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5:54:10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口头性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2、集体性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 相关书籍
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3、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象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4、传承性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 世说新语
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著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于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   以上四种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前面已经提到一些).这些特征﹐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5、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著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青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得天独厚”的.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同情和理解劳动人民﹐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不可企及之处﹐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有其优越性.只要听听中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他们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袖人物.有的作品描绘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超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有的作品直接倾诉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渴望的生活理想.……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浬﹐有著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蕴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贵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成员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
6、优越的艺术性
  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 《格萨尔王传》
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中国近年陆续发现﹑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诗﹐不但数量很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内容的壮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是使世人惊异的.马克思曾经称赞古代希腊的民族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种赞词也不同程度地适用于中国许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类经历的创世史诗及英雄史诗.数量算不清的爱情叙事诗和各种抒情歌谣﹐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两性生活的歌谣﹐在表现人民怨愤﹑爱恋﹑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们作家的同类作品﹐至少没有什么逊色.许多表现舍身救人﹐奋勇保卫乡土﹑祖国的非凡人物的故事﹑传说﹐它的不可磨灭的魅力﹐正在于扼要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中.无穷无尽的小型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的幽默﹑讽刺的锋芒和技巧﹐差不多会使许多专业执笔者看了自愧不如.特别是那些短小的谚语﹑歇後语﹐真使思想﹑经验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用高尔基的语意).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