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的王臧和主父偃是一个人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15:48:45

汉武帝时期的王臧和主父偃是一个人么?
汉武帝时期的王臧和主父偃是一个人么?

汉武帝时期的王臧和主父偃是一个人么?
评书《智圣东方朔》里曾说:这个主父偃就是当年武帝刚刚即位时极力主张变法革新的王臧.由于他是汉武帝的老师,当年下狱后是东方朔出谋划策将他救出.
但说实话:评书,小说甚至影视剧都是艺术作品,作者参照历史,却也未必尊重历史,未必将历史原方不动地展现给我们.其中也有很多是篡改,虚构的.
《智圣东方朔》里还说:这东方朔武艺高超,和江湖大侠郭解都打个平手.这我怎么不知道哇?这不和电视剧里那个腿上残疾的东方朔相去甚远么?
事实上,正如大家所罗列的,王臧和主父偃确实不应该是同一个人.

王臧(?―――公元前139年),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生活于西汉景帝、武帝年间,从师申公,武帝时官至郎中令。
从 师 学 经
从京师回来不久的王臧,从老师申陪公家里缓步走了出来。看着周围绿树成荫,感觉一缕清香直入肺腑。
此时,从他身后走过来一位同样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来到王臧跟前拱手施了一礼,说:“王臧师弟可好?”王臧面露喜悦之色,说到:“师兄赵绾好。”

全部展开

王臧(?―――公元前139年),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生活于西汉景帝、武帝年间,从师申公,武帝时官至郎中令。
从 师 学 经
从京师回来不久的王臧,从老师申陪公家里缓步走了出来。看着周围绿树成荫,感觉一缕清香直入肺腑。
此时,从他身后走过来一位同样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来到王臧跟前拱手施了一礼,说:“王臧师弟可好?”王臧面露喜悦之色,说到:“师兄赵绾好。”
赵绾笑了笑:“师傅夸奖你呢,说你饱读诗书,将来必是可造之才……”
两个年轻的书生坐在了花园的凉亭内。王臧说:“听师傅讲授经学,自有独到之处,不作繁赘之解,可谓启人心智,受益匪浅。”赵绾说:“师傅博学多才,他讲授学问以可信为本。”
王臧点点头:“摈弃不实之说,且由学生按其引导,发现其中之理,实在是妙。我等自可从师傅教导中,辨明是非,成己之见。”
赵绾说:“师傅精通儒学,尤以《诗》见长。早年受高祖刘邦的召见,并和高祖的兄弟楚元王刘交情谊深厚。二人同师于齐人浮丘伯学《诗》,以后师傅又教授楚王之子,可是太子不喜读书,对师傅的严厉颇不以为然。他即位后因为一些事看不惯师傅,便捏造了师傅的罪过,处以宫刑。师傅愤然返回故乡,闭门谢客,专门以讲学为业,这才收了很多弟子。”王臧说:“关于师傅的事,我也听说过一二……”
一个老者来到了他们面前,两个年轻人赶紧站了起来说道:“师傅,您好。”
老者乃申陪公,他和善地说道:“对为师讲授的《诗》有何看法?”
赵绾说:“师傅学识渊博,教授十分得法。”
王臧说:“学生正听赵绾师兄说师傅的经历。”
申陪公呵呵笑道:“我已不中用了,倒是你们两个,经学卓有建树,日后必会成为有用之才。”
二人躬身施礼,齐声说道:“学生谨记师傅的教诲。”
申陪公说:“自高祖建立汉朝以来,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几十年过去,如今好多儒学之士日益要求变革朝廷之制,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王臧说:“汉朝初期,战乱毁坏了田园家产,百姓贫苦,渴望生产,有识学士主张无为而治,自是受到朝廷推崇。而师傅的儒学在其时没有得到重视,也在情理之中。如今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近六十年。一方面国库充盈、人民富裕;一方面封国强大、尾大不掉;一方面匈奴犯境,愈演愈烈。这些说明再抱残守缺,不识变更,天下大乱之期将会不远。而今新帝英明,已有觉察,开始重视儒学,便是信号。”
赵绾说:“师弟说得极是。现今,儒学之风渐已形成,有识之士争相向朝廷建言。不日,儒学便可成为治国之策。”
申陪公看着自己两个年轻的学生,频频地点头。

