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明天要交,急 (9 11:22:19)求一篇历史读书笔记,随便几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7:06:09

急,明天要交,急 (9 11:22:19)求一篇历史读书笔记,随便几字 
急,明天要交,急 (9 11:22:19)
求一篇历史读书笔记,随便几字
 

急,明天要交,急 (9 11:22:19)求一篇历史读书笔记,随便几字 
时下世界各国都比较推崇史料教学法,把学生带入历史现场,努力教会学生以不同的身份、不同国家、不同时代重新审视各国历史,注意利用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再现过去的面貌与形象,从而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强调史料的“证据”作用.读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使我认识到史料教学的巨大潜能.
一利用史料教学 提高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将补充史料、照片、画页、地图等发给学生,使教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切身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师生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制作图表、知识竞赛、情景再现、讲故事、演历史剧.使课堂气氛始终活泼而热烈,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二利用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
《学记》中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生活”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所谓“学会生活”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在教《多彩多姿的艺术》时,我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课前分别布置了三个任务:描摹王羲之《兰亭序》中不同形态的“之”字;向美术老师请教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价值;搜集秦始皇兵马俑材料,展示其价值.各小组利用网络、图书馆、课本等资源,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分析、概括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三利用史料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教《重庆谈判》时,展示了图片《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和重庆谈判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启发学生探究: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的真实目的是什么?照片中的毛泽东蒋介石在想什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冒风险去重庆谈判?播放《双十协定》资料片,启发学生探究:《双十协定》内容能实现吗?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历史资料片,使学生置于历史场景中,走进历史,充分感知历史,主动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使用史料教学的教学过程,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完全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地位.同时还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分析概括问题能力.随着史料教学在课堂中不断成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写日记的习惯,并留下了较为完整的日记的人屈指可数,其中,胡适、吴宓、竺可桢的日记无疑是史料价值最高的几种.吴宓的日记前些年已出版了1910年到1948年的部分,其重要性读书界早有定评.这次出版的《吴宓日记续编》,时间跨度从1949年到1974年,不仅是他后半生跌宕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完整个案.考虑到胡适1949年离开了大陆,竺可桢在1949年以后身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位,吴宓以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身份写下的日记,就拥了独特而且更为珍贵的价值.在他同时代受过西方教育的第一流知识分子中,能始终坚守传统文化精神,并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本来就很稀有,以“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相标榜的陈寅恪可以算一个,可惜不写日记,其私人记录只有零星的书信和旧体诗.也正因为如此,《吴宓日记续编》几乎就成了“绝唱”.它记录的不仅是他生活的经历,还有他作为独特的个体生命留下的心灵轨迹.可以看作是大时代里一部私人的信史.
吴宓生前就对自己日记的价值有着自觉而清醒的认知.1957年8月20日,他萌生写自传的念头时说,自传可以和诗集和历年的日记相辅而行,“虽记私人生活事实,亦即此时代中国之野史.”
《往事》毛彦文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我是因为吴宓才知道毛彦文的,这位吴宓苦恋终生、苦苦追求而不得的新女性,谢世已有多年,她留下的这本回忆录,今年首次在大陆出版.在民国历史上,毛彦文的人生经历不无传奇色彩,她是浙江江山人,受过完整的新式教育,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与胡适等都有来往,更因为吴宓对她的相思,以及她嫁给民初做过总理、比她大三十多岁的熊希龄,而广为人知,那段少妻老夫的姻缘曾经是报刊争相报道、轰动一时的娱乐新闻.她在回忆录中对仅仅三年的婚姻生活很满意、很满足,她辅佐熊氏生前办有香山慈幼院,熊氏去世她继续主持这个人道主义机构.这大概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吴宓曾万里追她,漂洋过海直到欧洲,她为什么拒绝吴宓?回忆录语焉不详,这个谜底也许永远不会有准确的答案了.但她肯定吴宓是一位人文学者,心地善良,为人拘谨,有正义感,有浓厚的书生气质而兼有几分浪漫气息,且决不是一个薄情的人.离开大陆后,她在遥远的美国其实也在关心吴宓的下落.大约在1950年代末,她偶尔看到译成为英文的大陆杂志,其中有吴宓的坦白书,说自己用纯文学的观点教莎士比亚戏剧,现在知道错了,应该用马克思的观点教才正确.她说自己当时气得发指,为吴宓的命运而感喟、悲伤、愤怒.晚年回首往事,这位当年风华照人的新女性心境已归于平淡,她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所写的都是平凡的事,虽其中有几件突出的记载,因为事过境迁,也成为平凡的了.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平凡的“往事”才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汪荣祖著
[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版]
汪荣祖是海外华人史学家,我个人以为,他对郭嵩焘和那个时代的研究最具有开创性,长期以来,郭嵩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之,就是从汪荣祖那本书开始的.在鸦片战争之后,继续蒙头沉睡了足足20年的华夏民族,1860年以后才逐渐有了危机感、紧迫感,但也只限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技术,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这个时代,中国最有见识、最具世界眼光的人,实际上不是那些造成“同治中兴”的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之类,而是亲眼目睹了西方制度运作,对西方文明有亲身体验的湖南人郭嵩焘.他于1877年到1879年出使英国,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却大大开拓了视野.在出使日记中他肯定并赞美了西方的制度、文化、社会,认为现在的“夷狄”和以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然而,因为太超前了,郭嵩焘这位“孤独的先行者”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当他的《使西纪程》出版后,竟然引起满朝士大夫的“公愤”,结果他的书被毁版,人在驻英公使任上被召回,从此再也没有被朝廷起用,于1891年郁郁而终,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几年后主持湖南新政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可惜戊戌变法迅速失败,湖南新政连根拔起,他稳健的渐进式变革思路从此被忽略.(在他生前,具有珍贵价值的200万字日记一直未能问世.在他死后9年,还有人上奏要戮他的尸以谢天下.)汪荣祖敏锐地抓住郭嵩焘这个人物,对于中国走向世界进程中的曲折和艰难有深入的研究,通过郭嵩焘的悲剧命运解剖他栖身的那个时代,对于我们认识近代中国的不幸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美]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著
[李玉瑶、胡雅倩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美国只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然而要真正清楚地了解这个国家的起源,也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随着时光的推移,很多历史细节逐渐变得模糊,有些重要事情当时可能就没有留下可靠的文字记录.带着《五月花号公约》上岸的美国第一代先民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过饥饿、疾病、寒冷的威胁,面对过土著印地安人的弓箭、猎枪和陷阱,他们曾一次次在生存和死亡之间挣扎,度过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登上新大陆,并不意味着铺在他们面前的就是金色的蔷薇.换言之,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过信仰上帝的生活,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一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五月花号”乘客组成的第一代移民和他们的子孙,与印第安人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中间又发生过什么变化?以往我们所知不多,不光是中国人,就是在许多美国人的想象中,开始于1620年天路客登岸的美国历史,也是像青蛙跳跃一样,转眼就到了莱克星顿枪响,美国独立战争的号角吹起来了.中间一下子就跳过了150年,在这漫长的一个半世纪中,这块大陆到底发生过哪些不可回避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有过那些值得铭记的名字,这几乎是一个空白地带,一个历史的盲区.有鉴于此,菲尔布里克写下了这本书.我觉得,美国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有勇气直面自己历史中的不幸、不义和不光彩的一面,容忍不同观点的审视和批评,容许自揭历史的伤疤.菲尔布里克没有回避17世纪后期发生在美国土地上的那场血腥的“菲利普王战争”,正是美国有着很强自我反省的能力,这个国家才会始终沿着《五月花号公约》轨道上前行,找到自己的方向.

