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超越自卑读后感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2:53:02 体裁作文
超越自卑读后感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超越自卑》读后感

自卑是一场误会

不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个体心理学,他们对个体的发展都持有一个共识: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已经决定了个体成年人的行为。我认为这个基本的观点是个体社会心理学的精髓,它指出了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早期社会经验对个体成长的绝对影响力。这个说法让人惊喜的同时也令人感到残酷。试着回想一下,把时钟拨回你的童年,抛去那些软绵绵的美好回忆,肯定还有一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苦涩记忆挥之不去,比如在童年时期你是否因为成绩差而产生过厌学的情绪,是否因为动作笨拙而害怕体育运动,是否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而产生自卑心里。如果不幸的你拥有这些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而且你深深的认为那些早年的生活经验给你的性格成长带去了许多麻烦,让你走了许多弯路,或者到现在都无法自拔,我一点都不认为你在夸大其词,我只会对你表示同情和惋惜,同样也对那个曾经因为环境而产生自卑的我。

作为一个自卑的受害者,当你试着去寻根溯源、对此想探一究竟的时候,我确信你是在做非常正确的事情。通常许多自卑者喜欢把注意力投向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一类的书籍,我能明白他们急需重拾生活的勇气,但是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首先自卑者必须提取勇气去面对自卑,一旦你有逃避心里或者期待通过各种表面的形式去掩饰它,那样不过是掩耳盗铃。要想彻底征服一个东西你必须足够了解它,自卑也是一样的。读完《超越自卑》,我想那些曾经深受自卑困扰的人,必定会长嘘一口气,可以说是释然,也带着那么一点惊喜,起码我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会有那么一点惊喜。惊喜的结论是:自卑是一个偶然事件的结果。你终究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误会,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这种偶然的误会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同样基于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是指童年时期的我们对所遭遇的经验和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可选择性和随机性。必然性是指任何个体在幼年时期的心灵就已经具备感知能力,但是尚未成熟,正是由于这种尚未成熟但同样具备感知能力的特点,个体的心灵一旦遭遇到过于沉重和不相匹配的社会经验时,便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经验和心灵感知的不相匹配是造成这一切的元凶。自卑者都是无辜的,这取决于自卑形成的偶然性,自卑完全不能体现个体在个人能力上的差异,所以自卑者由于自卑情结而产生自我否定的意识也是一场误会。这样一个结论的得出可能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被表象所迷惑,童年时期的心灵过于柔弱而且缺乏理性,而环境却是那么的野蛮完全无法顾及到幼年时期的心灵。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的是,读小学一年级的我曾经因为学自行车被父亲斥责和被同龄人嘲笑,在高中甚至大学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让我怀疑自己的运动天赋,一致于害怕体育课。同样的经验不仅在幼年时期,青春期的很多少年少女因为爱情的受挫而否定或者逃避爱情的例子比比皆是。哪怕是经历丰富的成年人,也会因为生活的受挫而对生活产生厌烦逃避的态度,这跟幼年时期形成自卑感的机制颇有相似之处。某些经验让我们的优越感受挫,从而让我们对生活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从这一点上来讲,作为个体的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事业受挫而否定世界,因为爱情受挫而否定婚姻,因为交友受挫而否定友情。我总认为个体在提取经验意义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

与自卑的相遇在我看来是一场误会,同时也是一场残酷的消耗,它让我们错误的认识并对待生活,让我们错失了美好的东西比如时间、生活的乐趣。然而这一切我们都没法申诉,只能憋在心理。仿佛你跟一个女人谈恋爱,到最后发现她是一个女骗子,而你年华已逝。阿德勒和弗洛伊德都认为幼年时期的遭遇已经决定了成年人的行为和对生活遭遇的反映。这种说法同样残酷,但是他们并不是借此来说明我们没法改变自己,要真是这样,那生活就太没意思了。其实自卑的个体还是具备超越自卑的能力和可能性的,这也就是这本书带给自卑者最好的福音。其实,不论是否被自卑所困扰,我认为个体都拥有超越环境和经验束缚的能力,而实现这种超越在我看来是个体的最高理性和价值的体现。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完全不能

