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该怎么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0:16:03

小学语文该怎么教?
小学语文该怎么教?

小学语文该怎么教?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当下的语文阅读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于是引发了是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还是在教师带领下与文本对话?文本的解读及至当下比较热的文本细读等话题.但我思考的是源头性问题,前提性问题,即:这些文本值得对话么?有对话的价值吗?小学生有对话的能力吗?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些非经典的浅薄文本,面对的是一些积累甚少,心智未开的儿童,我们课堂上的对话价值大吗?有效吗?高效吗?如果我们对这些前提性问题都未搞清楚,搞明白,就在那里对过来对过去,问过来问过去,不是太盲目了吗?行文至此,我们必须厘清下面几个问题:
  其一,文本的对话价值.什么样的文本才有对话价值呢?我个人认为一定是那些思想上和语言上堪称典范,且适合小学生年龄心智特点的文本才有对话价值,即文质兼美,适合学生的文本.比照这一标准,我们来看当下的语文文本,显然文质兼美,堪称经典不够.在适合学生上又过于低估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心智了,过于浅白,过于缺乏内涵,不值得玩味.学生看一遍尚可,看第二遍,第三遍就没有兴致,乏了口味.为什么?缺少了内涵,缺少了味道.建议编者在修订教材时多增添一些经典美文,删减一些浅白时文,使我们的教材增加文化味,增添经典味,使我们的对话真正有思考的价值.
  其二,学生的对话能力.关于学生的对话能力,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小学生心智未开,积累甚少,还处在混沌状态,这种年龄状态的对话没有什么价值,不如多作诵读积累,等学生有了相当积累,心智渐开时再作对话.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探索,他们身上有无限的可能,教学就是为了激活他们的潜能,解放他们的思想,放飞他们的想象.因此,教学过程就是对话、问题、碰撞.这两种现点都有道理.但第二种观点显然忽视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中外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是以积累为前提,为核心,而不是以理解为核心.王丽女士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编选了杨叔子、周汝昌、黄宗江、冯其庸、舒芜、李国文、庞朴、邵燕祥等大家几十年的切身体会.我选取李国文先生《从青年必读书谈起》几段话作为论据吧.他的话代表了广大名家共同的心声:很久很久以后,我也琢磨出来这位老秀才的见解,不无道理,对于童稚气十足的孩子,给他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是如让顽石点头,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但确如他所说,书背多了,人长得大了,知识面拓展了,还真是就‘自然明白了’.在多多益善的背诵中,达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对此,我深有体会的.我为一家出版社撰写《莎士比亚传》,在检阅大量资料时,发现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看来,背诵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我记得凌叔华记的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归来,在北平为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弥尔顿的《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重要性,不言而喻.限于篇幅,我不再引用大家们的观点,我建议语文教师都去看一看这本书,一定会给你极大的启迪的.学生的对话能力从哪里来?我个人认为,从大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中来,从画龙点睛的问题中来.小学语文教学应以积累经典为主并辅之于适当的讲解和启发.
  其三,学生的心智特点.心理等研究,13岁以前的儿童记忆能力特别旺盛.少年时博闻强记,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终身难忘.而理解能力却处于薄弱期,孩童乃人生的混沌期,懵懵懂懂,一片浑沌.俗话说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是什么季节做什么事,错过了童年记忆的黄金时期,我们再强调背诵,再强调积累,可就错过了人生的季节了,再怎么都没法弥补了啊!这一点,我们40岁以上的人是深有体会的.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都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重积累,重背诵,重阅读.小学语文怎么教?我认为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熟读背诵经典诗文,数量在二三百篇以上.这是语文的主食,这是语文课堂要做的主功课;另一条是课外的大量阅读,数量在几百万字以上,这就语文的杂粮,这是语文课外功夫.离开这两点,谈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无疑于椽木求鱼,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