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是什么人,请写出他们的称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9:25:51

孔子,老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是什么人,请写出他们的称谓
孔子,老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是什么人,请写出他们的称谓

孔子,老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是什么人,请写出他们的称谓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
苏格拉底:(Socrates),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69至前399年,靠教授学生知识和道德为生.
释迦牟尼: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佛有十种德号,这十种称号是:
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应供:应该受到人和天的供养.
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
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和五行(圣、梵、天、婴儿、病).
善逝:非常自在地入于涅盘.
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事理.
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调御丈夫:能调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天人师: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导师.
佛世尊:佛应该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
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

孔子(姓孔,名丘)-->儒家创始人-->至圣先师孔子
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创始人-->老子
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家-->没有特别的称谓,被比喻为西方的圣人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佛陀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苏格拉底是西方的哲学家,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

苏格拉底是生活于公元前469至前399年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靠教授学生知识和道德为生。他激烈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说这样做不能认识真理。认为事物所以这样是神有目的地安排,人只有从自己心里认识神才能认识真理。他不承认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而来,而把一般看成是先于而且高于特殊的东西。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观点,从其寻求“一般”的方法出发,认为不但许多特殊之外有一般存在,而且对于任何一...

全部展开

苏格拉底是生活于公元前469至前399年的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靠教授学生知识和道德为生。他激烈反对唯物论哲学家研究客观世界发现其规律的做法,说这样做不能认识真理。认为事物所以这样是神有目的地安排,人只有从自己心里认识神才能认识真理。他不承认一般是从特殊中抽象而来,而把一般看成是先于而且高于特殊的东西。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观点,从其寻求“一般”的方法出发,认为不但许多特殊之外有一般存在,而且对于任何一类特殊的东西来说也都有它的“一般”,他把这个一般叫做“理念”。据此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理念的即永恒不变的真实世界,一个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的变化无常的不真实世界,理念世界高于并且先于现实世界。这样,普遍的概念就变成了客观独立存在的“理念”,具体事物就成了不真实的理念的摹本和影子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老子简介
文章出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06-05-16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见周室衰乱,于是西行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遗五千文,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经》、《道德五千文》、《道德经》等),后不知所终。
释迦牟尼http://www.guoxue.com/fxyj/ydrw/01.htm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