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典出何处是什么故事呢,回答对了可以加分是我说的有误我就是说红楼梦中的这两句出自哪个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0:51:24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典出何处是什么故事呢,回答对了可以加分是我说的有误我就是说红楼梦中的这两句出自哪个典故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典出何处
是什么故事呢,
回答对了可以加分
是我说的有误
我就是说红楼梦中的这两句出自哪个典故

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典出何处是什么故事呢,回答对了可以加分是我说的有误我就是说红楼梦中的这两句出自哪个典故
高唐
  历史概括:
  高唐,春秋为齐国西境之一邑,迄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汉置县,元明清置州,中化民国复改县,沿用至今.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受黄河文化的孕育,素有“上古之民朴、中原之士敦”的美誉,很早便成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高唐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物产丰富.尤以种植棉花享有盛名,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旧志称其“为州民恒产”,“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金高唐之称.
  尧、舜、夏、商时代,高唐属兖州之域.西周时.文王分封诸侯,高唐被封为姬姓的用国.春秋时.高唐属齐国西界.称高唐邑.秦朝时.高唐属东郡.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汉因袭秦制;划分郡、县,始置高唐县,隶屑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国.当时.高唐县区域含今禹城市、齐河县大部.县境西限是流经涸河村西的故黄河,县城所在地在禹城市的伦镇西.三国时,高唐属魏国冀州平原郡的侯国.史书记载,当时"朱灵封高唐亭侯".西晋时,高唐县属冀州平原国.公元420-589年;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侨置高唐县于今章丘县水寨村附近,属侨置冀州东平原郡.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将刘宋侨置冀州更名齐州,侨置高唐县又属齐州东平原郡.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高唐县,属济州南清河郡.北齐文宣帝商洋于公元550年废除清河郡及灵县,高唐又改属于济州部清河郡.隋朝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属博州,统辖高唐、聊城、堂邑三县.同时,将刘宋侨置之高唐更名章丘.唐贞现元年,太宗分天下为十道,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周.因忌讳"唐"字,遂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改高唐县为祟武县.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迎唐中宗即位,恢复唐朝国号,复名高唐县.唐末,高唐属魏博节度使,又属天雄军.公元907-960年,中国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时期,因"晃"与"唐"同韵,故后梁太祖朱晃于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改高唐县为鱼邱县.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复名高唐县.公元936年,石敬瑭建后晋,因"瑭"与"唐"同音,是年改高唐县为齐城县.后汉乾祜元年(公元948年)复名高唐县.尽管五代时期高唐县名多次改变,但仍属博州.宋朝废道,分天下为十五路.高唐属河北东路博州.公元1023年仁宗分二十三路,高唐属河北东路博平郡.
  金时,在北方分十九路,高唐县属山东西路博州博平郡.元朝,全国设十一个行省,下设路、州、县.高唐初属大名路,后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辖高唐等六县.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于高唐属高唐州,直属中书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唐县治所移于今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称州,统恩县、夏津、武城三县.高唐州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清初,高唐州属东昌府,雍正八年升高唐州为直属州,辖禹城、临邑、平原、陵县.雍正十二年复归东昌府.民国元年撤州设高唐县,属山东东临道.民国17年直隶山东省府,25年属第六行政公署.民国27年高唐沦陷,属伪山东东临道,同属国民党第四行政公署.1945年高唐解放,人民政权属冀南第二专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为便于开展工作,曾于1941年初将高唐县分为唐北县和唐南县,同年秋又合二为一,复名高唐县. 公元1949年,高唐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0年将茬平县侯桥等11个村庄划归高唐县.1956年3月撤销清平县后,将其旧城镇划入高唐县;同时将茌平县琉璃寺乡划归高唐县.195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城县全境并入高唐,1961年l0月恢复禹城县.高唐县仍辖原境.
  高唐文化积淀深厚.固河汉墓群出土的陶器,韩寨金代墓出土的壁画,以及至今尚保存完好的隋唐古塔,均说明高唐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高唐籍文化名人更是灿若群星.东汉桓帝时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尚存曲阜,这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晋刘实,少贫,卖牛衣以自给,手约绳口读书,博古通今,官至太傅,撰《春秋条例》十一卷,《左氏牒例》二十卷.华峤,官至秘书监内台中书,以汉纪烦秽,起光武终孝献,为《汉书》九十二卷.唐代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吕才,即高唐县清平镇吕庄人,至今其高大墓封土不圮.他反对禄命、风水迷信以及对佛教的批判至今仍闪烁着唯物主义的光芒.金代状元闫咏,其先六世登科,应奉翰林十年,有著述十卷传世.闫复,官至平章事,弱冠入东平学,时迎元好问校试,其文入选者四,闫复为首,著《静轩集》五十卷.李苦禅,当代国画大师,为齐白石高足,与吴昌硕弟子潘天寿并称“南潘北李”,系划时代的中国大写意画大师.中央文史馆馆员孙瑛,融中西画法于一体,开中国山水画新风.李燕、谢家道、辛守庆等国内外著名书画家也都是书画艺术之乡的杰出代表.
  文化:高唐县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故乡,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现有书法家、美术家两个协会,建有美术馆、书画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游乐场等文化娱乐设施.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址众多.战国齐盼子墓、三国华歆墓、东魏房公墓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闻名遐迩的兴国寺古塔,为青砖砌筑,塔身13层,高37.5米,虽逾千年,雄姿不减;塔下唐代古槐,几经雷火仍生机盎然,与古塔相映,人称“唐槐宋塔”,叹为观止.古朴典雅的清初“文昌宫”大成殿系南定景定五年(1264年)所建,飞檐挑銮,画栋雕梁,殿前大观八行碑,为宋朝丞相蔡京所书,国画大师李苦禅少年曾在此读书.近年来,县里投资按《水游》传说在鱼邱湖东岸复建了柴府花园、三眼井及李逵井等景点,重修了“李逵大闹高唐州”的发生地清平迎旭门.这些历史名胜古迹都具备很高的文化、考古和旅游价值.
