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迷茫...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活着的人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1:24:11

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迷茫...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活着的人生?
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迷茫...
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活着的人生?

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迷茫...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活着的人生?
就当自己在做梦.意义很简单:学会了人还有人生这样的东东!

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界上?
或者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
可是再怎样的丰功伟业死了都不是一场空么,即使能名留青史那对自己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怎样努力 到头来不都是一样么。那我现在的奋斗又有什么用呢?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真是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苟活于人世间……
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
想想咱们的祖...

全部展开

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界上?
或者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
可是再怎样的丰功伟业死了都不是一场空么,即使能名留青史那对自己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怎样努力 到头来不都是一样么。那我现在的奋斗又有什么用呢?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真是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苟活于人世间……
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
想想咱们的祖先,那才是真正的强者,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着,直到咱们的出生。
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概念了吧?
我不是一个懂得很多的人,我现在才慢慢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于爱。
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或者说心中充满对爱追求的人是不会放弃希望的。
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在于你所站的角度。
“耶和华是我们的牧者,我们必不至缺乏。”--------《诗篇》
只是一种过程
活着
是一个消业的过程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被哲学家寻找了几千年的答案,它依然在上帝那里......
这个问题属于上帝,不属于凡人,正如鸡永远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下蛋一样...
在你被这个问题毁掉以前停止思考,也许是明智的......
一直相信

每做一件好事
他的子孙就可以幸运一些
如果他没有子孙
那么这样他的亲人就会幸运一些
假如他没有亲人
那么至少他爱的和信赖的人也会幸运一些
不过要是他连信任的人都没有……
……那么他不是一个会做好事的人
即使拥有无数财富,美色,权利,荣耀
他也是可悲可怜的人
我们一生下来
就带有不可磨灭的罪孽
活着
便要用善行抵消它
生命的意义
在于接近善
并且为善
本身存在必需要有意义吗 你能说那树的生命有意义?活着就不须要道理
们活着其实就是为了自圆其说,我们按照自己的思想建立了这个社会的制度,建立审美观,然后依照这些制度这些审美观改变客观世界里的物质的存在方式,以让那些制度完善,这就是我们的意义,我们只能自己赋予自己意义,因为人类是这个世界上(到现在能知道的位置)会思考会去想意义是怎么一回事的存在形式,对于世界,对于宇宙,意义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
生命是为了死亡
在时时记得这个结局的同时
去爱
像陀斯妥耶夫笔下的阿辽沙
想想什么是你可以为之献出生命而在所不惜的,那就是你生活的意义,如果没有,你的生活没有意义。
如果看待周围人群时,看到的是一簇簇的生命
那它的意义,就可以没有困惑无须解答了
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答案!
它既不属于任何人,又属于每个人!
我们没有资格去对别人的生命指手画脚!他人的生命意义对其他人没有任何价值!
也许一件事,也许是凝固的一秒就会诞生你活着的理由,那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活着,是对未知的敬畏,是对所知的虔诚.欣赏并体验时间的速度:破与立.削与长;似乎只是时间的玩笑.
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活下去就是人类生存的意义。想想那些昆虫~~那么短暂的生命~~它们为的是什么~~也就是活着~~延续下去~~一个种族的延续。我们人类呢?改造世界、创造新世界???活着本身就是存在和活着的意义 。
人生在世,不过是重复前人曾经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太多的人,生不留名死不留姓的,怎么来的怎么走了。
尽人事,成天命!
没有什么的.
所谓生命的意思,我想,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切只是巧合 追究其本身的意义 其行为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生命的意义,曾为无数人所探讨,而各人之观点,则往往因基於所经历境遇之歧异而不同,盖人生活於囿限的世界中,自难从主观的认识自己超脱为客观的认识自己。不过如果对生命的意义不能作一正确的认识,则无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便很容易蹉跎光阴,使宝贵的生命失却了灿烂的光辉。因此,吾人应对生命的意义有一个深切的认识。
生命究为何物?英哲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这就是说:就整个的宇宙来看,生命的显现,只是一种过程,而这种过程,在整个宇宙进化中,尽占一微渺的地位,我们无能为力去改变这种地位。因为我们既囿於空间,又囿於时间;易言之,我们生命活动的极度,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对人类而言,这是一件可悲的事实。
对於人生的真谛,吾人常加以各类型的解说。虽则吾人无法摆脱物质界对於我们的制囿;在精神界,我们却有自由发展的余地。诚然,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身既无悲、喜。若有悲、喜,则不啻为人类自己所加於本身的色彩。人类之有喜、怒、哀、乐等精神状态,为其所特具,这些精神状态,可如时空宇宙,同样地不朽。因此,人类在实质上,虽属於时空宇宙,他本身却创造了另一不朽的宇宙——精神宇宙。这个宇宙,为人类生存寄托之所在。在时空宇宙,生命无其特殊意义,如尘土然,仅为宇宙的一种过程而已。而在精神宇宙,它却具有无限的底蕴,无限的意义。
精神宇宙是可以扩大的,加速扩大这精神宇宙,即为生命意义,「贡献我们所能的和所有的,使这精神宇宙更为壮丽,更为浩瀚,这是作为人类的一分子的责任,也就是自己生命之所在。」对于精神宇宙言,我们的存在,是不朽的,因此希求避免躯体的幻灭,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收起

