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求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6:24:25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求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
求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求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浙教版
最佳答案检举 不断运动的地球

1. 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转.周期:约24小时(1天).效应: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转),特点:自西向东转动,地轴倾斜指向北极星.周期:约365.2422天(1年).效应: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现象
2. 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线(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线(日落线).
3.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东早西晚)
4. 时区:把全球分为24个地区,每一时区为150经度宽.
5. 区时: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本初子午线为中时区,1800经线为东西十二区,区时相同,日期不同.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一天的开始.
注意:现实生活中使用的一般都是区时.“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北京的时间”为1160E的地方时;东西十二区以1800经线为中央经线,区时相同,日期相差1天.
区时的计算:东加西减 日期的计算:东减西加
6.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7. 节气的划分依据(北半球):四季更替周期
春分(3月21日): 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 北回归线23.50N, 昼长夜短(白昼最长),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N以北地区)极昼
秋分(9月23日):赤道00 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23.50S, 昼长夜短(黑夜最长),
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S以南地区)极昼
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在哪半球就白昼长)
8. 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分为五个热量带:
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北温带:(23.50N—66.50N)
热 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 热量最多
南温带:(23.50S—66.50S)
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 热量最少
9. 历法: 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
阳历(最常用):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依据
——公历(年、月、日、星期):400年中插入97个闰年(366天,多2月29日)
阴阳历: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并结合地球绕日公转周期.
——农历(年、月、日、节气):19年中插入7个闰月.
10.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其中,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11.陆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构成,是内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风、流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使地面变得平坦.
人们用等高线把它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12.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岩浆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组成.
火山的坏处:毁坏交通、淹没农田、引发火灾、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的好处: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2(2009-03-13 08:32:17)转载标签:凸透镜感觉器官物体牛顿
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一节 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
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
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
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
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第三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 能
外 耳廓 收集声波
耳 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
结构 功 能
鼓膜 产生振动

鼓室 与咽鼓管连通

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

内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
耳 前庭 内有位觉感受器
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
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
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
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四节光和颜色
1.光源. 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
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老花镜 放大镜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近视镜
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
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的性质 (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 应用(P24)
U>2f f U=2f V=2f 倒立实像等大 /
f2f 倒立实像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无无 /
U 4.眼的结构和功能.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9e70d0100c9xm.html) - 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2_shixiongw_新浪博客
结构 功能
眼睑 随时闭合,保护眼睛
附 睫毛 遮挡雨水、灰尘
属 泪腺、鼻泪管 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

构 眼肌 使眼球灵活转动
眼 眼球壁
外 角膜 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膜 膜 巩膜 坚韧外壳,保护眼球
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内 脉络膜 给眼球提供营养
膜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
睫状体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

内容物 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和角膜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5.视觉的形成.
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的含义与重要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和变化,人类总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及行为方式.
2.信息获取、利用的途径与技术.
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储存等都有许多办法.
通过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获得信息,借助各种工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全面的间接信息.
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3.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磁波.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除了在信息传播中广泛应用外,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光也是电磁波中的一员.
第二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
动等.
2.能的多种形式.
火山灰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提供温泉等.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3单元试卷?
你几年级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