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宋元时的对外交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2:31:36

汉唐宋元时的对外交往
汉唐宋元时的对外交往

汉唐宋元时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
1
大量来中国.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我国对外交往的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当然,汪大渊和伊本白图泰在教材上没有提到.第三,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阶段采取闭关政策,这些联系便逐渐中断了.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条渠道
在古代历史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四条渠道进行的:
第一条渠道是贸易,这又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著名的丝绸之路以民间贸易为主.第二条渠道是官方派遣使节、留学生等.第三条渠道是通过佛教徒和传教士来实现的.第四条渠道是战争,战争在客观上也曾为中外交流创造了条件.当然,第四条渠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在古代,中国与邻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例如,我国古代曾与日本发生过几次战争.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
2
唐军与新罗军队联合打败支援百济的日本军队.元世祖曾两次派军队进攻日本,但遭到了失败.元末明初和明朝中期,日本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后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率军击败.明神宗时,中国派军队支援朝鲜共同打败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等等.在历史上,相邻国家之间绝对没有出现争斗的局面,似乎是迄今尚未见到的历史现象,这也是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但应该认识到,各国统治阶级挑起的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则是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三、古代中国和外国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要受到外来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外界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在整个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上升时期,经济文化发展一直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对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烟叶、向日葵,最早是由美洲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另外,像中国的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受印度影响的痕迹非常明显,著名的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等就有所反映.所以说,世界文明史,是在各国人民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中不断演化、完善的.
3
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启示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对外交流就越频繁,而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这给我们以启示: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
古代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的进步是一个十分鲜明的例子.在大化改新中,日本参照了中国唐朝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在医学上,日本也吸收中国中医学的医疗技术,逐渐发展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汉方医学”.在文字上,日本利用中国汉字的简化笔画或是汉字的偏旁、冠盖作为音符,创制了日本文字假名.日本人民这种善于学习又富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这个事例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一个国宝如果落后,只要虚心地有选择地向他人的长处学习,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就能够迅速地取得进步.

中国古代的经济
洛阳一高高级教师 张忠淼
一、相关知识链接
1.主要相关内容: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交通、商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古代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古代的工程建设,古代边疆经济发展(参看民族关系)等。
2.知识体系整合
革新生产工具
①商周:懂得施肥
②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

