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4:08:08 小学作文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作文

     一、课题的背景
     二十一世纪,归根到底是教育的世纪,全社会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国家教育部决定开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小学语文学科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的阶段。新理论在不断产生,新方案相继在实施,新教材在逐步推行,因此,在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就是教育科研和教改实验。
  语文学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理解,二是表达交流。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一门学科,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写作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作文作为一种表达的重要形式,能够集中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据我们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是“谈写色变”,教师视作文教学为烦恼。从历届小学毕业生考试情况来看,我校小学语文作文成绩整体不太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试图改进方法,积极创设条件,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一条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动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写作能力滞后的几个因素:
  1、学生缺乏生活敏感和语文敏感
  小学生有较自由的支配时间,但活动往往存在着盲目性、单调性、肤浅性,缺乏有意识的指导。不能够留心观察生活,没有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缺乏生活敏感,不能够思考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课内积累的词句和素材不能够在作文中运用,写出的文章语言贫乏,选材不当,描写不具体。
  2、学生阅读不足,积累不足
  家长往往视子女等读课外书为闲书,横加指责,强迫孩子“一心”只读教科书。学生的空余时间大多被电视、网络、手机所占用,或者仅仅是浏览式的“浅阅读”“微阅读”,更谈不上阅读现代经典著作,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积累。所以学生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难说”,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作文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3、教师忙于应试,急功近利
  由于教师大多精力用于教学课文,对作文指导缺乏足够认识,或者教师本身就不会作文,所以指导学生作文就没有系统性和目的性,或者干脆忽视了写作指导。加之“应试”评比的压力,作文教学单一、枯燥,作文指导机械化。作文教学形成了“两周一次作,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写,教师批改”的僵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押题、猜题、套题;让学生背范文,忽视了系统、有规律的作文教学,于是,出现了“应试作文教学”的局面,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作文能力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因素,我们认为转变家长师生的作文观念尤为重要。其中,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在学生作文指导上面下功夫,让学生从小敢于作文,会于作文,乐于作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作文:作文即写作。《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的定义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情感和兴趣,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       
  三、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法理论认为:作文教学“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主张“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们的教师应“结合时代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寻求有效策略,使作文教学尽快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认知结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使新的内容和旧的内容结为一体,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这一理论可概括为:(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2)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学习的核心。(3)认知结构理论突出了学生中心的思想。认知结构理论明显表现出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得研究。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基于这一理论,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老师关照下自己“生长”的过程,是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生长”。让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展示自我,不断丰富自我,更新自我,健康成长。

(五)多元智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智力各有倾向,兴趣各有不同,特点千差万别。可传统作文教学耗时,费力,低效;教育观念的“师本观”而非“生本观”,作文内容非生活化现象、作文训练方法的“形式主义”等弊端日趋明显。“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教育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生本教育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行为观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六)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发展有效教学。

     四、研究目标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课题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研究,探索小学生作文指导的途径。
  4、通过研究,探索小学生各学段作文指导的方法和模式。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本校5—6年级学生。小学高段语文作文教学。

六、研究内容:

1、小语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

2、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主动意识的研究;

3、如何做到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相结合的研究

七、研究方法:

运用行动研究为主、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为辅的研究方法,以期透过学生在课堂阅读课文的学习及课外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提高习作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八、研究方案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12——2014.3)。

1、制定《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申报;

2、建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实践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

4、确定试点班,做好研究前的准备工作,制定试点班实施计划;

5、对试点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6、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收集与设计。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研究阶段(2014.3——2014.12)。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初步确定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3、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4.12——2015.1)

1、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2、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4、进行研究资料分析与数据检测统计,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与有关论文;

九、预期研究成果

1、提交《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报告》。

2、形成一批“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案例。

3、完成课题研究专题论文

4、完成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及实验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

摘要:

小学语文课本阅读是进行写作训练的重要材料,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并采取相应的策略: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诵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仿写,并加强学生写作训练,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训练训练策略

一、引言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部分老师忽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之间的关系。文章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教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能够对教学实际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很多小学生惧怕写作,存在心理障碍,作文条理不清,结构混乱,往往还有很多的错别字,这是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造成的。为了更好地进行写作训练,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合理设计作文训练内容,适当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一些学生对作文存在惧怕心理,学习兴趣不浓,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写作训练,则不仅会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在学习《诺贝尔》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学重点是围绕诺贝尔的事迹进行阅读。当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对写好一个人物所运用的方法进行提示,即选择与人物相关的典型事

