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点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1:39:41 高中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点评)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点评)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点评)
》》》更多相关

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

湖北省 考生

    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上显现着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漂荡,不减半点高雅,这是理性的美。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情感如佳期如迷梦,如朦胧的目光一样虚幻地笼罩在你的思绪中,虽然美,但是纵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双眼也难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驰骋鸟瞰。而理性,则是明艳的阳光,它慷慨地洒向宇宙空间,哪怕是枝叶繁生的丛林,哪怕是污浊游荡的大海,哪怕是遥远的孤独的星球,都可以让你一睹宇宙的本色。阳光下的美是真实的。

  或许诸官还为纠缠人心的家务事颦眉捋须,或许慈父正为过去疼爱的儿子而首鼠两端,或许朋友正为是否告发他那狗彘不食的朋友而思绪万千,情感如霜染了你的发,如皱纹老了你的脸,如苦药苦了你的舌,无情总被多情扰。如果放松你的大脑,有原则有理性地抹去结在你窗前的细细蛛丝,擦去玻璃上的点点尘埃,你会看到一个明艳的世界,那里山重水复处有柳暗花明,是理性给了你翅膀,让你高飞,让你望远。理性总是潇洒而优雅地从你身边走过,他不像情感一扑一朔地踢你一脚,然后再给一个稚气的鬼脸。理性是智慧的表现,只有智慧才称得上是最美的东西。

  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和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能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惊不变,原则、熟练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

  也听一些短视的人说,这世界太冷,需要温度,需要感情。殊不知无聊地躁动是太感性,太缺乏理智。理智不等于冷,正如感情不等于温暖一样。理智是美的东西,一切美都是有温度的,理智的人也有感情,理智的思考也有局限和麻烦,只是有些理智只是所谓的理智,没有到达高的境界也就不会领悟到高层次的美。

  窗外阳光明艳鸟语花香,在理性的眼睛里一切都是美的,这双眼睛也因理性而显得与众不同:是脱俗的美,是成熟的美,是理智的美。

  (推荐老师:王才焕黄明周禾)

  点评:整篇文章对理性美进行颂赞,属于典型的散文体。文章用多种比喻来比拟感情和理性,例如把感情比喻成水、月光,将理性比喻成冰、阳光,形象生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功底相当扎实。

  文章从第三自然段开始涉及到具体事例,点出理性美的实质:理性是智慧的表现,只有智慧才称得上是最美的东西。随后,作者又把史泰龙的脸当作理性的象征,道出理性美的内涵:能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惊不变,原则、熟练运用自己的能力。最后,作者表明理智不等于冷,理智的人也有感情,没有到达高的境界也就不会领悟到高层次的美。这使得文章有思辨性,作者的智慧得到彰显,正好和这个有思辨性的话题相吻合。

  (武汉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二中语文教师李金焕场外点评)





我的更多文章: (2015-02-10 20:11:31)(2015-02-10 14:29:17)(2015-02-10 14:23:21)(2015-02-10 14:16:07)(2015-02-10 14:11:00)(2015-02-10 14:03:25)(2015-02-10 13:33:58)(2015-02-10 13:25:42)(2015-02-10 13:17:09)(2015-02-10 13:11:17)

篇一:高考作文:名师点评2008年高考高分满分作文(湖南卷)(ks5u高考资源网)[1]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名师点评2008年高考高分满分作文

(湖南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的迷惑与求解

平均分38.69,得分率64.5%。

今年作文题的命题方式考生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去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也是从一联古诗出发,“借题发挥”,提供几种阐释,让考生循着命题人提供的路径立意作文;用一个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可以有自己对诗句的独特理解。不同的主要是,湖南卷选择的诗句在意义上是偏重于后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命题人对诗句的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这句诗的理性意义。所以尽管材料反复提到“意境与哲理”,试图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要求相协调,尽量照顾考生在文体写作方面的不平衡性,但由于材料的限制,“意境”的幽径殊难寻觅,大部分考生只能选择“哲理”一条路。但这条路,对于刚刚成年(从哲思上说,多数同学仍处于幼年)的中学生来说,却是不容易走通的。

