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人物阅读素材:一片冰心在“诗词”——叶嘉莹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7:45:17 作文素材
人物阅读素材:一片冰心在“诗词”——叶嘉莹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人物阅读素材:一片冰心在“诗词”——叶嘉莹作文

一片冰心在“诗词”——叶嘉莹

 王志艳

 

 【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作为承习“旧道德,新知识”的女子,她借诗词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在看似虚幻的寄情中,展开多难、真实而审美的一生。】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11月初,秋寒未深,九十高龄的叶嘉莹以独有的吟诵方式回忆起幼年时就熟稔的词,这首李商隐的《嫦娥》当年只认得字,体味其中的深意却是经年乱世离难之后。

 

“我小时候认识字多,《嫦娥》里的字都认识,意思也就从字面上去理解。直到几十年后,我在台湾教书有一次讲到《资治通鉴》里的‘淝水之战’,苻坚乘坐着云母车,这个‘云母’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回忆。下课去坐公交车的路上,我就又开始背这首诗,李商隐写了嫦娥一个人的孤独寂寞,别人为什么没想到这种忧虑。”

 

叶嘉莹感慨这些诗歌是伴随其一生的,幼年播下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萌发。“诗歌是有生命的,你不懂是缺乏诗歌的修养,懂了就会感动。”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别号迦陵,著述甚丰。

 

今年上半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人间词话七讲》,颇受读者关注。近期,又再版了八卷本的《迦陵著作集》,包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名家论稿》《清词丛论》《词学新诠》《迦陵杂文集》。

 

以诗开头,叶嘉莹畅谈起中国的古典文化教育,或是从教七十年的累积,虽至耄耋,叶先生声音依然清亮,不时吟诵起古诗词,尽显深厚学养与沉静优雅,两个小时的倾谈偶有疲惫,但丝毫看不出是微恙休养未久。

 

批评年轻人对诗词漠视:如遇宝藏空手回

 

叶嘉莹谈及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实源自家庭影响。成长在儒家文化浸染的旧式家族,幼年起她便随伯父学念古诗词,当年吟诵的场景似还历历在目。

 

“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叶嘉莹对这句话深表赞同。叶嘉莹认为诗词渊远流长,是汉民族文化中非常值得骄傲的部分。汉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有修养、体悟的圣贤百家,他们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丰富的智慧。

 

不久前,经历了古诗从小学课本里“去掉复又还”的风波,因自上而下的提倡,“重拾经典阅读”已成时下热潮。但谈起古诗词教育普及的现状,一直颇为平静的叶嘉莹显得有些激动,“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以来古诗写得非常好。后来有一时间不提倡旧学之后,现在这种传统就慢慢断了,因为不懂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蕴藏非常丰富,但好比你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却找不到打开财富的密码,空有这么多遗产,非常可惜。”

 

对时下年轻人对诗词等古典文化的漠视,叶嘉莹更是提出严厉的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根本走不进去,‘如遇宝藏空手回’,守着这么好的家当,什么都继承不了,这是他们非常悲哀的地方,盲目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还不惜为了短暂的享乐而做出为非作歹的事,真的是堕落。”

 

虽然自己坚持只写古体诗,但叶也并不反对白话诗,“毕竟时代不同了,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一些西方的诗歌表现方式都是可以的,中国伟大的诗人如杜甫,已经打破了文法,更多用意象去表达。”

 

建言幼儿诗歌教育:诗词进教材后关键是如何教授

 

叶嘉莹特别强调幼儿诗歌教育的重要性,秉持幼时接受的“读书当从认字始”的理念,因而她特别注重汉字文化的教育。“中国文化、诗词的意境都从汉字中得来,英文词性变化体现在拼音的变化,我们的变化是从读音。诗不仅是情意,还有平仄、声调,读诗要念出短促的入声字。”

 

如何学习古诗?叶嘉莹推崇“吟诵”的方法,回忆起幼年读的很多诗,都是从音乐声调中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她自己多年来也经常给孩子上课,“一定要让孩子多识字,不仅要识字,还要会读诗。”

 

她认为现在大多数用普通话方式念的诗都失去了韵味,还特别示范了可以接近古人吟诵的简单方法,就是将古人读入声、现代人读平声的一些字,读成短促的近于“去”声字的读音,这样吟诵古诗时才能传达出声律的美感。

 

