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五.神六.神七介绍每个用100~150字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9:45:41

神五.神六.神七介绍每个用100~150字介绍
神五.神六.神七介绍
每个用100~150字介绍

神五.神六.神七介绍每个用100~150字介绍
究竟哪天发射?天气会影响发射时间
从各方面分析,万众瞩目的“神舟六号”将在10月上中旬发射,但具体是哪一天呢?专家透露,目前“神舟六号”仍在测试阶段,发射的大致时间在10月上中旬是可以确定的,但具体定在哪一天还需视当时天气等发射条件而定.
专家解释说,10月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般是秋高气爽,但天气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到“神舟六号”的发射.当地偶尔会有大风、雷暴等恶劣天气,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对垂直转运的十几层楼高的运载火箭以及发射影响较大.从“神舟一号”飞船开始,我国一直都是把飞船、运载火箭垂直组装、测试好,然后垂直转运到塔架处再发射,这样可以节省发射准备时间.
据透露,我国有关部门下一步将研究俄罗斯所采用的火箭运载方法,将运载火箭和飞船全部组装测试好后,水平地拉到塔架处,再直立起来发射.
这次谁去太空?“翟聂组合”最有可能
据了解,就在“神舟六号”接受测试的同时,包括翟志刚、聂海胜在内的三对航天员也正在积极“备战”中.但最终只能有一对航天员登上“神舟六号”飞船,其他两个组合是“备份”.
目前,翟志刚、聂海胜组合执行“神舟六号”任务的可能性最大,但其中仍存在变数,不到最后一刻,没人敢保证让谁“上天”.
据悉,在“神舟五号”发射过程中,杨利伟也是在发射前才最终决定下来的.专家介绍说,航天员的心理素质相当重要,需要相当稳定的状态,“神舟五号”发射前杨利伟的表现就一直很平稳.
目前“神舟六号”的航天员储备了三个组合,一旦可能性最大的组合在生理或心理状态上表现不佳,就得换下这对组合.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准备登上飞船的航天员组合必须接受严格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测试,两人的状态都需良好、平稳才行.
下一步干什么?载人航天还有二三期
据专家介绍,“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我国有关主管部门公布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即三期工程:第一期叫突破载人航天技术,“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而与“神舟五号”没有太大变化的“神舟六号”主要是对我国“多人多天”载人航天技术的一次考核,“神舟六号”应属于载人航天一期的最后一个项目.“可以说,‘神舟六号’将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一期工程的结束.”
二期工程将重点突破交会对接技术和出舱活动技术,另外会进行空间实验室的技术探索;第三期是突破空间站技术.
专家透露,目前“神舟七号”相关研究工作已开始进行,但据预测,“神舟六号”发射后,下一艘飞船即“神舟七号”在一年内发射的可能性不大.
我们的技术如何?“神六”超美国二代飞船
“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与俄罗斯的“联盟号”比较,相当于其第三代飞船,而且在个别和少数地方甚至还超过它.与美国相比,应能超过美国的一代飞船“水星号”、二代飞船“双子号”,美国第三代飞船“阿波罗”是登月飞船,我们还无法与之相比.
航天技术中的民用航天即运载火箭、卫星、载人航天,就总体水平而言,在运载火箭方面,我国与美、俄运送相当载荷能力的火箭相比,水平相差不是很大;但从卫星来说,我国与美、俄相比就有较大差距;载人航天方面,我国与之相比在总体上还是落后很多的,毕竟美、俄在载人航天方面起步早、技术先进、成熟.与欧洲相比,我们在综合水平上有差距,但个别方面仍有领先.“神舟五号”发射后,可以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航天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阿波罗”在哪里?月球探测器明年面世
据悉,我国称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工程,目前在规划上公布了月球探测第一部曲,又叫探月工程,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无人自动探测.
第一期工程叫“绕”,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围绕月球轨道靠近月面进行探测,包括对月球影像的拍摄,对近月表面情况(成份、月壤厚度等)的探测,以及对月球与地球之间环境的探测等.目前国家已经明确在实施,明年10月将拿出产品.根据国家航天局对外公布的时间表,2007年前后就要发射.
第二期叫“落”,这一工程虽然尚未立项,但已在申报规划,即发射一个月球探测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上,再从这个月球着陆探测器上释放出一个月球车,在月球表面上行走探测.据悉,预计2012年前后进行.
第三期叫“回”,即发射一个月球着陆器着陆在月球表面,但这个着陆器与“落”的月球着陆器不一样,它还带有返回的功能.这个月球着陆器落在月球表面就位探测后,再将从月球上所取的样品放回到返回器上,返回器最终把样品带回地球,科学家再对样品进行研究.“回”的技术水平更高、更复杂.据悉,预计在2017年左右进行.
据专家分析,美国近日宣布将在2018年再次登月,我国预计在2017年完成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阶段无人探测.根据这种国际趋势和我国无人探测月球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再下一步我国可能就会研究和实施载人登月探测的宏伟战略.
载人登月工程需要航天员在太空待更多的天数,现在我们进行的载人航天从“神舟五号”的21个小时延长到“神舟六号”的多天,在近地轨道训练航天员忍受失重、辐射等空间环境的各种考核,包括航天医学研究等各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将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打下必备的基础.

