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桥的说明文500—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0:05:37

写桥的说明文500—600字
写桥的说明文500—600字

写桥的说明文500—600字
南浦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主塔上“南浦大桥”四个红色大字为邓小平同志题写(每字大16平方米).浦西引桥造形优美,曲线螺旋形,上下三环分岔,衔接内环线高架路,中山南路和陆家浜路.南浦大桥于1988年12月15日动工,1991年6月20日大桥贯通,1991年11月19日大桥落成典礼在上海举行并建成通车.
南浦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它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大桥造型刚劲挺拔、简洁轻盈,凌空飞架于浦江之上,景色壮丽.入夜大桥采用中杆照明,主桥用泛光照明,在钢索的根部有投光灯,将光射到桥塔上,光彩夺目.
“南浦大桥是一座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桥长846米,以一跨423米过江,跨度之大为全国之最.”
“主桥桥面用钢材与混凝土两种建筑材料叠合而成.桥面下一层用大型‘工字钢’制成框架,上一层是钢筋混 凝土桥面板,钢框架与桥面板用电焊焊接,结合处再浇上混凝土,使两者联成一体.这种叠合组成的桥面和钢框架共同受力的新型结构,叫叠合梁结构.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采用,开了我国建桥史上的先河.
“主桥桥面的钢框架共有438根钢梁,其中一根重80吨,为全国之最;制作钢梁用的钢板,最厚的达80毫米,其厚度在钢结构中又是一个全国之最.拼装钢框架用的10多万套高强度螺栓的直径达30毫米,螺栓之大,是我国建桥史上前所未有的.
“大桥主桥桥面是用180根钢索吊在桥塔上的,其中最粗的一根钢索是用265根直径7毫米的高强度钢丝绞合而成,直径146毫米,重21吨,均为全国第一.它长达223米,竖起来相当于三幢国际饭店的高度.180根钢索都是用千斤顶拉后固定在主塔上的,每个千斤顶的拉力达600吨,也是全国之最.
“南浦大桥的通航净空高度为46米,在我国桥梁中首屈一指.“由于桥高,建桥时的作业面就更高,负责主桥桥面施工的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的干部、工人要在50米以上的高空作业,安装斜拉索则要上到110米以上才能操作.这些恐怕也算是‘全国之最’了.
南浦大桥自1988年12月5日开工,到1991年建成通车,仅仅用了3年时间.三年建造一座大跨度的南浦斜拉桥,其规模是宏大,工艺之严格,技术之复杂,施工难度之高,周期之短创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其浦西的引桥总长3754米,由于受地域空间的限制,浦西的引桥设计成两个复曲线螺旋状,其造型犹如盘圆团龙,这在国内外桥梁建筑史上也属罕见.游客们乘车盘旋而上,如同进入了盘山公路,朝下看大桥下面的花园绿地,走动的人流变得越来越小,车窗外不断升高的桥体使每个游客都有那种车在桥上走、人在半空游的感觉.
南浦大桥主桥全长846米,桥体轻灵,主跨桥面微微上凸,傲然兀立,匀称协调,空间感好,造型优美.主塔两侧各有对称的几百根斜拉索,将庞大的南浦大桥抓在浦江上空.
南浦大桥的顺利通车,为以后建造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奉浦大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短短几年中先后有五座大桥横跨浦江,还有几座在设计中和制造中.上海浦东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商将资金投向这片热土,便利的交通环境使浦东的腾飞添上翅膀.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创修算起,到一九八一年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为止,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
甲秀楼前建有九孔浮玉桥,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为贵阳八景之“鳌矶浮玉”。因桥为九孔,长100多米,像一条玉带浮在水上,因而名为“浮玉桥”。浮玉桥为贵阳城区...

全部展开

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这一传统的中式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创修算起,到一九八一年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为止,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茸。
甲秀楼前建有九孔浮玉桥,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为贵阳八景之“鳌矶浮玉”。因桥为九孔,长100多米,像一条玉带浮在水上,因而名为“浮玉桥”。浮玉桥为贵阳城区最长的桥,后因修公路和占去两孔,现在桥长是七孔92米。有两孔埋于路面下,桥比阁楼建得稍晚,先称江公堤,后改名为浮玉桥。
桥头建有涵碧亭,桥下水流循环。 九孔浮玉桥(解放后因修路填掉二孔)全长90余米,贯通两岸,如白龙卧波,似玉带流水,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景色娟秀。登楼远眺,远观黔灵横黛,苍翠逶迤;近观城郊气象,烟窗水屿,生机勃勃,独具特色,如在画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恍若仙境。

