己愿意献出生命的人,如秋瑾、苏菲亚一般的人不是傻子,他们知道衡量生命的长度的标准不是时间,从来都不是,他们的生命一直未曾结束。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回到现实,我们从不缺少的是贪生怕死之人,过分的极端的怕死之人。曾有位医生说:“现在癌症杀死了多少人,他们许多都是吓死的。”而陈作兵的父亲很幸运,他提前看到了终点,却仍气定神闲地一路赏着风景一路走过去,他没有辜负生命,他,活得很好。

而我们,我们都知道那一天会到来,就潇洒地说一句“死神?让他等着吧!”然后我们走得远一点,活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教师点评】

作为急就章式的考场作文,本文作者能够正确理解材料内涵,以“对待生命的态度”为论题,并将其分解为两种情况———活得久与活得好,进而围绕这两个角度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中心比较突出。文章开头引述材料,结尾回扣材料,主体部分每一层开头都以名言领起,再举历史或现实的事例加以论述,结构清晰,反映出作者在考场上清醒的“规划”意识和较强的构思能力。(广州市

作者抓住了生命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切题准确。在课堂作文中能引用诸多的典故与名言,可见其知识的储备。但也许正因为储备太多,作者急于展示储备,反而影响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语言的机会。过多引证,是学生作文的通病。(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何龙)

淡看生死潇洒人生

中山纪念中学高三(21)班:利利

谈及生死,这怕是我们日常最忌讳莫深的话题。我们对之恐惧、心惊,却不知淡看生死,才能潇洒。

陈作兵的父亲身患绝症,在试遍众法无效后,他不作过多的挣扎,反而坦然放弃治疗。在最后的日子里,谢绝针药,下田躬耕,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了无遗憾,却是满足,更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最为静美的一面。我感动于他对生死的通透,也正是此让他收获了人生的潇洒。既知死亡的不可回避,而以积极的心态去实现人生余下的愿望,实现吾志,哪怕终须放手,也因丰盈而坦然。

因此,我不禁想到影片《入殓师》。电影中主人公以入殓师的身份穿梭于一次次生死之间,目睹了死别时亲人的撕心裂肺,也看到离世时的安详与亲人的祝福。而他也由对死亡的抗拒,到逐渐明了生死的无常。正如影片中那些拼命逆流而上的鱼,却总有不堪浪击而失去生命者。人生中也有很多的无奈,许多突如其来的打击与变故,甚至疾病死亡,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当形势无法改变时,或许我们应做的便是平静地接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用积极的姿态活尽如夏花之烂漫。不可掌控自己生命的长度,便努力扩充生命的内涵,延长生命的宽度。由此,不辜负平生时月流光,亦是给亲人朋友最大的宽慰。

伍尔夫曾说:“人生,是森林中穿行而过的风。”风来风去,忽然而已。但风过留痕,雁过留声。了然生死的无常,放下心头的重担,潇洒快意人生,我们也需将有限的时光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之奋斗,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更是延伸了生命。正如鲁迅先生长年患病,仍坚持每天写作数小时,短短一生字数达几十万;而林徽因,拖着孱弱的身体,仍不弃妙笔耕作,努力在生之尽头绽放四月天的绝美。钱钟书、史铁生??数不清的名字无需再跃然纸上,却都已有力地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最潇洒的姿态。“潇洒”?对的,是潇洒。真正的潇洒不是日日轻松,而是达吾之志,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为之无愧奉献。由此怡情,更彰显生命的意义。

难忘《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的墓志铭:受过了,活过了,写过了。淡看生死,潇洒人生,活过了夏花的绚烂,了无遗憾;放手时若秋叶之静美,便是最丰满的结局。

【教师点评】

文章娓娓道来,流畅自然,论点鲜明,论据新颖,论证严谨,尤以对《入殓师》的感悟和文章结尾言简意赅卒章显志的收结为佳。(中山纪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韩宜奋)

【非师点评】

下页

2015届汉中市

的时代,在那个利欲熏心的时代,庄子用一份淡定和对自由的追求守护了心灵的净土。他不断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不断地追问,不断地完成对人生的思考和解读。人是一棵树,一棵在深夜中孤独看守心灵月亮的树。(事例1)

是庄子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让庄子的心灵花园是碧潭清澈,又如大海般深沉广博。

(议论点题)

陶渊明,那个“采菊东篱下”的诗人,那个“种豆南山下”的农夫,那个挂印辞官的彭泽县令。在我心中,他就是一朵淡菊,一杯清酒,一阵微风。在那泥淖般黑暗的官场中,他没有让贪婪的杂草进入心中,只因那份对自然的热爱与坚守。他不断地扫除心灵的尘土,种下保持真我的种子。他用躬耕垄亩坚守着心灵的净土或许他的庄稼只是“草盛豆苗稀”但他的心灵却是久违地自由与欣喜。只因这才是他的心灵所追求的。(事例2)是对自然的热爱,让陶潜的花园是那么纯净、自然。那里没有杂草,那是他的桃花源。

庄子和陶渊明告诉我们心灵的花园需要我们用心去守护,播洒希望的种子,让杂草无处丛生。(议论点题)

