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孙绍振点评2014高考作文题:逻辑粗疏如此实在令人扼腕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5 07:58:48 高中作文
孙绍振点评2014高考作文题:逻辑粗疏如此实在令人扼腕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孙绍振点评2014高考作文题:逻辑粗疏如此实在令人扼腕作文

孙绍振点评高考作文题:逻辑粗疏如此 实在令人扼腕(组图)

2014-06-08 17:30:34 来源: 台海网(厦门) 有0人参与分享到实在令人扼腕" />著名学者孙绍振。资料图实在令人扼腕" />昨日临考前,一名考生还在学习加深印象。张淇辉 摄
  台海网(微博)6月8日讯据厦门晚报报道,“命题特别提示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可能是考虑到目前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弱,不得已做出的一点妥协。”

  去年的题是顾城的一首诗,意思是: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天上飘浮;为了拒绝这种“自由”,诗人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去年的题目有值得称赞的一面。不但刺激了想象,而且在想象中揭示了矛盾。人为地球所吸引,是不自由的,飞向天空有了自由。留下的是如何生存的问题。苏轼就担忧过“高处不胜寒”的风险。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论题就可能深化:虽然人还不能直接在太空生活,但是太空提供了电子运动的空间,因此才有了可以遥控的卫星,才有了汽车的定位器,才有了互联网,才有可能探索月球、火星的航天器等等。这个题目想象的空间很大,不但是情感的,而且是理性的。

  但是很可惜,命题者对想象的伟大作用有些漠然,造成题目明显的有缺陷,那就是把诗人的结论强加给考生:为了拒绝这种“自由”,作者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为了现实,宁愿牺牲自由,这在顾城的作品中,境界是比较低俗的。当然,这样的思想不是不可作为命题的材料,但是用这样的思想去规定考生立论的题旨,就有点煞风景。考生还有什么空间自主立意,还有什么个性独特的发挥呢?前些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之表面类似,但是北京题把二者的矛盾摆在考生面前,并没有规定死说,为了脚踏实地,就要牺牲仰望天空的自由。

  我省今年的考题,应该说,比去年开放。好处是并没有像去年那样把主题包含在命题之中,而是把不同的观感直接置于考生面前,让考生自己去确立主题。题干提供的材料,显然具有对立的性质,对立面的强大,有迫使考生作正反两面的思考的功能。这继承了去年的考题激发想象的好处,但开放的空间比较大,把题旨隐含在对立的、矛盾中。这样就有利于展开全面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的考题显然有启发理性思考,具有议论文的导向性。这和近年来大多数省的命题的理性思维导向是一致的。命题特别提示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可能是考虑到目前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弱,不得已做出的一点妥协。这种妥协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有利于显示出区分度。

  明显疏漏

  “空谷”怎能联想到“悬崖”?题目有明显的逻辑疏漏

  “空谷传声,说明由于空谷,回声比较响,这些都是成语词典现成的。所有这一切,都与悬崖并无更直接的联想,此题经我省精英教师反复推敲,而逻辑粗疏如此,实在是令人扼腕。”

  今年我省的命题的理性导向是明确的,和许多省份的命题可谓异曲同工,不约而同。教育专家熊丙奇先生在新浪网上说,“把各省市的材料作文放在一起,不少给人似曾相识之感,比如广东和辽宁的高考作文,材料说的都是科技进步和人的关系,湖北、福建、山东的作文则都涉及看“风景”。这表明,在材料的提供上,出题者的思路还比较局限。”其实,熊先生此言还停留在从主题命题与到非主题命题的进展上,故拘于材料作文的视角上。近年高考作文命题,早已跨越了材料和话题之说,发展到从抒情散文到理性逻辑的导向上。熊先生所说的材料的“似曾相识”,恰恰不是缺点,而是同处于近年来与世界接轨的以理性思维为评注的历史潮流,而且并不雷同,风格各异,各有所长。

  当然,我省的命题,并非十全十美。在语言上有明显的疏漏。“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逻辑就并不严密。空谷,有两重意涵,空,意味着无人,最切近的联想是幽兰,幽,与空相近。此外,还有空谷足音,空谷传声,说明由于空谷,回声比较响,这些都是成语词典现成的。所有这一切,都与悬崖并无更直接的联想,就算是联想到“悬崖”,那也是呈圆形闭合状。此等形态,如作桥梁,则毫无意义,如建栈道,则首尾相连,全无桥梁、栈道之交通功能。此题经我省精英教师反复推敲,而逻辑粗疏如此,实在令人扼腕。