主父偃
(?~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见中外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见推恩令),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他还提出,徙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以及设置朔方郡,以省内地转输戍漕,加强防御匈奴等建议。这些建议迎合了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多被采纳。元朔二年(前127)主义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齐王畏罪自杀。武帝以为主父偃曾胁迫齐王,加之赵王也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遂下令逮捕主父偃。后被族诛。(田人隆)Zhu hu主户 宋代户口中的一类。凡属有常产的税户,都划为主户。其中一小部分居住于城镇,称为坊郭主户,根据房产等的多少区分为十等。乡村主户根据常产的多少划分为五等。第一、二、三等户也称上三等户或上户。一等户一般占田三、四顷以上,多至数十、百顷,南宋晚期的民户有的收租达到百万斛。他们同部分官户及坊郭户中的大商人组成大地主阶层。第二、三等户,也称中户,占田一般自一顷到三四顷之间,属中小地主阶层。在宋代,整个地主阶级约占总人口不过百分之六七,但所占有的土地,约占全部垦田的百分之五十至六七十。而其中占总人口不过千分之二三的大地主,占田达全部垦田的百分之四五十左右。被称为下户的第四、五等户和客户,为农民阶级。其中,第四等户以及部分三等户,一般占田三四十亩至五七十亩,属于自耕农民阶层,较为富裕的则属于自耕农民上层或富农。第五等户占田一二亩至二三十亩,所纳税钱在五百文以下,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靠租佃部分土地为生,构成半自耕农民阶层。在宋代,自耕农民、半自耕农民约占总人口百分之五十左右,而所占土地仅占全部垦田的百分之三四十。按照国家规定,根据占田多少、户等高低承担国家的赋役;占田越多、户等越高,承担的赋役也就越重。可是由于大地主隐田漏税,规避差役,大部分赋役落在中下层地主,特别是广大自耕农民、半自耕农民身上。因此,自北宋晚期到南宋,中下户的产业日益缩小,其中不少第五等户变成了没有产业却承担赋税的无产税户,而大地主阶层则在土地兼并过程中更加膨胀起来

收起

汉武帝初登基时,采纳赵绾、王臧的改制建议,但不久就被窦太后阻止,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政见之争,其结果是赵绾王臧下狱致死。
汉武帝从不同的社会阶层拔擢人才(比如卫青原是一骑奴,严助、主父偃等都是布衣),由于汉武帝的识人善用,把他们放在了政治舞台上,他们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学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有多少人在生命的光彩还未闪尽的时候,生命却被迫结束,诸如:主父偃、严助、王恢、窦婴、张汤。...

全部展开

汉武帝初登基时,采纳赵绾、王臧的改制建议,但不久就被窦太后阻止,窦太后和汉武帝的政见之争,其结果是赵绾王臧下狱致死。
汉武帝从不同的社会阶层拔擢人才(比如卫青原是一骑奴,严助、主父偃等都是布衣),由于汉武帝的识人善用,把他们放在了政治舞台上,他们得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学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有多少人在生命的光彩还未闪尽的时候,生命却被迫结束,诸如:主父偃、严助、王恢、窦婴、张汤。

收起

不是。
王臧汉武帝改革时候的代表人之一,主要就是兴儒学的人物。
而主父堰,主要是汉武帝身边相当于书记官的人物,后来主要执行推恩令的事务~

不是.
主父偃 (?~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逼。元光无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汉武...

全部展开

不是.
主父偃 (?~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逼。元光无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在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僚机构之外,另在宫中设立内朝。主父偃在内朝备武帝顾问,对当时的政治颇有影响。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他认为,诸侯王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而为淫乱,急则合纵以反抗朝廷,对加强中央政令的推行不利。因此他向武帝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这样王国自析,诸侯王的权力也随之削弱。他还提出,徙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内实京师,外销奸猾,以达到强干弱枝的目的;以及设置朔万郡,以省内地转输戍漕,加强防御匈奴等建议。这些建议迎合了汉武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多被采纳。元朔二年(前127)主义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好事,齐王畏罪自杀。武帝以为主父偃曾胁迫齐王,加之赵王也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遂下令逮捕主父偃。后被族诛
王臧(?—前139)
西汉兰陵(治今山东苍山西南)人。初从申公学《诗》。景帝时,曾为太子少傅。建元元年(前140),任郎中令,推崇儒术,贬斥黄老,与赵绾建议立明堂、封禅等事。次年,触怒窦太后,下狱自杀。

收起

主父偃
(?~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课题人物:汉武帝刘...