例进行描写,这是写好人物的前提。然后让学生选择身边熟悉的人物进行写作训练。采用这种方法,既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够在写作中运用学过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通过阅读促进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学习课文之前应该阅读课文,提前预习。当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读出感情。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学生首先要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熟读文章的生词,熟悉文章的脉络。当学生阅读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优秀的词句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此外,在学完每一单元之后,还可以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收集优美的词语和句段,进行背诵和积累,在日记和作文中能够熟练运用。这样不仅能够强化阅读教学效果,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实现互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通过诵读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学会仿写

1.仿写句子。例如,在学习《九寨沟》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阅读文章的排比句式、比喻句、拟人句,感悟文中的语言美,领悟其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当学生在写作类似文章时,能够进行仿写,提高写作水平。

2.仿写段落。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段落进行仿写。例如,在《九色鹿》、《美丽的丹顶鹤》这两篇课文中,都有描写鹿

和丹顶鹤的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在不同的自然段中出现。学完课文之后,可以利用这些句子对学生进行训练,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认识外形,掌握描写动物外形特点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段落写作训练。这样不仅能够将所学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好整篇作文奠定基础。

3.仿写思路。小学课文大都思路清晰、明了,这对学生写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引导,为学生进行构思提供指引。例如,《司马光》、《诺贝尔》、《海伦凯勒》都是描写人物的代表作品,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出人物性格和品质特征,其思路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学习和借鉴。当学完这些课文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写自己熟悉的人。

五、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是在平时加强训练,要勤说多写,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写作文时,学生能够理清思路,将所积累的素材通过语言叙述出来。例如,每天课前十分钟从每组中选一名学生进行演讲,让他们讲最想说的话,包括自己的见闻、感受,可以是身边的好人好事,也可以是所学课文的续编,等等。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既能够丰富素材,又能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六、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1.仿写。模仿课文的思路、结构、语言等,在写作时能够写出优

美的语句,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2.改写。改写课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对于某些课文,可以更换课文的人称,让学生以

[3]辛文芳.浅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j].教师,2012(3).

[4]王来润.作文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诗性化”的培养[j].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3(5).

篇二: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的策略研究

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的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阅读教学对写作所产生的指导作用这一现实,从作文教学现状与思考,阅读教学与指导写作有机结合的意义,利用阅读教学渗透作文训练的策略几个方面入手,探究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互动性和渗透性。

关键词:阅读教学作文训练相互渗透策略

“语文”,并不完全就是字典所说的语言+文字。从教学观点看,“语”,阅读解析,口语演练;“文”,阅读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写作运用。古人曰:学以致用。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一直受困于这个老大难问题——作文。教学中,有人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比作语文教学的两条腿,而“作文教学”这条腿比“阅读教学”这条腿短了一大截。

一、作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面对现在小学生的作文,每一个语文教师莫不愁上眉头,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的作文还是词汇贫乏,病句较多,叙述顺序杂乱,段落不清晰,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不会谋篇布局,更别说自主作文做到表情达意了?究其原因,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将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的联系分割开了。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教师感觉良好,学生有所触悟。只是可惜,缺了一把火:缺了在“借鉴”上的点拨引导;缺了用范本之“长”联系对照

已文之“短”;缺了趁热打铁,及时进行“说文”与扩散思维的训练。作文训练也只有在一周两节的作文课上,把如何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一股脑儿地传授给学生,干巴巴的,学生听起来如隔靴搔痒并不解决问题,做起作文来还是不知从何,因此,加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阅读教学与指导写作有机结合产生的积极意义

通过对阅读教学的探究,我认为作文训练与阅读教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简而言之,我们语文教师应把作文教学穿插到阅读教学之中

三、利用阅读教学渗透作文训练的策略

(一)从课文阅读指导中学习写作技巧

我们知道,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名篇,都是精品,在写作上肯定有大量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教师在课文教学时应适时渗透写作意识,现讲现学,使课文成为一篇好例文,供学生分析、参考,从中寻求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作文知识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其次,课文教学要与写作教学相结合,除了在讲课时适时渗透写作意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外,还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与所讲课文相对应的写作训练。

1.学习场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记叙文《最后的姿势》综合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两课的写法,围绕主题,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从多角度去进行场面描写。