看看古人,看看长辈,多上社会走走,做些社会公益的事情,你就会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给自己一些刺激和挑战。。。

1.为你自己未来策划一下,自己大概要变成什么样子,定个目标。
2.找一些有益的书,活动来充实一下自己,可能你太闲了。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的活着。----许三多

第三章、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解释
一、 理论背景
大约在20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两种主要的人性理论。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根据他的理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这种观点在另一个极端,把人看作较大、较复杂的老鼠。就像老鼠对实验室的刺激作出反应一样,人也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我们以目前的方式作出行为反应,只是因为现...

全部展开

第三章、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解释
一、 理论背景
大约在20世纪中期,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两种主要的人性理论。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根据他的理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这种观点在另一个极端,把人看作较大、较复杂的老鼠。就像老鼠对实验室的刺激作出反应一样,人也对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其中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我们以目前的方式作出行为反应,只是因为现在或以前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因为个体的选择。
多数心理学家都很难接受这两种人性观。因为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行为被说成是受控于学习经验或者本我的冲动,而不是个体的选择。出于这种考虑,人格理论家中的“第三势力”开始兴起。人本主义流派(这一流派有时被不确切地指存在主义或现象学的心理学)为我们人类描述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图画。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来源于很多方面,但它主要来自两个领域:一是在欧洲影响广泛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是美国心理学家,特别是卡尔.罗杰斯、亚伯拉罕.马斯洛的研究。存在主义哲学的问世已有几百年。尽管它艰深难懂,特别是没有共同认可的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定义,但是它提出的许多问题,例如人的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的作用和人的唯一性等,后来都成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
欧洲有一批心理学家与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观点非常一致,他们被冠以“存在主义心理学家”
的称号。他们以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索伦.克尔恺郭尔和让.保罗.萨特的学说为基础,发展他们的人格理论。这些先驱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包括鲁德维格.
宾斯万格(Ludwig Binswanger),梅达尔.博斯(Medard Boss),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罗纳德.戴维.劳恩(Ronald David Laing)和罗洛.梅(Rollo May)等人。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焦点是解决存在的焦虑,这是由于认为个人生活没有意义而产生的惊慌、恐惧感。治疗一般包括通过强调自由选择,以及建立一种可以减轻空虚、焦虑和烦恼的生活方式,培养对人生的更加成熟的态度。存在主义哲学同时开始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的观点,有两位美国心理学家回顾了他们从传统心理学向人本主义观点的转变。卡尔.罗杰斯早期做心理治疗师的失败经历使他意识到,治疗师不能替患者决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他后来回忆说,“我突然明白,除非我有必要显露我的智慧和学识,我最好是依靠患者决定治疗过程的方向”。
二、 潜在假设
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很困难的,因为在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定义。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标准来判别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是否属于人本主义的范畴,但是一般认为,以下的四个方面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四个方面是: (1) 强调人的责任; (2) 强调“此时此地”; (3) 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 (4) 强调人的成长。
1. 人的责任
