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信书,则不如无书谁说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6:08:32

宁信书,则不如无书谁说的
宁信书,则不如无书谁说的

宁信书,则不如无书谁说的
好像没有人说这句话,
  我知道是 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①,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②,取二三策③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④伐至不仁⑤,而何其血之流杵⑥也.(《孟子·尽心下》)
  注释
  ①《书》:指《尚书》   ②《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③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这里作量词,相当于“片"   ④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⑤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⑥何其血之流杵:怎么会血流漂杵.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么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只取信二三册就罢了.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凭借最仁慈的人(周武王)去讨伐最不仁慈的人(商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出处:出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看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要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要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事实.
  引用
  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编辑本段读解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 风,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今天,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时代,这恐怕还是空谷足音吧.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孟子这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引用的.  终于有人说了:“不唯书,不唯上.”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即便是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也是值得学习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出版业大大发展.日出一书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数,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这已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呼吁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就显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话,可是要出大问题的了.
  编辑本段典故
  引用的历史事件:  殷商末年,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  商纣王惊闻周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商军的兵力远超周军,但匆忙成军,士气和战力低落,加上奴隶阵前倒戈,后来纣王没有任何兵力,就跑上鹿台放火烧死了自己.  后来,《逸周书·世俘》上说:“受(纣王)率其旅如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没有人愿意和我为敌),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边的自己人攻击),血流漂杵.”   战国时期的孟子,一次,他阅读了《逸周书·世俘》一篇,颇有感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世俘》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世俘》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如果读什么书时,都照搬课本上的东西,不懂得灵活变通,那么就像这句话说的,还不如不读书.然而,结合商纣的历史战功和当时的客观情况(《世俘》称共18万人在牧野之战中阵亡),《世俘》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