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苦难的文章怎么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17:19:44

关于苦难的文章怎么写
关于苦难的文章怎么写

关于苦难的文章怎么写
一切苦难的来源
苦难在现实社会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我们的生活情境是竞争,社会现实是功利和快速变迁.苦难在因的表现上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学业的滞留、工作的障碍、人生的挫折、爱情的失败等等,但无论何种因由,苦难永远是个体的一种感觉,是缘于心灵的一种体验,是一种精神范畴,所以,谈论苦难必须把它放入精神领域去探讨.
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普遍呈现着紧张、焦虑、空虚和不安.一般而言,人们的物质生活是丰裕的,但在心灵上却显得赤贫.看来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夜深人静时却觉得怅然若失.许多人为了避免这种空虚,开始一头栽进电视节目、网络游戏、整晚打麻将,或者置身灯红酒绿、吸毒麻醉或步入淫色之乡.事实告诉我们,许多精神上的困扰源自心灵的空虚.空虚可能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最大难题.它使一个人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光明面,从而堕落迷失.
纵观整个社会,现代人苦难的来源归根结底是精神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缺乏创意,心灵失去自由.一般人在机械式的学习、考学、上班、结婚、生育生活中,体验不出活泼的生活情趣,她们失去了理性的思考.因此,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二是贪婪和物化的生活,严重地折磨现代人的精神.人们因为贪得无厌,不停地向外追寻名利,造成严重的匮乏感和饥饿感.这是精神生活赤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三是在价值观念上,现代人完全建立在比较和竞争上.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
四是颓废和脆弱是年轻一代普遍现象.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他们充其量只不过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性化的知识.他们似乎知道很多,但是一旦投入滚滚的红尘之中,却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防卫机转,甚至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
五是缺乏对生命的统整向度,看不出生命的意义和希望.缺乏对生命和人生的理解,把整个人生界定于操作性的行为反应,使自己觉得无根和空虚,从而导致精神生活的堕落和无助.
以上几个方面就本质来说,又基本可以归类为两个方面,即内在表现和外在原因.苦难的外在原因归其究竟,就在于一个“贪”字上.
现代人的生活重心是欲望而不是希望.一个只顾欲望满足而不去接触希望是什么的人,生活态度是竞争与囤积.他对外在事件的知觉向度是敌意和对立.这是现代人精神压力的来源,也是紧张和焦虑的主要原因.敌意破坏了人的安全感,使人从自在感中连根拔起.此外,强烈的欲望带来严重的贪婪,它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匮乏和饥饿的感觉,造成永远不知足地向外追求;嘶竭呐喊地向外追求,正是一种苦难.
过度功利的观念使人汲汲于营求,人竭尽自己的力量钻营,而把生活倒悬过来,生活变成追求物欲的手段.结果越是营求,生活越被扭曲,精神生活也就更加空乏.最严重的问题是,人们在功利的价值观念下,慈悲、宽恕、恬淡等人性体验已渐渐淡忘,人的相处不但体验不出温暖和亲密,经验到的反而是彼此的冷漠和冲突.
享受越多,保护越周到,人们越容易失去强韧的心智力量.新生的一代,在富裕的环境中成长,既欠缺完整的生活经验,又缺乏种种历练;没有学会负责,更未培养出“有能力的爱心”.精神生活变得脆弱,脆弱到不能接受或容忍挫折,以致失去响应失败的能力和毅力.在我的辅导咨询经验中,脆弱是生活适应问题的主要原因.脆弱的性格特质,使一个人走向逃避、攻击或防卫机转,如吸毒、酗酒、逃避现实.
所以说:欲望带来贪婪带来苦难.
苦难的内在表现则是对人生的把握问题上.一切苦难之所以成为苦难,归根结底在于精神的认知上,虽然苦难的外在表现与经济发展带来的过度功利倾向有关.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人的观念.就个人的精神生活而言,发生什么事其实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它和体验它.现代人精神生活颓废是缺乏足以引导个人,从生活环境中发现意义,及建构其适应环境的健康的人生态度.
说的更直白些就是任何苦难都是个体精神的感受和认知,如果人的精神认知里没有苦难的体验,那么一切苦难也就不再是苦难了.
然而,这不是一个知之而可为的事,知道是一回事儿,想做是一回事儿,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儿.
那么,是不是只有那些大彻大悟的人才能都做到心中不起苦呢?凡人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苦难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今天谈论苦难的起因,不是要避免苦难,而是要学会怎样面对苦难超越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立题是有些偏颇的.但不管怎么说,苦难是个体必须经历的,不同的是,有些人选择面对,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战胜了,有些人失败了,有些人顿悟了,有些人颓废了.