  特别提示

  引用名人名言的方法,今年难以切题

  “严格的议论文,在思维方法上,和抒情的诗化是有区别的。此时的名言,要切题,就不能凭励志性的诗化的取胜,而是要有哲理的全面性。”

  要知道要完全切题,最好是把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作分析,顺理成章的是写议论文。题目的关键是,对同样一种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要展开立论进行阐释、分析、论证,就要有一定的论据。厦门中学中有一种流行的方法,那就是引用名人名言。这当然是一种操作很强的优点。但是,要切题并不容易。为什么呢?目前一线教师推崇的名言,往往是励志性的、抒情性的,而今年的题目并不是励志的范畴。去年顾城的诗命题,在情感上是强烈的,而情感和理性是一对矛盾,情感强烈,理性就不能不薄弱。情感逻辑以片面性为特征,如:出污泥而不染,是诗化的;但是,从严格理性观之,人的品德不受环境影响绝对化了,是片面的,因为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的事实,把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全面的。

  严格的议论文,在思维方法上,和抒情的诗化是有区别的。此时的名言,要切题,就不能凭励志性的诗化的取胜,而是要有哲理的全面性。决定写议论文的考生在引用名言时,不但要有广泛的积累,而且要保持清醒。最好是引用比较具有哲理性的名言,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味着“仁者不能见智,智者不能见仁”。然后,再作稍微理性一点的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如果在理性分析上自知不足,则可以回到感性上来,举一些感性的材料。这对议论文有所准备的某些考生来说,难度不是太大。另一种则思路是诗化的,悬崖是可以转化为通途的,如果以抒情为务,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光是这样,可能没有层次、没有深度,比较单薄。如果把悬崖和栈道桥梁矛盾展开分析,悬崖变成通途,不是像诗的想象中那样简单的。桥梁栈道有没有建造的必要?经济上是不是足够的投资和效益?有没有相应的科技?是不是有失败的可能?理性思维的客观性、严密性和主观抒情是不同的。

  孙绍振点评其他省作文题

  

  北京卷

  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 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做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 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孙绍振点评:涉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分析和批判问题,意蕴比较深邃。

  上海卷 穿越沙漠和自由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孙绍振点评:纯粹思辨的题目,不如北京题复杂深刻。

  广东卷 胶片与数码时代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孙绍振点评:接触到现代化与前现代之矛盾,考核考生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的深度。

  山东卷 开窗看问题

  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到的是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自拟题目。

  孙绍振点评:题目和我省的如出一辙,但是比较粗糙。“窗下一个画框”没有来由,而“有人看到雅,有人看到俗”也空洞抽象,所指不明。

  湖北卷 山顶的风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标题自拟。

  孙绍振点评:好在议论的开放性,其不足乃是拘于日常经验,比较浅白。

篇一:2014高考作文分析

2014高考作文分析:

坚持理性思维导向,注意抒情逻辑的局限

坚持理性思维导向,注意抒情逻辑的局限

孙绍振

201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是:“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孤立地评价是很难到位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比较。首先是和本省去年的比较,其次是和其它各省比较。

和本省去年的比较,似乎有所进步。

去年的题是顾城的一首诗,意思是,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天上飘浮的自由。为了拒绝这种“自由”,诗人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这个题目值得称赞的一面。

较低俗的。当然,这样的思想不是不可作为命题的材料,但是,把这样的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肯定就规定了考生立论的题旨,就有点杀风景,把这样的观念规定为文章的主题,考生还有什么空间自主立意,还有什么个性独特的发挥呢?前些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之表面类似,但是,把二者的矛盾摆在考生面前,并没有规定为了脚踏实地就要牺牲仰望天空的自由。

我省今年的考题,应该说,比去年开放,“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好处是并没有像去年那样把主题包含在命题之中,把不同的观感直接置于考生面前,让考生自己去确立主题。题干提供的材料,显然具有对立的性质,对立面的强大,有迫使考生作正反两面的思考的功能。一方面是“悬崖”,一方面是“栈道桥梁”当然,继承了去年的考题激发想象的好处。但是,比之去年的不一样之处,乃是这种想象并没有片面地规定为只能是立足大地,而是开放的空间比较大,把题旨隐含在对立的、矛盾中。这样就有利于展开全面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的考题显然有启发理性思考,具有议论文的导向性。这和近年来,全国大多数省的命题理性思维导向是一致的。命题特别提示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记叙文。可能是考虑到目前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比较弱,不得已做出的一点妥协,这种妥协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有利于显示出区分度。