上百度搜

bhfjgr vegbj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

全部展开

从神五到神七:中国人永恒的记忆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七号,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成了从首次问天到太空漫步的跨越。
三次载人飞行,是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永恒记忆。神七飞船的成功返回,再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那经典的一幕幕。
3次发射:大漠绘丹青
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每一次壮丽的起飞。同样的发射塔架,同样的船箭组合体,3次发射却如同3幅色彩各异、浓淡有别的中国画。
神舟五号——
白天是从夜晚开始的。2003年10月15日9时,一轮淡淡若无的圆月还挂在万里无云的晴空,金色阳光已经铺满了天空下的原野。
“5、4、3、2、1……点火!”火箭橘红色的烈焰划破了秋日的戈壁长空,尔后变成一个小小的亮点,飞出了人们的视线。
离开发射场时,火箭在天空留下的一抹白烟,汇成了一条龙的形状,久久不曾散去……
神舟六号——
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天空中,灰白色的低云层层叠叠。
2005年10月12日9时,火箭起飞,一路破云而入,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神舟七号——
无边的夜色中,58.3米高的船箭组合体和105米高的发射架散发着水晶般的光泽。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火焰从火箭底部猛地喷射出来。托举着神舟七号的火箭缓缓升空,尔后加速飞行。
一束炫目的金色火光划破长空。神舟七号如同一颗星星,消失在了墨蓝色的天幕之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显示,3名航天员以半卧姿势躺在座椅中。火箭高速飞行中,他们神情轻松,或专注地盯着仪表板,或翻看飞行手册,或向地面人员挥手……
3次旅行:生活更美妙
如果说杨利伟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地开始太空生活的话,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2天又20小时的飞行,如同一次更为轻松、美妙的旅行。
神舟五号——
杨利伟抬起手臂,揭开头盔的面罩,面对摄像机做了一个“V”字形手势。他拿起书和笔,随即松开,笔在太空失重环境下飘浮起来。
该吃早饭了。杨利伟拿出一块像水果糖一样的食物,轻轻咀嚼着,还用航天服上的塑料吸管吸了一口水……
神舟六号——
飞船飞行第15圈,聂海胜和费俊龙吃起了热腾腾的早餐。食品加热器和“太空马桶”,都是第一次带上神舟飞船。
2005年10月14日16时许,费俊龙半蹲在地上,用双手撑住两个固定物,然后突然向前,完成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前滚翻。
费俊龙笑着看了看正在给他拍照的聂海胜,好像在说:“你不想也来玩一玩吗?”
聂海胜报以腼腆的微笑。
仿佛意犹未尽,费俊龙又翻了3个筋斗。
这4个筋斗,大约用了3分钟。以神舟六号飞行7.8公里/秒的速度计算,费俊龙一个筋斗“翻”了约351公里。
神舟七号——
飞船刚刚入轨,翟志刚就迫不及待地放开手中的飞行手册。刘伯明轻轻一碰,手册在空中慢慢地翻转起来,景海鹏随即放开了绑在另一本手册上的笔。
神七飞行的3天里,这成了一个乐此不疲的游戏。
仿佛是为了弥补费俊龙在神六飞行中“照片拍得太少”的遗憾,2008年26日13时30分,景海鹏拿着相机到飞船的左舷窗开始了一串连拍。大概是对照片不太满意,他在检查了一通之后,再次贴着窗猛按相机按钮。
3分钟后,景海鹏把原本已经打开的返回舱舱门往下一拉,双手举着相机拍摄他的两位同事。接下来,他的拍摄角度,又转移到了飞船的右窗。
此时的神舟七号,正飞翔在中国的上空……
3次任务:实现新突破
3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担负着突破关键技术、考核各大系统的任务,并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五号——
飞行为杨利伟安排了两次睡觉时间,但他只睡了半个小时——他想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失重实验。
“我把飞行手册、摄像机皮包、笔和电池板这些东西抛在空中,用手轻轻一推,它们就会飘动旋转,非常有趣。我还解开束缚带让自己飘在空中,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旋转,尽可能做各种动作,体会身体的感受。”