认同阿德勒先生将合作视为生活的唯一且正确的意义。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认识已经深入到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而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参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认识,会影响到其理论本身的严谨性。如果我们接受阿德勒把自卑定义为无法解决问题所产生的产物,那么人人都有自卑似乎也是言之有理,而且自卑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它只能一个个被克服,就像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一种需求次被满足另一个种需次会顶替上去。然而,对我们来说,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认识自卑,认识到它的偶然性和我们认知的局限性,从而克服它,当你获取了第一个克服自卑成功的经验,那么你就能比较容易克服由下一个问题而产生的自卑情绪,这种正向的良好的循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面对生活。永远不要被一种自卑或是童年早期的自卑所捆死,我们需要试着突破它,找到生命的补偿,这种补偿将给予我们面对下一个问题的勇气和信念。

篇二:超越自卑读后感

《超越自卑》读后感

人资11-2 张政久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提出了人们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社会(既与他人的关系)和性(既为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做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阿德勒在书中认为“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产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他认为有这种情感是很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是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

小学时我认为自己是自卑的,优柔寡断、临阵退缩的事在我身上都发生过。我害怕失败,害怕当众讲话,所以越发沉默,越发犹疑。朋友说我谨慎,我却知道这是没自信没激情,恶性循环。尽管我努力改变,想用变得更开朗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自卑总是让我一次又一次地错失机会。但根据阿德勒的看法,培养对外界而非自身的兴趣、

合作和社会化的能力,确实是超越自卑的好方法。

阿德勒说自卑有三个最主要的来源:身体缺陷、娇纵和忽略。虽然阿德勒提出这三个原因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但无可否认,这三点至少是造成自卑的原因的一部分。后两个对我来说不符合,但是第一个有可能。我在学习说话时,我的一位堂兄故意教我“口吃”,以致一直也改不掉。在小学时,即使我个人成绩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仍遭到大家的嘲讽和否定。这就应该是我自卑的最主要的原因了吧,是我没有自信吧。

阿德勒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他还说,在面临困难时,退缩的最彻底表现就是自杀。我是不会自杀的,我明白我对父母的重要和自己的责任,自杀在我心中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从来没有否定过我什么,不断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互帮互助且不因外在原因歧视别人等等,还培养我的兴趣,比如围棋、国画等等。我还要感谢后来转学之后遇到的同学,他们和之前的同学完全不一样,真的是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玩。和新同学的交流融合也验证了阿德勒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真的是父母和新同学让我对外界有了兴趣,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重新认识自己,我是可以做好自己,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和每一个人都相处的很好。我完全可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一次,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一段话,使我受益匪浅:生

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是的,我不应该在执迷不悟了。我开始对以前的行为反思了,觉得我那丧失很久的自信又渐渐回到了身上,我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动有了力量。我把“不要自卑”当做座右铭,虽然没写在座位右上方,却把他刻在了心里。

从书中,我感受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的过程,这也可以解释为人的社会性形成的过程。战胜自卑,就是战胜自我,不断摆脱自卑的身影有如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尊,我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那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逐渐形成更大的自卑,以至于一事无成,并且极易产生病态心理。

一句话,生的意义在于奋斗!

篇三:读《超越自卑》有感

读《超越自卑》有感

读完这个本书之后,让我彻底明白了什么是自卑心理,怎么正确处理自卑心理带来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治疗自卑心理。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和学习书中的主要脉络和精华。

一、如何识别“自卑情结”——自卑与自欺、公共场所恐惧症和自杀心态、自卑对自我的限制: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会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的自卑感。

这就像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就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这就是一个人的自卑心理的表现。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绪。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以及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以各种借口来欺骗自己。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他认为:他对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

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订得太高了!”

