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六:试着感悟·14首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3 13:42:54 体裁作文
六:试着感悟·14首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六:试着感悟·14首作文

14·《失败》

失败象块绊脚石

跌倒后可以爬起来

它是一个

值得玩味的命题

 

不要把失败当作面巾纸

总是藏在口袋里

 

失败正如花落

精彩的是果

 13·《清洁工的端午》

屈原不认识我
我是异乡扫马路的
不负责打扫汩罗江的任何魂魄

端午节还在弹指之外
那天至少有一只粽子
心甘情愿被我吃掉
至少有一段熟悉的马路
被我扫得干干净净

从没见过现场龙舟赛
估计今年也不例外
不例外的雄黄酒
年年端午都喝
我是个传统的普通人
以清洁工的身份
不动声色等待端午到来

屈原,是耳边吹过的两枚字
我坚持做好清洁的本份
保持内心干净

12·《垃圾篓》

 
旧情书,落瓣的玫瑰
擦了汗又擦桌面的纸巾
果皮,饭盒,碎玻璃
安眠药瓶,沾血的刀片
坏掉的手表
 
它们互不相识,安然相处
挤在一起不嫌挤
垃圾篓在局限中
迎来送往,阅尽人生

 
我们肉身的垃圾篓
也在反复容纳
倾泻,直到本身变成垃圾

11·《馒头》

娇小,骨感
一身麦芒不容侵犯
麦子栉风沐雨
坚硬的芬芳所向披靡

麦子走进仓库又走出仓库
她穿过机器
披一身白衣出来

白衣的女子邂逅苏打
邂逅糖,水
在高温的蒸笼再次易容
成为我嘴中的馒头

想起种麦的土坡,麦秸堆
想起父辈们微驼的背
和山间的坟
我吃进馒头,口吐莲花
不说出馒头的味道

10·《一等奖》

他的毛笔书法
获得一等奖
是本市这届书法比赛的
一匹黑马

他是某部门的清洁工
他的参赛作品就三个字
潜,规,则

9·《环》

城市心脏一环
工资高房价高
四环城郊 房租低

从四环到一环上班
我天天挤公交车
天天抓住手吊拉环

今天挤到了座位
久违了公交车板凳
我看拉环的时侯
比看窗外的时侯多

8·《霓虹灯》 

你描红抹绿
你花枝招展
你脂粉弥漫
你是都市
夜的女郎 

霓红灯温柔的陷井
谁陷进去
想出来
就很难

7·《一生不得轻松》

多年前,得到一张五十元假钞
给路边一个乞丐
走出好几米远,乞丐还拄着拐杖追来
拉着我的衣服说谢谢

已经不恨给我假钞的人
对自己的憎,却无法放下
就像最近缠上我的糖尿病
至死甩不掉

6·《吃货》

扒着扒着,碗里的饭
就没了。我不知道几十年以后
自己会被怎样一只空碗
倒扣

我们吃过的东西,能够堆座山
最终我们把那座山
搬来压住自己

5·《记性超好的人》

他记得住每个人出了什么牌,手中还有
多少张,斗地主,打麻将
他总是赢。他记得住每场牌赢了
多少钱,记得住赢钱后去找的每个小姐
长什么模样,多高,操何方口音

母亲从故乡打来电话,要他给父亲
烧香,多烧些纸。他在异乡这头说
娘,我忘了爹的祭日是哪天


4·《七月阳光灿烂》 

何必

把七月看成黑色

鲜花

依旧丰润

鸽哨

依旧滴洒天空

 

为何

不去发现七月的绿

请擦亮

本就明亮的眼

请放飞

自己囚禁的心

 

七月

其实阳光灿烂

不信

请把自己抛向自然

灿烂阳光

定然溅你一身 

3·《语言》

与天空交谈

洁白的语言

化作云片移过来

 

与大地交谈

清纯的语言

化作花卉幽幽地香

 

与海洋交谈

无邪的语言

化作春风温馨又亲切

 