全部展开

主父偃
(?~公元前126) 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长安。后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课题人物: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
人物精要概括(简历):
汉景帝刘启次子,汉武帝刘彻继承帝位54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他统治期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大繁荣大发展的时期。在前几代皇帝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汉武帝刘彻凭借自己的雄才伟略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了一些制度,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
笔者眼中的刘彻:一个铁血的王者,一个暴戾的莽者,一个理智的智者,一个自遣的悔者。
铁血王者
16岁继位的刘彻,国内复杂的政局注定了他这一生将以一个“铁血王者”的姿态傲视四方。
对内:
强大的地方割据实力,尤其是王国问题一直是困扰西汉初期几位皇帝的难题之一。汉初,刘邦平定了异姓王的叛乱;但同时又分封了大量同姓子弟为王,这同样造成了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以致到了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经过汉初几位皇帝的努力。王国问题虽已不像以前那样难以解决,但由于分封的王国的国王跟中央政权有着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到汉武帝时,有的王国仍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西汉中央政权。因此,汉武帝决定以铁血的王者面孔去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令推行“推恩令”,随后各诸侯王纷纷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弟子,王国的直接辖地缩小了,有的只有数县,再也没有力量同中央王朝相抗衡了。王国势力越来越小,已名存实亡了。
汉武帝并未就此罢手,他又派人监督各诸侯王国,一旦抓住把柄,立即予以打击废除。
元鼎五年,汉武帝利用“酎金事件”,把已经没有多大权力的诸侯王狠狠地打击了一下。按照汉制,皇帝每年都要到宗庙主持大祭,叫“饮酎”。所有参加祭礼的诸侯王要奉献助祭的黄金,称为“酎金”。“酎金”要有一定的分量和成色。以前,各诸侯王都偷工减料,以少充多,以次充好。元鼎五年八月的祭礼中,诸侯王们又如法炮制,企图蒙混过关。不料,汉武帝早有准备。但此汉武帝剥夺了106位王候的爵位。
此外,汉武帝还利用诸侯王无后代废除了一批王候。
汉武帝的手段看似铁血无情,它割断一切王候与他的血缘关系,但汉初的遗留问题也彻底解决。
对外:
战国末期,古老的游牧民族——匈奴开始不断南侵,他们烧杀抢掠,给边境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汉初,汉高祖被困白登山,汉廷被迫与匈奴和亲的奇耻大辱一直深刻于汉武帝的脑中。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铁血王者,有着西汉强大国力作后盾,汉武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武力手段惩罚匈奴奴隶主。
元朔二年,匈奴入侵,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出兵云中郡,大破匈奴军于河套地区,俘虏数千人,一举收复失陷多年的河套地区。
元狩二年,汉武帝命霍去病领兵远征匈奴,歼敌8000多人,杀匈奴二王。
同年夏,霍去病与大将公孙敖出塞外2000余里,斩获匈奴三万余人,迫使匈奴珲邪王杀休屠王,率4万人归汉。
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10万铁骑,近10万匹马负载辎重,几十万步兵殿后,分道北征,西路卫青军击败单于,歼敌一万九千;东路霍去病行军2000余里,生擒匈奴屯头王、韩王,前后歼敌七万余人,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在那霍去病代表汉王朝举行封禅礼。
至此,匈奴遭重创,十七年未敢南下。
汉武帝以他的铁血政策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领土的完整。
理性智者
作为一个君王,一个贤明的君王,往往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克制心中的感性。
汉武帝在对待西域问题上,并没有因为西域各族于匈奴同属异族,而且有些西域国家曾在匈奴胁迫下侵犯过汉界而敌视西域各国。相反,作为一个理性的智者,汉武帝以他独有的政治家敏锐的眼光区分开了西域与匈奴。对待匈奴,要打,狠狠地毫不留情地打;而对待西域各国,则要恩威并施,对于大多数西域国家,要抚,耐心地招抚,对于个别受匈奴控制的顽固国家则要用军威使其顺服。
元朔三年,元狩四年,汉武帝二度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两地的联系日益频繁,西域的特产开始传入中原,中原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大量丝织品开始流入西域。
在张骞的努力下,大部分西域国家归顺汉王朝时,但车师、楼兰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不时劫掠西汉使臣和商队,严重阻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元封三年,王剧率骑兵击破楼兰,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