毋须实证科学的同行拿出证据,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国的中学生与欧美的中学生相比,是属于右脑发达而左脑迟滞类型的,我们的学生很难脱离情境从事纯粹的演绎推理。如果材料没有具体的背景,而这种背景又不足以激发出他(她)的经验和想像的话,他(她)就会产生思维的迟滞、断裂、空洞化,从而导致失语和胡言乱语。今年作文的阅卷教师都应该深切感受到了这种语言的痛苦。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材料中有一句“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这句话可以让考生想到那个近乎俗谚的美学命题“距离产生美”(“或美在距离”)。但由于多数考生是在日常语境中体会这句话而从未在理论上对它有过系统思辨,所以他们只能在“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的意义上来理解“距离”和“美”,把距离理解为客观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而不知道这一美学的命题中的“距离”的实质是一种主观的审美态度(康德意义上的“非功利的快感”“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等);他们更不知道这种保持“距离”的审美态度在当代社会与文化条件下已经不合适宜,只是模糊地感到这一命题与自身的经验现实有些偏差(所以有些同学写的是“美在距离吗”;有的同学主张对自然要“出乎其外”,对人“入乎其内”,等等)。美学命题(“哲理”)与经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考生无法在道理上圆通,只能找一些同义反复的现象来印证这一命题(而它本来是需要质疑的)。

至于“跳出事物以把握事物”“距离与认识”等等符合题意的认识方面的命意,考生要辩证的阐明其中的含义,就更加不易了。

至于本次考试中出现的大量的“偏离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的文章的现象,一方面与材料的表述不够严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考生缺乏审题训练有关。如果是训练有素的话,至少不会出现“意境与哲理”“观察与体会”或者以材料之外的其他诗句来立意的情况。

本次作文题继“谈义气”之后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训练学生的左半脑,需要训练他们对于未知、未验的事物或观念的探究思索的能力;这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向中学提出的要求,这一要求在新课标中也有体现。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我们认为此次作文题的导向是积极的。

要训练学生的左半脑,我们先要反省自己的左半脑好不好使。长年繁重的工作使我们失去了阅读的时间,我们的枕边读物也不过是舒缓心理的文学篇什;但我们需要阅读和写作,正如我们的学生一样。愿命题者多考虑一线教师和考生的难处,愿广大语文教师和中学生更加珍爱语文!

湖南高考语文评卷组李作霖

[2008年湖南高考作文析评2]

通观2008年高考作文,在一派姹紫嫣红、摇曳多姿的景象中,湖南卷的问题可谓文质兼美、匠心熔铸,颇具人文性和思辩性,给人以亲切雅致、意蕴动人之感。

首先,从命题形式看,这是一则新材料限体作文。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文题先引入唐代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提出材料。接着对诗句进行解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进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进而揭示其意境和哲理:“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觉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最后提出作文的要求:“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显然,这道题介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兼具二者立意限制性和写作开放性的特点。不过,比照06年全国卷的“乌鸦和老鹰”、07年全国卷的漫画“摔了一跤”这两则新材料作文题,湖南题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给了考生以解读的提示,而又增加了文体的限制,体现出湖南高考作文命题的探索和个性特点。

