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英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9:20:18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英文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英文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英文
. 用餐方式及餐具:
在用餐方式上.在中国,无论什么宴席,都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桌子中间,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非常和睦生趣.而西方就不同了,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趣.中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一般是8或10碟、12碟,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而西方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在餐具方面,差异就更甚明显.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筷子和刀叉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筷子的特点是“以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但大约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使用刀叉不过四五百年历史.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4. 用餐礼仪: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自己吃饭.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5. 中西饮食未来前景:
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了,因而或多或少对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现在又正处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中,西方饮食的进入使得我们有了新鲜感,开始习惯出入西式快餐店,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然而,中国人的饮食观念和习惯毕竟与西方有天壤之别,这决定了中式饮食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基础地位,它决不会因为西餐的介入而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西餐在中国会越来越盛行,但它只能是大多数人生活的“调味剂”,总不会有中国人将西餐当主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