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名家谈作文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5:08:02 体裁作文
名家谈作文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名家谈作文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作文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 TITLE="名家谈作文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 />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叶圣陶

    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一类的话?这可以立刻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欢喜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勉强写作的事确然是有的,这或者由于作者的不自觉或者由于别有利用的心思,并不根据所以要写作的心理的要求。有的人多读了几篇别人的文字,受别人的影响,似乎觉得颇欲有所写了;但是写下来的与别人的文字没有两样。有的人存着利用的心思,一定要写作一些文字,才得达某种目的;可是自己没有什么可写,不得不去采取人家的资料。像这样无意的与有意的强勉写作,犯了一个相同的弊病,就是模仿。这样说,无意而模仿的人固然要出来申辩,说他所写的确然出于必要与欢喜;而有意模仿的人或许也要不承认自己的模仿。但是,有一个尺度在这里,用它一衡量,模仿与否将不辩而自明,这个尺度就是“这文字里的表白与感兴是否确实是作者自己的?”拿这个尺度衡量,就可见前者与后者都只是复制了人家现成的东西,作者自己并不曾拿出什么来。不曾拿出什么来,模仿的讥评当然不能免了。至此,无意而模仿的人就会爽然自失,感到这必要并非真的必要,欢喜其实无可欢喜,又何必定要写作呢?而有意模仿的人想到写作的本意,为葆爱这种工具起见,也将遏抑利用的心思。直到确实有了自己的表白与感兴才动手去写。

    像那些著述的文字,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但是人间的思想、情感往往不甚相悬;现在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似乎他人既已说过,就得避去不说,而要去找人家没有说过的来说。这样,在一般人岂不是可说的话很少了么?其实写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这个意思;按诸实际,也决不能像这个样子。我们说话、作文,无非使用那些通用的言词;至于原料,也免不了古人与今人曾经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虽然不能说决没有创新,而也不会全部是创新。但是,我们要说这席话,写这篇文,自有我们的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这内面的根源就与著述家所获得的见解、所创成的艺术有同等的价值。它是独立的;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正如两人面貌相似、性情相似,无碍彼此的独立,或如生物吸收了种种东西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果真确有要说的话,用以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更进一步说,人间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但也决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教育,师友的熏染,时代的影响,都是酿成大同中的小异的原因。原因这么繁复,又是参伍错综地来的,这就形成了各人小异的思想、情感。那么,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他们又绝对不肯勉强,必须有所写才写;主观的情绪与客观的景物揉和,组织的方式千变万殊,自然每有所作都成独创了。虽然他们所用的大部分也只是通用的言词,也只是古今人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而这些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与的,终竟是唯一的独创的东西。

    讨究到这里,可以知道写出自己的东西是什么意义了。

    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子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试想假如只知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知求诚,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那时候,臆断的表白与浮浅的感兴,因为无由检验,也将杂出于笔下面不自觉知。如其终于不觉知,徒然多了这番写作,得不到一点效果,已是很可怜悯的。如其随后觉知了,更将引起深深的悔恨,以为背于事理的见解怎能够表白于人间,贻人以谬误,浮荡无着的偶感怎值得表现为定形,耗己之劳思呢?人不愿陷于可怜的境地,也不愿事后有什么悔恨,所以对于自己所写的文字,总希望确是美好的。

    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与诚字正相反的。在有些人的文字里,却犯着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这个原因同前面所说的一样,有无意的,也有有意的。譬如论事,为才力所限,自以为竭尽智能,还是得不到真际。就此写下来,便成为虚伪或浮夸了。又譬如抒情,为素养所拘,自以为很有价值,但其实近于恶趣。就此写下来,便成为玩戏了。这所谓无意的,都因有所蒙蔽,遂犯了这些弊病。至于所谓有意的,当然也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怀着利用的心思,借以达某种的目的。或者故意颠倒是非,希望淆惑人家的听闻,便趋于虚伪;或者谀墓、献寿,必须彰善颂美,便涉于浮夸;或者作书牟利,迎合人们的弱点,便流于玩戏。无论无意或有意犯着这些弊病,都是学行上的缺失,生活上的污点。假如他们能想一想是谁作文,作文应当是怎样的,便将汗流被面,无地自容,不愿再担负这种缺失与污点了。