现在的学生都是这样作业的么?

庄子读书笔记
如何超越“名利”,就是要有一个淡泊的心态。那又如何做到一个“淡泊的心态”呢?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最细...

全部展开

庄子读书笔记
如何超越“名利”,就是要有一个淡泊的心态。那又如何做到一个“淡泊的心态”呢?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最细微处去发现的、去感悟的。我们只有让我们的心真正静下来,真正拥有空灵之境,让我们的眼晴敏锐起来,我们才能看到在不经意处,有许多至极的道理!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
“心游万仞”。仞:现在的8尺或7尺为一仞。
人生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经历和悟性就最终决定了你的眼界。
也就是说:一个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机遇、固有的价值观,最终会决定自己的命运。
命运这个东西是客观的,他完全依附于机遇,但是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取舍,命运和机遇也就发生了变化!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是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拯救我们生命的一种力量。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他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欢乐!
佛印:“吾有两间房,一间租与转轮王。有时拿出一条线,天下邪魔不敢当”
说的是人格理想上的一个支点,“依于仁”
苏东坡:“吾有一张琴,五条丝弦藏在腹。有时将来马上弹,尽出天下无声曲”。
说的是人格理想上的另一个支点,“游于艺”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是相同的。没有能力去从一草、一木中受到启发,能不能够以一种善良在一叶一花上体现关怀呢?第一是体现人的智慧,第二是体现人的慈悲。
庄子认为: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估世界,内心不要带有成见。
如果总是抱怨生活给我的机遇不够好,许多时候对事,对人又愤愤不平,其实这就是自己缺乏智慧的表现。
庄子的逍遥游需要我们能够欣赏花开,能够看见飞鸟掠过天际,朝阳跃上云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宗有句话:“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三界:是前生、此际、来世。
也就是说,心头有事,成天牵挂,你就会把自己的三世都抵押进去。要想做到真正的道法自然,就要鼓励每一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自己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自己的心智。
谚语:“山坡上开满了鲜花,在牛羊的眼中它只是饲料”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凡俗的生命一双非凡的翅膀!

收起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雷海宗一九三五年作《中国的兵》,是为其成名作及代表作。其时中日局势紧张,伯伦先生此作自然有春秋大义存焉。该文不重兵制,而专考察春秋至汉末兵的精神,具体而言,即兵之成分、兵之纪律、兵之风气、兵之心理,雷先生相信,这是“明了民族盛衰的一个方法”。
西周兵制无从稽考,想来应是所有的贵族男子都当兵,一般平民不当兵。春秋时代的齐国仍是士族全体当兵...