至此,汉王朝确立了在西域的权威。
暴戾莽者
汉武帝时期,文化发展出现了光辉灿烂的局面。当时涌现出诸如董仲舒、司马迁、卫青、霍去病、赵过、张骞等一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人物。但是在面对如此多的才华出众的贤才时,汉武帝除了知人善用的一面外,还有暴戾、不听谏言、狭隘多疑的一面。
司马迁为战败被迫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汉武帝因其意见与自己相左,怒气冲冲地令廷尉将司马迁当廷逮捕下狱。最后,司马迁用痛苦的选择苟活下来。汉武帝也因此失去了一个敢于与自己争辩的谏臣。
为汉武帝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思想的群儒之冠董仲舒也因敢于提出不合汉武帝心意的意见而遭到打击。公元前135年,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长陵县的汉高祖陵园——高园先后发生了大火灾。董仲舒因此在家中起草了一道奏章,说这次灾变是因为上天发怒,遣告人间的“杀骨肉大臣”。还没来得及奏上,中大夫主父偃去拜见董仲舒,看到了这篇文章。主父偃一向妒忌董仲舒的才干,于是把奏章偷走,并呈献给汉武帝。汉武帝看了非常生气,他立即召集群儒,把文章给他们看。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是自己的老师所作,而大加贬斥,认为不过是一派胡言。汉武帝大为恼火,把董仲舒交官府问罪,甚至要将他处死。
幸亏董仲舒从青年时代就有美誉,名声很大,再加上吕步舒等人为他极力求情。汉武帝怒气平息之后,也觉得杀掉这个“群儒之冠”有点可惜,于是下诏赦免了他的过错。董仲舒经过这次教训,再也不敢谈论灾异之类的事了。其他群臣有了董仲舒的前车之鉴,也就没几个敢再逆龙鳞,迕人主了。
缺少了善谏、力谏的臣子,人君就难免要犯错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造成汉武帝晚年的一系列荒唐之举。汉武帝的暴戾性格在他一生辉煌的画卷上抹上了几许墨点。
自遣悔者
汉武帝统治前期,他凭借奇雄才大略,铁血政策,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巨大的成就。但在辉煌的成就背后是付出“海内耗虚,人口减半”的高昂代价。至其中期,频繁的战争和好大喜功的封禅及惊人的奢侈浪费,使汉王朝经济濒于崩溃的境地。
数十年征伐兴讨,使汉王朝几十年的积蓄几乎用尽,严重的财政危机随之而来。汉武帝也曾被迫下令:百姓可以用钱买爵位,罪犯可以用钱赎罪。成功背后代价之高并不比战败方——匈奴小。
作为最高统治者,汉武帝极尽穷奢极欲之能事。为了炫耀威势,他到处巡行、封禅。元封元年,他北率18万骑兵,旌旗千里,封禅泰山,东巡海上。所到之处,大肆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极万万。
汉武帝又大兴土木,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扩建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造首山宫、明光宫、建章宫等雄伟殿宇。
他又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结果大量钱财被方士骗去。他统治期间又多次发生大规模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
战争、灾荒,加上汉武帝的过分奢华,使阶级矛盾激化了。汉武帝晚年时,几乎在全国范围内都爆发了农民暴动和起义。
这时,汉武帝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政策上的一些失误。征和四年,汉武帝发布了“轮台之治”,表示追悔既往的过错,拒绝了大臣烦劳百姓的建议,认为当前的正事在于禁止对百姓的苛暴行为,不准擅自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而应致力于农事,官吏要鼓励百姓多养马,免除徭役赋税。之后,汉武帝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农业的措施。
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君主能承认自己在国家政策上的失误,能在承认后加以补救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汉武帝能做到这一点,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所引用的网页上有刘彻的真实相片
yuxiuwei123/blog/item/d07c4816df816c4a21a4e94f.html
汉武帝刘彻,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公元前141年在景帝死后当日即位,在位5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颇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继承“文景之治”形成的安定局面和强大国势,一改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提倡儒家学说,实行多欲进取政策,对内加强皇权,巩固政权,对外拓展疆土,宣扬国威,创造了一个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高度集权的强大帝国。他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最繁盛的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代。
一、登基为帝 初试牛刀