    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篇一:名家谈作文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叶圣陶

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一类的话?这可以立刻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欢喜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勉强写作的事确然是有的,这或者由于作者的不自觉或者由于别有利用的心思,并不根据所以要写作的心理的要求。有的人多读了几篇别人的文字,受别人的影响,似乎觉得颇欲有所写了;但是写下来的与别人的文字没有两样。有的人存着利用的心思,一定要写作一些文字,才得达某种目的;可是自己没有什么可写,不得不去采取人家的资料。像这样无意的与有意的强勉写作,犯了一个相同的弊病,就是模仿。这样说,无意而模仿的人固然要出来申辩,说他所写的确然出于必要与欢喜;而有意模仿的人或许也要不承认自己的模仿。但是,有一个尺度在这里,用它一衡量,模仿与否将不辩而自明,这个尺度就是“这文字里的表白与感兴是否确实是作者自己的?”拿这个尺度衡量,就可见前者与后者都只是复制了人家现成的东西,作者自己并不曾拿出什么来。不曾拿出什么来,模仿的讥评当然不能免了。至此,无意而模仿的人就会爽然自失,感到这必要并非真的必要,欢喜其实无可欢喜,又何必定要写作呢?而有意模仿的人想到写作的本意,为葆爱这种工具起见,也将遏抑利用的心思。直到确实有了自己的表白与感兴才动手去写。

像那些著述的文字,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但是人间的思想、情感往往不甚相悬;现在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似乎他人既已说过,就得避去不说,而要去找人家没有说过的来说。这样,在一般人岂不是可说的话很少了么?其实写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这个意思;按诸实际,也决不能像这个样子。我们说话、作文,无非使用那些通用的言词;至于原料,也免不了古人与今人曾经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虽然不能说决没有创新,而也不会全部是创新。但是,我们要说这席话,写这篇文,自有我们的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这内面的根源就与著述家所获得的见解、所创成的艺术有同等的价值。它是独立的;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正如两人面貌相似、性情相似,无碍彼此的独立,或如生物吸收了种种东西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果真确有要说的话,用以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更进一步说,人间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但也决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教育,师友的熏染,时代的影响,都是酿成大同中的小异的原因。原因这么繁复,又是参伍错综地来的,这就形成了各人小异的思想、情感。那么,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他们又绝对不肯勉强,必须有所写才写;主观的情绪与客观的景物揉和,组织的方式千变万殊,自然每有所作都成独创了。虽然他们所用的大部分也只是通用的言词,也只是古今人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而这些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与的,终竟是唯一的独创的东西。

讨究到这里,可以知道写出自己的东西是什么意义了。

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子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试想假如只知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知求诚,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那时候,臆断的表白与浮浅的感兴,因为无由检验,也将杂出于笔下面不自觉知。如其终于不觉知,徒然多了这番写作,得不到一点效果,已是很可怜悯的。如其随后觉知了,更将引起深深的悔恨,以为背于事理的见解怎能够表白于人间,贻人以谬误,浮荡无着的偶感怎值得表现为定形,耗己之劳思呢?人不愿陷于可怜的境地,也不愿事后有什么悔恨,所以对于自己所写的文字,总希望确是美好的。

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与诚字正相反的。在有些人的文字里,却犯着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这个原因同前面所说的一样,有无意的,也有有意的。譬如论事,为才力所限,自以为竭尽智能,还是得不到真际。就此写下来,便成为虚伪或浮夸了。又譬如抒情,为素养所拘,自以为很有价值,但其实近于恶趣。就此写下来,便成为玩戏了。这所谓无意的,都因有所蒙蔽,遂犯了这些弊病。至于所谓有意的,当然也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怀着利用的心思,借以达某种的目的。或者故意颠倒是非,希望淆惑人家的听闻,便趋于虚伪;或者谀墓、献寿,必须彰善颂美,便涉于浮夸;或者作书牟利,迎合人们的弱点,便流于玩戏。无论无意或有意犯着这些弊病,都是学行上的缺失,生活上的污点。假如他们能想一想是谁作文,作文应当是怎样的,便将汗流被面,无地自容,不愿再担负这种缺失与污点了。