全部展开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雷海宗一九三五年作《中国的兵》,是为其成名作及代表作。其时中日局势紧张,伯伦先生此作自然有春秋大义存焉。该文不重兵制,而专考察春秋至汉末兵的精神,具体而言,即兵之成分、兵之纪律、兵之风气、兵之心理,雷先生相信,这是“明了民族盛衰的一个方法”。
西周兵制无从稽考,想来应是所有的贵族男子都当兵,一般平民不当兵。春秋时代的齐国仍是士族全体当兵,农民中的少数有入伍的义务,工商阶层起码到桓公时还被排斥于兵员之外,故兵之主体仍为士族。“所以春秋时代时代的军队仍可说是贵族阶级的军队。因为是贵族的,所以仍为传统封建贵族的侠义精神所支配。封建制度所造成的贵族,男子都以当兵为职务,为荣誉,为乐趣。不能当兵是莫大的羞耻。我们看左传、国语中的人物由上到下没有一个不上阵的,没有一个不能上阵的,没有一个不乐意上阵的。国君往往亲自出战,所以晋惠公才遇到被虏的厄难。”“在整部左传里,我们找不到一个因胆怯而临阵脱逃的人。当时的人可说没有文武的分别。士族子弟自细幼都受文武两方面的训练。”
逮至战国,传统贵族政治及贵族社会即被推翻,文武遂告分离。张仪徒逞口舌之利,荆轲但有匹夫之勇,可谓文武殊途之典型,故《韩非子·五蠹》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战国时大概实行一种近乎征兵的制度,国家鼓励每个男子当民,军国主义时代的战争与春秋相比便有了天壤之别。春秋的战争尚存游戏性质,遵循着各种繁文缛节,但求维持国际势力均衡,不以灭国为务,杀伤点到为止,故有宋襄公半渡不击,晋文公退避三舍。战国则情形大变,战争必是灭国的战争,坑杀降卒遂为常事。雷先生以为这是一个文化区域将要统一时的必有现象,正如罗马与迦太基的死战是古代地中海文化区将要统一时的大战。“战国时代虽是战争极烈,但由军心民气方面看,两种不健全的现象也萌芽于此时:一是上等阶级的文武分离与和平主义的宣传提倡,一是一般人民中厌战心理的渐渐发生。在当时的紧张空气之下,这两种现象好似都不严重,不过是狂曲中陪衬的低音,使正曲益发显得壮烈。但后代军民隔离、社会解体的没落局面都孕育在这两种不甚惹人注意的现象中。”
秦并六国,收天下之兵铸为金人,举国重兵驻于关中,兵之主体亦为旧时秦人。既不肯征六国平民为兵,定会有兵不足用之感,遂发诸尝逋(流民)、亡人、赘婿(贫困无赖的人)、贾人(抑商政策下所认为卑贱的人)从军,此为后世只有流民当兵,兵匪不分,军民互相仇视的变态局面的滥觞。由是“古代健全活泼的社会就被断送”。被项羽所坑杀的章邯二十万众,“可说是最后的一支国家军队,代表战国时代所遗留下来征兵制度下有训练、有组织的正式军队。从此以后,这类的军队在中国历史上就完全绝迹。”此后的军队便是私人的军队,故军队常称某家军,而因列国并立所激荡而生的爱国观念也因一统而寿终正寝。此后,爱国的观念消灭,而作为其替代品的爱天下观念又大而无当,人民渐多不愿入伍,“结果就产生了一个麻木昏睡的社会”。
汉代在理论上行战国之征兵制,力役即为军役,称为“更”。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先说卒更,由于所有男子皆负兵役义务,故曰卒无常人,当迭为之,一月一更;国家允许有钱者雇无钱者代服兵役,是谓践更;天下人皆有戍边义务,然得出钱入官,由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理论上之征兵制遂变而为实际上的募兵制,而秦代征发流民的临时政策至汉则为国家之法定制度。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全民被征发为兵,出现在七国之乱时的吴国,这是“旧日楚地武力充实的最后表现,以后就长久的寂寞无闻。天下也不再有征发全体男子当兵的现象”。