其次,从写作内容看,这是一则寓意性思辨作文。诗句出自大家比较熟悉的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首句描写初春小雨,以“润如酥”形容其细滑润泽的特点,使人联想起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二句承上,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来描摹初春小草雨后的朦胧景象,既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的景象相媲美,又与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初春时节所特有,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机。形象大于思想。作文中引述的这两句诗,在立意上,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客观而论,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尚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物以稀为贵”等等。因此,诗句蕴涵的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比,具有更多极的思考角度和多元化的立意。“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与体会”,文题中启导语的这一结句,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给了考生以选择性、拓展性的提示。变换角度看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再次,从命题思路看,这是一则传承中的创新之题。自04年自主命题以来,湖南卷的作文题贯穿着一条以人为核心的“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发展轨迹。从04年、05年的话题作文“家庭教育”“跑的体验”,到06年、07年的命题作文“谈意气”“诗意地生活”,再到今年的新材料作文,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而且在内容上,分别从人的成长、人的精神,拓展到人的认知层面,显示出湖南题对人的本体性的观照,以及浓郁的人文气息和风格特点。从文题的设置、结构看,先是引入情景,接着诠释解析、启导提示,进而提出写作要求:立意豁然,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种设题方式,跟05年的话题作文“跑的体验”相似,但在立意和文体上给出了更多的限制。不过,跟传统的材料作文如90年的“玫瑰花与刺”,以及06、07年的全国卷等新材料作文相比,湖南卷作文中启导语对文意的提示,则体现出设题者对文题的思索,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传达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当然,如同07年的“诗意地生活”一样,语料或命意不够新颖,亦是其明显不足之处。

2008湖南高考作文标杆文

拨开迷雾用心体会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而六下的眼泪;水中望月,你看不到明月之下的灰尘。

——题记

世界上完美无暇的事物是几近不存在的,但若想探究事物的真相,则需要我们躬身以求;如司马迁一般,一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人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让躬行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然而,有时跳出事物,却能看到更美。

体味生活之惬意,需要我们跳出生活,寻找生活之外的诗意,如水般橙澈的林妹妹,终日幽居在萧湘馆,在那行清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首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首清巧奇菊的诗句。而终日只懂得猜拳行酒令的薛蟠,却只能哼出:一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

跳出喧嚣的都市,远离钢筋水泥,在王维所创设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林,体味恬淡之美。如那茶生于幽谷阴坡之上,浸润和风细雨的轻柔;吸取月华星辉的清幽,氤氲着山气之中若有若无的山岚野气,骨子里都透着股恬淡。而后细采嫩叶,细细手工研制。等到夜深人静,新月如钩,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就低缓。也不急,等到水气渐散,再去细细品位舌间上的难股恬淡。

体味伟人的伟大,需要我们跳出纤暇。一个女人,她披上龙袍,登上宝座,威仪震慑四海。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是流芳百世的名主还是遗臭万年的贵妃。一座无字碑,功过后人评定,如那花香,风吹万里也有淡出的一天,融融月,淡淡风。她治理的国家兴盛是世人所能看到的,同为女性,我更偏爱于她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明君。

凡是只要有心,定能体味到它朦胧之外的美。

蜡烛有心,于是它能垂泪,给人间注入粼粼波光;杨柳有心,于是它能低首沉思,给困乏的大地带来清醒的嫩绿;白花有心,于是它能在阳光里飘出青春深处的芳馨;我们有心,于是我们能拨开迷雾,看到最唯美,最动人的事物。

风定带落花香,请带这一颗真心去探寻,体味万物所留给我们的遐想,所留给我们的哲理。

『评点』

文章重在论述“跳出来”,与作文题目所提示的“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相符,但题旨阐述不清,多有游离,判为符合题意。题为“拨开迷雾用心体会”,但行文以“跳出来”为重心,与用心体会有距离,可判为“中心基本明确”。写的内容虽然多,但有效内容极少,拿古人说事,文风不正,判为内容单薄。行文没有联系现实生活,所用材料与生活较远;判为感情基本真实。

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具体,论证过程完整,符合议论问的具体要求。行文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都有,但是逻辑性不强,判为结构完整。基本无病句,字体工整,卷面整洁,无涂改。

词汇较丰富,发展等级给三分

计分:内容16+表达19+发展等级3=38

标杆作文一

下页

篇二:让你议论文的论述更充分

让你议论文的论述更充分

——作文专题训练

同学们写议论文时常犯一个错误,误以为只要有几个典型的论据,就算写好议论文了。其实,即使有了典型的论据,如果缺少对论据的分析,也难以达到说服人的目的,无法让人们接受你的观点。