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

王富仁

王丽(以下简称“记”):王先生,您觉得当前语文教育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王富仁(以下简称“王”):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我认为语文首先是要教给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如果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语文就必须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来传达给对方。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不是这样,是大人教小孩说话;我教你说什么话,你就说什么话。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小学一年级

王:最大的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

记:而且这种“蒙蔽”是从孩子很小就开始的,是在他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的、不能自主的情况下,一旦定型之后,他可能终生都无法跳出来,实际上也就永远丧失了自己的语言,这是最可怕的。

王: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对儿童来说,必须从童话开始。童话的世界和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天然的契合。小学语文课本要多选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和一些通俗有趣的小故事,先读给他们听,然后教会他们自己读。写放在读之后。先让他们自己讲,然后教给他们把自己能说的简单地写下来,把书面表达作为口头表达的继续,而不是把写当成与说无关的东西。

到了中学,就应该以文学为主。青少年的特点是感受丰富,是在不断地感受中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而文学作品是诉诸于人的感情的。我们现在课本里非文学类的课文太多,说明性的课文太多。我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很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拿了一件古物让学生描述,结果学生都写不清楚。我说这是正常的,因为学生看到的只是这个东西的外形,他没有感受,所以写不出来。比方说这是一个茶壶,如果要精确地描述这个茶壶的形状,必须是个制壶专家。语言学家认为在中学里应该训练这个描述说明的能力。这实际上不符合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青少年的思维特征更是文学的,感性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在中学时代,不要过多地写议论文,而应该让他多去感受。感受多了,有了比较,有了区别,理性思考的需要就产生了。这时的理性是建立在活生生的感性的基础上的,他的思想才有根,才是自己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学时代是文学阅读的时代。

记:您自己在这方面一定很有体验吧?

王:我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喜欢文学阅读。当时学校实行五分制,我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每门课都要在四分以上,其他时间我都去看小说,读文学作品。到了高中毕业,西方文学史上提到的主要作品差不多都读过了,还读了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一些古代著名诗人的选本,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等等。高中时开始读哲学和文艺理论著作,如马克思的哲学著作,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俄罗斯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等等,还自己订了《文学评论》和《哲学研究》。那时的阅读对我以后的影响很大。

记: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时间都让上课,考试和作业占满了,根本没有时间来读书。

王: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别的先不说,就说现在的一些大学文科学生,他们在中学很少读文学作品,进了大学之后,好多作家的作品他都没读过,就先学文学史。也就是说,先知道了这些作家和作品在文学史上在什么位置,以及他们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何在,然后再带着这个理性的框子来读作品。这样,他对作品的理解、想象就受到了这些框框的限制。本来应该先读作品,对作品有所感受以后,再从理性上对其进行思考和观照。现在这个次序被颠倒了。我认为,我们现在文学创作的成就不高,文学评论的水平不高,跟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

记:我有一个发现,中小学教育的缺陷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在当时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只有当他慢慢长大,上了大学、甚至走上社会之后,才会逐渐暴露出来;越往后,可能暴露得越充分。这使我想到一句话:教育的效果是滞后的(包括好的和坏的),教育的观念要超前。所以,对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大学老师往往看得更清楚、体会更深切。

王:我还觉得中学课本中阴柔的、温良恭俭让的文章太多,充满阳刚之气的,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的、向生活挑战跟命运抗争的文章很少。青少年原本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他们

对这类文章更容易接受,也更能从中获得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以及认识自我的能力。中国知识分子往往太疲弱,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就束手无措,缺乏创造力,我认为与此有很大关系。

记:在中小学作文评分标准中,往往有“思想健康”这么一条,我对这种提法一直抱有怀疑,您怎么看?

