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元稹和《蝉》虞世南种菊花和蝉只是意向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3:07:28

《菊花》元稹和《蝉》虞世南种菊花和蝉只是意向么?
《菊花》元稹和《蝉》虞世南种菊花和蝉只是意向么?

《菊花》元稹和《蝉》虞世南种菊花和蝉只是意向么?
“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三、四两句说明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蝉》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
  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
  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报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固而
  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
  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
  于东厢”(见《初学记》引《瑞应图》).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呜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字,
  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宋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
  “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恶,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
  高,他发出的声旨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把这一命意通过蝉的形象表达出
  来了.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今人刘水济《唐人绝
  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
  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前四句写形
  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
  情.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清人施补
  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
  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
  语.比兴不同如此.”三首咏蝉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
  而构成富有不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