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 郭沫若 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3:05:48

雷电颂 郭沫若 写作背景
雷电颂 郭沫若 写作背景

雷电颂 郭沫若 写作背景
雷电颂的写作背景:写于 1942 年 1 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日军民,掀起反共高潮.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郭沫若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郭沫若的生平: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部队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生闰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淮会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屈原生平及遭遇: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屈原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的冲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外交方针上,屈原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眼光.而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而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加以惩罚.在内政方面,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向慕儒家传说中的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贪鄙的贵族,主张改革内政,这当然也会使许多人与他为敌.此外,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就轻而易举地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否则无法解释怀王起初怎么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实际的政治环境本来是难以协调的,何况当时楚国又正呈现衰乱的状态.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地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屈原的作品,在《史记》本传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计作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是以刘向、刘歆父子《七略》为依据,《楚辞章句》则是为刘向所编《楚辞》作的注释.所以这两种理应是一致的).可知对这二十五篇中部分作品的归属和真伪,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远游》、《卜居》、《渔父》,则伪托的可能性为大.
  端午节的由来——看看屈原的纪念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另一个传说是,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听见黄巢来了就纷纷逃难,惟恐避之不及.这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妇人背著包袱,手里抱著个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询问.那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只好带着孩子逃命去了.”黄巢听罢,对这妇人产生了恻隐之心,说,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们家的人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