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

王栋生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很少有喜形于色的;而谈到作文教学,教师则常忧心忡忡。前辈教师叹息说,没想到现在的学生竟然不喜欢写作;作家则说,没想到现在的高中生写出的文章如此难看??

既然叫“写作教学”,学生作文写不好,教师难辞其咎。事实是,很多写作者自述,能把文章写好,往往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多读书,自己悟出来的,练出来的。教师只能适当地指导大概写法,更多的是要靠学生体悟、实践。但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素养,我们必须了解作文教学的现状,多方面寻找原因。

作文教学的困境

作文教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首先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快,他们的阅读量很小,写作基础较差;其次是应试作文模式过早地影响了正常的写作教学,使他们的写作变得功利并趋于程式化;其三是课堂写作缺乏有效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没有把写作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活动。

高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学生读文学作品很少,能读一些经典名著在他们是很奢侈的事(一些学校目光短浅,全力瞄准高考,竟然连语文教科书的配套读本也不为学生订),学生的文学阅读量持续下降,质量也不高。这种状况困扰着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注意。近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一些省区的《考试说明》开列出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篇目,出发点很好,但在应试教育风潮中,又得收获“跳蚤”。我在某省和教师座谈时,有教师提出:高考要考10部(篇)小说,学生负担太重,没时间读;专家们能不能编些教辅,让学生多做做题,不要再让学生去读原著了。——高中语文教师竟然说这样的话,可见,在疯狂的应试之风中,教师的专业意识低到何等程度,思想混乱到何种程度!教师如此,学生怎么可能有正确的阅读、写作的态度?

学生的生活积累较差,没有“底子”。为对付考试,城市学生终日重复家庭与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农村高中则多为封闭式,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放一次假,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极少。城市部分高中生上学要家长接送,农村学生不参加劳动,竟然都成了正常现象。我的学生读到高三,每写社会生活就写公共汽车;虽然车厢也是社会,但18岁的学生视野如此狭窄,很不正常。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有份试卷引起争议,这名考生写高考前帮助家里收麦子的事,文章公开后,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不真实”、“不可能”。

实际上,写作也是一种美育。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对美的追求,他有什么必要写作?对青少年来说,写作应当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可以通过写作展现自己的心灵;写作是一种创造,可以让思想自由地飞翔,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质的提高。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让他们获得知识更为重要,如果学生的想象力不如教师,那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可是如果学生畏惧写作,就无法获得写作的技能,他也就注定不可能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畏惧写作有社会原因

任何困扰语文教育的问题,除了教学法及学科本身的因素,往往有其社会原因。中国人对成功的写作是抱有敬意的,做一个作家,也曾长期成为许多少年的梦想。然而一旦论及个人写作,绝大部分学生往往淡然甚或畏惧。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长期的文化专制,阻滞了人的思想发展。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敢展现个性,缺乏自由的想象,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欲望,也缺乏自由表达的激情;有的仍保留着专制社会奴性文化的特征:沉默无言,隐忍顺

下页

篇二:小学作文—写出诚实的自己

小学作文—写出诚实的自己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勃勃的生机。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乌一样飞,哪来今日的飞机?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获得分丰富的写作材料。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思维发散,头脑中就能形成许多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形象,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

篇三:名家谈作文

名家谈作文

罗大耳朵

著名语文教育家、杂文家吴非(王栋生)老师

罗大耳朵向语文教师推荐叶圣陶先生的《怎样写作》

以及王栋生老师的《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难点。

作文是一种语言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好文章是怎样写出的?不能说不需要生活,但不仅仅是生活;不能说没有技巧,但绝不仅仅是技巧。

教学生作文的老师,究竟有没有大量的阅读写作实践?对文章和作文教学有无研究?是怎样的研究?是不是认为教几种开头结尾的方法,教学生使用排比引用就能够写出好文章?

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究竟在讲些什么?我们所津津乐道的应试骗分技巧,究竟与八股文有怎样的关系?