要知道要完全切题,最好是把对立的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作分析,顺理成章的是写议论文。题目的关键是,对同样一种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感。要展开立论进行阐释、分析、论证,就要有一定的论据。厦门市有一种流行的方法,那就是引用名人名言。这当然是一种操作很强的优点。但是,

较具有哲理性的名言,例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味着“仁者不能见智,智者不能见仁”。然后,再作稍微理性一点的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如果在理性的分析上自知不足,则可以回到感性上来,举一些感性的材料,对某些对议论文有所准备的考生来说,完成一篇文章,难度不是太大。当然,这只是一种思路,另一种则思路是,诗化的,悬崖是可以转化为通途的,如果以抒情为务,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但是,光是这样,可能没有层次,没有深度,比较单薄。如果把把悬崖和栈道桥梁矛盾展开分析,悬崖变成通途,不是像诗的想象中那样简单的,而是充满了矛盾的,而矛盾的转化是要有条件的:首先是,桥梁栈道有没有建造的必要;其次是,经济上是不是足够的投资和效益;再次是有没有相应的科技术,更重要的是,是不是有失败的可能等等。理性思维的客观性,严密性和抒情逻辑的主观性是不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我省的命题的理性导向是明确的,和许多省份的命题可谓异曲同工:如辽宁省的:“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出生天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山东省的题目:窗口下一个画框,通过它可以看到不同的画面,有的人看的雅,有的人看到的是俗。有的人看到的是静,有的人看到的是闹。题目和我省的如出一辙,但是比较粗糙,“窗下一个画框”是没有来由的,而有人看到的雅,有人看到俗,也空洞抽象,所指不明。

当然,我省的命题,并非十全十美。在语言上有明显的疏漏。

如,“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逻辑就并不严密,空谷,有两重意涵,空,意味着无人,最切近的联想幽兰,幽,与空相近。此外,还有空谷足音,空谷传声,说明,由于空谷,回声比较响。这些都是成语词典现成的。所有这一切,都与悬崖并无更直接的联想,就算是联想到“悬崖”,那也是呈圆形闭合状。此等形态,如作桥梁,则毫无意义,如建栈道,则首尾相

连,全无桥梁、栈道之交通功能。此题显然经我省精英教师反复推敲,逻辑粗疏如此,实在是令人扼腕。

虽然如此,我省的命题议论文导向多数省份不约而同,教育家熊丙奇先生在新浪网上说,“把各省市的材料作文放在一起,不少给人似曾相似之感,比如广东和辽宁的高考作文,材料说的都是科技进步和人的关系,湖北、福建、山东的作文则都涉及看“风景”,这表明,在材料的提供上,出题者的思路还比较局限——材料作文的要义是拓宽考生的思辨、表达空间,这同样给出题者提出要求,要有开放的出题思维。”其实,熊先生此言,还停留在从主题命题与到非主题命题的进展上,故拘于材料作文的视角上,其实近年高考作文命题,早已跨越了材料和话题之说,发展到从抒情散文到理性逻辑的导向上。熊先生所说的的材料的“似曾相识”,恰恰是缺点,而是近年来与世界接轨的以理性思维为评注的历史潮流。虽然处在共同的历史潮流中,但是并不雷同,而是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如,湖北省的“游客在山下的时候,碰到山上旅行团下来,问山上风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在众说纷纭之际,这题目好在议论的开放性,其不足乃是拘于日常经验,比较浅白。广东题: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这样的命题,就接触到现代化与前现代之矛盾,应该说,更能考核出考生的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的深度。而北京题则罗列一系列“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在新时期淡化,要求考生发表意见。这类考题涉及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和分析和批判问题,意蕴比较深邃。比之上海题的纯粹思辨的议题要复杂得多,对考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也有更大的挑战性。

2014年6月8日

篇二: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2013年高考作文点评(孙绍振)

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

——2013年高考作文题点评

孙绍振

与往年相比,今年各省高考作文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议论文的指向的占了优势。不管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是把相互矛盾的因素或明或暗地提供给考生,迫使其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论点,展开论述。上海卷可为代表: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题目不像一般命题那样通过感性的事件,而是把“重要的”和“不重要的”观念直接摆在考生面前,有点像像法国的高考题,题目很抽象,带着哲学性的意味,要求比较强的抽象能力,对一般习惯于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考生而言,这种富于思辨性的考题,挑战性很强,但如果能够抓住“自己认为重要”也就是个体的重要性,和“世界上”也就是人类的“重要性”的矛盾和转化的条件,思路就可能打开,不至于茫然失措,如果再适当引入正反两面的感性材料或者格言,阐释和分析就比较可能深入,不太可能流于肤浅。在这方面的几乎如出一辙的是安徽卷。题目为萧伯纳名言:

