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2:05:53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题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3 白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
五、相关链接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兵团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城乡青壮年,按照“不与民争”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水草边缘和与苏联、蒙古接壤的千里边境线一侧艰苦创业,把亘古荒原改造成机械化、规模化的大农场.并新建了现代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这都要问!?!?!?!?

1白杨挺直高大,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水.
2表达爸爸愿意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
3借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

《课课通》上有

自己想!!!

3 白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

全部展开

3 白杨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
片段: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
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
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
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收起

1.高大挺秀,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
2.在自然灾害面前决不低头.
第13自然段
借物喻人

《白杨》的作者借白杨树来赞美边疆的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12自然段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

全部展开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表白,解释说明。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收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题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阅读题 文章第一段属于( )描写 急用 五年级下册白杨(从爸爸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爸爸和白杨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五年级下册白杨里的爸爸为什么微笑 五年级下册《白杨》的爸爸想告诉孩子什么? 急.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题、(白杨)白杨〉按事情发展顺序,围绕白杨,先从列车窗外的白杨引出两个孩子( ),然后写爸爸( ),同时也借白杨表露( ),最后写爸爸看到( ).爸爸的神情也 五年级下册白杨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 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白杨》答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有多音字吗?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配套练习册白杨我阅读这道题的第二题的第二小题答案 续写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书第三课白杨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爸爸第一次在沉思什么? 五年级下册第三课《白杨》最后一段说明爸爸希望什么 五年级下册白杨一课爸爸第一次在思想什么?第二次在思想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爸爸的神态变化顺序是什么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