全部展开

中国古代的经济
洛阳一高高级教师 张忠淼
一、相关知识链接
1.主要相关内容:古代农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交通、商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古代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经济中心南移,古代的工程建设,古代边疆经济发展(参看民族关系)等。
2.知识体系整合
革新生产工具
①商周:懂得施肥
②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普遍使用铁农具,推广牛耕,创制桔槔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创制翻车、水碓、水磨。深耕细作,积粪肥田
④隋唐:创制筒车、曲辕犁
兴修水利
①战国:修建芍陂、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灌溉工程
②魏晋南北朝:曹魏兴修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水田之处通渠灌溉
③隋唐:隋朝大运河可用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
农作物新品种和种植面积 扩大
①商周:“五谷”都已种植
②西汉:西域的葡萄、苜蓿等传到内地
③唐朝:茶园规模大,茶成为生活必需品,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④明清:从国外引进高产的玉米、甘薯;棉花普及南北,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垦荒扩大耕地
①春秋战国:大量垦荒,私田不断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江南大量垦荒,水田扩展;北方农田缩小,畜牧业扩展
③隋唐:江南围湖造田、烧山造田,圩田、梯田扩展
各时期农业发展特点
①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新兴的封建农业生产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士族庄园、寺院农业发展,南北农业趋于平衡
③隋唐:南方农业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④明清:粮食产量大增,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专业化、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重要农学著作:北朝的《齐民要术》和明朝的《农政全书》
主要手工业部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造船、煮盐、印刷、酿酒、制漆等的发展(略)
革新生产技术和工具
①夏商周:称为“青铜时代”。商朝青铜业规模大;西周青铜制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更加精美。商周出现原始瓷器
②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发明铸铁柔化技术。青铜制造业工艺创新,发明金银错技术和雕铸技术。漆器中采用夹苎技术。学会用曲造酒
③汉代:发明造纸术,蔡伦改进造纸书,纸的产量大增
④魏晋南北朝:孙吴培育八辈之蚕;冶铁业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造纸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⑤隋唐:冶铁业采用切削、抛光、焊接技术,造船业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和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陶瓷业创制唐三彩和秘色瓷。发明雕版印刷术。丝织业学习波斯先进技术
⑥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⑦明清:丝织业使用“纱绸机”,印刷业推广双色套印技术,出现彩色印刷品
著名产品和产地
①商周:商朝的司母戊方鼎和人面纹方鼎
②春秋战国:春秋的莲鹤方壶;战国的随县编钟,山西的池盐、四川的井盐、山东的海盐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的丝织业中心襄邑和洛阳;北魏的相州以造军刀著称;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造纸中心
④隋唐:丝织品有绫、绢等十几类,每类又有许多品种
⑤明清: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松江是棉织业中心,芜湖是染织业中心,佛山是冶铁业中心
①商周: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青铜业发达
各个时期发展特点
②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冶铁业兴盛
③隋唐:分布广,规模大、产量高,分工细、品类繁,技艺高
分工细密,促进了地区和行业的社会分工
④明清 规模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
丝织等行业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发展
总结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战国的《考工记》,明代的《天工开物》
①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者称为商人。商的都城商业繁荣
②春秋战国:中原成为商贸中心,中原市场可以买到四方的物资。诸侯国都城临淄、邯郸等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
③魏晋南北朝:南方商业相对活跃,北方商业因战乱一度遭到破坏,北魏以后有所恢复发展
市场发达
城市有政府管理的市场“市”,市中有柜房和邸店
唐后期城市出现夜市
农村普遍出现定期举行的“草市”
城市繁华
④隋唐 长安、洛阳是全国商业中心,城中有东西两市,营销全国各地,物资,还有许多外商。
扬州、益州是长江流域商业中心,唐朝后期扬州商业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投放市场
⑤明清 北京、南京是全国商贸中心,出现几十个大的商贸城市
商品生产向农村延伸,江浙工商业发达的市镇兴起
①汉朝:开辟丝绸之路后,同亚、欧各国的丝绸贸易发展起来。长安、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城市。同邻国朝鲜、越南贸易频繁,先进的铁器等输到朝鲜、越南
②隋唐: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许多波斯、新罗商人来华经商,对外贸易超过前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聚集大量外商。登州、扬州、广州是著名的外贸港口
③明清:明朝郑和下西洋进行的海外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难以持续进行。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保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阻碍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货币的演变:商代的贝币——秦朝半两钱——汉代五诛钱——唐代开元通宝——明清纳银代役,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魏晋南北朝:南方商业相对活跃,北方遭到破坏
各时期事业发展的显著特点 隋唐:商业全面繁荣
明清:国内贸易繁荣,对外贸易萧条
①夏商周都城是全国的交通中心,修建通往各地的大道。商周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②秦朝兴修灵渠5,沟通长、珠江两大水系。统一车轨,修建弛道
③两汉开辟了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
④隋朝开通纵横南北的大运河。扩充弛道,北方修筑两条大道
⑤唐朝以运河、长江为中心的水运发达。交通要道上的私家店肆发展起来。对外交通发达,除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外,还开辟了通往朝鲜的陆上交通线,通往韩国、日本的海上交通线
①战国兴修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
②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灵渠、弛道
③隋朝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扩充弛道。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④金代建造卢沟桥,闻名中外
⑤元朝都城大都气势宏伟
⑥明朝修筑长城,兴建三重城墙的北京城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原因: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③南方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政策
表现:①江南农业进一步开发,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②南方商品经济比北方相对活跃
影响:为后来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社会秩序稳定
表现:①江南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大大增加,江南成为重要产粮区;②江南商业繁荣,扬州、益州商业地位超过北方的长安、洛阳
影响:为后来实现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北方。江浙长期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