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补充习题陈涉世家的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32:57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补充习题陈涉世家的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补充习题陈涉世家的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补充习题陈涉世家的答案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法皆斩(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3)乃丹书帛曰(用丹砂)(书写)
(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5)夜篝火(用笼子罩着) (6)狐鸣呼曰(像狐狸)
(7)尉果笞广(用竹板子打) (8)皆下之(攻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成高台并举行了誓师仪式,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
4、课文第三段记叙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名言.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引发陈胜谋划起义的直接事件(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6、本文紧扣中心,详略适宜地叙事,试作具体分析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情,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笔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祥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文章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 天下苦秦久矣 ”,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2)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 会天大雨……法皆斩 ”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时运用了“ 笞、挺、夺、杀 ”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 攻、收、徇、入据 ”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乃行卜……皆指目陈胜.”
(1)陈胜、吴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用意是什么?
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树立陈胜在群众心中的领袖地位.
(2)这样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士卒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说明士卒敬畏陈胜,也说明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9、比较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甲)“五日平明……常习诵读之.” (乙)“汉六年正月……与萧何等俱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A、遂去,无他言(离开) B、与老人期(约会) C、当如是(这样) D、幸而时中(侥幸,幸运) E、后,何也(落在后面) F、高帝曰(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A、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张良感到这件事很奇怪,(自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B、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我希望把留县封给我就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3)甲文中老父对张良不近情理的态度和苛刻的要求,目的是为了 考验张良 ;乙文中高帝在“良未尝有战斗功”的情况下,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的原因是 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 .
(4)甲文和乙文在表现张良优秀品质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者: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后者:谦让克己、不居功自傲.
回答者: bamboo_wanan | 四级 | 2011-9-12 18:40
一1,同样,诸位 2,多次,几 3,筑,担任 4,为王,王者 5,对的,然而 6,适逢,聚会
二1,按照法律 2,苦于 3,用丹砂,写 4,用网捕 5,用笼子罩 6,学狐狸 7,用竹板打 8,攻下
三1,
有关起义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然而却能让人看出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改变处境的向往,与“佣者”的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在起义中所崭露出来的英雄色彩,令读者对这位英雄的音容举止产生深刻的印象.到了写作战过程时,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把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得当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忘带了

要自己动脑筋噶 小弟.管替人打架,写作业.当家长,帮忙打扫卫生.等等..长期代理寒假暑假作业.字体优美. 地址,上了铁道直走即可.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

全部展开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恙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起,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如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 “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銍、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翻译】: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同伴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凌云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戍边的队伍里面,担任了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法令都要斩首。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戒秦始皇的原因,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做楚国的将领的时候,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果真把我们的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于是二人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将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首先威服众人罢了。”于是用丹砂在丝绸上写道:“陈胜王”,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面。戍卒买到那条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中派遣吴广到戍卒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去,在晚上用竹笼罩着火装作鬼火,像狐狸一样叫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戍卒们夜里都惊慌恐惧。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互相示意的看着陈胜。
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那天)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戍边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的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传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收起

1,同样,诸位 2,多,几 3不知道 4,为王,王者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

全部展开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法皆斩(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3)乃丹书帛曰(用丹砂)(书写)
(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5)夜篝火(用笼子罩着) (6)狐鸣呼曰(像狐狸)
(7)尉果笞广(用竹板子打) (8)皆下之(攻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成高台并举行了誓师仪式,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
4、课文第三段记叙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名言。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引发陈胜谋划起义的直接事件(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6、本文紧扣中心,详略适宜地叙事,试作具体分析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情,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笔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祥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文章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 天下苦秦久矣 ”,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2)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 会天大雨……法皆斩 ”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时运用了“ 笞、挺、夺、杀 ”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 攻、收、徇、入据 ”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乃行卜……皆指目陈胜。”
(1)陈胜、吴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用意是什么?
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树立陈胜在群众心中的领袖地位。
(2)这样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士卒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说明士卒敬畏陈胜,也说明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9、比较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甲)“五日平明……常习诵读之。” (乙)“汉六年正月……与萧何等俱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A、遂去,无他言(离开) B、与老人期(约会) C、当如是(这样) D、幸而时中(侥幸,幸运) E、后,何也(落在后面) F、高帝曰(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A、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张良感到这件事很奇怪,(自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B、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我希望把留县封给我就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3)甲文中老父对张良不近情理的态度和苛刻的要求,目的是为了 考验张良 ;乙文中高帝在“良未尝有战斗功”的情况下,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的原因是 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 。
(4)甲文和乙文在表现张良优秀品质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者: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后者:谦让克己、不居功自傲。

