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是怎样演变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36:20

笔是怎样演变的?
笔是怎样演变的?

笔是怎样演变的?
笔的历史 铅笔的历史 铅笔的祖先诞生在英国,但英语“铅笔”一词“pencil”却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 1564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过去的树根所在处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后来,一个纯美国血统的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大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圆柱体的半径.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筆的演變史 ] 漢代經濟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紙的發明,更促進了毛筆的進一步改進.筆頭不僅用兔,羊毛,還採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製成.其制筆之法,有的以兔毫爲筆柱,羊毛爲筆衣,或用人發梢數十莖,雜青羊毛並兔毫,裁令齊平,以麻紙裹柱根(見王羲之《筆經》).因此,漢之制筆硬,軟毫並用,亦可謂早期的“兼毫”.此時對於筆管的質地,裝飾也漸漸地重視起來,有的還以金銀爲飾.據《西京雜記》載:天子所用筆,管則飾以錯寶,毛皆以秋兔之毫,並以“雜寶爲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間的唐秉鈞在《文房肆考圖說》卷三《筆說》中也說:“漢制筆,雕以黃金,飾以和璧,綴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極爲華麗矣.”筆在此時已經不僅是書畫的工具,而開始成爲藝術品了. 秦漢之際人們有將毛筆簪戴在頭上,以作裝飾之用的習慣,因之筆桿較長,有20釐米左右,筆桿上還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筆尾削尖,並髹之以漆,稱之“簪白筆”.“白筆”指未蘸過墨的新筆,以新筆作簪用,故名.漢代有“簪白筆”制度.漢代官員爲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筆. 魏晉簪筆之風不再時行,筆桿逐漸變短.三國時有魏國人韋誕,字仲將,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辭章,並以制筆和墨聞名當時,他所制之筆,人稱韋誕筆,著有《筆經》一卷留世.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詳細介紹了韋誕的制筆方法:“先次以鐵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穢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齊,毫鋒端本各作扁極,令均調平,將衣羊青毛,縮羊青毛去兔毫頭下二分許,然後合扁卷令極圓,訖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爲筆柱,複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齊,亦使平均,育頡管中甯隨毛長者使深,寧小不大,筆之大要也.”從上述記載中可以看出韋誕的制筆方法,同時也反映出魏晉時制筆的過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筆,筆頭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筆風行天下,其中制筆名家有: 1、黃暉.相傳他得到蒙恬的制筆方法,所制的筆稱“雞距筆”,雞距即雄雞蹠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因鋒短,犀利如雞距,故名. 2、宣州陳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制筆名家,名字不詳,相傳陳氏之筆特別爲當時書法家喜愛.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曾親手寫過《求筆貼》向陳氏之祖求筆;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也曾向陳氏求筆.宋邵博《聞見後錄》中載:“宣州陳氏家傳右軍《求筆貼》,後世益以作筆名家.柳公權求筆,但遺以二支,曰公權能書當繼來索,不必卻之.果卻之,遂多易常筆.曰前者右軍筆,公權固不能用也.” 3、諸葛氏.其制筆以一種或二種獸毛參差散立組合而成,經久耐用,與當時宣州陳氏同享盛譽.鄭文寶《江表志》中載:“宜春王從謙喜書禮,學二王楷法,用宣城諸葛筆,一枝酬十金,勁妙甲於當時,從謙號爲‘翹軒寶帚’.”唐時諸葛氏筆已爲詩人書家所推崇. 唐代的筆,以兔毫爲主,大多出自宣州.選料精審,質量高超,它們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視,並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進貢的“貢品”.現日本奈良正倉院所藏中國之唐筆,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鑲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撥鏤碧色之管的.這說明唐代筆的豐富多彩,工料精致. 由於唐筆的鋒短,過於剛硬,故蓄墨少而易乾枯,於是又發展産生了一種鋒長精柔的筆.長鋒筆的出現對於毛筆來說無疑是一場革命,它帶來了唐宋時期縱橫灑脫的新的書風. 宋代的制筆工藝,一改晉以前的舊風,逐漸趨向軟熟,虛鋒,散毫.