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修辞的总体用法~常用的就行~本人在此谢过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9:42:35

语文修辞的总体用法~常用的就行~本人在此谢过了~
语文修辞的总体用法~
常用的就行~本人在此谢过了~

语文修辞的总体用法~常用的就行~本人在此谢过了~
1、比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格叫做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叫“喻词”.
⑴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⑵下列几种情况,虽然也有“像”、“仿佛”、“成了”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①同类相比,如“他的性格很像他的母亲”.
②表示猜度,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如“我仿佛听到了他的心脏跳得那么厉害”.
④表示列举,如“我们的社会主义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像徐洪刚、孔繁森等”.
⑶比喻可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似、仿佛、犹如”等一类的喻词连接,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用“是、变成、变为、成了、等于”等连接.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③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⑷比喻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有些阐明道理的比喻也有使语言形象化的作用.比喻用得好,可以收到形象生动、说明透辟的效果.
⑸运用比喻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②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不当,制造不伦不类的语言垃圾.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今晚我们在人民公园狂欢,十万人像蚂蚁一样挤成一团”一句,把“狂欢的人”比喻成“像蚂蚁一样”,由于感情色彩不得体,从而使语言表达失去光彩.
2、比拟
在语言运用中,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做比拟.
⑴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如“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⑵比拟的修辞作用:
比拟是物的人化,或人的物化,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正确地运用比拟,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厌恶感.
⑶运用比拟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什么活也干不了,真闷死人.”本句比拟显得与感情不协调.秋雨连绵,闲呆着没事干使人烦闷,很难有欢快的心情.
②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要有相似或相近之点,才能把物写得像真正的人一般,或把人写得像真正的物一般.
3、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被代替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
⑴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7种:
①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先生,给现钱,袁大头,不行么?”句中用“袁大头”这一银元上的头像代银元.
②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事物的名称,如“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句中的“雷锋”已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的代名词.
③具体代抽象.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句中用“小米”代替军需供应,用“步枪”代替武器装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④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如“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句中“一针一线”代一切东西.
⑤结果代原因.如“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句中“勒勒裤腰带”是饿肚子的结果,这里代替饿肚子.
⑥牌号代本体.如“他一天抽一盒‘红塔山’”.句中“红塔山”代替“红塔山”牌香烟.
⑦产地代本体.如“你怎么不把龙井沏上?”“龙井”代替“龙井茶”.
⑵借代的修辞作用:
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⑶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叫人一听就明白所指代、称代的事物.本体事物在上下文要交代清楚,否则会使人不明白.另外,用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
4、夸张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修辞格叫夸张.
⑴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等)处说,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等)处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些鲜绿的禾苗,就嗅出面包的香味来了’”.
⑵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⑶运用夸张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不能给人以真实感.如“一粒芝麻顶破天,我吐口唾沫变成了太平洋”一句,就脱离了客观实际,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如“祖国大地换新颜,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劳动三十天,胜过五十天”,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③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以及公文等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表意不明.叙述、描写、抒情性文章恰当地运用夸张则能增强文采.
5、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修辞格叫做对偶.
⑴对偶就上联和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情况: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表现同一事物或事理,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对偶句.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对偶句.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的对偶句.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⑵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
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修辞格.对偶在中国古代的骈体文、律诗中应用最多,这种对仗规定严格的对偶称为严式对偶.为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现代诗文所使用的对偶,冲破了严式对偶的一些限制,只要结构大致相同,声韵基本协调就可以,这种对偶称为宽式对偶.
⑶对偶的修辞作用:
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⑷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对偶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不要单纯追求形式工整,以致出现轻重不当、空洞、以辞害意等毛病.
6、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这种修辞格叫做排比.构成排比的一组语句总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
⑴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即由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的排比.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④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够给导弹装上小巧‘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⑵排比的作用:
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格,运用排比能够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排比多用于说理或抒情.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⑶运用排比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阐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中心.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以免失之于滥.
②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后一种排比,句尾多用省略号.
③在排比中,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7、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修辞格叫做设问.设问的主要特点是自问自答,明知故问,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⑴设问的作用:
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一种应用较广泛的修辞格.有的文章直接用设问作标题,这种标题能够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索,更好地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设问用在一段或一节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这种修辞格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至于在长一点的说理文章中,为了使论证深入、波澜起伏,在关键性的内容上设问说理,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见,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是设问的突出作用.
⑵使用设问应注意的问题:
设问要用在必要的地方,用在必要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用得恰到好处,误用或滥用设问,非但不能增强文采,相反,还会削弱语言的表达效果.
8、反问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如“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用否定句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才能由省委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反问能加强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