二、深入研究“自卑”的现实性——自卑是文化的基础、了解个人的生活风格、狂妄的优越感、改变生活目标的个案:

我们已经说过: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

事实上,在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了解一种生活风格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个人的生活风格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因此心理学家必须学习如何在其表现中推敲,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欣赏生活意义的艺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获得的,获得的方法不是经由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像瞎子摸象般地对整体感到茫然,只凭感觉捕捉到一点暗示后,即做出自己的解释。

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我们不打算轻率地刻画出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们在所有的目标中,却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想要成为神的努力。

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对个人来说,在他的生活的风格中,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三、如何利用“自卑”——优越情结与合作精神: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识到: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地,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如果我们按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人,我们就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

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之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在各种特殊的目标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和真正的补偿作用在一起的,还有对某些可能性的抗拒,和对某种自我限制的训练。

篇四:读《超越自卑》有感

超越自卑,超越自我

——读《超越自卑》有感 大余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高一(1)班 何素余

指导老师 蓝新平

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的、生理上的缺陷,人与人之间地位、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都可能使人产生比别人差的情绪——自卑感。

我认为自卑并不可耻,但处理不好,确实会使人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那么怎么克服自卑呢?最近我想起曾读过的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叫《超越自卑》,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的名著。在书中,他以人类生活中的三大问题:职业、婚姻和与他人的关系为核心,分析了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他认

超越自卑读后感作文

为,自卑感并非病态,也不可耻,相反,一个人只要正确认识自卑感,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人奋发向上、拼搏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自卑感及其对它的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进而成为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和桥梁。

阿德勒在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是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为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着新的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

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

因为,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物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面,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帮助病人找出产生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和了解它,并让病者做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本书的另一大优点是语言平实易懂,例子丰富生动,笔触细腻,分析精辟,在愉快的阅读中感悟生活中的道理,完善自我风格。

读完此书,我明白,高中生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克服自卑的学习历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自卑不但不是羞耻,而且是一笔财富,它能让你终身受益。所以,超越自卑,超越自我,人生将更加精彩!

通讯地址:大余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邮编:341500

电话:8730653

篇五:【原创】《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在金鑫老师的推荐下学生认真拜读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超越自卑》。阿德勒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初期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自创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强调个人与生存环境间互动对行为的影响。据说“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越自卑》主要介绍了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才能够超越自己。

首先, 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他提出,每一个人类个体在面对生存时,都要面临三个问题:职业、社交(与他人的关系)和性(即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他提出,当个体不足以应对环境挑战时,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必然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乃是人类最普通的情绪,但人无法一直在自卑感下生活。因此,追求作为其补偿的优越感,是所有人的通性。简单地来说,即用“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理想的补偿方式,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来消除自卑,甚至获得成就。而生活的失败者,则在不合作的态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获得满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并拥有对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态度。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说,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审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自卑感对我们的影响就从未停止过。儿童因为自身的弱小,在成长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自卑。为了补偿这种感受,他们应该练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并在这种愉悦中,获得兴趣并发展终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给每一个孩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

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而在学校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将学校定义为家庭的延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非常注意儿童的困难、并且要及时纠正父母的错误,这是学校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而且身为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这样才能全身心的去投入教育每一个孩子;教师同时也应该注意训练每一位孩子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为什么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呢?因为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后面的章节中,本人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章《爱情与婚姻》。以下摘抄部分精彩段落。“爱情和婚姻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主要表现在双方身心相互吸引,有共同生儿育女的愿望,生活中能心心相印。”“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很多人都没有做好合作的准备,如今的教育过于注重个人的价值和成功,总是在强调从生活中获得什么,而不是应该去付出什么。”“甜蜜的爱情需要真实、忠诚、可靠、不自私的双方。”“爱情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它不能解决一切,要解决婚姻问题,依赖的主要是兴趣和合作。”“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却贸然有了婚姻,这将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婚姻是一种很高的理想,需要双方彼此付出很多努力,身心不健康的人要挑起这个重担是很困难的。”“只有一夫一妻制才能使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最高程度和最完美的发展。”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