“虽然现在推广普通话,但我仍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声音、节奏之美。如果像我这么念李商隐的《嫦娥》,马上就能感受到诗里的感情。不懂没关系,可以先学会吟。真正好的诗歌会带着诗人的感悟和生命,诗是他整个感情、心思意念的体现。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除了让孩子学会读诗,叶认为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让老师也对诗歌有很深刻、很仔细的认识。“诗词从小学生开始普及是对的,但要有好的老师。所以关键不是把诗词选进教材,而是如何教授和引领的问题,虽然现在提倡读诗,但过于盲目,读得都不对,讲不通。甚至像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类,这是没什么意思的。现在我们几乎断绝了这样的传统,年轻人不读古书,连中文系的学生写论文都是打开电脑乒乒乓乓,抄很多材料,其实都不懂。”

 

回望七十年教书不缀:来生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长期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在加拿大、美国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几十年,叶嘉莹也用英文讲解中国古诗之美,自觉地做起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摆渡者”。但叶嘉莹却表示她用英文讲课原是无奈之举。

 

叶嘉莹回忆起在加拿大大学里授课时,不是从“好为人师”而是从“好为弟子”开始的。原本她在哈佛大学教书时要求是研究生学历,懂中文的,这样便于用中文讲解。但在加拿大由于很多本科生不懂中文,当时的她被环境所迫,不得不被“逼”用英文讲。

 

“像王国维等学者评价古诗时常常用清远、神韵、境界这样的词,这个用英文怎么解释?”叶嘉莹笑说好在自己“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学习”,“我就去旁听外国文学的课,找他们的书来读,发现有意思。很多用中文讲不通的话,用我们的理论讲不通的事儿,用英文都讲通了。不但让外国人贯通了,我们中国人也是豁然畅通。”在之后的学术生涯中,叶嘉莹发表的很多论文,就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古诗词。

 

有教授曾赞叹她是“教书的天才”,叶嘉莹自嘲正是用poorEnglish授课让学生爱听,从教十六七个人到六七十人,这背后是她每天查字典查到半夜两点,第二天一早又起来上课的艰辛。“也许我的英语文法不完整、发音不正确,但是学生不是来跟我学英文,只要大意能明白,我一样用中国的办法,介绍每首诗的作者、背景乃至寓意情感,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中国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你无法想像我教了多少课”,七十年间叶嘉莹一直教书不缀,在台湾时甚至同时教很多学校,每个学校三门课,还有两个电台,从早到晚都排满了。

 

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我现在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感叹生平波折磨难: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说起曾经最幸福的时光是上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给了她最丰厚的滋养。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们允许我五点钟闭馆后还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做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我离开的时候会负责把图书馆一层层关灯锁门,当我从密密麻麻的书架中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王国维的精魂就跟在我的身后。”

 

在一张叶嘉莹年轻时穿着旗袍的照片中,依稀可感那个时代独有的气质与美。虽然对爱情诗解读得很好,但叶嘉莹却没有太多感情经历,或许因为天然“高冷”的气质,她回忆读书时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打招呼,毕业时男同学更编排她是“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

 

成年后叶嘉莹的婚姻也并不算幸福,在迁居台湾后的“白色恐怖”时期,她的丈夫曾被怀疑是“匪谍”而坐牢,连带她也失去工作,而彼时她上有老父,下有待哺的孩子,以后的很多年里她都深陷在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艰难中。即使如此,对诗词的热爱却一直未放下并支撑她一路跋涉,“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叶嘉莹曾以咏荷的诗抒发感怀。她一生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孤影孑立辗转奔波多地几十载。2013年,叶嘉莹选择了“归巢”,定居南开大学,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数十箱的研究资料,单是讲课录音就有2000多个小时。“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回首往昔,叶嘉莹已显平静淡然。

 

 

【人物简介】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24年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攻读古典文学专业。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著述甚丰,主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好诗共欣赏》等。

篇一:人物阅读素材:诗让我们心灵不死——叶嘉莹

人物阅读素材:诗让我们心灵不死——叶嘉莹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诗让我们心灵不死

王宏泽

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叶嘉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

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眼中,诗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因而诗词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知识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时常有学生在课堂上发问:读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她一言以蔽之: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诗可以让人内心平静”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1999年,叶嘉莹在仲秋的南开园,写下了这句词。今年的仲秋,同样的荷凋雁过,叶嘉莹从枫叶之国加拿大再返神州。只是这一回,这位“诗词的女儿”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叶嘉莹的坚守在喧哗浮躁的当下遭遇了尴尬。读诗有用吗——这样的发问几乎每天都在重复。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齐益寿是叶嘉莹的学生,他的困惑在于:“叶先生一直在‘吐丝’,而学生却关心‘丝绸在哪’。”

除去社会环境的变化,叶嘉莹认为在诗词教育方面也存在误区:“诗人因为有了感动才会写出诗来,我们应该了解的是这种感动如何生发。老师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就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背诵的又都是错字、别字,文理不通,不但无用,而且贻害后人!”