不管我们接不接受,存在主义哲学家还是认为,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课”、“我不得不去见朋友”、“我不得事照料我的孩子”等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干这些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不做任何事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提出,在特定的时刻,行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人们选择维持人际关系,但他们并不是必须这样做。我们选择被动地行动,但我们也可以决定去积极地行动。我们选择去上班、给朋友打电话、脱离一个党派、送圣诞礼物。我们并不是不得不去做这些事情。我们为这些选择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很不合理的,但我们终究还是这样选择了。
与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能自我控制的个体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看作他们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患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但是,正如艾里克.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 此时此地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fully functioning)的人。对过去和将来的某些思考虽然有益,但是多数人花费过多的时间反省过去,计划未来,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牺牲品。当然过去经验会形成和影响我们是谁和怎么做,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能够变成什么样。虽然一些精神分析医师强调成人的人格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形成,但人本主义的治疗师反对这种观点。人不能因为他们“过去很害羞”就永远害羞,也不能因为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就不得不维持不愉快的人际关系。过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他就不可能生活在今天。
3. 个体的现象学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因此治疗师听了患者的倾诉后,判断他们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强迫他们接受意见,同意要改变什么、如何去改变。这种作法是很荒谬的。与之相反,人本主义的治疗师努力去理解患者从何而来,然后给患者提供指导,使他们能够帮助自己。
最初,一些人对这种治疗方能感到困惑,心理失调的人为什么不能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如果答案很简单,治疗是患者自己的事情,人们为什么还要去看心理医生呢?原因就是人们此时不明白自己的问题的根源,治疗师也还不了解有关信息。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会逐渐
了解自己并想出适当的办怯来解决问题。你在处理个人问题时可能也会有相似的经历,朋友会给你提建议,但对你来说,让别人决定怎样做最好,可能并不令人满意,而且可能也没有用,如果你和许多人一样,权衡别人的建议,自己作出决定,那你就能解决问题。
4. 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假如明天你继承了几百万美元的财产,和一个尊敬你、爱你的人一起平平安安地过日子,而且让你健康长寿。你会幸福吗?你会有多长时间的幸福?人本主义理论家相信,当人们的眼前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而要积极地寻求发展。如果独自一个人,没有生活困难的阻挡,我们就会朝着最终的满足状态前进。卡尔.罗杰斯认为,这样的人就是“自我完善”的人。亚伯拉罕.马斯洛借用自我实现这个词来描述这种人。当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心理品质、成为一个人能够成为的那种人”的时候,我们就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Maslow,1970)。
这一成长过程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特征。就是说,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前进。如果问题和困难阻碍了我们的成长,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就可以帮助我们。当然,治疗师并不能把患者推回到发展轨道上,只有患者自己才能这样做。治疗师应该允许患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罗杰斯把这一通过自我获得发展的过程称为“成长过程”。
三、 人本主义心理学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完善的人的概念,根据他的理论,人人都朝着满足和欢乐的状态前进,除非被生活的障碍阻挡。人们遇到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历的时候,往往采取否认或扭曲的办法避免产生焦虑。那些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家庭中成长的人会否认自我的某些方面,罗杰斯指出,家长和治疗师应该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帮助孩子或患者摆脱这种自我否定。
3.1 以人为中心的人格理论
罗杰斯对于帮助人们变化成长有着强烈的个人兴趣,在提出发展人格理论之前,罗杰斯(1959)致力于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描述他的治疗性变化的观点。他的人格理论可视为他治疗理论的一个扩展,包括I正常的及不正常的行为,概括了个体朝向全面发展的成长过程。此外,罗杰斯研究了阻碍个体全面发展的力量以及促使这种阻碍形成的人。通过密切关注那些改善人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罗杰斯能够描述一种超越个体疗法的模式。罗杰斯作品中仅有小部分涉及人格理论,然而他的大部分努力在于帮助人们在个体治疗以及,在集体和社会中的成长变化。