  孙大石美术馆坐落于山东高唐风景秀丽的北湖北岸,由高唐县人民政府和孙大石先生合资修建.占地20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仿古庭院式建筑风格,美术馆建筑有东、西两院.西院分为北西南展厅、长廊、碑墙、四层六角一览阁等;东院为孙大石先生的居室、画室等.1995年8月19日,孙先生把毕业创作的书画精品及收藏的珍品无私捐献给高唐县人民政府,并在其美术馆永久陈列展出.作品创作年限跨度大,早于1943年,晚于1995年,作品体裁内容广泛,既有国画、书法用品,又有水彩、布上水墨画、速写等;既有丈二巨幅,又有蝇尺小品;既有画坛巨擘大作,又有异国名家精品.除书画精品外,又有天下第一砚奇观,该砚重十吨有一,长4.43米,宽2.62米,计雕有八十七条龙,三条大龙象征三个直辖市,二十八条中龙象征二十八个省及自治区,五十六条小龙象征五十六个民族,另雕有黄河、长城、瑞云峻石、苍松笔筒等.整个巨砚象征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团结和伟大,可谓立意深邃,镌刻精细,天下奇观,石雕一绝.该馆既有天下第一砚,又有大小不一,千姿百态的各种石砚.自1996年2月对外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央、省地领导人及各界名流数千人次,举办、协办各类书画展十余次.中央电视台、省地电视台数次来美术馆拍摄专题和新闻,多家报刊对美术馆也均作报道.美术馆已成为全省旅游景点之一,成为全县对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成为集书画收藏、书画交流、书画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书画基地,成为全县书画爱好者之家和活动中心.美术馆对我县能成为全国之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唐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一代代书画名家,当代画坛的孙瑛、李燕、谢家道、辛守庆等著名书画家是书画艺术之乡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引领下,全县群众性的书画艺术活动方兴未艾,形成了个个会泼墨,人人习丹青的浓厚文化艺术氛围.
  湘江
  湘江,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称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于全州附近,汇灌江和罗江,北流入湖南省,经17县市,在湘阴濠河口分为东西两支,至芦林潭又汇合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零陵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200吨驳轮.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吨~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潭是中国著名的锰矿区.水利和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总蕴藏量470多万千瓦.流域内建有欧阳海、千金庙、双牌等大型水库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建的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此外,还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处,设计灌溉面积64万公顷,其中韶山灌区7万公顷.农副产品以稻、薯、烟、茶、大豆为大宗.
  湘妃
  湘妃,即尧帝的二个女儿,后嫁舜帝为妻,姐姐叫娥皇,即湘君;妹妹叫女英,即湘夫人,“斑竹一枝千滴泪”指的就是湘妃.后世所谓的女神“湘妃”,相传就是大舜的两位帝后(称娥皇为湘君,称女英为湘妃).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要娶杜翰林的女儿杜月芳时,杜小姐要试试文征明的才学,便指着石旁的海棠说:“花里神仙,无意偏逢蜀客”.因为海棠叫花里神仙,又称蜀客.文征明看到窗外有竹子便说“林中君子,有心来觅湘妃”.竹子有君子之称,有一种竹叫湘妃竹.回答得不但好,而且和情境相扣,因为这次的不期而遇(无意偏逢蜀客)其实是求亲(有心来觅湘妃).
  应该说是历史人物,但更是一位神话传说人物,因为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她们被神话了.
  汉刘向《烈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 ”.
  她们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又是舜帝的爱妃,她们曾经帮助大舜机智地摆脱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地登上王位,事后却鼓励舜以德报怨,宽容和善待那些死敌.她们的美德因此被记录在册,受到民众的广泛称颂.
  大舜登基之后,与两位心爱的妃子泛舟海上,度过了一段美好的蜜月.晋代王嘉的《拾遗记》称,他们的船用烟熏过的香茅为旌旗,又以散发清香的桂枝为华表,并在华表的顶端安装了精心雕琢的玉鸠,这是记载中最古老的风向标,它可以为水手调整帆具提供依据.但这项发明却不能预测突如其来的噩耗.
  舜帝晚年时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记载说,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一路失声痛哭,其情形很象孟姜女和韩娥,而她们的眼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丽的斑纹,世人称之为“班竹”.她们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阵后,居然飞身跃入湘江,为伟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状之壮烈,真是旷世罕有,显示她们自始至终都是忠于丈夫的模范妻子.但《水经注-湘水》对她们的死因,却有截然不同的说法,它宣称大舜出征南方,而这两位妃子是随军家属,在湘水里淹死,或许是因游泳时发生了不幸的意外.但《水经注》的文字过于简略,使我们完全不得要领.
  娥皇与女英生前是贤妻良母,而在死后却成了风流成性的“湘君”,有的典籍则统称“湘夫人”,还有的则望文生义地弄出了一对“湘君”和“湘夫人”,并把被称为“湘君”的娥皇误认作男人.历史文本在漫长的转述过程中发生了严重失真.
  《山海经》扼要地描述了湘夫人们在湘江流域和洞庭湖水系里兴风作浪的过程.她们死于湘水,此后突然性情大变,行为方式充满了哀怨,出入总是风雨大作,雷电交加,仿佛要把冤死的怒气洒向人间.她们四周还时常会出现古怪的神仙,长相很像人类,脚下手上却缠握着毒蛇,俨然是娥皇与女英的.这使她们的气势变得更加嚣张.这种氛围长期缠绕着湘楚人民,令他们的生活散发出诡异动荡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