可是啊

大人与大人交谈

语言

有时制造种种难堪

有时编织层层欺骗

 
2·《我属马》

不在草原生活
没拴缰绳

不亡命奔跑
这么多年,只是从容奔波

总是如此俊朗,健壮
我不吃夜草

1·《小费》

小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可爱地
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
开得无孔不入
结得所向披靡

小费披着灰色外装
招摇过市
做着肥上加膘
和剥蚀傲骨的交易

结满小费的手指
总是阔阔绰绰 得意非凡
采撷小费的手指
却握满阿谀奉承 奴颜媚骨

只要折腰屈膝
囊中便可少些羞涩
只要财大气粗
便可享受膨胀的施恩

当小费左右一些大人物的灵魂
当小费倾斜一些小人物的自尊
希望工程
还在静待神圣又崇高飞馈赠    
                                   

篇一:五六年级共读书老师感悟

《薛瑞萍班级日志》读书分享(一)六(1)楚志红

1.也许你真的很忙,但是忙碌绝对不是忽略孩子的理由。

因为教育,乃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事业。

2.在一个有着良好学习氛围的家庭,朗诵不仅仅是语文作业。

朗读伴随朗诵而发生的讨论和交流,其实也是一种温馨、高雅的亲情沟通。绝大多数孩子的朗读,在父母那里都得到了积极的反应,这其实就是爱的表达。

3.仅有班级图书是不够的,个人藏书,其实就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物化和呈现。

读书,应成为教室里经常提起的话题。为孩子和家长荐书,是教师的责任。

4.谁买好书读,谁的课堂发言精彩,谁的日记出色,谁有突出进步??谁就拥有新书的优先阅读权。

让读好书成为荣耀;有意制造对于好书的饥饿感、向往心。努力使每个孩子与好书结缘——是教师最深、最现实的心愿。

5.对班级诵读来说,

六(1)董文芳

至于个别能力弱且不自觉的孩子,他们原来是连该背的课文也不能背下-----这就需要教师布置的时候统一要求,检查的时候因人而异。【这就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晨诵读本》我们就可以统一要求,但是在抽测时不依不挠。就如薛瑞萍在后面说的宽松的条件一样----班级诵读绝对与学校与组织的考核,检查乃至展示,表演脱钩。决定真正宽松的是学生,也是教师,首先是教师。】

学习的事情,

一任老师,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父母有着莫大的关系。)

5、一个人的母语水准,往往决定了其创造力、思维能力、感

情力所能达到的境界。

6、不求甚解的诵读,就是给足孩子耳鬓厮磨、缓浸慢润的时

间。

7、无需范读,径直背诵——而且是急诵,这是打通思维、融

解隔膜、强烈震撼、整体摄受的好方法。

8、背诵,就是用最朴素的方式,直接有力地传送教师的热诚

和期待,引动学生的热情和向往。

9、构成生命的不是事件,而是体验。

10、有信心地踏出

15、信是一回事,行是一回事。信易行难。

苏伟娟

2014.11.19

《薛瑞平的班级日志》读书分享

1、认真而不偏执。很多时候,放过学生就是放过自己。(对

于学生,我们不能一刀切,要因人而异,比如在布置作业方面,布置的时候统一要求,检查时就要因人而异,因为个别能力弱的,他们能够把最最基础的掌握就已很不错了。)

2、如果教师不先做读书人,花多少钱,听多少讲座,学多

少招数都是没有用的。非但没有用,反而滋长了师生的心浮气躁。假装阅读,假装推广还不如老老实实不阅读,不推广。(只有老师的成长,才有学生的成长。)

3、对于班级诵读来说,

你将拥有更多。)

5、班级是道场,教室是道场,孩子是我们的学生,更是我

们的同修。(如今的孩子,小小年龄就承受着巨大的外在的压力,内心的冲突,他们需要知识,需要德育,更需要调心。所有的坏人其实都是病人,作为老师,我们比学生更容易患病,更需要调心,所以感谢孩子。)牛瑞敏