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呢?一般而言,可对论据作“为什么”的分析。在分析“为什么”时,可以从正面、反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论据的内容作评价、引申、归纳等。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按不同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从运用论据(论证材料)的角度来分有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

2.从逻辑推理(论证思路)的角度来分有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

3.从论证切入方向(论证角度)的角度来分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结合和逐层深入。

4.从运用具体技巧(论证手法)的角度来分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和引申法等等。

下面就介绍几种方法来分析论据。

一、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对论据问问“为什么”,探求它的根源,揭开它的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近墨者黑》一文中引用“孟母三迁”这一事例的一段分析:

……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便每天只会学哭呢?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本段文字就是通过分析孟子行为的原因,从人的社会属性的角度考虑,阐明了环境对人的直接影响,发挥了事例的论证作用,直接论证了“近墨者黑”的必然性。

200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一文中对斯大林这一典型论据作了这样的分析:

真正的智者却知道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斯大林是一代伟人,人虽言“虎毒不食子”,当敌人以其长子的生死要抉斯大林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人民之福。我们不知人们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的背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

不难看出,斯大林采取这样的做法,其原因就是“智者却知遭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作者采用因果倒置的分析法,挖掘出斯大林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使得论据与论点结合得紧密而又有深度。

二、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又称阐释分析法)就是通过揭示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或予以高度的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2002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在论述了王昭君、鲁迅、屈原、荆轲、文天祥等的伟大选择之后,作者这样分析:

无愧于天,无悔于心的选择,塑造的是千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所以,巾帼才能负载着神圣的使命,成全“双赢”的和平与发展的空间;巨匠才能依靠着宽广的心胸,撰写国人的觉醒与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英雄才能演绎着千年不灭的精魂,照亮自己国家的生存与整个人类道德旅途中的异常生动的方向。因此,他泽被后世的光辉从未消退过,也永不会消退。

这段文字,对上述的伟人们的选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揭示了正是他们无愧于天,无悔于心的选择,才造就了那“泽被后世的光辉”。

特别是所引用的论据来源于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或经典著作中艰深难懂的语句时,运用阐释分析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论述“环境与成才”的关系时,引用了“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这一论据,随后作阐释分析: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要他儿子学齐国方言,让一个齐国人教他,而生活环境中的许多楚国人都在干扰他。这样,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地的方言,还是办不到。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只有经过阐释分析,论据的含义才会更加明晰,读者也才能较容易地从这一寓言中认识到环境是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一道理,论据的论证力量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也可以对所引述的事例作适当的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印证。例如,在论“节俭”时,引用了“曾国藩以俭戒子,其子曾纪泽终成出色的外交家;方志敏居官不贪,一生清贫,千古留名”的事实后,接着进行分析:

是的,“俭者心常富”,节俭能培养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意志,而这正是一个人立业最重要的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说饥饿是人生的佐料,吃苦是一种资本也不无道理,而自觉和戒奢尚俭则更是促人修身养性,磨炼意志的有效途径。

这里,作者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了评价性分析,这种评价分析使作者的观点得到强化。

三、引申拓展法

当引名人名人的时候,可以在语句后面再加以一定的拓展延伸使之更明确。如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辑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

恰到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功效。此文就用了苏东坡的诗句说明“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的道理,简单的引申也使主旨呼之欲出。

【练一练】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

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四、归纳分析法

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这种分析法就是归纳分析法。

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在选用了王维、张继、李白、苏轼写月的诗句后写道:

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逸,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入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王维、张继、李白、苏轼写月的诗句是不同,作者将其归纳在“对月的认识不尽相同”上,这就将论据牢牢地扣在论点“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的关系”上,作者还由此及彼,将其扩展到“对于其他事物的认识”上,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论述的:

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的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变不惊,熟练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