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

这个题目和上海卷相同之处是,并未提供感性材料,完全是抽象的议论,但是,比上海卷要复杂一点,那就是不管发生过的和没有发生的,后面都跟着一个为什么。这就要求层次更多的分析。这个题目对学生的思辨能力挑战性更强。题目出得这样抽象,难度这样大,显示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在和西欧的高考作文命题接轨。这种题目有两种做法,一是,遵从题目的提示,从抽象到抽象地演绎和分析,对一般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展开,估计能够这样做的学生凤毛麟角。二是,结合实际事例或者格言进行分析,就可能比较容易展开。对一般学生而言,最讨巧的做法,将论点感性化,举些具体的材料,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例证,要有竞争力,在引述感性事迹、格言能展开分析,文章才能不但有血有肉,而且有深

度。相对而言,北京卷的表面形式上与历年命题一样从感性材料出发,但是难度不亚于前二者:材料为两个科学家对话,爱迪生回到21世纪对手机怎么看。

题目没有直接揭示矛盾,难在矛盾要考生自己去概括出来,要把不同历史发展水平上,历史上的科学(爱迪生)发明,和21世纪很普及、很简单的手机操作对立起来加以分析。把矛盾简明地概括出来,才能进入理性思考,但是,对这样的反差既要有尊重历史观念,又要有肯定进步的观念。历史的伟人在后来进化的环境中好像是落伍了,但是,历史伟人的贡献恰恰是今日科学发达的阶梯。

从这个意义说,今年的题目较之去年是有所突破的,可喜的。从理论上看,作文比之那些五花八门的选择题或者变相选择题,更是考生语文素养最雄辩的证明,语文素养,按课程标准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包括情感和理性,也就是情感的丰富和理性的严密,这分别在抒情散文和议论文得以表现。工具性就是考生对语言的实际把握和运用能力。二者互相渗透的,可以说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初中生,可能抒情叙事更重要一些,而在高中生,理性的立论和严密的分析、阐释和论证则更重要。因为进入大学,不管文科还是理科,课程都是系统理论。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理性的抽象度上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但是,上述比较拔尖的,一般的作文题,有一种很突出的现象,表面上看来是导向议论文的题目,实际上,很不全面,基本上是诗性的抒情命题。而抒情的逻辑就是片面见长的。其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材料本身往往是比较片面的,题目往往隐约约地表现出变相的强制性主题,用于作抒情性散文,可能得心应手,但是要做出议论文来,就要对材料本身进行分析和批判。如浙江卷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的。英国作家说,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说,世界将失去海底王国,一般失去伟大的王国就是成人。

表面上这是议论的题目,但是,这种观念明显有片面性,大凡有片面性的格言式的话语,都带着抒情的片面性。如果要写成像样的议论文,就要理性分析,也就是要全面思考。如果能指出,这句话隐藏着的片面性,就可能胜人一筹:固然年龄增长与心灵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如果全面分析一下,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人的理性的成长和成熟,天真的孩子直线眼光可能自发地自私,如不肯将食物分给任何人,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任性地哭

闹,这并不是理想的人格。相反,是非理性的任性,成人要对之进行教育和规范,结果并不一定是“硬化”。如果要说失去什么王国,也并不是理性的王国,而是孩子的本能的不可持续的无序的王国。,只有理性的分析才可能避免为这种儿童足以论所误导。

这类题目发展到极端就是倒退到强制性主题命题的老路上去。如海南卷调查数据显示60%的人认识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36%的人认为一般,4%认为比较差,73%的人认为多一点理解和信任会促进同学间的关系。

结论已经有了:“多一点理解和信任会促进同学间的关系”,立论的空间在今年的题目中可能是最小的,考生只能被动迎合。与之相近的还有江苏卷

探险者与蝴蝶。一群探险者去山洞探险,进入后点燃蜡烛,发现有一群蝴蝶,于是退出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探险者们再次进入,却发现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说是要“自定主题”,但是,题目明明把“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说死了,就谈不上自主了。材料性命题本来是对强制主题命题的突破,可是这样的材料,却把主题规定得死死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可能是得其形而忘其神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题本身不但提供了现成的主题,而且其主题的片面性十分明显,不在少数的考生不可能满足对之加以机械的图解而对之加以分析,甚至批判,其结果是出现命题者出乎意料的惊喜。如辽宁卷就有这种可能: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这个题目可以说是太机械,强制性立论太明显了,不善思辨的考生可能就拿最后的一句话,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主题,显然片面而肤浅。但是也可能让考生感到有陷阱。但是,能看出问题相反的一面揭示出来,