收起

一1,同样,诸位 2,多次,几 3,筑,担任 4,为王,王者 5,对的,然而 6,适逢,聚会
二1,按照法律 2,苦于 3,用丹砂,写 4,用网捕 5,用笼子罩 6,学狐狸 7,用竹板打 8,攻下
三1,
有关起义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然而却能让人看出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改变处境的向往,与“佣者”的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关起...

全部展开

一1,同样,诸位 2,多次,几 3,筑,担任 4,为王,王者 5,对的,然而 6,适逢,聚会
二1,按照法律 2,苦于 3,用丹砂,写 4,用网捕 5,用笼子罩 6,学狐狸 7,用竹板打 8,攻下
三1,
有关起义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然而却能让人看出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改变处境的向往,与“佣者”的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在起义中所崭露出来的英雄色彩,令读者对这位英雄的音容举止产生深刻的印象。到了写作战过程时,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把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得当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收起

1离开2约会3这4幸运5迟到6说 1张良因而觉得很奇怪,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2我希望受封于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3.考验他 运筹侧位掌中 4,甲:信守承诺,虚心求教乙:他谦逊,不自傲居功 {我也是初三的}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

全部展开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法皆斩(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3)乃丹书帛曰(用丹砂)(书写)
(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5)夜篝火(用笼子罩着) (6)狐鸣呼曰(像狐狸)
(7)尉果笞广(用竹板子打) (8)皆下之(攻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成高台并举行了誓师仪式,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
4、课文第三段记叙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名言。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引发陈胜谋划起义的直接事件(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6、本文紧扣中心,详略适宜地叙事,试作具体分析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情,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笔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祥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文章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 天下苦秦久矣 ”,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2)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 会天大雨……法皆斩 ”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时运用了“ 笞、挺、夺、杀 ”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 攻、收、徇、入据 ”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乃行卜……皆指目陈胜。”
(1)陈胜、吴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用意是什么?
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树立陈胜在群众心中的领袖地位。
(2)这样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士卒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说明士卒敬畏陈胜,也说明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9、比较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甲)“五日平明……常习诵读之。” (乙)“汉六年正月……与萧何等俱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A、遂去,无他言(离开) B、与老人期(约会) C、当如是(这样) D、幸而时中(侥幸,幸运) E、后,何也(落在后面) F、高帝曰(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A、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张良感到这件事很奇怪,(自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B、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我希望把留县封给我就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3)甲文中老父对张良不近情理的态度和苛刻的要求,目的是为了 考验张良 ;乙文中高帝在“良未尝有战斗功”的情况下,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的原因是 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 。
(4)甲文和乙文在表现张良优秀品质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者: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后者:谦让克己、不居功自傲。
回答者: bamboo_wanan | 四级 | 2011-9-12 18:40
一1,同样,诸位 2,多次,几 3,筑,担任 4,为王,王者 5,对的,然而 6,适逢,聚会
二1,按照法律 2,苦于 3,用丹砂,写 4,用网捕 5,用笼子罩 6,学狐狸 7,用竹板打 8,攻下
三1,
有关起义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然而却能让人看出他对世道的不满,和对改变处境的向往,与“佣者”的随遇而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在起义中所崭露出来的英雄色彩,令读者对这位英雄的音容举止产生深刻的印象。到了写作战过程时,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把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得当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收起