关于中小学课本中古诗词的选用,叶嘉莹以孩童入门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为例,认为这首骆宾王7岁时写的诗作“并不是一首好诗,背下来也没什么好处”,不如就让孩子们背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不能看低小孩子的智商,只让他们背浅近的诗句。因为孩子们天性喜爱诗歌。”这是近20多年来,叶嘉莹侧重幼儿诗教的切身感触。她曾在加拿大为华裔孩子们讲解古诗词。上

兴、道、讽、诵。“兴是感发,道是引导,讽先是让你开卷读,然后背下来,到最后就可以吟诵了。”比如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就应该先了解杜甫其人,知晓他的际遇,再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的生命心魂”。她说:“吟诵一定要有内心的体验和自由,这样每次吟诵才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时候,叶嘉莹也会担心,这种“诗教”无人以继,以至于“一切努力归于徒劳”。但她也感欣慰,“因为总是有人听课后,受到感动。”加拿大的实业家蔡章阁,只听过她一次讲座,就慨然出资捐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所。听闻南开大学筹划为她兴建“迦陵学舍”,又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将自己比作叶嘉莹的“小小书童”,决定做一名“略带诗意”的实业家。

叶嘉莹常引用庄子的“哀莫大于心死”告诫她的“粉丝”:如果心灵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那将是人生中最可悲哀的事。“倘若一个人听到山鸟的鸣叫、看到花开花落的变化都会从内心生发感动,这样的心灵才是纯净动人的。”她深信,历经千百年淘拣的中国古典诗词“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领现代人踏进岁月的长河,品察生命本真的况味。

叶嘉莹小传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24年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攻读古典文学专业。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作品主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好诗共欣赏》等。

篇二:叶嘉莹材料完整版物超所值

叶嘉莹

生活刚刚安定下来,工作的压力也减轻了,1976年,52岁的叶嘉莹又遭遇了新的不幸,这是她人生中

早在炎炎盛夏,记者就拟定对叶嘉莹的采访。不料被告知,叶嘉莹定居加拿大,每年要等9月新生入学时方才归国。好容易9月中旬等到她归国的消息,又得知她月底要赴台湾讲学,10月中旬才返天津长住。忐忑之间,记者冒昧表达了采访之意,不想先生欣然应允,更把时间就近约在周日的夜晚。问她习惯何时入睡时,先生微笑说:“我倒没有很早睡觉的习惯。”

倾听叶嘉莹的故事,如同倾听一曲曼声低吟的长诗,聚散悲欢,人间哀乐,却又有一种历经岁月淘洗的不动声色与含蓄温厚。见过叶嘉莹的人都知道,先生那份自内而外散发的从容风度,必定会给她述说的任何一个故事,都投注上古典隽永的色彩。因为,那原是她生命的色彩。

下页

篇三:名家介绍素材积累

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叶嘉莹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5月10日,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的致辞仿佛把人们带回永和九年。是日,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南开,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

生日庆典以叶嘉莹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诗学理论研究、传统吟诵与教育研究,以及叶嘉莹诗词曲创作、治学思想及教育理念研究等主题展开研讨。

“我一生,70年从事教学,我觉得这真是我愿意去投入的一个工作。如果人有来生,我就还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庆典上,叶嘉莹将自己与诗词的情缘娓娓道来。她满头华发,却散发着诗意的青春;她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她要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

叶嘉莹对诗词的兴趣,从幼年便开始了。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四合院内。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旧学修养很深的伯父叶廷又,常与侄女谈诗吟词。如今大家听叶嘉莹讲课,往往觉得她的吟诵最具特色。殊不知,当今年轻人很难掌握的平仄声律,她从幼时便已熟知。

叶嘉莹一生命运多舛。“七七事变”后,其父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音讯;17岁时再罹丧母之痛。带着两个弟弟在厄运中挣扎,她开始试着用诗词去抚平内心的创痛。“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这些引人恸哭的诗句,成为她一生诗词创作的开端。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成为古典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最得意的门生。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20世纪40年代末,叶嘉莹离开故乡,开始了一生的漂泊。从北平到上海,从台北到波士顿,从密歇根到温哥华,时空变换,唯有诗词是她不变的追求。“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如是说。对她而言,诗词融进了她的生命,她也将生命写成了诗词。