3.1.1 心理的发展
出生以后,个人经验依赖于对内外环境的体会。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独一无二的,经历不同的社会、文化和不同的物质环境。婴儿的成长中,他们根据高兴及不高兴的事来检测他们的环境。各种不同的体验之间有着区别,如温暖、饥饿。如果父母介入这一过程,例如,强迫孩子在他们不饿时吃东西,会使孩子在“器官感受”及对环境感受的认知方面的发育出现困难。
随着孩子自我认识的发展,他们需要来自周围的与成长有关的积极关注。随着成长,他们能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生理需要,并且对别人积极关注的需要增加了。这样的需要包括被别人爱,在情感上和身体上被触动,以及被认可和关心。
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关注。如果孩子认为别人(父母、老师、朋友)看重他们,他们就有可能养成自尊或自重。此外,在同他们的交往中,孩子们从满足自己及他人的需求中体验到愉快感。虽然被积极地关注和自我关注很重要,但人们的经历并不是能有这些条件。
3.1.2 发展与条件
终其一生,人们经历价值条件的考验,这个过程中,评价自己的经历是建立在别人的信念及价值观点之上,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罗杰斯认为,价值条件在个人自我的经历体验以及同别人交往过程之间引起了不协调。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个人可能责难自己的经验,而去接受别人的价值和观念。那些不遵从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而去迎合别人的人可能觉得被爱是有条件限制的,并由此产生焦虑。
当受到有条件的关注时,人们也许会失去自我并对自己感到陌生。为f处理条件和得到好评,人们可能发展了防御机制,对世界形成不正确和僵化的认识。例如,“我必须对所有人好,不管他们怎样看待我,这样他们将会关照我。”这样的个体有可能会感到焦虑,因为对积极的自我观念的需求与迎合别人的需求是有冲突的。此外,个体可能因一个群体的价值不同于另一个群体,这两者的价值与个体自己的观点不一致,从而产生焦虑。
个体的经历与其自我观念之间的不协调越多,行为错乱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当自我观念同现实经历极度冲突时,就可能产生精神症状。通常,罗杰斯根据歪曲的程度将行为按次序分类。一些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合理化、幻想、投射以及妄想。通常诸如合理化之类的防御是常见的和较次要的,如下面的例子:A认为“我是一个能干的职员,如果老板不那么讨厌我,我是不会被解雇的”。这样,A忽略了他对顾客的粗暴态度,而且为自己的行为作了合理的解释。在这个例子中;存在自我观念和实际经历的冲突。
与个体经历的价值条件不同,罗杰斯认为他人无条件的好评必定能增进一个人自我关注的发展。通常,个体希望别人欣赏他们而不是批评他们,这种人的行为方式是温和的,值得尊敬的,令人易于接受的。虽然,个体可能不会体验到来自家庭或朋友的无条件的好评,但治疗师能提供这种条件,这很重要。
3.1.3 自我关注和人际关系
罗杰斯人格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本质。为了描述不断增进的相互关系,罗杰斯强调了平等,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和病人不断积极体验,并且了解和他人的交流。当被倾听的人感到被理解、被同情地听着,而不是被批评时,相互关系就增进了。个体感到获得别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以及被别人倾听。这种关系可以称为“平等”,因为治疗师和听者能够理解和沟通彼此的心理体验,用他人话来说,是“默契”。有时,个人并不忠于自我,例如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不一致时,而听者觉察到说者言行不一致时,也许会表达出这种感受,如说:“这样,你说你对你父母离婚很高兴,可你的声音听起来有点伤感。”由于听者察觉并转达了他人当前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相互关系。
3.1.4 健全的人
因为罗杰斯把人类的发展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运动和成长过程,因此健全的人这一观点与他的理论是一致的。要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个体必须从他人那里获得好评,而且也能对自己积极关注。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那么个人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心理功能最适宜的水平。
罗杰斯关于结构一致和心理成熟的观点包括了公正、创造性和责任感。根据罗杰斯的观点(1969),健全的人对新的经验开放,不设防御,并不加控制地坦诚面对。这种对他人和自我平等关系的坦诚态度,使个体能创造性地处理新的和过去的境遇。有了这样的适应,个体会体验到内心的自由,并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健全机能的作用下,个体认识到社会责任感以及和他人完全平等关系的重要性。这样的个体并不自我专注,而是需要移情上的沟通,他们认为的正确观念包括理解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罗杰斯认为发展成一个健全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奋斗目标。他相信,在积极的相互关系中,人们会朝这个目标努力。他的目标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集体领导者、一个治疗师要成为一个平等的,易于接受和理解他人的人。以这种方式,他可以帮助他周围的人同样地朝这个方向成长。
3.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当低级需要满足之后,人们就会努力去满足高级需要。马斯洛还考察了心理健康的人,他发现,自我实现者具有一些典型特征,比如经常感受到高峰体验。
人本主义理论的最新进展是由契克岑特米哈依完成的,他发现人们用涌动体验来描述生活中最快乐和最有价值的时刻,契克岑特米哈依认为,使人的生活处于各种挑战中,并被任务所吸引,这是获得乐观体验,即得到快乐和满足的关键。