作者假设“每—个人都和史泰龙一样理性”,而后设想这个世界的情形,以对理性美的内涵的揭示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练一练】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六、辩证分析法

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分析法。它是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既要分析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照顾到事物内部的矛盾,也要注意到次要矛盾,同时,还要注意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换。辩证分析法,可以是立足全文的,也可以

是局部的。如:

2003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感情让我们选择》,全文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感情对人们认知事物的影响和作用。文章选用诸葛亮和武则天两个历史人物,前者是对感情的顺从和依恋,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诸葛亮也是人臣的悲哀;后者是对感情的挑战,而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女皇,感情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然而两者同样都在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这样韵分析使得文章客观而公正,更显得有说服力。

七、求质分析法

求质分析法(也称揭示本质分析法),就是透过论据所提供的现象揭示出事物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运用此法的关键是准确地抓住蕴含在论据中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论证“弄虚作假行不通”这一观点时,先引述南郭先生的事例,然后进行分析:

“滥竽充数”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充”。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本来无可厚非,但他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而且一味装下去,靠蒙骗过日子,以致落是个逃之夭夭,贻笑大方的结局。

这里,作者抓住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的实质,并用一个“充”字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点明了所引事例的本质。求质分析法往往能一语中的,在论证上也就有一字千斤之效。

八、条件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就是在引述一个事实论据后,对其成功的条件作出分析的一种方法。例如,一篇文章在论述艺术修养与科学成就的关系时,有如下两段论述:

近年来,我常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出一个爱因斯坦?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一般说来,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除了高超的数学、物理知识外,还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其中艺术素养便是一大因素。如果爱因斯坦对艺术的美无动于衷,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怀疑他的心中是否能树立起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而没有这种标准,他就难以在科学上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音乐、绘画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像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获得成功,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作为必要条件之一,艺术素养是不可或缺

下页

篇三:对照式结构议论文写作

对照式结构议论文写作

对照式议论文结构图示(一)

例文分析

学然后知不足

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宇,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不断的学

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增多,就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从狭小的知识境界到更广阔的知识境界的升华。人们常说,“登高”便可以“远望”,远望才能够开阔视野。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境界愈高,视野就愈开阔;视野愈开阔,就愈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大海之一滴”而已,于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便愈是谦逊虚心,学习起来便愈是勤苦,所以他达到的知识境界就愈高。

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其实,这种人的知识太浅薄不过了,任何博学多才的人都不会自满自足。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这种人即便有满腹的才学,也会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梦的云雀一样,从虚幻的云雾中坠落下来,摔在现实的岩石上。不是吗?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闭关自守,结果使中国变成一个匍匐在洋人铁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不学无术,自高自大,同样是我们做学问的劲敌。

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谦自励,才能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知足,永远进取。

上文结构图示

变式结构——对照式议论文结构图示(二)

变式例文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

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

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

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

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上文结构图示

高考满分作文

理性的美

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上显现着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漂荡,不减半点高雅,这是理性的美。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但情感如佳期如迷梦,如朦胧的目光一样虚幻地笼罩在你的思绪中,虽然美,但是纵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双眼也难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驰骋鸟瞰。而理性,则是明艳的阳光,它慷慨地洒向宇宙空间,哪怕是枝叶繁生的丛林,哪怕是污浊游荡的大海,哪怕是遥远的孤独的星球,都可以让你一睹宇宙的本色。阳光下的美是真实的。

或许诸位还在为纠缠人心的家务事颦眉捋须,或许慈父正为过去疼爱的儿子而首鼠两端,或许朋友正为是否告

发他那狗彘不如的朋友而思绪万千,情感如霜染了你的发,如皱纹老了你的脸,如药苦了你的舌,多情总被无情扰。如果放松你的大脑,有原则有理性地抹去结在你窗前的细细蛛丝,擦去玻璃上的点点尘埃,你会看到一个明艳的世