刘彻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当时父亲汉景帝刘启已经作了皇帝,因此他一出生就是皇子。传说刘彻的母亲王美人曾梦见太阳入怀而怀孕,为刘彻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但王美人只是个妃子,刘彻又不是长子,因此没有资格继承皇位。4岁时,刘彻被景帝封为胶东王,而长兄刘荣被立为太子。
汉景帝有个同胞姐姐叫刘嫖称为长公主,嫁给陈午,生了个女儿叫阿娇。长公主有意将阿娇许给太子刘荣,但刘荣的生母栗姬不答应,长公主与栗姬结了仇。刘彻的母亲王美人为了拉拢长公主,愿意和她结为亲家,但阿娇被刘彻大几岁,景帝不太同意。于是长公主当着景帝的面为刘彻娶不娶阿娇,刘彻说如果能娶到阿娇,一定要造座金房子给她住,景帝见儿子同意也就允许了。长公主和王美人成了亲家,当然想让刘彻做太子,以便女儿今后成为皇后。
长公主刘嫖很有心计,她对弟弟景帝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经过她的策划,加上栗姬忌妒心太强,刘彻本身也聪明伶俐,景帝在公元前150年立王美人做了皇后,7岁的刘彻也被立为太子。刘彻本来就有才智,加上景帝的精心培育,请德高望重的卫绾做他的老师,使他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公元前141年,景帝去世,16岁的刘彻继位登基。此前是“文景之治”,汉朝的生产、经济等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在繁荣的背后有着尖锐的矛盾。
刘彻从人才入手,下诏全国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的贤能,董仲舒名列榜首。刘彻召见了董仲舒,询问国策,董仲舒从容对答,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治国安邦的策略,得到了刘彻的认可,史称“贤良对策”。
之后,刘彻着手政治改革。他让魏其侯窦婴做了丞相,母舅田玢做太尉,儒生出身的赵绾做御史大夫,王臧做郎中令,并迎接年已八十的《诗经》博士申培做太中大夫,改革祭礼、研究明堂制度。
野心勃勃的刘彻与儒臣合作,准备做一番事业,进行改革,推行多欲进取的政治措施。他严格法制,要求臣下检举犯法的皇亲国戚,核实后贬谪,让王侯迁回自己的封地。接着对百姓减轻负担,减省卫士,停止喂养苑马,将苑地赐给贫民,废除关卡的税收。刘彻在全国施行恩德,振兴教化,继而设立明堂,起草巡狩、封禅制度,变更历法和服色。对外,他要求做好反击匈奴的准备,并在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诸国,夹击匈奴。
但是,此时朝中大权仍掌握在窦太皇太后手中。窦太皇太后自文帝立为皇后至今已近40年,在宫中地位高,权势大,她喜欢“黄老”说,不喜欢儒家思想,而列侯的夫人多是公主,他们不愿回到封地,就到窦太皇太后那里去告状。公元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提议太皇太后不要干政,使她大发雷霆,迫使刘彻废除新政,罢免了丞相窦婴、太尉田玢,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在狱中被逼自杀,太中大夫申培被遣归。刘彻的新政措施中断了。继任的丞相、御史大夫、郎中令分别是许昌、庄清翟、石建,朝政被窦太皇太后牢牢地操纵着,刘彻只好等待时机。
公元前135年,窦太皇太后病死,刘彻摆脱了束缚,立即罢免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清翟,并清除了她在朝中的所有亲信党羽,任命田玢为丞相,韩安国为御史大夫,随后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终止“黄老”学说,提倡新儒家学说,推行多欲进取政治,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在汉初的六十多年间, “清静无为”的黄老之说对安定局面、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无为、放任,使宗室权贵和富贾豪强扩张势力,为非作歹,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阶级矛盾。刘彻即位之后,地主阶级的统治已经巩固,社会经济有了新发展,原来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而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从政治观和道德观上来控制百姓,更能达到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目的。
董仲舒应运而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成为新儒家的代表。他在公元前140年的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理论:第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第二,强调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第三,提倡“君权神授”,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第四,提倡儒家的仁政,同时强调法制。
董仲舒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为刘彻集权中央、统一思想、一统天下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为刘彻所接受。
刘彻为了独尊儒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官僚。刘彻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用儒家五经为课程,培养封建统治的维护者。因此儒学成为士人进入仕途的阶梯,使教育体制、用人制度和思想统一协调起来。