首先,面对苦难,我们不能逃避,更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人,不知检讨自己的过错.他把错误推给别人,推给社会,推给环境和命运;他埋怨别人或怪自己命苦,既不肯承担、检讨改进,又满腹牢骚.这会导致精神生活的崩溃.心理咨询专家有一个共同的发现:人格异常者与生活环境发生冲突时,总觉得别人或环境是错的.因此,人格异常的人往往不够负责,不肯忍受痛苦而反省和检讨,这使他更陷入困境.
面对苦难,不是忍受苦难带来的巨大心理伤害,而是要承担、思考,并设法找出答案超越苦难.
承担是非常关键的,承担比面对更主动,承担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是为大爱.无论是生活或工作,可能会有别人留下烂摊子,要你来收拾、挽救、重建.你无须逃避,要冷静设法解决难题,这正是为什么需要你的原因.遇到困难是不能逃避的,是责无旁贷的,要把它视为自己的使命.人总是在不肯面对事实,不愿意去承担摆在眼前的责任时,才会溃败下来.承担也是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意境,唐朝时,石头禅师和弟子招提慧朗的对话很具启发性.
招提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成佛?”
石头禅师说:“你没有佛性.”
招提想了想又问:“那么昆虫乃至飞禽走兽有没有佛性?”
石头却对他说:“昆虫乃至飞禽走兽都有佛性.”
于是招提不解地问:“为什么我会没有佛性呢?”
石头禅师说:“因为你不肯承担.”
这是禅师对弟子的当头棒喝,直接道出弟子在修行上的习气.要他肯承担,接受种种生活的现实,分析原因,克服困难,这样才能发展自性中的智慧,过成功的人生.在这则公案中,石头很恳切地指出:肯面对当前困局的人就有圆满的人生;肯面对生命困局的人,就能了悟生命,而得到大开悟.
宗教的观念在很多问题上并不可取,比如佛学,它承认承担的重要性,但对于为什么要承担却又强加上很多条件,佛学认为人之所以要承担困难,是因为“因果”,因果在佛学中占有很大的空间,佛家认为一切有为,都是因果循环.他们认为今天的果,是前世的因的结局,所以我们要承担,并要学会忍,要做到“四大皆空”,目的是为了修来世.这种观点对佛家弟子的教化也许会起到促进作用,但却不适合现实社会.在这一做法上,基督教也采取了类似的行为,只不过把因果关系颠倒了一下,基督教告诉人们,今天的承担是为了死后上天堂而种下的因.但无论是佛学还是基督,他们自身也都承认这种说法的局限性,所以佛有大修行之说,基督还有窄门之论.佛之大修行,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不昧因果”,这和基督教不因上天堂和下地狱而具有极高境界(即窄门)的人生追求很类似.无论怎么说,承担是面对苦难的第一要求.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会承担,甚至不想承担.
许多人在婚姻生活遇到难题时,第一个念头是互相指责.彼此使尽心思把责任推给对方,甚至加油添醋,冤枉对方,在所不惜.这使得两口子更加疏离,推卸责任,而不愿意检讨改进.当夫妻双方不能共同为彼此的幸福负起责任时,夫妻的感情才真正恶化.
每个人都有其独具的遭遇,有些遭遇是无法改变的,却可以用接纳顺应的方式响应它.当我们把它当作生活使命的一部分时,就愿意为它付出承担,从而看出为它忍耐和含辛茹苦的意义.因为它正是自己努力去生活的本质.有许多遭遇是可以补救的,就必须为补救付出努力,因为那正是心智成长的资粮啊!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幸福,所以都希望追求幸福和快乐.但是,生活并不全是幸福和快乐的,而是要付出许多代价后才有幸福.因此,不要把眼光放在幸福上,而是要把眼光放在如何承担、如何明白事理、如何接纳自己的事实上.然后,好好的实现自己,根据自己的根性、环境和条件去实现.实现的本身,正是幸福的所在.
在苦难面前,我们不仅要学会承担,还应该学会接受,在佛家来所就是随缘,在道家则叫顺其自然,我则更喜欢称之为顺应天道.宗教总是告诉人有些时候不能强求,要合乎天道,不能逆天,并以此解释我们欲求而不达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接受是对的,顺应天道虽也有顺其自然的含义,但我认为这个天道不是虚无缥缈的,这个天道是真理真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在人生实践过程中,之所以会遇到失败、挫折,是因为我们在实践中总是违反了某些规律,我们只有接受规律的惩罚,体验苦难,这就是代价,但是这种惩罚本身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学习,认识新规律的机会,有些人在失败后会吸取经验,就是因为他在接受惩罚,体验苦难的同时思考了失败的原因,认识了新规律,以指导今后的行为.而有些人则不去思考,不去寻求答案.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如何面对苦难,最后我想说的是如何“避免”苦难,心中不起苦.那就是心性达到“无求”的境界,也就是“无我”境界.佛家讲叫“空”,道家叫“无”,世上一切苦难皆来源于“有所求”,如果这个“求”的动机没有了,苦难也就不会有了,即所谓的“无欲则刚”.然而这种境界不是想想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以经历更多的苦难为基础,只有在个体经历苦难的过程中才能自悟,别人给不了,给了也不是自己的.这也是世上所有伟大宗教的最后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可以“立地成佛”、“顿悟天道”、“白日飞升”,然而这道门槛却又难如登天.这种境界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人生的第五中境界,这种境界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达到这种境界只能靠自己,任何人都帮不了.一旦突破瓶颈,达到这种境界,你会看到另一片天地,世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几乎都是这种人.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他想孤独,而是在他身边没有同类人.”

硬着头皮当作最可爱的文章写,也就是自欺欺人,实在不行就不断引用名言把自己的文章撑到字数,虽说有些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