當時的制筆名匠衆多,有: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筆世家.書法家蘇軾曾稱當時無心散卓筆,“惟諸葛高能之,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如入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諸葛元,諸葛漸,諸葛豐及歙州呂道人,呂大淵,新安汪伯立,均爲其傳人. 呂大淵,黟州(今安徽黃山市黟縣)人.在繼承宣筆製作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宋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黟州呂大淵悟韋仲將作筆法,爲餘作大小筆十餘枝,無不可人意.”呂道人,歙州人.其制筆技藝 繼承宣筆製作之長又有創新,名揚一時.黃庭堅《山谷筆說》中載:“歙州呂道人非爲貧而作筆,故能工.”吳說,宋代筆工吳政之子,繼家法制筆,筆經久耐用.程奕.蘇東坡說錢塘筆工程氏制筆,有前人風格,使寫字輕巧,製作精妙.待其瑛,擅長紫毫“棗心筆”.所謂“棗心筆”爲筆毛中心有物,如棗中之核,故稱.張遇,以制丁香筆爲人所知.黃庭堅說:“張遇丁香筆,撚心極圓,束頡有力.”丁香筆爲宋代毛筆的一種.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人.南宋理宗時,徽州知府謝 則以汪伯立筆,澄心堂紙,李廷 墨,羊頭嶺舊坑硯稱爲“新安四寶”,一併列爲進獻朝廷的貢品. 到了元代,宣州筆聲名煊赫的地位逐漸由湖筆(即浙江湖州,嘉興一帶所制筆)代替.這是由於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轉移所造成的.再說湖州早就有制筆業,尤以善璉鎮爲最.相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禪師(隋朝有名的書法家)遊善蓮鎮,住在鎮上蒙恬祠側的永欣寺,與當地制筆工匠經常切磋制筆技術.智永喜愛書法,他用敗的筆頭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曉園(今善璉鎮輪船碼頭處),名“退筆塚”.智永禪師圓寂後,筆工把他埋葬在“退筆塚”旁.入元以後,浙江吳興一帶先後出現了一批制筆名家,他們精雕華飾,不惜成本,以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因而包攬了所有的“禦用筆”,以致湖筆聲譽日隆.湖筆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黃鼠狼尾毛,經過浸、撥、並、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筆鋒堅韌,渾圓飽滿,修削整齊,具有“尖、齊、圓、健”的筆之“四德”.他們的代表人物是:馮應科,元初湖州著名筆工.所制湖筆被稱爲“馮筆”,與當時書法家趙孟 的字,錢舜舉的花鳥畫,一併譽爲“吳興三絕”.《湖州府志》中曾有“吳興馮筆妙無倫”的詞句給予讚揚.張進中,元代湖州筆工,以 毛作爲制筆原料,製成 筆,爲皇宮中所用.清阮葵生《茶餘客話》中載:“都城耆老,善制筆.管用竹杆,毫用 ,精銳宜書.吳興趙子昂,淇中王仲謀,上党宋齊 皆與之善.尚方有所需,並非中筆不用,進中每月執筆入宮,必蒙賜灑食.”周伯溫,元代筆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黃羊尾筆揚名當時.繼承了古代制法,深受世人讚美.陸文寶,元末明初制筆家.浙江吳興人,聲名出衆,制筆技藝傳至其子陸繼翁後,大有繼往開來之勢.明書法家曾 《贈筆工陸繼翁詩》稱:“吳興筆工陸文寶,制筆不與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舉世稱良工.”陸文寶製作的筆還曾入貢爲禦用筆. 同時吳興的筆工也大量地向外輻射,使湖筆在江蘇,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製作.到了明清,制筆在工藝上不但講究實用,而且更注意裝飾.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作爲工具的毛筆製作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明清兩代精製華麗的毛筆,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禦用筆”和官府用筆.製作的精美表現在筆頭選毫極精,筆頭捆紮出竹筍式,香盤式,蘭花式,葫蘆式等多種形式.筆頭與副毫因毛色現出層層不同的色彩或鋒淡而副毫漸濃, 色變化頗爲美觀.當時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豬鬃等不同性質的毛,並創新了毫制筆,即利用各種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筆毫軟而圓健,強勁有力,達到剛柔適中,經久耐用,揮灑自如和尖,齊,圓,健的要求.根據書法,繪畫的需要,還創新出現了摣筆,鬥筆,聯筆,提筆等寫特大字的大型筆,以及蓄墨較多的長鋒筆等新品種.筆管的裝飾上也創制出了許多精巧的工藝,從質料到裝飾花紋都有創新.當時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烏木、雞翅木)、琺瑯管等多種質料(圖69).裝飾題材豐富,雕鏤精致,色彩鮮豔,大體以吉祥圖案爲主,有雙龍戲珠,龍鳳,八仙,雲鳳,雲蝠,古錢,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筆工有: 陸繼翁,明代筆工,陸文寶之子.施文用,明代筆工.浙江吳興人.精製筆翰,多作爲貢品,進獻皇宮內府,被達官貴人視爲案頭清玩,筆桿常標“筆匠施阿牛”記號,弘曆皇帝鄙棄其名,改爲“施文用”.此後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筆界有了盛譽.張文貴,明代筆工.杭州人.長於制畫筆,有“畫筆以杭之張文貴爲首稱”的贊評.周虎臣,清初著名筆工,江西臨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