“我想到古人说的‘去的尽管去了,来得尽管来着,那去来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回首来路,叶嘉莹表示,自己的一生趣向就是“把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美好的精神文化传承下来,不要把它断绝。”

70年的教书生涯,叶嘉莹为无数人传道授业。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者,无不从她的讲授中品味诗词之大美,体悟中华文化之深邃。

叶嘉莹上课喜欢随讲随写,年轻时每堂课她都会写满一黑板的字,写完再擦,擦完又写。她的手常因接触太多粉笔而过敏,手指常常贴着胶布。

最近一次给南开学子上课,89岁的叶嘉莹站着讲了两个小时,一口水也没有喝。上课时她把诗句随手写在白纸上投影给同学们看,下课后白纸已经堆了厚

厚一打。

迄今,叶嘉莹整理保存的讲课录音累计2000小时以上。近两年,她每次从加拿大回国,都会捎回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陆陆续续已经运回十几箱。她说,如果以后老得无法讲课,她还可以带着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2009年,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叶嘉莹特地回国庆贺。当她用特有的清朗音色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台下已是掌声雷动。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离开祖国大陆时不会想到,再次回归故土时,已是26年以后。

1974年,叶嘉莹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她曾回忆:“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作出任何贡献。”她渴望回“家”,因为这不仅是生她养她的家乡,更是她所挚爱的中华诗词灵魂之所。

1978年,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已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叶嘉莹,从温哥华寄出了一封写给教育部的长信,满含深情地提出回国教书的要求。转年,叶嘉莹的申请得到批准,此后,她便过起了候鸟般的生活,按照授课计划奔波于大洋两岸。

30多年来,叶嘉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2010年,叶嘉莹领衔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从事“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工作。2012年6月15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紫光阁,亲自为叶嘉莹致送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聘书。那一年,叶嘉莹88岁。

“我的愿望只是想把我自己心中的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希望能借此也点燃其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热爱古典诗词的一点星火,相信我国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与智慧,必将在神州大地上展现出一片璀璨的光华。”叶嘉莹说。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封顶,叶嘉莹将长期居住于此。在她眼中,这个“家”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个书院,一个讲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地方。

“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叶嘉莹,满头华发,一袭黑裙,百花罩衫,一枚珍珠胸针??90岁的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篇四: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

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2009-10-1607:00:26)转载▼标签:

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分类:

作文专题

古诗词在作文中的引用

太阳部落写于2009.10.16

作文,特别是中学作文经常需要引用古诗词、广告、名言警句、自由诗等的句子。开始我只注意句子本身的积累掌握,忽视了在文章中的运用目的和运用方法。现在看来,还必须重视运用问题。

一、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式。

实践表明,把古诗词等名言警句放进作文中,在形式上,不光是带引号和冒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文章的文章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再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文章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2、援引式——引用

用在文章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例如:

《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

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3.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再看:

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淘金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5、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如: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述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有人的刹那间。

前一个化用是完全的诗句的连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后一个化用是将诗句的亮点词语活用在自己的句子中。

我们得到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自如,不至于弄巧成拙。

二,作文中运用古诗词的目的

总体来说是装点自己的作文,让它更美更深刻,但也不是简单的装潢门面。

1、突出文章中心,使主题更鲜明。当然突出主题有好多方法,而用诗词来点缀是不错的方法,就好像小姑娘头上戴了夺人眼目的饰品。

请看下例:

文章主题:感悟秋天之美。文体:写景抒情散文。文题:这里的秋天静悄悄。文章结尾可以这样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里秋天的美在于她给了我们一片静明的世界。

当然,把经典用在文章的开头和中间都能突出主题,若当做题记,主题作用就更加明显。

2、引出人物。有时,人物不好出场,就采取人没登场先有声的办法,就像戏剧的台后唱段一样。例如:

命题:留在心底的风景。素材:李白事迹。主题:男儿当自强。文体:记人抒情散文。可以这样开头: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我每当想起这句诗就想起了李白,也只有李白可以写出这么豪放的诗句。??

3、引出事件例如:

李白有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赏识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的美景,更有过“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般的切腹乡愁。那是他客居长安而不得志的一个中秋月夜,??

4、抒情。

比兴抒情:我们家乡的这挂瀑布,虽然没有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但是也不乏小夜曲般的柔美。

推波助澜:我原以为,妈妈离开了,我就可以自由了,可是啊,我的心里空牢牢的,想妈妈的滋味如同刀割,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啊。

当然了,引用古诗最大的作用在于抒情。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