晁错改戍边为屯田,以稳军心,至武帝成规模;武帝又正式募兵,主体为关西六郡子弟。募兵与屯兵仍不足用,就大批发囚徒,甚至雇佣外族人。故,招募之关西六郡子弟、屯卒、外国兵、囚徒是武帝时兵的四种成分,都带有职业兵的特点,而非直接来自民间,故与一般人民没有多少情感上的联系,对国家也很难说有多大的忠心,兵民隔离遂成定局。“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据钱宾四先生,此谚起于宋代,雷先生说,这种鄙视军人的心理一定是由汉代开始发生的。而在军民对立下的军队最难驾御,战斗力也最弱,战国时秦赵燕诸国皆未以匈奴为患,就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兵可用,而汉代的兵不可用,这是军队由流浪分子组成的当然结果。
武帝后,情形愈坏,外族在中国军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屯兵至二三代就变为农民,不堪重用。至王莽,所用者但募兵、囚徒与外族兵,旧日正式的军队已经绝迹。普通人民不愿当兵,兵的成分都是流氓与饥民,只有善将兵的人才能煅造出有战斗力的部队,否则军队便与土匪无异,故刘秀废地方兵,只设中央军,整个北部边疆由外族与囚徒共守,而“不用内地士大夫良家子与一般顺民去费力保护,中兴盛世的安逸人民大概认为这是便宜又舒服的事”!以后窦固、窦宪外征匈奴主要用的是外族人,而实际败北单于的完全是南匈奴的兵。“我们对东汉能驾御外族、以夷制夷的政策能收大功,不能不表示钦佩。但军队不是汉人的军队却也是不可掩蔽的严重事实。”黄巾一乱,乱相百出。“董卓以后各地的太守、刺史都扩大私军,割据自雄。实际上五胡乱华的局面已经成熟。中国社会已经崩溃,只有边地的属国还有组织,同时又勇敢善战。布满幽、并、凉三州的外族很可向南移动,占据中国。恰巧当时中国出来几个特殊的人才(曹操、司马懿),把这种厄运又暂缓了一百年的功夫”,“但外族的势力根深蒂固,无从斩除;中国内部的病势过于沉重,难以根治。几个特殊的人才死后不久,中原终于成了汉代那些属国的属国”。
雷先生以为:隋及盛唐承袭北朝外族,行半征兵之府兵制度,故能为汉以后中国自治的惟一强盛时代;而长期积弱,未解决兵的问题为其主因,惟王安石观澜有术,主张良民当兵,可谓二千年间特出的奇才。“可惜王安石一类的积极人才在传统的中国决无成功的机会。一般的说来,文武兼备的人有比较坦白的人格,兼文武的社会也是坦白光明的社会。这是武德的特征。中国二千年来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卑鄙、黑暗恐怕都是畸形发展的文德的产物。偏重文德使人文弱,文弱的个人与文弱的社会难以有坦白光明的风度,只知使用心计;虚伪,欺诈,不彻底的空气支配一切,使一切都无办法。中国兵制的破裂与整个文化的不健全其实是同一件事。在这种病态的社会,王安石一流的人物生前必定失败,死后必留骂名。”
没有西方参与的历史——读书笔记之米与盐的年代
如果整个世界的发展历程当中,没有西方的参与,那么一切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沿着历史的发展慢慢前进,还是停滞不前呢?在这本《米与盐的年代》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只有东方人和伊斯兰人存在着的世界,一个没有西方基督教和西方人参加的世界,人们信奉的只有佛教与伊斯兰教以及儒家思想。世界的舞台只掌握在信奉佛教和儒家的中国,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手中。人类文明在这本书中彻底与欧洲和基督教宣告脱离关系,整个西方世界在米与盐的年代里人间蒸发。

