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的事迹请说出他的感人事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13:34:16

刘半农的事迹请说出他的感人事迹
刘半农的事迹
请说出他的感人事迹

刘半农的事迹请说出他的感人事迹
刘半农(1891-1934),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后以字行,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1891年05月27日(农历4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西横街,祖籍湖南省南沙市.他4岁从父识字,6岁入塾.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江阴翰墨林小学,三十三年入常州府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初,回翰墨林小学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刘半农北走靖江,以书牍翻译之事佐戎幕.民国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旋回乡参加演文明戏,筹款支援革命.3月,和弟弟刘天华同往上海,先后任开明剧社编辑,《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中华书局编译员,发表了《玉簪花》、《髯侠复仇记》等小说.民国6年,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两文,阐述对改革散文、韵文、诗歌、小说、戏曲等方面的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正宗,吸收文言的优点,不用不通之文字,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注意分段,采用标点等,尤其强调“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是年夏,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国立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民国7年,他与钱玄同一起在《新青年》上“合演双簧”,钱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提出种种理由反对白话文,刘写文从正面逐条驳斥,为当时新旧文学争论的著名事件.刘还创造了“她”、“它”字用法,受到鲁迅称赞.他在北大教授应用文时,反对八股程式,重视实用,发表了《应用文教授》,著有《中国文法通论》及《学徒苦》、《卖萝卜人》、《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白话诗.他的无韵诗语言明快,思想进步,广为流传.还征集到几千首歌谣,整理发表140余首,开创了研究民间文艺的先河.
  民国8年4月,刘半农被推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起草《国语统一进行方法案》,提出改国文为国语及编纂辞典等主张.民国9年5月,被推为国语辞典委员会委员.不久,经北京政府教育部派遣出国留学.初至英国,入伦敦大学,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主攻实验语言学.民国12年,撰写《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和《实验 四母之结果》两文.次年出版《四声实验录》,除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和实验方法外,对四声的本质做了探讨.民国14年,写了法文《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博士试论文;并发明“刘氏音鼓甲种”与“声调推断尺”(即刘氏尺)等测算语言乐律的仪器,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被巴黎语言学会推为会员.同年夏,又获法兰西研究院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是年秋回国,任北大中国文学系教授及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致力于语言学研究.民国15年,所译《茶花女》剧本出版.翌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刘半农为表示对教育部长刘哲的不满,辞去国立各校讲席.次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刘为特约著述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民国18年,复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次年5月,又兼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先后调查方言二三百种,编成《调查中国方言音标总表》一册,出版《宋元以来俗字谱》一书.民国20年夏,任北大文学院研究教授,主管研究院文史部事,从事语音乐研究和大辞典编纂工作,陆续发表《释吃》、《释来去》诸文.“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撰写《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等文章,坚决主张抗日.民国22年,编成《中小词典》,并附有他创造的“点直曲检字法”.是年4月,他不顾白色恐怖,与钱 玄同等12人联名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墓志和墓碑.同年暑期,他走访河南、上海,亲测古乐器音律,并在巩县石窟市及洛阳龙门发现北朝和唐代的乐舞造象.次年,发表《西汉时代的日晷》等文章.同年暑假,带领白涤洲等4人沿平绥线去调查西北地区方言,染回归热,医治无效,于7月14日在北平逝世.蔡元培为之撰写碑铭.刘曾自编《半农杂文》集,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收集在里面.
  刘北茂(1908-1981),字寿元,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08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原属江阴).在其兄长刘半农和刘天华的指点和熏陶之下,他自幼酷爱音乐,学生时代便已掌握了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技巧,对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尤为擅长.
  在两位兄长的全力资助下,1927年,刘北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尔后,他曾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从事英语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北京沦陷,日伪以重金相聘,刘北茂断然拒绝,表现了华夏子孙伟大的民族气节.后来,为继承和发扬先兄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愿,他于1942年毅然放弃英语副教授的职衔,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教学和演奏工作之中.由于自幼就在这方面有着颇为厚实的基础,加上又潜心地作了矢志不渝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音乐领域里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
  解放以后,刘北茂出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55年到1957年,他临时任教于中国盲人训练班,培养出了甘柏林等一批著名的盲人二胡演奏家.1958年,他借调到安徽省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以及音乐协会理事等职,为培养音乐新人,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他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跟他的两位兄长一样,对生他养他的香山大地,刘北茂也“情眷眷而怀归”,曾数度返回故里,去田塍间采风,为乡亲们演奏,跟故乡人民一直保持着深深的血肉之情.
  到了晚年,刘北茂不幸双腿瘫痪,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写下了百余首二胡曲,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汉江潮》、《前进操》、《漂泊者之歌》、《乘风破浪》、《小花鼓》、《太阳照耀着祖国边疆》、《欢乐舞曲》、《独弦曲》、《欢送》、《千里淮北赛江南》、《缅怀》、《迎朝晖》、《流芳曲》、《哀思》等.后来,《哀思》一曲又在他的指导下由其子刘育熙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曾在纪念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音乐作品比赛中荣获国家创作和演出一等奖.
  1981年,刘北茂不幸与世长辞.次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北京二胡研究会、北京乐器学会等单位,为纪念刘北茂逝世一周年,联合举办了“刘北茂作品广播音乐会”,介绍了他创作的15首二胡独奏曲和4首民乐合奏曲,以表示对他的深深的怀念.
  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苏省江阴县城内西横街人,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杰出的民族音乐家.1895年02月04日出生.父刘宝珊是个寒士.系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幼时就读于翰墨林小学,酷爱音乐.家近涌塔庵、孔庙,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好静听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清宣统元年(1909),考取常州府中学堂,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学堂停办,辍学回家.时江阴光复,他参加维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团,掌军号.民国元年(1912)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2年剧社解散,失业回澄.先后在华士澄华小学和城区澄西小学任音乐教员.曾以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4年春,父丧,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形成《病中吟》初稿.4年秋,受聘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后利用暑假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瀛洲古调,去河南开封学古琴.10年暑假返回江阴,约音乐爱好者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极一时之盛.11年去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执教.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祖国民族音乐的特长,于1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京昆小曲,请街头杂耍艺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记下曲调,谱作新声,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借鉴欧洲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创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并对我国传统的工尺谱作了比较科学的改进.18年,曾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19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当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21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于06月08日去世.
  怀念刘半农
  http://www.17xie.com/read.php?pid=38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