三、加强皇权 励精图治
思想统一了,刘彻开始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以前,由于历史原因,朝中大臣大都为是军功贵族,为了改变政府成员构成,刘彻听从董仲舒的建议,通过法令、措施,建立了以察举、太学、征召及公车上书等方式建立了选拔文官的用人制度。
通过这项改革,刘彻将选拔官吏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地掌握在手中,使地主阶级中下层的知识分子踏上仕途,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并在他周围汇集了大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等方面的人才。
在充实、加强统治机构的同时,刘彻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首先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由于以往丞相大都是开国功臣或军功贵族,位高权重,分化了皇权。刘彻选拔人才,逐步改变军功贵族的特权,用儒生来为他服务。在公元前122年,他打破列侯拜相的旧制,任命公孙弘为相,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之后还经常对丞相谴责、黜免、甚至处死,将权力进一步揽到自己的手中。
另外,刘彻推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先宣扬“大一统”理论,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诸侯除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可在原封地内封侯,但新封侯国由所属郡县管理,这样就缩小了王国的地盘和实力。
同时刘彻着手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因为文帝、景帝时期刑法减轻,出现一些地方豪强,他们以强凌弱,横行乡里。刘彻一方面继续迁徙豪强入关中,置于控制之下,另外是采用酷吏诛杀豪强。刘彻还设立了刺史巡查监督各州,掌握地方情况,遏制地方势力,使社会趋于安定。
在经济方面,刘彻实行了一系列措施:第一,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第二,把盐铁纳入国家统一经营范畴;第三,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第四,推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这些政策重农抑商,打击了富贾、豪强和贵族的经济实力,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地主阶级的专政。但也抑制了民间的工商业,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对外政策上,刘彻开拓疆土,威镇四方,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帝国。汉初一直采用和亲政策,减少了双方大规模的厮杀,但匈奴贵族的贪婪和掠夺,对边疆造成一定的影响。刘彻实行抗击和征抚的策略,派人出使西域,建立宗主地位;不断北伐匈奴,使匈奴远遁;平定闽越和南越;开拓东北和西北边界,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但这些战争劳民伤财,使西汉王朝初年积累的国库逐渐空虚。
四、封禅求仙 杀妻诛子
随着疆域的扩大,许多国家的臣服,许多奇珍异宝被送到宫中,使得刘彻踌躇满志,逐渐骄奢淫逸。刘彻跟秦始皇一样,先后出巡十几次,并到泰山封禅,炫耀君威,沿途赏赐数以万计,花费远远超过秦始皇。再加上对外征战几十年,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关东农民纷纷起义,前后历经数年之久。
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彻日见衰老,开始迷信鬼神,寻求长生不老。公元前112年,封方士栾大为天道将军、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乐通侯,并将长公主嫁给他。公元前110年,骗局败露,刘彻腰斩了栾大。在不断受到方士的欺骗后,仍派人到海上求仙,幻想有人能成功。
刘彻晚年多疑,公元前92年,“见”一人带剑入宫,开始大搜捕,于是出现了“巫蛊之祸”。先后杀死数万人,包括丞相公孙贺全族,卫皇后女儿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的儿子卫伉等人。公元前91年,刘彻在甘泉生病,江充指示胡巫说宫中有蛊气,并说在太子宫中木人最多,太子杀死江充,被迫起兵,刘彻命丞相击杀太子,卫皇后被废自杀,相关官民被杀、迁无数。公元前90年,丞相和贰师将军李广利也被指控诅咒皇帝,丞相被杀,李广利投降匈奴,70000大军全军覆没。刘彻一生多次大胜匈奴,最后却因为一次非军事原因惨败,使他意识到巫蛊之祸,实属冤案,因此他诛杀了江充一族。
连串的挫折使刘彻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纠正自己的过错。公元前89年,他最后一次到海边寻找神仙未果,来到泰山明堂祭祀时对天地检讨。不久,他斥退方士,并下了轮台罪己诏悔过。之后,他偃兵息武,采取与民同休、富国养民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代田法和先进农具,使社会又逐渐趋于稳定。
在决定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继承人后,为防止吕后临朝的局面,在公元前88年,以琐事杀死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
公元前87年,刘彻在五柞宫一病不起,二月病逝,在位54年,终年70岁,葬茂陵,谥“孝武皇帝”。

