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的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00:35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的含义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的含义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的含义
“学者须先识仁”,是立志于学的人所必然面对、必须了解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而言,“学”包涵了道德实践.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学者由自我实践,扩充存养,不断变化气质,清澈自己的生命,[9] 所谓“为己之学”,不是一般意义的学习义.“识仁”有二层次解读:“识”“仁”;或“识仁”.
  (1)从成德功夫上说,“识”是体验,并非主客认知意义的认识,而是带有发展性或成长性的,即是可持续性发展,就此文理而言,“识”是兼有实现、呈现之意.“仁”是主体,透过自我转化、自我认识活动,回返主体.孔子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答颜渊问仁曰“克己复礼为仁”,明道说以“礼者理也”,从此脉络而言,明道以仁为理,仁为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据.
  (2)从本体上说,仁既是一切道德法则,而又超越一切法则之上,同时统摄一切道德法则,为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源,故又谓“全德”,亦名“至善”.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是体仁之人,或能体仁之人.体仁的状态是“浑然与物同体”,浑然一体,意谓没有主客、内外、对比等关系.因此仁体的呈现有其根本的理路,它能涵盖万物,普及一切,即佛学所说的“遍一切处”.
  接着说“义礼智信皆仁也”.义、礼、智、信本是在不同范畴下各自独立的德目,但在仁的呈现下总与内心深处的触动不离不断,生活上应事接物,皆是仁的内容、仁所涵养.换言之,以仁为体,义礼智信为用.所以,“识得此理,谓体会仁体时“以诚敬存之而已”,持诚敬的态度保存之,即孟子所谓“存其心,养其性”的道德实践功夫,亦即劳思光先生说的“德性问题及成德功夫主要理论”.儒学“成德之教”的特质,不单止停留在一般意义下的行善积德上,自有其超越性与永恒性的形上意义.进言之,孟子再谓“所以事天也”,天是万物的根源,道德实践的终极意义是配合形上天道.方法在于,由道德实践各种程序,尽心、存心、养心,此程序非既定单向的形式,而是交错互转,并且重复互换,由道德本心合宇宙心,从存有秩序指向自然秩序.在此情况下,孟子不仅停留在平面、横向的德性功夫上,而是一种性命通向天道、具有直贯意义的“道德形上学”,此即牟宗三先生说的“道德的本心同时即形而上的宇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