2.学习开头结尾的写作技巧

一个好的开头,就预示着一篇成功的习作。可我们的学生在平时写作时,常常会绕好大的弯子才转到正题上来,或者讲完了事情就戛然而止,不知道耐人寻味的结尾会增加文章的完整感。这主要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巧妙的开头、结尾的方法。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借鉴课文中好的开头、结尾的方式。如六年级上册中《爱之链》环境渲染式开头;《詹天佑》总起式开头;《郑成功》总结性结尾;《我们爱你啊,中国》照应性结尾;《大自然的文字》点题性结尾等。只要老师稍加点拨,并能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到习作中,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中一定会有精妙的开头、画龙点睛的结尾。

(二)从课外阅读欣赏中汲取写作养分

小学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许多文化、科学、知识内涵丰富的好文章,这些自然是学生阅读的首选,不仅要读,还要精读。但是对于学生的写作而言,这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已。因为教材文本篇数有限,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其次,教材文本的实效性较差,作为教材,它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时文不能及时入选,而具有时代特征的好文章正是学生及时了解时代和社会的媒介,应该及时补充阅读;再者,教材文本是被动阅读材料,还应

该有属于学生这一阅读主体主动选择的阅读文本的补充。

1.注重广与精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广,即读书要杂,面要铺得大,拓展知识面,较全面了解时代和社会,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谓精,即在“广”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或专题进行精读,这有利于初学写作者对某些作家的文章思想认识、谋篇布局、写作技巧、语言运用进行学习、模仿。这样坚持下去,能逐渐地感知某种写作风格和写作模式,下笔时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能突破,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或者对某种文学体裁的写作具有感性认识,或者掌握某类题材较丰富的资料和深刻的认识,这些都是写作的前期准备。

2.加强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教科书中的写作素材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写作需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学《新人文读本》丛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也结合写作的需要,我引导学生对丛书中的内容进行选择性的阅读,让学生进行作文的仿写练习,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章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很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这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艺术》余映朝著

[2]《走进课外阅读》刘德荣

篇三:“群文阅读与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重庆市南川区丁家嘴有价证券希望小学校

“群文阅读与小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据调查,包括教科书在内,中国人平均每年读书只有5本,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难怪乎语文教学一直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少、费、差、慢”。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孩子们,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在课外多读书吧!”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教师缺乏引领;读书后的信息反馈是否及时,否则会导致很多学生的应付),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那么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儿童阅读能力普遍不高。在教育部组织的质量检测中,儿童失分最多的就是阅读写作这一部分内容。总之,儿童阅读力写作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家庭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将教学思维禁锢于老一套,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4.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多读书对写作诗文的重要意义。陆游也强调学诗时,不能就诗学诗,要把更多的功夫下在“诗外”知识的博收上。读的书多了,诗也就不难写出来了。目前,由于学生对书面语言接触得不够多,文字表达能

力差,往往作文时言不从心,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同时,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结构

十分生疏,不懂得如何结构文章,如何选材,如何立意行文。作文时想一句,写一句,如挤牙膏,很少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投机取巧,抄袭作文选上的例文,范文,应付老师,养成不好的文风。所以,学生的作文难以形成较强的作文能力,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们认为,必须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教学生写作文,功夫也不能单下在作文训练上,应下在课外阅读上,扩大阅读量,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为此我们确立了“群文阅读与小学生作文能力提升”这一课题,希冀通过研究,探索群文阅读及作文教学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提高写作能力,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整组教学:即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载体,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教学。

5.基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四篇课文和相关课外读物。

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书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这种孤立阅读的行为;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三、研究的综述

1.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得到国内外理论家和教学者的关注,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雷公糕》《南瓜汤》《敌人派》《肉丸子汤》《兔子蛋糕》(绘本),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内容、叙写手法、文学要点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交错的分析(《石头汤》里的和尚会如何解决敌人派里的困难)。这样的一堂“群文阅读”课,与我们传统的课文教学似乎“格格不入”,但是不少听课教师又直觉到它的巨大价值。从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掀起了高潮。台湾的赵镜中、吴敏等研究者走在前列,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赵镜中先生在《从课文教学走向真正的阅读教学》一文中道出阅读教学的转变: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由重视识字教学转向理解教学、由精熟学习转向策略学习、由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由讲授教学转向合作学习。对其中的“单文教学转向群文阅读”,赵镜中指出随着图书出版及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从原先的“一篇”到现在的“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阅读数量的增加,阅读形式的革新,更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赵镜中先生曾这样描述台湾新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一种变化:

在大力推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内地的蒋军晶老师执教《世界史怎么形成的?——创世神话》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作。

