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的问题(有追加分)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3.这时的伯牙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15:25:20

关于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的问题(有追加分)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3.这时的伯牙与
关于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的问题(有追加分)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3.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4.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关于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的问题(有追加分)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3.这时的伯牙与
1.“伯牙绝弦”
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3.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4.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感情深厚……

1:俞伯牙为了知音,把自己无法割舍的爱好给我放弃了
2:意味着知音难觅或乐曲高超
3:不是的,是心灵方面的知音
4:因为他觉得知音难觅,没有比钟子期在了解自己的了。
5:您很伟大,把自己的爱好给割舍了,您一定很难受吧,知音难觅呀!!!!...

全部展开

1:俞伯牙为了知音,把自己无法割舍的爱好给我放弃了
2:意味着知音难觅或乐曲高超
3:不是的,是心灵方面的知音
4:因为他觉得知音难觅,没有比钟子期在了解自己的了。
5:您很伟大,把自己的爱好给割舍了,您一定很难受吧,知音难觅呀!!!!

收起

1、伯牙不在弹琴

伯牙以后不再弹琴
最后一句 不在弹琴 我们要善待自己的朋友
不是
因为伯牙以为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知音了
我想对他说你不要伤心了,你能在找到知音的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全部展开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编辑本段]字面解释
绝:断绝.
鼓:弹
曰:说.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谓:认为
之:他
必:知道
江河:长江或黄河。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必得知:必,一定。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
破琴:把琴摔碎了。
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故事意思伯牙绝弦:绝,断绝。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俞伯牙最擅长弹琴,钟子期有很强的音乐鉴赏能力.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俞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理解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感到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收起

1伯牙断绝同弦的关系,一辈子不弹琴。
2“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味着一辈子不弹琴了,向世人宣告他再也没有知音了。
3不是了,是人生的知音,不可分割的一体。
4因为伯牙找了很久,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才找到子期。
5我对他说:“不要伤心,或许在你没有到过的地方,还有一个知音在等着你呢!”
打字好累!!严禁抄袭!!!...

全部展开

1伯牙断绝同弦的关系,一辈子不弹琴。
2“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味着一辈子不弹琴了,向世人宣告他再也没有知音了。
3不是了,是人生的知音,不可分割的一体。
4因为伯牙找了很久,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才找到子期。
5我对他说:“不要伤心,或许在你没有到过的地方,还有一个知音在等着你呢!”
打字好累!!严禁抄袭!!!

收起

1、伯牙摔破琴,并从此不再弹琴
2、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到伯牙绝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弦意味着伯牙不再弹琴,宣告了他俞伯牙为了子期这个知音不再弹琴
3、不。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精神上的知音,理想上的知音
4、因为除了子期,那些有学识有学问的达官贵人也不知道这曲子表达了什么,所以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无知音
5、我想对伯牙说:“伯牙不...

全部展开

1、伯牙摔破琴,并从此不再弹琴
2、文章在最后一段提到伯牙绝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弦意味着伯牙不再弹琴,宣告了他俞伯牙为了子期这个知音不再弹琴
3、不。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精神上的知音,理想上的知音
4、因为除了子期,那些有学识有学问的达官贵人也不知道这曲子表达了什么,所以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无知音
5、我想对伯牙说:“伯牙不要气馁,虽然子期死了的。但也不一定只有他听得懂你的音乐。”

收起

1伯牙断绝同弦的关系,一辈子不弹琴。
2“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味着一辈子不弹琴了,向世人宣告他再也没有知音了。
3不是了,是人生的知音,不可分割的一体。
4因为伯牙找了很久,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才找到子期。
5我对他说:“不要伤心,或许在你没有到过的地方,还有一个知音在等着你呢!”...

全部展开

1伯牙断绝同弦的关系,一辈子不弹琴。
2“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味着一辈子不弹琴了,向世人宣告他再也没有知音了。
3不是了,是人生的知音,不可分割的一体。
4因为伯牙找了很久,几乎踏遍了大江南北,才找到子期。
5我对他说:“不要伤心,或许在你没有到过的地方,还有一个知音在等着你呢!”

收起

1.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3.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4.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感情深厚……
(5). 知音难觅,既有缘,你应十分高兴,知音...

全部展开

1.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了,再也不弹琴。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2.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3.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4.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感情深厚……
(5). 知音难觅,既有缘,你应十分高兴,知音死,痛苦我明白,不过,不一定只有一个知音,再寻,应有。

收起

5、我想对伯牙说:“伯牙不要气馁,虽然子期死了的。但也不一定只有他听得懂你的音乐。”

伯牙断绝弹琴

1 伯牙放弃弹琴
2最后一句 放弃了爱好
3不是 还是生活上的
4因为没人能听懂他的琴声
5你肯为朋友放弃爱好,令人感动

关于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的问题(有追加分)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3.这时的伯牙与 六年级语文,高手进,好有追加!2和四是近义词的成语有()、()、()、()写4个 有关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一次辩论会:科技发展利与弊的辩论会,要利大的素材,以及三个刁钻的问题.好的追加50分 六年级 的 有好评 语文 小学六年级语文 关于 “之”的成语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我最好的老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5课提出的问题有哪些? 谁有语文每课一练六年级下册的所有部分参考答案啊?有的话我会追加50分的!好的话会更高! 在六年级上册语文中关于《负荆请罪》的问题 像蔺相如这样的人还有哪些?写两个! 一到六年级的语文书上关于描写自然风光的俗语有哪些?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下语文复习要点(好的追加100分)我是浙江杭州的,要求有复习内容, 六年级语文25课《伯牙绝琴》.同步上有个问题:请写出关于交友的两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拟人手法的句子有哪些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里 有没有关于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有没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我要的是作文 最好切实际一点的 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好的话有追加分,要写上一年级第一次上美术课时学画画的! 求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的多音字~~并组词!~~~快!我追加100!~~ 关于六年级行程问题的奥数题带答案 数学六年级关于“单位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