陈涉世家
1(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全部展开

陈涉世家
1(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法皆斩(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3)乃丹书帛曰(用丹砂)(书写)
(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5)夜篝火(用笼子罩着) (6)狐鸣呼曰(像狐狸)
(7)尉果笞广(用竹板子打) (8)皆下之(攻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成高台并举行了誓师仪式,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
4、课文第三段记叙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名言。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引发陈胜谋划起义的直接事件(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6、本文紧扣中心,详略适宜地叙事,试作具体分析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情,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笔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祥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文章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 天下苦秦久矣 ”,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2)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 会天大雨……法皆斩 ”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时运用了“ 笞、挺、夺、杀 ”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 攻、收、徇、入据 ”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乃行卜……皆指目陈胜。”
(1)陈胜、吴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用意是什么?
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树立陈胜在群众心中的领袖地位。
(2)这样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士卒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说明士卒敬畏陈胜,也说明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9、比较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甲)“五日平明……常习诵读之。” (乙)“汉六年正月……与萧何等俱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A、遂去,无他言(离开) B、与老人期(约会) C、当如是(这样) D、幸而时中(侥幸,幸运) E、后,何也(落在后面) F、高帝曰(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A、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张良感到这件事很奇怪,(自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B、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我希望把留县封给我就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3)甲文中老父对张良不近情理的态度和苛刻的要求,目的是为了 考验张良 ;乙文中高帝在“良未尝有战斗功”的情况下,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的原因是 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 。
(4)甲文和乙文在表现张良优秀品质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者: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后者:谦让克己、不居功自傲。

收起

《补充习题》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

全部展开

《补充习题》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多义字的意义
(1)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指人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表示多数)
(2)广故数言欲亡(多次) 卒数万人(几)
(3)为坛而盟(建造) 陈胜自立为将军(担任)
(4)陈胜王(称王) 陈涉乃立为王(国王)
(5)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但是)
(6)会天大雨(遇到)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法皆斩(依法) (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 (3)乃丹书帛曰(用丹砂)(书写)
(4)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5)夜篝火(用笼子罩着) (6)狐鸣呼曰(像狐狸)
(7)尉果笞广(用竹板子打) (8)皆下之(攻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多次劝说秦始皇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3)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土筑成高台并举行了誓师仪式,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4)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和义军交战。
4、课文第三段记叙了陈胜发动起义的过程,他向士卒发出号召:“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一千古流传的、体现人人平等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名言。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引发陈胜谋划起义的直接事件(导火线)是: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6、本文紧扣中心,详略适宜地叙事,试作具体分析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情,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笔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祥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涉形象的勾勒。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文章善于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 天下苦秦久矣 ”,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2)文章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 会天大雨……法皆斩 ”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时运用了“ 笞、挺、夺、杀 ”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 攻、收、徇、入据 ”等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乃行卜……皆指目陈胜。”
(1)陈胜、吴广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用意是什么?
制造舆论,号召发动群众,树立陈胜在群众心中的领袖地位。
(2)这样做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卒皆夜惊恐、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士卒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说明士卒敬畏陈胜,也说明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又兴奋,显示了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9、比较阅读《史记·留侯世家》中的节选文字,回答问题
(甲)“五日平明……常习诵读之。” (乙)“汉六年正月……与萧何等俱封。”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A、遂去,无他言(离开) B、与老人期(约会) C、当如是(这样) D、幸而时中(侥幸,幸运) E、后,何也(落在后面) F、高帝曰(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A、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张良感到这件事很奇怪,(自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B、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我希望把留县封给我就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
(3)甲文中老父对张良不近情理的态度和苛刻的要求,目的是为了 考验张良 ;乙文中高帝在“良未尝有战斗功”的情况下,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的原因是 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 。
(4)甲文和乙文在表现张良优秀品质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前者:恪守诺言、虚心求教;后者:谦让克己、不居功自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