2014.11.23

读《古老的回声》有感

——潜意识与意识《闺怨》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而这首诗的语言是那么微妙,“潜意识与意识”并存,这一点如果让我们从诗中去悟想必会有难度,但经过自我的学习,发现确实说的有道理。

首先,“闺中少妇不知愁”的“不知”其实是她潜意识层次的心理活动状态,但在潜意识当中,作者暗示了她实际是“愁”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她“不知愁”,其实,这更是她潜意识心理表现。而后两句诗则是写她愁绪上升到了明确的意识

下页

篇二:六下作文教案

口语交际·习作一学习目标1.围绕“难忘的‘

,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

(习作指导自然化)三、自主成文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二、提升交际能力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a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a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3.全班交流a指名朗读作文。

b师生评议五、誊抄作文,汇编成册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下页

篇三:作文指导·学会感悟教案

作文指导·学会感悟

[写作指导]

感即感受,悟即领悟。如果对所叙写的人、事、景、物有深刻的感受,进而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就可以撼人心魄,引人深思。

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考历史时,有道题考某一事件的年代,他忘了,又想起曾在课桌上写了这一事件的年代,于是慢慢移动试卷,在移动试卷的过程中,他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快下考时,他大着胆子移开试卷,一看,没有,才恍然大悟:原来坐的是别人的课桌!失望之际,心情一下子倒觉轻松起来。结尾他写道:“铃响了,虽然那一个空没有填,但我觉得没填比填了更好。”

无疑,作者对这件事的感受是深刻的,但我们是否可从中悟出更具普遍性的道理呢?比如,我们可以加上这样一句:“──得到某种东西的同时,不能失去比这更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加这一句,只能使人感到,作为学生,应该遵守考场纪律,做人要光明正大等等。加了这一句,就会使人更领悟到:除了要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之外,在对待他人、社会、自然等方面,不也同样要懂得珍惜你拥有最珍贵的东西吗?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我们反映生活时,只是把那些素材机械地搬进文章,我想,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形象,也是很难给人以心灵的颤动、思想的启迪的,而如果从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就能令人回味,得到教益。

再举一个写人的例子。有个同学叙写了他的太婆(奶奶的妈妈)一生的经历──太婆小时读过书,结婚后生下奶奶没几年丈夫就去世了,守了几十年的寡。奶奶二十岁参军离家,太婆就一直住在亲戚家,没过上好日子,80岁时才跟奶奶住在一起,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背驼了,头发白了,皱巴的脸上是一双凹陷的眼睛,牙齿也只剩一颗了。由于体虚,行走不便,她很少下床。她从不出门,整天在床上呆着看书读报。她很少说话,没人能体会她的思想感情,她那迟钝的动作,呆滞的目光,无力的话语常给我一种无法名状的伤感。今年春节她生病了,3月的一天,快90岁的她,竟与世长辞。作者在伤痛之余叹道:太婆所过大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她一生心中的辛酸苦辣谁品味得尽?

行文至此,人物形象不可谓不生动,但总只让人感受到太婆一生的可怜。如果我们经过深层思考,悟出下面的道理──“而她近九十年的坎坷经历,六十多年的遗孀生涯,又怎不令我感到她生命的韧性、耐力与伟大?”这样不是把人物的精神特质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吗?

还举一个写景的例子。夕阳下的炊烟许多同学都见过,但能否从眼前炊烟中感悟出深刻的情致与事理呢?有个学生写道:“我默默地想,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搓成的风筝线,牵着对游子的挂念;炊烟或许是灶前老母的诗篇,挥洒着写不完的挚爱情感。”作者由炊烟想到灶前老母,由老母想到游子,进而想到风筝线,──即景生情,景中悟理,赞颂了真挚而伟大的母爱。