最近听了十余节初中作文教学课,执教者津津乐道用排比句骗分的秘籍之类,罗大耳朵心里难受之至。为此,特选编叶圣陶、王栋生、王富仁、余党绪、李镇西等名家的文章,供有兴趣者阅读。

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叶圣陶

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一类的话?这可以立刻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欢喜说的话。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

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

勉强写作的事确然是有的,这或者由于作者的不自觉或者由于别有利用的心思,并不根据所以要写作的心理的要求。有的人多读了几篇别人的文字,受别人的影响,似乎觉得颇欲有所写了;但是写下来的与别人的文字没有两样。有的人存着利用的心思,一定要写作一些文字,才得达某种目的;可是自己没有什么可写,不得不去采取人家的资料。像这样无意的与有意的强勉写作,犯了一个相同的弊病,就是模仿。这样说,无意而模仿的人固然要出来申辩,说他所写的确然出于必要与欢喜;而有意模仿的人或许也要不承认自己的模仿。但是,有一个尺度在这里,用它一衡量,模仿与否将不辩而自明,这个尺度就是“这文字里的表白与感兴是否确实是作者自己的?”拿这个尺度衡量,就可见前者与后者都只是复制了人家现成的东西,作者自己并不曾拿出什么来。不曾拿出什么来,模仿的讥评当然不能免了。至此,无意而模仿的人就会爽然自失,感到这必要并非真的必要,欢喜其实无可欢喜,又何必定要写作呢?而有意模仿的人想到写作的本意,为葆爱这种工具起见,也将遏抑利用的心思。直到确实有了自己的表白与感兴才动手去写。

像那些著述的文字,是作者潜心研修,竭尽毕生精力,获得了一种见解,创成了一种艺术,然后写下来的,写的自然是自己的东西。但是人间的思想、情

感往往不甚相悬;现在定要写出自己的东西,似乎他人既已说过,就得避去不说,而要去找人家没有说过的来说。这样,在一般人岂不是可说的话很少了么?其实写出自己的东西并不是这个意思;按诸实际,也决不能像这个样子。我们说话、作文,无非使用那些通用的言词;至于原料,也免不了古人与今人曾经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虽然不能说决没有创新,而也不会全部是创新。但是,我们要说这席话,写这篇文,自有我们的内面的根源,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了别人的影响,也不是想利用来达到某种不好的目的。这内面的根源就与著述家所获得的见解、所创成的艺术有同等的价值。它是独立的;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的雷同,或且有意地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正如两人面貌相似、性情相似,无碍彼此的独立,或如生物吸收了种种东西营养自己,却无碍自己的独立。所以我们只须自问有没有话要说,不用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果真确有要说的话,用以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东西了。

更进一步说,人间的思想、情感诚然不甚相悬,但也决不会全然一致。先天的遗传,后天的教育,师友的熏染,时代的影响,都是酿成大同中的小异的原因。原因这么繁复,又是参伍错综地来的,这就形成了各人小异的思想、情感。那么,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他们又绝对不肯勉强,必须有所写才写;主观的情绪与客观的景物揉和,组织的方式千变万殊,自然每有所作都成独创了。虽然他们所用的大部分也只是通用的言词,也只是古今人这样那样运用过了的,而这些文字的生命是由作者给与的,终竟是唯一的独创的东西。

讨究到这里,可以知道写出自己的东西是什么意义了。

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子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试想假如只知写出自己的东西而不知求诚,将会有什么事情发生?那时候,臆断的表白与浮浅的感兴,因为无由检验,也将杂出于笔下面不自觉知。如其终于不觉知,徒然多了这番写作,得不到一点效果,已是很可怜悯的。如其随后觉知了,更将引起深深的悔恨,以为背于事理的见解怎能够表白于人间,贻人以谬误,浮荡无着的偶感怎值得表现为定形,耗己之劳思呢?人不愿陷于可怜的境地,也不愿事后有什么悔恨,所以对于自己所写的文字,总希望确是美好的。