界,那里山重水复处有柳暗花明,是理性给了你翅膀,让你高飞,让你望远。理性总是潇洒而优雅地从你身边走过,他不像情感一扑一朔地踢你一脚,然后再给你一个稚气的鬼脸。理性是智慧的表现,只有智慧才称得上是最美的东西。

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和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能沉着勇敢地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惊不变,熟练地驾驭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

也听一些短视的人说,这世界太冷,需要温度,需要感情。殊不知无聊的躁动是太感性,太缺乏理智

的表现。理智不等于冷,正如感情不等于温暖一样。理智是美的东西,一切美都是有温度的,理智的人也有感情,理智的思考也有局限和麻烦,只是有些理智仅仅是所谓的理智,没有到达高的境界也就不会领悟到高层次的美。

窗外阳光明艳鸟语花香,在理性的眼睛里一切都是美的,这双眼睛也因理性而显得与众不同:是脱俗的美,是成熟的美,是理智的美。

下页

篇四:作文专题之六——让你议论文的论述更充分

让你议论文的论述更充分

——作文专题训练之六2004-03-25同学们写议论文时常犯一个错误,误以为只要有几个典型的论据,就算写好议论文了。其实,即使有了典型的论据,如果缺少对论据的分析,也难以达到说服人的目的,无法让人们接受你的观点。

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呢?一般而言,可对论据作“为什么”的分析。在分析“为什么”时,可以从正面、反面加以分析,也可以对论据的内容作评价、引申、归纳等。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按不同角度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从运用论据(论证材料)的角度来分有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

2.从逻辑推理(论证思路)的角度来分有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

3.从论证切入方向(论证角度)的角度来分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结合和逐层深入。

4.从运用具体技巧(论证手法)的角度来分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和引申法等等。

下面就介绍几种方法来分析论据。

一、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对论据问问“为什么”,探求它的根源,揭开它的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2003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一文中对斯大林这一典型论据作了这样的分析:

真正的智者却知道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斯大林是一代伟人,人虽言“虎毒不食子”,当敌人以其长子的生死要抉斯大林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人民之福。我们不知人们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的背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

不难看出,斯大林采取这样的做法,其原因就是“智者却知遭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作者采用因果倒置的分析法,挖掘出斯大林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使得论据与论点结合得紧密而又有深度。

二、意义分析法

意义分析法就是通过揭示论据所蕴涵的意义,或予以高度的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2002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在论述了王昭君、鲁迅、屈原、荆轲、文天祥等的伟大选择之后,作者这样分析:

无愧于天,无悔于心的选择,塑造的是千秋万代的典雅与理智。所以,巾帼才能负载着神圣的使命,成全“双赢”的和平与发展的空间;巨匠才能依靠着宽广的心胸,撰写国人的觉醒与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英雄才能演绎着千年不灭的精魂,照亮自己国家的生存与整个人类道德旅途中的异常生动的方向。因此,他泽被后世的光辉从未消退过,也永不会消退。

这段文字,对上述的伟人们的选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揭示了正是他们无愧于天,无悔于心的选择,才造就了那“泽被后世的光辉”。

三、引申拓展法

当引名人名人的时候,可以在语句后面再加以一定的拓展延伸使之更明确。如2003年

高考优秀作文《莫让浮云遮望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复杂与多变性。而在一览无余的最高层,摆脱情感辑绊的我们,或许可以长吟:“莫让浮云遮望眼!”