最后举一个写物的例子。有个同学以《网》为题,写自己观察到一只小蜘蛛在墙角织网,不一会儿,一张天衣无缝的网展现在眼前。“我”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试着将网捅破,没想到这一捅,小精灵又忙着补起来,不一会儿,蛛网又完整无缺了。“我”一连捅了好几次,都是如此。作者由此感悟到:我们的生活不正如在织一张网吗?这张网,我们开始时并不知道有多大,也并不知道将收获到什么,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把这张网织得完整、结实、精美。尽管我们会遭受到各种失败、打击,但我们仍有不灭的信念,永不停息地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见,感悟,可以使笔下具体的人、事、景、物焕发出哲理的光彩,从而拨动读者的心弦,并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怎样才能从具体的事物中感悟出深层的道理呢?方法是:要运用好“联想”这一武器。由具

体到抽象的联想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扩展联想。揭示所写事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它的外延。如上文

请你以“感悟”为题,写两段话。

要求:

1、在“感悟”后面空白处填一个词语或短语,只要是根据自己的感受中最深切的一点来填

的,符合“思想健康”的要求,填写什么词语(事、物、景)都可以;

2、

意义——“其实人生正如这跳山羊一样。人生的道路也会有坎坎坷坷,也会有荆棘挡路,面对坎坷,荆棘,只要自信不失,勇敢地冲过去,然后轻轻一跳,也就过去了。”作者还由此引出更深的思考——“今后的人生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山羊,但我想,自信在,就没有跳不过的山羊。”

2、透过现象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现象的发生发展都有其不同的原因,探究它们就可能有新的发现,这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史上都有许多经典的例子。同样,从事写作的人如果能在描述某一事物或某种现象时深入探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文章的立意也就大不相同了。文学不同于科学,因此文学作品(文章)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的推断不要求十分科学,只求自圆其说。它对原因的推断是为了使文章立意出新而并非对某种现象作科学解释。

奥地利作家斯·茨威格在文章中记叙了一次和罗丹的交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罗丹工作时的情景,他全力集中于艺术创作上,几乎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当最后完成自己的创作时才发现身边的客人。作者由此参悟出罗丹成功的原因,即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时必须全力集中,把易于分散松弛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文章的主旨也因此而升华,如果文章仅仅记叙罗丹工作时的情景,没有深层次的探究,文章就不能算很成功了。

有个学生家里安装了会“洋溢起美妙的乐曲的门铃”,但依然响起“咚咚咚”的敲门声,先是父亲,然而门铃是父亲亲手安装的;接着是表弟,是因为太急;而后是阿婆,是害怕触电;最后是贴纸条的我。为什么有了门铃却仍旧敲门呢?作者由此揭示出原因,这一切都是习惯使然。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指出要改变一个习惯了的小动作,还真需要一个过程。文章给我们的启迪还不止于此,它会引起我们深层次的思考——要改变习惯是何等不易。这个立意看似简单,但却是作者精心提炼出来的,它切中要害,紧扣现实,自然而贴切。

3、要善于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和规律,科学家们总是竭尽全力寻找它们,以此来指导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然能不断揭示这些规律,同样,一个成功的作者也应当有这样的眼光,能在一个新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能预知它的发展趋向,能从一个普通的现象中发现它的发展规律。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社会中,对事物发展趋向的预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一篇成功之作若能在描述某种现象的同时,揭示隐藏在这种现象中的规律,预测这些事物的发展趋向,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将发生不可忽略的作用。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规律除了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深思。深思才能透过现象发现其规律性,深思才能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

有个同学在文章中详细地描叙了我的父母的两代人的“代沟”。在生活习惯、态度,学习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两代人都存在着差异。文章结尾揭示了一个规律,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代人之间必然发生观念上的冲突,这就是所谓代沟。尽管有代沟,但仍然可以和平共处,不存在谁对谁错,谁是谁非的问题,不过是两道不同的风景而已。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感知了事物发展的趋向,同时也是一条规律。

