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小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1:08:00

文化名人小故事
文化名人小故事

文化名人小故事
屈原
  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江陵)人.   生平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 、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 ,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创作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此外 ,《卜居》、《 渔父 》 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 , 学术界尚有争议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 172个问题 ,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编辑本段但丁
  阿利盖利·但丁 但丁
  (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神曲》外,但丁还写了《新生》、《论俗语》、《飨宴》及《诗集》等著作.《新生》中包括三十一首抒情诗,主要抒发对贝亚特丽契的眷恋之情,质朴清丽,优美动人,在“温柔的新体”这一诗派的诗歌中,它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他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的,对形成现代意大利语言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除了拉丁语作品外,古代意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语言写作,他的作品对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相当大作用,所以也是对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之所以称但丁是“新时期的第一位诗人,旧时期的最后一位诗人”的原因:但丁生活在14世纪的意大利(但是当时的意大利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由很多小邦国、公国、候国还有教皇国等组成的),那个时候还是中世纪(所谓中世纪就是指的欧洲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萌芽),意大利因为地处于地中海,交通便利,所以海运经济特别发达,因此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即“文艺复兴”.但丁是第一个采用“文艺复兴”主义的作家.他的《神曲》里面就有很多人文主义的精神,比如,肯定人,肯定人性.但是由于几个世纪的神学统治,神学观念还比较根深蒂固,所以,《神曲》里面也有很多中世纪神学方面的因素,比如,采用神学的神话题材,采用中世纪神学的写作方法等等,可以去看看《神曲》自己来总结一下.从他以后,“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并且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因此,但丁被认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个作家,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新时期的第一个作家.
  编辑本段哥白尼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1473 年2月19日生于托伦城,1543年5月24日卒于弗龙堡 .10岁丧父 ,由舅父L.瓦琴洛德抚养成人.18岁进克拉科夫大学.深受数学天文学教授A.布鲁楚斯基的熏陶,立志献身天文学研究.23~30岁曾几度去意大利,先后在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和费拉拉大学学习教会法规、法律和医学,30岁回波兰在当时已任大主教的舅父身边当助手,39岁时,舅父去世.后在弗龙堡大教堂任僧正,但其主要精力放在天文学研究上.在意大利求学期间,曾师从天文学教授D.M.诺瓦拉,师生俩还于1497年3月9日共同观测了月亮掩食毕宿五的现象.诺瓦拉深通古希腊著作,很赞赏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和谐观念,这给哥白尼以深刻的影响.哥白尼发现,随着观测精度的提高,要使托勒密地心体系预报的行星位置与实际天象相吻合,这一体系必须用80个左右的均轮和本轮,繁琐复杂.在古希腊一些学者的地动思想的启发下,他决心摒弃托勒密地心体系,而提出一个以太阳为中心的科学的宇宙体系.   1502年7月15日~1514年5月1日期间,哥白尼写了一篇《从天体结构导出的天体运行论要释》在挚友中传阅.该文实际上是后来他的巨著《天体运行论》的大纲.此后,他便着手写《天体运行论》,并用了四个九年的时间校验自己的学说,不断修改和完善这部巨著.直到16世纪40年代初,在他的唯一学生G.J.雷蒂库斯和其他挚友的催促下,才将这部手稿送去出版.1543年当样书送到哥白尼处时,他已处于弥留之际.这部巨著被恩格斯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他在书中所创立的科学的哥白尼日心体系揭示了地球决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的一颗普通行星.正是这一点冲破了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根本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念,引起了自然科学的一场大革命.天文学也因此率先跨进了近代科学的大门.
  编辑本段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W.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beth).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有著名悲喜剧《罗密欧与茱丽叶》的爱情小说.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三或四首长诗.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   第一时期(1590~1600年)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   第二时期(1601~1607年) 以悲剧为主 ,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   第三时期(1608~1613)倾向于妥协和幻想的悲喜剧或传奇剧.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俚语、古谚语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成语、典故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他还留下了不少传世的经典名言,如今我们最常用的便是: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