2.关于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

关于学生阅读力培养的研究,我们发现,现在教师、学生包括学生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学生阅读力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也进行了一些阅读力培养的讨论,然而这些讨论绝大多数仍然是拘泥于阅读行为本身,缺乏阅读行动之前的铺设和阅读行为之后的延伸,缺乏阅读行为内在体验与外在环境的联系。而阅读力的提高需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并在充分阅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逐渐养成,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系统工程。老师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对策,但是总体看来还是零散的心得、体会多,系统的理论构建研究少。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力的教育策略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调查样本比较小,研究结果尚需在更多区域及城乡学校进行实践验证。另外,过去研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阅读力”所列出的内容,似乎更像是一种标准,是我们希望达成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理论阐述分析多,实证干预研究少。不过前人的研究还是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也为我们开展本项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实验的方式来实施研究,相信通过长期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这一创新的尝试会激发阅读教育研究的灵感,引起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探索出阅读教育的新思路。

3.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法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将快速阅读列为独立学科,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

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是在考察当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后,遵循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教育政策的引领,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建构“群文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及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力的一项实践研究,期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教育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端正其阅读态度,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策略,进而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为打造“卓越课堂”提供范例。同时,依托群文,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了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改变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出现了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定期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局面。将教材配套的相关阅读资料与课文有机整合,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了课程资源。也能能经济、有效地提高阅读量,综合提高语文能力。更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正是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所在。

四、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关于各类文体“群文阅读”方法研究这个子课题具体的研究目标,依然可以从这四个层面:

学生层面:掌握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端正其阅读态度。在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类文体的群文中,摸索出不同文体其各自的一种或一些阅读方法,让他们在拓展眼界的同时,掌握不同文体阅读的方法策略,并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指导写作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到阅读写作中,进而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层面:探索方法。通过课题组培训及阅读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各类文体其自身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充分的职业发展,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研队伍。

学校层面:在完成教育实验的同时,借助实验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课程层面:将优质多元的阅读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群文素材,研发“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等资料库。

(二)研究内容

1.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开展调查,了解当下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的整体概况,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结合访谈了解学校语文学科阅读写作教学改革的状况,找到改革在教学层面无法继续深入的症结所在,结合国际经验和国内背景,准确把握阅读教学改革的趋势。

2.群文阅读相关理论探析

探讨群文阅读的相关理论,建构群文阅读理论框架与体系。构建以单元整组教学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3.将优质多元的阅读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群文素材,研发“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等资料库,提炼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含教学目标定位、教材选择与组织、策略指导等),让学生阅读力的提高从语文课堂开始。

4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为孩子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足够的阅读时间,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兴趣,端正其阅读态度,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需要。大力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师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力图走出一条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之路——深化“大语文”教育改革。

通过阅读训练,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且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他们由电视变迷成书迷。让学生作文时,不再为写作文而作文,而是写自己眼所见,心所感,情所动,意所牵,且能言之有物。

(三)拟创新点

1.将“群文阅读”与“单元整组教学”相结合,研究视角有新意。

2.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融入阅读范围内,注重各研究成果间的融会贯通。

3.由于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低,阅读量较少,阅读面较窄,所以从学校和学生本身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不同文体的阅读,掌握各类文体其各自的阅读方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群文阅读”教育形态中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研究内容能结合学生实际;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将“群文阅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能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五、对象及范围

本校3至6年级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思路及方法

1.增加阅读的数量,多阅读,多比较性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学习阅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小学作文课题实施方案

《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作文动机》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是历年来广大

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也是学生的难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

重视教、轻视学;重视成文的模式套路,轻视写作动机的激发;重视思想认识的高度,轻视情感意愿

的表达等弊端。以至于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要突破现状,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写作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写作与生活之间的

“厚障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使学

生在自己的情感驱动下,用自己认为恰当的语言,大胆的用“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诉“我”的自悟之诚。作文自由化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

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能写出真、善、美的习作,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

任的态度。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的教育理论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已经有了快乐教育的思想萌芽,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心理学家表明:

学习本来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自娱的过程,生命就是在这种自娱的过程中打开所有的器官,不断吸取利于生命成长的养料。

(2)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小学生的作文兴趣来源于“有材料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他们就会跃跃欲试,表达兴趣浓厚。在这种情绪下,作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3)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生习作目标有这样的表述—一“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1—2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

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

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3—4

年级)”;“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

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5—6年级)”。我们从“有兴趣”、“乐于”、“自信心”、“愿意”、“分享快乐”等词中,看到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应该说,达到了

这些要求,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最理想的境界。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师方面:

(1)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1.正确把握小学生作文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称小学生的作文为“习作”。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

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柴向阳老师关于

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

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己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