有个同学写自己满心欢喜地去学电子琴,却“发现电子琴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有趣”;心血来潮时弹电子琴,却又发现“要弹好电子琴也不是件很难的事”。于是作者从自己学弹电子琴悟出一个人成功的规律——“要想成功并不一定要付出巨大代价”,“付出了代价并不意味着能够成功,但若能从所做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即使不能做得十分出色,你也不愧为一个成功者。成功与失败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两者之间仅隔着一层膜,这便是兴趣,只要你冲破它,便可享受成功的喜悦”。

4、从习见的事物和现象中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

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许多平凡的事物和现象,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平凡的事情。对于这

些平凡的事情平凡的现象,无心人视而不见,有心人却能发现隐藏其中的普遍的社会意义。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诀窍,关键是有没有思考,会不会思考。可以这样说,大至宇宙,小到蝼蚁,凡是新鲜动人的人、事、物,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或思想上的一点火光,或感情上的一丝波澜,都隐含着某种普遍的社会意义,揭示出这种意义,文章的立意就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怎样表现隐藏在这些事物和现象中的社会意义呢?一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谈身边琐事而寄托深远,论人情世故而放眼天下。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的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二是由表及里,深入发掘。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探赜发微,揭示出这些事物现象的普遍意义,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三是由此及彼,展开想象。无论记人叙事还是写景抒情不能只停留在眼前的人、事、景物上,可以由自然而及社会,由此类想到彼类,由物及人,由近及远,由本体到相关,在展开一系列的想象之后,你也许就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新的发现或许就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将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发现作为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立意就出新了。

不少同学曾在作文中写过这样的题材:原本是好朋友,后来因某种原因彼此之间变得隔膜了,这也是正常的,但我们可以从这一变化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繁重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使朋友之间立起了一堵墙。这样的墙原本是不该有的,中学生除了学习竞争还应当有友谊,这是文章为我们揭示的社会意义。

5、从历史的旧案里开拓

宋人杨万里说:“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旧案翻新其实是一种求异思维,是把以往对历史公案的定论推翻,提出新的见解和看法。譬如,《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杀马谡一案,你可以说马谡不该杀,这种翻新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从历史旧案里开拓出新,必须把握几点:一是翻新的目的是借古讽今,这类文章多为杂感;二是定论可以推翻,推翻定论要能自圆其说,不能牵强附会;三是要把握分寸,不能一概否定而要辩证分析。

旧案翻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全盘推倒先前定论,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要在某一点上能自成一家,“强词夺理”也未尝不可。旧案翻新,谋求新意,要突破固有的观念,反映作者与众不同的见解,言必有据,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敢做敢为,屡建奇功,可以说没有孙悟空就没有西天取经的成功,按理孙悟空功高盖天,取经回来后当然可稳坐

篇四:[PK赛]关于感悟的作文:感悟生命的意义

[PK赛]关于感悟的作文:感悟生命的意义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均为何物?生命的意义。一只美丽的蝴蝶,被茧搏束着,当茧破出了一个小孔,当它在痛苦的脱离茧的搏束时,一把锋利剪刀,将这个茧剪开。它出来了,但是,他并没有展翅飞,而是拖着臃肿的身体、萎缩的翅膀哆嗦蠕动着,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或许,那把剪刀是善良的,想帮蝴蝶早一点脱离茧的搏束,可是,那一刀,却断送了蝶儿美丽的生命,因为,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生命的意义。在蝴蝶破茧挣扎中,他会把身体的多余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才能拥有轻盈的双翅。飞向美丽的蓝天。

我望着花园中飞舞的蝴蝶,明白,为什么有人说痛苦的磨练往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溃淳桓鍪滞纯嗟母鹿獭?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的梅花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错。在这一百五十天中,在鹰看来,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在这一百五十天中,鹰,全身被“茧”包裹着,生命在无比痛苦的磨练下,终于“破茧而出”完成艰难的蜕变。一只威武的雄鹰又盘旋于高空!

感悟生命,生命是可贵的,生命是需要磨练的,生命在接受“破茧而出”的洗礼后,它将变得坚硬,强大。飞向高高的蓝天,低头俯视一片如花似海的春天!

六年级:韵荷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