不得不说。西方世界对于整个世界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如果没有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整个人类世界将出现停滞的局面。当然,我并不是在夸大西方世界的能力,而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们致力于人类的发展进程也是巨大的。由此衍生出的重要历史变革也让整个西方世界为全世界所注目。而在米与盐的年代里,西方世界整个制度,舞台留给了中国人与阿拉伯人,那么人类将如何发展呢?

这是一本或然历史小说,没有了基督教和殖民主义的两大文明如何接触、互动和迈入,佛教与伊斯兰教成为主宰世界的宗教之后,整个知识结构的演变与进步,整个宗教世界的发展历程,都将重新地被书写。这本书由10个独立篇章的故事构成,“K”开头的强力人格、“B”开头的温和人格,还有博学的“I”。这三个灵魂在这本书的10个篇章中轮番出现,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局死去,又在下一个故事中以全新的身份出现。每一次的转生都与每一个故事要求的性别、性格而发生改变。三个灵魂带着我们从波斯、印度、中国、新大陆再回到重新繁荣的旧大陆,继而慢慢地游历整个世界,让我们经历每一次历史的变迁,见证每一次历史的转变。没有了西方人,没有了西方文明,更没有基督教的起源,我们看着这三个灵魂在时间的隧道里穿行。或成为大明朝里的御用使者,或成为莫卧尔帝国的移民先驱者,或成为发现瀛洲新大陆的先行者,或成为撒马尔罕城的科学开拓者,还有新大陆的领袖,引导历史哲学变革的思想家,世界大战时的著名将领,女科学家等等。每一个故事,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份与全新的性别,强力人格、温和人格还有博学,都在10个故事中慢慢地穿插,慢慢地激发佛教与伊斯兰教对于世界的全新影响。

如果没有西方世界,人类的发展进程还是一样的。或许这就是《米与盐的年代》中让人觉得有点枯燥的地方。既然是或然历史小说,那么在历史的天空中天马行空也不为过,而将这一些重要的变故依然生搬硬套,把一切的成就都化身而佛教、儒家思想、伊斯兰教的成就,感觉有点象牛头对着马嘴,有着四不象的感觉。既然没有了西方世界,为什么不将整个世界重要演绎呢,为什么西方文明一定要套在东方的文明之上被重复改写呢?

收起

南方这次暴乱,对宋朝来说,是突如其来的。究其原因,就在开头的两个字上――“南方”。长江以南,从建国时起,就只是个超大的、丰厚的、纯朴到随心所欲剥削的大粮仓。北方人坚信,那片土地和那方人,就只是温顺的绵羊,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一直辛勤工作,用丰富的出产,来维持供养北方重大城市的繁荣。
至于造反,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
问理由,很简单,不是说潘美和曹彬当年打出来的威风,让南方...