恰到好处地借用名言,对文章的说理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功效。此文就用了苏东坡的诗句说明“从各个方面的理性观察,将帮助我们迈过感情的误区”的道理,简单的引申也使主旨呼之欲出。

【练一练】

常见有这种人,遇事总是自惭形秽。我认为,做人还是不要妄自菲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

小狗,比喻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大狗则比喻那些有名望的老前辈。青年人应该尊重老前辈,虚心向他们学习,但也不能妄自菲薄。正像契诃夫所说的:“小狗无需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有些青年人把老前辈历年言语作为金科玉律,哪怕是错误的言论,也不敢加以评论。这种做法只能使他们的思想凝滞,缺乏创造性活力。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尤其明显。老前辈的理论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提出异议,而真正有作为的青年人向来是自信的,他们敢向科学权威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因此,劝君不要妄自菲薄,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四、归纳分析法

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这种分析法就是归纳分析法。

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在选用了王维、张继、李白、苏轼写月的诗句后写道:

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逸,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入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同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个基点,一个发散源。

王维、张继、李白、苏轼写月的诗句是不同,作者将其归纳在“对月的认识不尽相同”上,这就将论据牢牢地扣在论点“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有很大的关系”上,作者还由此及彼,将其扩展到“对于其他事物的认识”上,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2003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理性的美》,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论述的:

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的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沉着勇敢应付人生中的变数,处变不惊,熟练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

作者假设“每—个人都和史泰龙一样理性”,而后设想这个世界的情形,以对理性美的内涵的揭示来传达自己的观点。

【练一练】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六、辩证分析法

这是议论文最常用的分析法。它是用对立统一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既要分析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照顾到事物内部的矛盾,也要注意到次要矛盾,同时,还要注意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和转换。辩证分析法,可以是立足全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如:

2003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感情让我们选择》,全文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感情对人们认知事物的影响和作用。文章选用诸葛亮和武则天两个历史人物,前者是对感情的顺从和依恋,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诸葛亮也是人臣的悲哀;后者是对感情的挑战,而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女皇,感情的影响和作用不同,然而两者同样都在历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这样韵分析使得文章客观而公正,更显得有说服力。

论据的分析方法有很多,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同一论据,也可以采用多种分析方法。采用哪一种方法进行分析,取决于怎样才能更好地让论据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比较下面对同一个例子的不同论述,评说一下各自的优缺点,并自己选取一种或几张方法加以论述。

1、这段时间声名鹤起的马加爵,他的犯罪动机就是与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这堵墙一直树立他心中,当然,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有去寻找过墙上的门,但结果是他没有,或许根本没试过去找到这道沟通的门,而是拿起了锤头,打向了自己朝夕相处的室友??

——《通过门,穿过墙》

2、就拿最近热门的一个人来说吧:马加爵原本是一个大学生,一个祖国的热血青年,再过一段时间就可投入社会参加工作,为祖国的生物事业做出贡献,但因为一个小小的误

会,而杀了另外四个大学生,而自己也成为了通缉犯??我们的祖国就这样失去了5个人才,好几个家庭从此陷入了痛苦当中。

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会发生?有人把责任推到马加爵身上。认为他心理素质差,且平时行为不良??应该说他瞬间成了“祸害”人间的千古罪人,就连对他的形容也走了样。可是一个碗敲不响两个碗叮当响。如果没有那4个死者的某些行为,如果他们当时就把事情弄清楚,而不是暗中猜疑的话,也许这件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无题》

3、前几天,国家悬赏二十万元捉拿的通缉犯马加爵被捕了。据说马加爵平日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由于与同学发生了小矛盾,便心生“杀”念,极其残忍地杀害了四名同学。让我们设想一下,假若当马加爵与同学发生摩擦之后,能好好地心平气和地与同学沟通沟通,那还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他还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吗?我们震惊,但震惊之余,我们应该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对于穿越隔膜这扇墙太重要了。

——《用沟通之门穿越隔膜之墙》

4、例如,现在家喻户晓而又使人害怕的名字“马加爵”:他是云南大学全国重点大学里一位大四的学生,只要再过一年他便会有了工作,接着也会有家庭,走完美好的人生。但他因为无法推开心中那座“墙”,只是为了一点小事,而和同学发生争执,最后竟然残酷地用铁锤把四个未来祖国的栋梁生命结束了。最终,可想而知马加爵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就这样掉进了无底的黑洞,永远地不能起来了。

——《正确对待心中的“墙”》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