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

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

2.正确理解小学生作文的心理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教师不要以指导的名义,让

学生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应该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

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

3.树立整合的大作文观

对学生来说作文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文教学是循序完整而统一的,从小学低年级

的写话到小学高年级的习作,到中学的写作,是一个整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则是渐进的过程。

(2)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再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仅仅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应和学生一道体验生活,

一道写作文,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应该

怎么写更好。通过有针对性的点拨,使学生明确自己修改的方向,清晰自己究竟怎么说别人才能听得

更明白。这样做,学生心情是开朗的,也是愉快的。

(二)学生方面:

1、心理上

(1)培养写作的动机:

拉西曼说:“不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而企图教授学生的教师,等于在打

冷的铁。”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就要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不光是考试获好的成绩的需要,而且也是

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只有认识到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的作

文行为才会是自觉的、自主的,才能克服盲目性,写作的心理动力才能被激发起来,才能产生高度的

作文热情,自觉地去发展自己作文的智力因素,自觉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辩证地思考,主动练笔。

(2)、开放写作的心理

儿童具有谬斯天性,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体会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儿童具有兴趣选择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

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就是对儿童写作兴趣的保留和延续。

(3)、榜样引领,名家故事启迪

每个人都有“见贤思齐”的心理,因此名人效应是有很大的鼓动性的。对于小学生,他们对于名人名家更是有一种崇拜的心理,会以他们为追求的目标和行为的榜样。因此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家或诗人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2、写作形式上:

(1)开放阅读作文

“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所得的感受也难免不尽相同。阅读的立体情感反应因读者而不同”,

是并不鲜见的现象。清代词人谭献也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这种阅读活

动中情感反应的千差万别,为学生的阅读作文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阅读作文的实现有了可能。可以

说阅读作文为学生开辟了一块众说纷纭之地,更好地让他们倾吐自由之声。开放阅读作文,就是立足

于学生个性的理解,采用续写、评论、补白等方式,给学生一个内容的凭借,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

(2)记录型作文

讨论记实、观察记录、访谈记录、调查报告等等,都同属于记录型作文。作文内容是外显的,是

有形的,学生只要稍加整理,就能成文。不用苦思冥想,也不用局限于课堂,以它灵活、记实的特点

受到学生的喜欢。另外把自己取得的材料公诸大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与别人交流的冲动,写起来也

不费力气。这种作文,分散了学生用在习作上的注意力,又把材料掌握的难度进行了分解,有效地减

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不仅有情有趣,也轻松愉快。

(3)想象习作

a、接龙作文,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接龙。而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情境,给学生一个想像的开

头,让他们从这个起点上开始习作。

b、多词串短文,给学生提供几个词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编写故事。

c、看图写作文,给学生提供单图或多图,要求看图理解,自圆其说。

这些形式的作文,在内容上可以提供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可能有的人物或一个特定的悬念,至于事物本身靠学生的想像来填补。如此想象的空间最大,局限最少,最大限度地引起了学生们的表达兴趣,想像欲望,他们很乐意接着写下去,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4)话题作文

a、提供有争议的话题

这类话题,可以是对课文的不用理解,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两难的情况,如此没有现成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让他们有话可说,写出个性。

b、提供有趣味的题目

好的题目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虽然学生作文不同程度地要受到题目的束缚,但一个有趣的题目,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表达愿望。

3、手段上:

(1)、采取多媒体辅助写作。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现代媒体,以活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旋律等参与作文教学,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对于中年级,我们可以采用声像引路—例文分析—指导观察—试写评改的步骤进行教学,对于高年级,我们可以采用例文引路──总结写法──观察构思──试写评改的步骤进行教学。

(2)、社会生活实践

结合学校和学生处于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农村的山青水秀,感受天然的植物园、动物园,认识事物,寻找写作素材。引导观察事物之时,为使学生摆脱被动状态,变“老师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以形成观察的能力。许多同学对作文感到头疼,但是一提起这些玩意儿,却十分起劲,教师要加以指导,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评价上

(1)、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愿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样的。

a、邀人听读,征求修改意见。习作完成后,老师可适当安排时间由学生邀请自己信任的同学来听读、征求修改意见,还可拿回家中大声朗读给家长听,让家长出谋划策,提出看法。

b、相互换读,协商修改。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结合,相互换读文章,相互借鉴、相互吸取、相互营养,发现问题相互研究,相互评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享以语言文字砌就而成的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

c、个别交谈,当面修改。教师当面辅导学生修改作文,听取他的修改意见,作适当点拨。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作文的重视。然后在学生

下页余下全文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