全部展开

南方这次暴乱,对宋朝来说,是突如其来的。究其原因,就在开头的两个字上――“南方”。长江以南,从建国时起,就只是个超大的、丰厚的、纯朴到随心所欲剥削的大粮仓。北方人坚信,那片土地和那方人,就只是温顺的绵羊,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一直辛勤工作,用丰富的出产,来维持供养北方重大城市的繁荣。
至于造反,想都不用想。根本不可能。
问理由,很简单,不是说潘美和曹彬当年打出来的威风,让南方人不敢反抗,而是再想远点,五代时懦弱的南唐和残暴到不像人类的南汉,那样劣等的统治都能忍受,现在沐浴在宋朝的阳光下,怎么可能会有人想到造反呢?
理论上没错,可是在当时中国的南方,也有宋朝管不到的地方。那就是现在的广西一带,当时的“四羁縻州”。
那里生活着一些蛮人,当时叫西原蛮、广源蛮、溪洞蛮。听着很陌生,时间再过1000年,就再熟悉不过了,他们统称为“壮”。对了,就是现在壮族的祖先。
宋朝时,他们有四大姓。黄、韦、周、侬。事情就出在“侬”氏身上。侬氏一族世居广源州,在郁江上游一带,活动范围都在深山里,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政治面貌。
宋朝离他们最近的一个军事据点是邕州(今广西南宁),实在是太远了。加上深山老林,没什么出产,一直以来就放任他们去。随便活着吧,只要承认宋朝的管理者身份,就一切自由。可这并不等于侬族人就真的乐天幸福了。
因为南方还有交趾国。
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宋朝以前,一直是中国的领土,当初北宋建国时,赵匡胤一时脑残,潘美一时手懒,在灭掉南汉之后,就没再前进。交趾于是就独立了。狭小的国土,少得可怜的资源,决定了这个新生小国的气质。
一直到现在,都是又穷又横。尤其是在宋朝时,穷让他们有便宜就占,从不挑肥减瘦,宋朝不要的,他们全都接收。包括藏在深山密林里的侬族人。
几十年前,侬族人的首领叫侬全福。名字很吉祥,遭遇很悲惨。交趾来勒索,他拒绝交保护费,于是开战,他就失踪了。
正规说法是,他被古越南人掠走,不知所终。这样侬族人群龙无首,他的妻子更是从此无夫。无依无靠之后,该女士选择了改嫁。她嫁给了一个富裕的商人,从此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
一切很美,直到几个月之后,她生了孩子。新生命驾到,商人很高兴,却忘了生得太快了,这不是他的种,而是姓侬!这个孩子很特别,他有一颗让人发抖的心。
那就是――我知道我能飞!没有理由的,他就是要做皇帝!
孩子长大,终于有一天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二话没说,拿刀砍了养父(从小养大,和生父有区别吗?),带着母亲回到父亲当年的辖区傥酋州,他瞬间夺回了父亲的原职,紧接着做出了侬族人千百年来做梦都不敢的事。他自建了一个国家!
“大历国”成立。他不管宋朝有多大,交趾有多强,身后边还有个大理国,反正我就是要当皇帝。他成功了,他的名字瞬间响亮,侬智高,至少交趾人是牢牢地记住了他。
多简单,不服是吧,那么打服。侬智高跟他爸的遭遇一样,被古越南人一顿胖揍,抓出国境,不过结局很不同,可能是劳教期间的表现很好吧,他被放回来了,而且官复原职,还是傥酋州的首领。
但是当皇帝的心永远不变。侬智高满腔怒火,化做了实干精神。他一边对交趾俯首称臣,一方面暗地里招兵买马,把四周围所有能团结的力量都收编了过来。势力是一天天地见涨,嗯,其实也就是好多的蛮族兄弟,渐渐地条件成熟了,又一个国家隆重登场,“南天国”。
名字比以前的响亮,可是经历使人聪明。侬智高见识过了古越南人的拳脚,知道光凭自己很难独立存活。这时他想到光辉伟大、声名远扬、战无不胜的宋朝。他的领土理论上是宋朝的,再郑重诚恳地写一封要求内附的报表,应该没有问题了。
那时山高皇帝远,宋朝是俺哥,小小的交趾还在话下吗?