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是罗杰斯对心理学的一大贡献。罗杰斯认为,治疗师的工作就是为患者的成长创设恰当的氛围,这可以通过许多办法来实现,例如与患者建立真诚的关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帮助患者听他们自己说的话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解决工作满意度问题,他认为职业应该为个人成长提供机会。雇主应该安排好工作环境,更好地适应雇员的高层次需要。
许多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师都使用Q分类卡片技术。它可以使治疗师和患者查明,患者的自我形象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治疗师可以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使用Q分类卡片测验,从而评价治疗效果。当患者填补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鸿沟时,治疗就成功了。
四、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的解释评价
存在主义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与自己、他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他的存在主义治疗师检测了各种影响人类体验的问题。存在主义,关注个体与他们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关心着世界性的主题。存在主义主题提供了将人格概念化的方法,并帮助个体通过心理治疗过程来找到生活的意义。所有的个体被投入世界并必须面对死亡,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和他入的死亡,是存在主义治疗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体并不被视为牺牲者,而是要对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并有能力检验自由和作出选择。处理焦虑(所关心事情之一)是存在主义治疗的一个方面。与他们形成自由而亲密的关系是存在主义治疗的目标,这通过从孤独和寂寞的感觉中产生。在存在主义治疗中,关注了移情、反移情和抗拒等一些重要的治疗问题。大多数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采用一种态度或主题的方法去治疗而不使用技术。探索存在主题被用于婚姻和家庭治疗以及集体治疗。在这些方式中,不仅强调了集体或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强调了个体对自己感觉的体验。存在主义问题超越了文化和性别,尽管遇到了一定的生理和社会现实的异,但这取决于个体的性别和文化认同。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关注人格的积极方面,它在心理治疗及其他领域例如沟通学和职业满意度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对它的批评主要是,非科学地用自由意志解释人的行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家提出的那些很难定义的结构。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基本观点是相信个体能够产生自我理解、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使自身变得完善的能力。个体特别地整合了积极的自我关注(一种自信的态度)——因为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温暖、关心和爱)而产生的。当个体接受他人的价值条件(有限制的关心或有条件的爱)时,他们可能会出现缺乏自信或缺乏自我关注,这可能导致焦虑、防御或混乱行为的出现。
为了帮助那些经受心理压力而自我关注相对较低的个体,罗杰斯认为给他们提供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核心条件将能带来积极的变化。移情个体的体验(完全和准确地理解病人关心的事),接受和尊重人和个性,并已是真诚的(说出真正的感受),由此治疗师能够帮助病人变成一个更为健全的人。要达到这个目标,病人必须能够认识到治疗师提供的移情、接纳和真诚。
在运用人本主义疗法的同时,罗杰斯作了深入的调查并投入到若干早期的研究中,以评定以人为中心疗法核心条件的效度。虽然罗杰斯继续进行价值的研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兴趣转向其他的;问题而不是个体心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的评估。罗杰斯在 1964年离开了他的学院生涯,他把注意力集中于各种不同的问题。对罗杰斯来说,一个重要的领域是交朋友小组,而且他相信集体中人们共同工作以带来个体成员积极变化的力量。他感兴趣的其他领域包括伴侣咨询教育和指导。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罗杰斯应用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观点以带来政治的变化和世界的和平,并且减轻卷入政治冲突的个体的痛苦。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罗杰斯游历了许多国家,以助长小集体、大集体中处干冲突之中的个体。通过对他人移情、接纳和真诚,罗杰斯相信集体领导者能帮助集体成员体验这些条件并把这些条件渗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罗杰斯对他人的关心,他的热情以及他不断强调的对他人体验的移情,集中体现了他的工作,而且这也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根本。

收起

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的活着

活下去吧,只有活下去才会找到一切你想要的.

只有你才在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