收起

不是。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闲,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韂将军。韂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
臣闻...

全部展开

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闲,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韂将军。韂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
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 ①春搜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②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
靡獘③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咸)*卤,④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觽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⑤起于黄、腄、⑥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注①集解应劭曰:“大凯,周礼还师振旅之乐。”
注②集解宋均曰:“春秋少阳少阴,气弱未全,须人功而后用,士庶法之,教而后成,宗仁本义。天子诸侯必春秋讲武,简阅车徒,以顺时气,不忘战也。”
索隐按:宋均云“宗本仁义,助少阴少阳之气,因而教以简阅车徒”。
注③索隐靡音糜。獘犹凋敝也。
注④集解徐广曰:“泽,一作‘斥’。”瓒曰:“其地多水泽,又有卤。”
注⑤集解文颖曰:“转刍谷就战是也。”
注⑥集解徐广曰:“腄在东莱,音缒。”索隐县名,在东莱,音逐瑞反,注音缒。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觽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修)**[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獘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①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注①集解张晏曰:“与外国交求利己,若章邯之比。”
是时赵人徐乐、①齐人严安②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徐乐曰:
注①索隐乐音岳。
注②索隐按:本姓庄,避明帝讳,后并改“严”也。安及徐乐并拜郎中。乐后为中大夫。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
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①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
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觽,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髃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注①集解矜音勤。索隐下音勤。矜,今戟柄。棘,戟也。
闲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强国劲兵,陛下逐走兽,射蜚鸟,弘游燕之囿,淫纵恣之观,极驰骋之乐,自若也。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帐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而天下无宿忧。名何必汤武,俗何必成康!虽然,臣窃以为陛下天然之圣,宽仁之资,而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之俗可复兴也。
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摄袂而揖王公,此陛下之所服也。臣闻图王不成,其敝足以安。安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为而不成,何征而不服乎哉!严安上书曰:
臣闻周有天下,其治三百余岁,成康其隆也,刑错四十余年而不用。及其衰也,亦三百余岁,故五伯更起。五伯者,常佐天子兴利除害,诛暴禁邪,匡正海内,以尊天子。五伯既没,贤圣莫续,天子孤弱,号令不行。诸侯恣行,强陵弱,觽暴寡,田常篡齐,六卿分晋,并为战国,此民之始苦也。于是强国务攻,弱国备守,合从连横,驰车击毂,介胄生虮虱,民无所告愬。
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①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②下智巧,③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修)**[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谄谀者觽,日闻其美,意广心轶。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其后。又使尉*(佗)*屠睢④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⑤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陈胜、吴广举陈,⑥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
然皆非公侯之后,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⑦至于霸王,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
注①索隐下音巨。邹氏本作“鐻”,音同。
注②索隐上犹尚也,贵也。
注③索隐谓智巧为下也。
注④索隐案:尉,官也。他,赵他也,音徒何反。屠睢,人姓名。睢音虽。
注⑤集解韦昭曰:“监御史名禄也。”
注⑥索隐谓胜、广举兵于陈。举音如字。或音据,恐簄也。下同。
注⑦集解张晏曰:“长,进益也。”
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①略濊州,②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茏城,③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也,非天下之长策也。今中国无狗吠之惊,而外累于远方之备,靡敝国家,非所以子民也。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于匈奴,非所以安边也。祸结而不解,兵休而复起,近者愁苦,远者惊骇,非所以持久也。今天下锻甲砥剑,桥箭累弦,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夫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列城数十,形束壤制,④旁胁诸侯,非公室之利也。上观齐晋之所以亡者,公室卑削,六卿大盛也;下观秦之所以灭者,严法刻深,欲大无穷也。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
注①索隐僰,白北反,又皮逼反。
注②集解如淳曰:“东夷也。”索隐濊州,地名,即古濊貊国也。音纡废反。
注③索隐匈奴城名,音龙。燔音烦。燔,烧也。
注④集解服虔曰:“言所束在郡守,土壤足以专民制。”苏林曰:“言其土地形势足以束制其民也。”索隐案:谓地形及土壤皆束制在诸侯也。
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①于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乐)*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注①集解徐广曰:“它史记本皆不见严安,此旁所篹者,皆取汉书耳。然汉书不宜乃容大异,或写史记承阙脱也。”索隐篹音撰。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①又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觽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又从其计。
注①集解徐广曰:“元朔二年,始令诸侯王分封子弟也。”
尊立韂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
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①
注①索隐按:偃言吾日暮途远,恐赴前途不跌,故须倒行而逆施,乃可及耳。
今此本作“暴”。暴者,言已困久得申,须急暴行事以快意也。暴者,卒也,急也。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常发三十万觽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主父偃盛言其便,上竟用主父计,立朔方郡。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有司以闻。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方贵幸时,宾客以千数,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唯独洨孔车①收葬之。天子后闻之,以为孔车长者也。
注①集解徐广曰:“孔车,洨人也。沛有洨县。”索隐洨,户交反。按:县名,在沛。车,尺奢反。
太史公曰: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余年矣,①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注①集解徐广曰:“汉初至元朔二年八十年也。”
此人应该是个个性容易走极端的人,但很有其风骨所在,尤其他那句:"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真牛.
王臧(?―――公元前139年),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生活于西汉景帝、武帝年间,从师申公,武帝时官至郎中令。
从 师 学 经
从京师回来不久的王臧,从老师申陪公家里缓步走了出来。看着周围绿树成荫,感觉一缕清香直入肺腑。
此时,从他身后走过来一位同样年轻的书生模样的人,来到王臧跟前拱手施了一礼,说:“王臧师弟可好?”王臧面露喜悦之色,说到:“师兄赵绾好。”
赵绾笑了笑:“师傅夸奖你呢,说你饱读诗书,将来必是可造之才……”
两个年轻的书生坐在了花园的凉亭内。王臧说:“听师傅讲授经学,自有独到之处,不作繁赘之解,可谓启人心智,受益匪浅。”赵绾说:“师傅博学多才,他讲授学问以可信为本。”
王臧点点头:“摈弃不实之说,且由学生按其引导,发现其中之理,实在是妙。我等自可从师傅教导中,辨明是非,成己之见。”
赵绾说:“师傅精通儒学,尤以《诗》见长。早年受高祖刘邦的召见,并和高祖的兄弟楚元王刘交情谊深厚。二人同师于齐人浮丘伯学《诗》,以后师傅又教授楚王之子,可是太子不喜读书,对师傅的严厉颇不以为然。他即位后因为一些事看不惯师傅,便捏造了师傅的罪过,处以宫刑。师傅愤然返回故乡,闭门谢客,专门以讲学为业,这才收了很多弟子。”王臧说:“关于师傅的事,我也听说过一二……”
一个老者来到了他们面前,两个年轻人赶紧站了起来说道:“师傅,您好。”
老者乃申陪公,他和善地说道:“对为师讲授的《诗》有何看法?”
赵绾说:“师傅学识渊博,教授十分得法。”
王臧说:“学生正听赵绾师兄说师傅的经历。”
申陪公呵呵笑道:“我已不中用了,倒是你们两个,经学卓有建树,日后必会成为有用之才。”
二人躬身施礼,齐声说道:“学生谨记师傅的教诲。”
申陪公说:“自高祖建立汉朝以来,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几十年过去,如今好多儒学之士日益要求变革朝廷之制,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王臧说:“汉朝初期,战乱毁坏了田园家产,百姓贫苦,渴望生产,有识学士主张无为而治,自是受到朝廷推崇。而师傅的儒学在其时没有得到重视,也在情理之中。如今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近六十年。一方面国库充盈、人民富裕;一方面封国强大、尾大不掉;一方面匈奴犯境,愈演愈烈。这些说明再抱残守缺,不识变更,天下大乱之期将会不远。而今新帝英明,已有觉察,开始重视儒学,便是信号。”
赵绾说:“师弟说得极是。现今,儒学之风渐已形成,有识之士争相向朝廷建言。不日,儒学便可成为治国之策。”
申陪公看着自己两个年轻的学生,频频地点头。