收起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黄在序言中指出,其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广泛的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先构
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续的纲领,和西欧史和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和层次,才谈得上进一
步的研究。黄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非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他并且认为,目
前的中国正和西方文化相汇合,以商业组织代替农业组织的体系,逐渐进入数目字管理的现代
化...

全部展开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黄在序言中指出,其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广泛的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先构
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续的纲领,和西欧史和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和层次,才谈得上进一
步的研究。黄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而非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他并且认为,目
前的中国正和西方文化相汇合,以商业组织代替农业组织的体系,逐渐进入数目字管理的现代
化国家。
从长时间,远距离的角度,对秦汉的第一帝国、隋唐宋的第二帝国、以及明清的第三帝国
的演进之归纳,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的解剖式结构,类似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文官集团,下
面是成千上万的农民,没有有效组织,中间是简单的道德原则维系,即尊卑男女老幼,无法发
挥法律的所长,最终导致无法在数目字上进行管理。
这种大陆国家中央集权的模式,从技术上说,是由易于耕种的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
风、泛滥的黄河等三大因素,以及由15英寸等雨量线导致的农民和游牧民的争斗所决定的。这
些要素决定了中国需要一个建构于农业基础上的集权体制,那么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君父为
纲的儒家教义,便得到推广。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无论第一帝国的官僚体制构建、第二帝国的开放性和第三帝国的保守
和内敛,都是在其底层情况发生变化,而上层制度、税收、财政等体系难以因应时造成的崩溃。
目下的中国情况,国民党创立了一个新的高层结构,共产党创立了新的底层结构目前中国
领导人的任务则是在上下层之间敷设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个系统发挥功效,已达到国家可在数
目字上进行管理而进入现代化
黄的历史哲学是:历史的演进是由两种合力所产生,一是向外的理想主义和道德倾向,包
含公平合理的性格,另一是原罪或者说人欲,是人类自身的弱点,一阴一阳的力量的合力,就
是实际上的历史进程。

注:世界文化类型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与岛国文化。
大陆文化的代表首推中国。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一个大陆性国家,虽然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在历史的发
展过程中,它的品性不是外向的,而是内向的。中国文化以农业为基础,以家庭为本位,以中央集权制为统
治框架。这三点决定了它在封建时代创 造出人类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也决定了它很难从大陆文化的束缚
中挣脱出来。因此,它虽然有辉煌的历史, 却在资本主义时代落后于西方,惨败于西方。大陆文化的另一
个代表是印度,印度虽然三面临海,重心却在内陆。它处在东西方交汇点上,然而很可惜,它既不愿向东方
发展,又不愿向西方发展。反过来看,东方人常常 认为印度便是西边的终点,而西方人也同样认为印度便
是东边的终点。于是印度便成为所谓的“桌球袋”。它 虽然处在海洋的拥抱之下,却没有将海洋作为自己的
文明发展之路,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某些十分相似的地方。
海洋文化的代表则是西欧文明,或者说是基督教文明。西欧文明自古希腊时代起,就是开放性的,到了文艺
复兴时代,更有了空前的外向性要求,于是沿海国家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尔后是意大利,再后是荷兰和
英格兰、法兰西,相继得到飞速发展。于是从远洋航海开始,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契机,揭开了西方近代
文明辉煌的一页。

与海洋文化相比,岛国文化尤有特点。岛国文化代表首推英国和日本。岛国文化集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之特
点,对内有很强的凝聚力,对外又有很强的开放性。因为对内凝聚,它具备了某些大陆文化的特性;因为对
外开放,它又具有某种海洋文化的特性。岛国一般面积不大,资源不算丰富,虽有发展,余地不算很大。因
为资源不算丰富,所以增强了岛国人特有的危机感;因为内部发展余地不大,所以又增强了它们向外扩张的
愿望 。正因为有这样的特性,英国人才能在17、18世纪的欧洲,创造出令历史感叹的经济奇迹,而日本人,
也能一枝独秀,以亚洲人身份,率先跨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