收起

暗暗上

故乡是有名的水乡,背靠青山走,绿水城中流,连接人们心灵的自然是那些匠心独具的桥。每当我站在湖边,总会想起那渔舟唱晚,彩船荡桨的岁月,只有这时,我才会获得一份自然宁静的心境。故乡的桥名声远扬,普济桥、篾篓桥、灯笼桥,特别是那舟桥合一的水上浮桥,于1956年建成,由数十只小船连成一座长桥,既可通人,又可游动,节省投资,又方便使用,那“长桥卧波” 的美景,让著名作家李准欣然吟唱:“祖国山河第一娇” 。<...

全部展开

故乡是有名的水乡,背靠青山走,绿水城中流,连接人们心灵的自然是那些匠心独具的桥。每当我站在湖边,总会想起那渔舟唱晚,彩船荡桨的岁月,只有这时,我才会获得一份自然宁静的心境。故乡的桥名声远扬,普济桥、篾篓桥、灯笼桥,特别是那舟桥合一的水上浮桥,于1956年建成,由数十只小船连成一座长桥,既可通人,又可游动,节省投资,又方便使用,那“长桥卧波” 的美景,让著名作家李准欣然吟唱:“祖国山河第一娇” 。
小桥流水的故乡值得让人骄傲的东西太多,尤其是浮桥,它在故乡人心中的地位本身就是文化的象征,故乡人曾为之骄傲。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的浮桥,它给人一种自然的亲切感。是的,一座城市值得回味的东西自然是那些脱离烟火之气的一方本色与个性,而我看重故乡的正是岁月积淀而成的古朴素雅。溢彩流金的湖水在我心中流淌,然而让我难以忘怀的一种流淌于故乡人心中的传承却渐渐趋消亡。

一切都在改变,情感上的麻木令我始料不及,令故乡人始料不及,我不得不为浮桥的消逝而感伤。“人类的建设在于破坏,” 这难道就是一座城市生命的内在逻辑,离开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对称与完整,故乡实在有负山水园林城市的美称。每次回故乡,我总是寻找着浮桥的踪迹,我总是渴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求得和谐之美,然而我失望了,我说不出话来,故乡的诗意和美好在我心中早已荡然无存。

有一次,有两位文坛前辈来到我的故乡,他们的到来是因为他们心中还执着地迷恋着浮桥,他们也跟我一样失望,心中漾起无边的惆怅与悲哀。这时,他们给我讲起了一个笑话,一位西安人同某某市的人互相提劲,吹嘘故乡好。西安人说:西安有众多的古建筑,有无数的皇陵。某某市的人大笑起来,冷冷地说:这算什么,你别得意,等哪一天把我们的市长调到西安,保证三日之内把它折过稀烂,实在折不掉的,通通给它贴上瓷砖。

其实这个版本在民间流传很久了,然而听完之后,我仍然陷入了沉思,沉思之余又袭来阵阵悲哀,难道一方水土养的不是一方人,谁又能给我一个完整的理由。我又想起我的故乡,想起我心中的浮桥,我曾强迫自己把它遗望,但我无法泯灭那些潆怀的记忆所承载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所谓的现代文明漫无止境的入侵,让故乡失去了一座城市应有的情趣与纯真。我们决不能借口进步去毁灭许多美好的东西,但一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只能为故乡的浮桥做一篇悼念性的文章,愿故乡的浮桥归来,愿故乡的浮桥永垂不朽。

收起

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风雨历史呢?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全部展开

外白渡桥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风雨历史呢?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祥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祥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祥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收购后拆除。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于是,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再后来,历史走到今天,这其中的“涵括”早已经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桥梁的建造设计单位为英国霍华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新桥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艾菲尔铁塔十一年。桥宽60英尺(其中车道36英尺,人行道24英尺),长171英尺,为当时技术最新的钢铁结构(钢骨由英国克兰佛兰桥梁公司制造)。
工业革命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铁架桥梁兴起于18世纪的英国,钢架桥梁兴起于19世纪的美国。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 类似的钢结构桥,在当时,除了上海,还有横跨天津海河的万国桥(今名解放桥),建于1902年,比外白渡桥的建成时间还要早5年,由天津法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以也叫“法国桥”。

收起

我也在找了 都不行 呵呵
草 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