收起

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

全部展开

此句出自新乐府运动倡导者白居易。
他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所谓“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杜甫一生写了许多面对现实、讽谕时事的作品,但他没有提出为时事而作的主张。白居易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从中唐的社会现实出发,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是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一大贡献。

收起

不是的 王臧 是谁我不是很清楚
不过 主父偃 我知道(历史老师讲过) 他是谋士,因为西汉前期刘家天下不稳(有少数民族问题,还有刘邦留下来得 王国侯国问题)
p.s 王国就是 刘邦打项羽时候 分封的 诸侯
这样,地方割据,汉武帝用了主父偃的策略,就是 推恩令 把 王国的土地一点点缩小,最后消失,这样,刘家天下就稳了
具体可参考 高中历史教材...

全部展开

不是的 王臧 是谁我不是很清楚
不过 主父偃 我知道(历史老师讲过) 他是谋士,因为西汉前期刘家天下不稳(有少数民族问题,还有刘邦留下来得 王国侯国问题)
p.s 王国就是 刘邦打项羽时候 分封的 诸侯
这样,地方割据,汉武帝用了主父偃的策略,就是 推恩令 把 王国的土地一点点缩小,最后消失,这样,刘家天下就稳了
具体可参考 高中历史教材

收起

是两个人!
王臧和赵绾是武帝初期执相的,是为帝师,后来惹怒窦太后,最罢黩,后被害死!
主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