这一切,都被杨利伟记录下来并带回地面,成为此后训练和执行任务的宝贵经验。而从他进入太空的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飞行第一天,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第二天,他们又进行了穿舱实验。
费俊龙拉着扶手和助力绳站起身来,用力把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拉开,头先脚后地进入轨道舱;聂海胜则从轨道舱到返回舱来回穿梭。他们以鱼儿在水中轻轻游动般的姿势,顺利完成了3次穿舱试验。
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进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第一次进行压力服穿脱试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的国家。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的翟志刚飘出飞船,开始执行中国首次出舱活动任务。
翟志刚抓住出舱扶手,缓缓地转了个身。他的头部贴着船体,身子在太空上下飘浮,好几次呈现出“倒立”姿态。
接过刘伯明递上来的一面国旗,翟志刚在太空中挥动。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组成的巨大背景下,五星红旗徐徐飘展。随后,翟志刚取下舱壁上的科学试验样品交回舱内。
每一次移动之前,翟志刚都把身上的橙色安全系绳,交替固定在舱外扶手上。就在返回之前,连接着翟志刚与飞船的电脐带缠绕到了他的两腿之间,他不得不腾出一只手处理这个意外的“麻烦”。
17时,翟志刚成功返回轨道舱,舱门关闭。此时,飞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运动。这意味着,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至此,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3次返回:完美画句号
内蒙古中部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3次飞行过程不同,但每一次返回都是同样的完美。
神舟五号——
回收时刻即将到来,急风却骤起。
气象报告说,飞船着陆时,着陆场风速会明显减小,符合飞船回收标准。
奇迹出现了。当日4时,呼啸的寒风像个玩累了的孩子,开始沉沉地“睡”去。5时,风速“按计划”降至标准范围之内。
主降落伞打开几十分钟后,返回舱成功着陆,杨利伟从返回舱探出头来,把面罩向上一推,微笑着向迎接他回家的人们挥手致意。
前往着陆场迎接杨利伟的科技人员回忆说,草原上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那么多人来,这里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亢奋的漩涡中心,现场每个人的情绪就像烈火被飓风“呼”一声点着了。
杨利伟向着沸腾的人群大声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神舟六号——
飞船稳稳地“坐”在了草原上。费俊龙、聂海胜向人们挥动着手臂,轻快出舱。
面对记者们递过来的话筒,费俊龙说:我们这次太空飞行非常顺利,舱内工作生活环境很好,现在身体感觉不错。
聂海胜说:我们在天上飞行,可以感受到有无数人在时刻牵挂着我们,感谢祖国和人民的关心厚爱。
神舟七号——
深秋的内蒙古大草原,一片金黄。
28日17时30分许,一朵红色条纹的降落伞在灰蓝色的天空中渐渐清晰。降落伞下方那个小小的黑点,就是巡天归来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几分钟后,降落伞冉冉飘落。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
经过医监医保检查和重力再适应之后,一天前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第一个“足印”的翟志刚迈出右腿,在地球上留下了他从太空归来后的第一个脚印。
随后,刘伯明、景海鹏也自主出舱。
翟志刚说,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刘伯明说,记得我出发前说过一句话——相信中国的航天员是最棒的!
景海鹏说,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们的关爱!
翟志刚下口令——向祖国、向人民敬礼!
夕阳映着他们的身影,映着他们向祖国和亲人献上的军礼……(完)(参加采写记者:白瑞雪、孙彦新、徐壮志、李宣良、黄明、张汨汨、樊永强、黎云、梅世雄、吴登峰、王玉山、王经国)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