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如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9:33:50

古代史.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如何?
古代史.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如何?

古代史.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如何?
盘庚迁殷
(1)原因:
①人类刚刚迈过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此时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比较小.一旦发生天灾,轻则生活环境毁坏殆尽,重则整个群体就此灭亡.正因为如此,那时的国家经常为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所逼迫,四处迁徙,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这是商朝多次迁都的原因之一.
②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商王朝陷于内外交困的危机之中.盘庚当政后,为了扭转动乱局面,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旧贵族的反对,毅然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
③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深知都城位置的重要性,因此即位以后就下决心要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再次迁都,以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使人民的生活安定,实现商朝的长治久安.
意义:
盘庚迁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商代历史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扭转了商王朝的颓势,从此商王朝结束了“荡析离居”、“不常厥邑”的动荡岁月,迎来了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辉煌灿烂的新时期.殷都在武王灭纣以后遭到破坏,历尽沧桑,变成废墟,称殷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11座商王大墓,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和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文化状况.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

全部展开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收起

原因是,以前的地方老发大水
意义,终于有个安全稳定的地了,对于国家的稳定,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

全部展开

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盘庚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耐心地劝说他们:“我要你们搬迁,是为了想安定我们的国家。你们不但不谅解我的苦心,反而发生无谓的惊慌。你们想要改变我的主意,这是办不到的。”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司母戊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公斤,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钢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但是也可以想象得出,像这样巨大的精美的大鼎,不知道渗透着多少奴隶的血汗哩!
考古工作者还在殷墟发掘了殷商奴隶主的墓穴。在安阳武官村一座商王大墓中,除了大量的珍珠宝玉等奢侈的陪葬品之外,还有许多奴隶被活活杀死殉葬。在大墓旁边的墓道里,一面堆着许多无头尸骨,一面排列着许多头颅。据甲骨片上的文字记载,他们祭祖祖先,也大批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的竟达到二千六百多个。这是当年奴隶主残酷迫害奴隶的罪证。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对殷商时期的社会情况有了比较确凿的考证。所以说,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收起

盘庚迁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只是这件大事的意义到了近代方才渐渐为世人所知晓。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五百多年,前期屡屡迁都,直到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
阳甲商朝的第十八个王死了,阳甲的弟弟盘庚做了王。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他们寄生在国人和奴隶身上,残酷地剥削人...

全部展开

盘庚迁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只是这件大事的意义到了近代方才渐渐为世人所知晓。
商朝从建国到灭亡,历经五百多年,前期屡屡迁都,直到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时候也称为殷商。商朝定都于殷是从盘庚开始。
阳甲商朝的第十八个王死了,阳甲的弟弟盘庚做了王。商朝历代的君主和奴隶主贵族们,过着腐化的生活,他们寄生在国人和奴隶身上,残酷地剥削人民和奴隶,任何事情都驱使奴隶去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商朝被阶级矛盾和奴隶主内部的矛盾削弱,国力日渐减弱,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也起来反叛,加上水涝、干旱等等自然灾害,内外变困使得商朝这个奴隶制国家简直到了崩溃的边缘。
盘庚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他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国家不能再照老样子维持下去了,应当想出一个根除弊病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挽救商朝的衰亡。于是,他决定把都城迁到殷来挽救商朝的崩溃,因为到那里去有着以下好处:
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和现在的都城“淹”比起来,无论是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生产,都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王室、贵族将会受到抑制,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第三。迁都可以避开那些叛乱势力的攻击,都城比较安全,外部的干扰少了,政权可以得到稳定。
可是不少人为反对迁都的决定,他们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知道,到了新的地方不能象现在一样照旧享乐。
盘庚说:“以前,你们的前辈事奉我的先王,非常老实。现在,你们不听话,不肯离开这里。我们先王就会在地下告诉你们的前辈,让他们好好地整治你们。现在我的计划已定,谁要不从,我就割谁的鼻子,灭了谁的种,一个都不留。”
大家吓得一捂鼻子,只好跟着盘庚上了已经准备好的船只。
贵族们虽然把成串的贝壳(钱)套在脖子上带走,但粮食房子都没法带走。据说他们还驯服了大象作为运输工具,但总不能也把良田也拉走吧。贵族们被迫抛弃许多财富,他们也明白,到了新都将不再具备从前的地位和财富。但不等他们犹豫,已经被裹着来到河南北部的安阳(如今的殷墟),一看到处都是陈旧不堪、破破烂烂,过惯了好逸恶劳的生活的他们,更加来气了。于是开始散播流言,开始向盘庚叫嚣:“盘庚不是借助先王旨意吗,那我们就搬出比先王更厉害的上帝来。我们要求占卜。”
盘庚是个年轻人,不怕叫板,立刻命令神职人员在乌龟壳上(多数是乌龟肚子那块壳)刻下当时开始出现的甲骨文,用以提问上帝:“迁都是对!迁都是不对!”这是一个双项选择题,让上帝选择正确答案。旁边还刻上出题者(神职人员)的名字以及出题时间。
接着,神职人员在乌龟壳背面钻几个浅窝,用火烧灼浅窝,就会开裂出一些纹路,这些纹路就是上帝在考卷上的作答。神职人员赶紧判卷子,这需要专业训练,他们能够从纹路翻译出上帝的语言。上帝回答的很细致,神职人员把翻译出来的意思刻写在烧灼纹路旁边,这叫做“卜辞”。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