虚伪、浮夸、玩戏,都是与诚字正相反的。在有些人的文字里,却犯着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这个原因同前面所说的一样,有无意的,也有有意的。譬如论事,为才力所限,自以为竭尽智能,还是得不到真际。就此写下来,便成为虚伪或浮夸了。又譬如抒情,为素养所拘,自以为很有价值,但其实近于恶趣。就此写下来,便成为玩戏了。这所谓无意的,都因有所蒙蔽,遂犯了这些弊病。至于所谓有意的,当然也如上文所说的那样怀着利用的心思,借以达某种的目的。或者故意颠倒是非,希望淆惑人家的听闻,便趋于虚伪;或者谀墓、献寿,必须彰善颂美,便涉于浮夸;或者作书牟利,迎合人们的弱点,便流于玩戏。无论无

意或有意犯着这些弊病,都是学行上的缺失,生活上的污点。假如他们能想一想是谁作文,作文应当是怎样的,便将汗流被面,无地自容,不愿再担负这种缺失与污点了。

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

王富仁

王丽(以下简称“记”):王先生,您觉得当前语文教育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王富仁(以下简称“王”):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我认为语文首先是要教给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如果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语文就必须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等,借助于语言这个载体来传达给对方。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不是这样,是大人教小孩说话;我教你说什么话,你就说什么话。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小学一年级

和一些通俗有趣的小故事,先读给他们听,然后教会他们自己读。写放在读之后。先让他们自己讲,然后教给他们把自己能说的简单地写下来,把书面表达作为口头表达的继续,而不是把写当成与说无关的东西。

到了中学,就应该以文学为主。青少年的特点是感受丰富,是在不断地感受中形成对世界的看法。而文学作品是诉诸于人的感情的。我们现在课本里非文学类的课文太多,说明性的课文太多。我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很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拿了一件古物让学生描述,结果学生都写不清楚。我说这是正常的,因为学生看到的只是这个东西的外形,他没有感受,所以写不出来。比方说这是一个茶壶,如果要精确地描述这个茶壶的形状,必须是个制壶专家。语言学家认为在中学里应该训练这个描述说明的能力。这实际上不符合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青少年的思维特征更是文学的,感性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在中学时代,不要过多地写议论文,而应该让他多去感受。感受多了,有了比较,有了区别,理性思考的需要就产生了。这时的理性是建立在活生生的感性的基础上的,他的思想才有根,才是自己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中学时代是文学阅读的时代。

记:您自己在这方面一定很有体验吧?

王:我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喜欢文学阅读。当时学校实行五分制,我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每门课都要在四分以上,其他时间我都去看小说,读文学作品。到了高中毕业,西方文学史上提到的主要作品差不多都读过了,还读了几种中国文学史和一些古代著名诗人的选本,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等等。高中时开始读哲学和文艺理论著作,如马克思的哲学著作,杨献珍的《什么是唯物主义》,俄罗斯的一些文艺理论著作等等,还自己订了《文学评论》和《哲学研究》。那时的阅读对我以后的影响很大。

记: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时间都让上课,考试和作业占满了,根本没有时间来读书。

王:这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别的先不说,就说现在的一些大学文科学生,他们在中学很少读文学作品,进了大学之后,好多作家的作品他都没读过,就先学文学史。也就是说,先知道了这些作家和作品在文学史上在什么位置,以及他们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何在,然后再带着这个理性的框子来读作品。这样,他对作品的理解、想象就受到了这些框框的限制。本来应该先读作品,对作品有所感受以后,再从理性上对其进行思考和观照。现在这个次序被颠倒了。我认为,我们现在文学创作的成就不高,文学评论的水平不高,跟这种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

记:我有一个发现,中小学教育的缺陷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在当时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只有当他慢慢长大,上了大学、甚至走上社会之后,才会逐渐暴露出来;越往后,可能暴露得越充分。这使我想到一句话:教育的效果是滞后的(包括好的和坏的),教育的观念要超前。所以,对中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大学老师往往看得更清楚、体会更深切。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