可也有很多人因没有播种,只能让心灵花园荒芜。比如方仲永,少有才学的他不懂得用知识守护心灵花园,结果使骄傲和自负爬上心头最终留给世人伤仲永的感叹!比如当今许多行政官员,不能坚守生产自救和法律的底线,贪污受贿,强取豪夺,他们的心灵花园早已不堪入目,甚至已是臭气熏天……(反面)

心灵的杂草往往是心灵的杂念,让我们撒下希望的种子,细心呵护心灵花园,摒除杂念。相信我们的花园定是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洁空中孤月轮”般。

守护心灵花园

……

要培育自己的心灵花园,就应该及时反省自己,去除心灵的杂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正是因为孔子能不断反省自己,才使他成为了无忧之仁者、无惑之智者、无惧之勇者,才使他成为了后世景仰的大圣人。靖节先生“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才会怡然自得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能够在生活困苦之时仍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守住自己的心灵花园不被官场的黑暗侵蚀。如果陶渊明在黑暗的官场中迷失了本性,被名利蒙住了心灵,那他又怎么会拥有如此高深的文学造诣呢?

要培育自己的心灵花园,就应该不断学习正确的知识,为自己的心灵种上美丽的花。汉代学者王符曾说:“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宋代朱熹也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们两人都在不断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也净化了心灵。季羡林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还继续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不断努力,即使是在牛棚还不断追求真理学习知识。正是因为季羡林能坚持学习知识,才使得自己拥有

了一座长满了鲜花的心灵花园,才使他成为了感动中国、让亿万人景仰的一位学者。

为什么要用宽容取代怨恨呢?因为在我们心灵的园地里,倘若只有如杂草般疯狂滋长的怨恨,而连如庄稼般有价值的宽容都少见的话,我们会活得很累,甚至走上歧路。马加爵,一个本来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大学生,因为无法忍受同学对他的嘲笑、讽刺,一任怨恨的杂草疯长,导致走上了犯罪之路,成为夺走同学性命的魔鬼。且不论马加爵的同学对他的嘲讽有多不对,只论马加爵处理此事的行为,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难道只有杀掉同学才能释怀吗?试想,如果马加爵用宽容化解怨恨,他何至于走上不归路?缺少宽容,背负着怨恨的心灵将无处安歇!

欲无浮躁,则须宁静

当今社会,浮躁俨然成为一种风气,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欲无浮躁,则须宁静。材料中的哲学家,为了除去杂草,不是用火烧,也不是连根拔,而是种上庄稼。可见,想要除去坏事物,只有以好的东西占据其中。同理,消除社会浮躁之风气,不是也应该倡导宁静的风气吗?

心灵宁静了,才能远离浮躁,才能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悟出生命的哲理。《诸葛亮给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强调的难道不是“静”的重要性吗?为什么孔子能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写出《论语》这样一部巨作?为什么莎士比亚能在那样一个浮躁的年代写出《哈姆莱特》那样著名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心灵宁静,这宁静的心灵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机会。在人们都用嘴、用肢体思考的时候,他们用脑思考,并且心灵的宁静,也使他们多了份恬淡,多了份释然,他们才能活出生命的高度与高贵。试想,如果他们也如世人般心浮气躁,他们哪有可能沉入书海,进入自由的创造境界,哪有可能名垂青史?

心灵宁静的智者,一般不屑与浮躁者为伍,他们懂得珍惜时间,尽心做好份内事。袁隆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田间巷陌躬耕,永葆宁静的心态,做好一名科学农夫的份内事,终于发明出东方魔稻,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的几十年宁静,换来举世瞩目,让浮躁者在他面前自愧不如。试想一下,如果科学工作者都像袁隆平一样,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不沉醉于追名逐利,不整天想着复制粘贴所谓的研究成果,而是淡泊名利,默默研究,何愁不能做出一番成就?

郭沫若:“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一个社会最伤心的现象无过于正义的沦亡。”在一个没有良知的社会里,人的良心会被屏蔽起来。

2013

①号文:《进退之间,孝顺为先》得分:24+23+9=56

本文审题准确,立论深刻,见解独到。开篇转述材料,语言简洁明快。主体部分围绕“什么是理智的孝顺”的问题,从两个角度来谈,思维辨证,事例较为典型。

不足之处:一是

语言简明,但文采略显不足。

④号文:《对待生命的态度》得分:20+20+7=47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中心符合题意,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构思独特。作文材料被作者巧妙地化成一则电视新闻,并以此感动了一批老人。正是从这些老人的行动中,“为了生命而活”的主旨得以升华。文章细节描写比较到位。

但文章部分情节有模仿痕迹,文章题目如作为记叙文的标题也有待斟酌。

⑤号文:《积极对待生命》得分:20+19+6=45

本文抓住材料中的

上需加以改进。

⑥号文:《谈孝顺》得分:20+18+5=43本文开篇就提出观点:“孝顺也需要理性的思维”。论点清晰、明确、紧扣题意。正文引用材料,并加以对比分析,指出理性的孝顺让人接受,愚孝则让人痛苦,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但全篇缺乏典型事例,可见学生素材积累严重不足,等级分只能打到二类中。

⑦号文:《良好的心态决定一切》得分:15+16+4=35

这是一篇跑题的作文。文章以“良好的心态”为主题,片面理解了材料的含义。整篇文章三个分论点,没有一个体现出和材料的直接关系,只是在文章结尾处以一句话概括了陈作兵父亲对待生命的态度,给人以生硬的套作之感。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