经验与勇气: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

这是一道道德性质的命题,题义在风险与冒险之间,片面性强调勇气决定一切,一举成功,完全忘却无经验可能带更大的风险。勇气胜于经验是绝对化,可信度很差。有头脑的考生要拓展想象的空间,只有对这个命题材料进行分析,指出这样成功事例,可能是孤证,决策应该对失败的风险作充分的估计。这样立论可能深刻一些,但是,可能被一些思想僵化的阅卷教师判为“离题”。

与此有某些类似的是湖北卷:

以方圆为话题。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这个题目明显带着哲学性的,可能这类题目中水平比较高的。方与圆表面是矛盾的,但其“功用”却是各尽其妙。但是,哲学的根本是对一切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而这个题目却把“人生也如此”的结论摆在了考生面前,实际上把主题规定好了,没有反思的余地了。说得苛刻一点,这样的命题和海南的命题一样,属于强制主题命题模式。

有人问我,对于今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最满意的和最不满意的。我觉得这样的提问,很危险,一来,会迫使我走向绝对化的思路,二来,肯定会给一些我所不喜欢的省份带来伤害。我想还是把问题深入一步,对比较好的命题,分析其不足: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很值得研究的,题目是是顾城的一首诗,关键的意思是,假如地球没有引力,人就会在天上飘浮的自由。为了拒绝这种“自由”,诗人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这个题目值得称赞的一面。

而且是人格在超越现实中创造。高考是一种竞争性的写作,忽视了人的精神就谈不上上文章的竞争力。这个题目,好处不但是刺激了想象,而且在想象中揭示了矛盾。人为地球所吸引,是不自由的,飞向天空有了自由。留下的问题不难想象,马上就产生了如何生存的问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就担忧过“高处不胜寒”的风险。不仅仅是寒冷,还有空气,还有水和食物的问题,也就生存的问题。但是,不能停留于此,如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论题就可能深化下去:虽然人还不能直接在太空生活,但是太空提供了电子运动的空间,因此才有了可以遥控的卫星,才有了汽车的定位器,才有了互联网,才有可能探索月球、火星的航天器等等。这个题目想象的空间很大,不但是情感的,而且是理性的空间。但是,很可惜,命题者对象的伟大作用有些漠然,造成题目明显的有缺陷,那就是把诗人的结论告诉了考生:“为了拒绝这种‘自由’,作者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在自由与现实的矛盾中,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为现实,为了现实,宁愿牺牲自由,这在顾城的作品中,诗的境界是比较低俗的。当然,这样的思想不是不可作为命题的材料,但是,把这样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来,就肯定变成了规定了考生立论的题旨。这有点杀风景,把这样的思想,规定为文章的主题,考生还有什么空间自主立意,还有什么个性独特的发挥呢?前些年北京卷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与之表面类似,但是,并没有规定为了脚踏实地就要牺牲仰望天空的自由。

这样的命题和比较优秀的命题例如上海卷和安徽卷相比,其相形见拙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说来,高考作文走向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下页

篇三:从福建高考作文再看议论文教学实践

从福建高考作文再看议论文教学实践

莆田十中陈伟海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存在的四个问题,并从审题立意、课外阅读、思维方法、结构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议论文教学建议,以实现议论文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

[关键词]审题立意课外阅读思维方法结构模式

2013年福建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对作文的关注并未停止,尤其是对议论文教学的思考。2011年开始福建高考作文取消文体自选,明确文体要求,只能在议论文或记叙文中选择。经过三年的实践,全省的议论文教学水平和层次有了明显的提升,2013年议论文优卷和规范卷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加;但是阅卷老师对议论文的要求也在提高,对“四平八稳”的议论文给分大都不高,或者将其归到“平庸的议论文”一类。

在这里,笔者结合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和本校2014级高三同学习作情况,对目前议论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和教学建议谈些思考。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星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

文或记叙文。

一、主要问题

纵观本次同学习作,以下四类作文为数不少。

1.偏离型作文。2013年作文题固然与材料本身多义性有关,但个体审题能力缺失应是主要原因。完全抛开材料,写诚信、得与失、保护环境、拒绝平庸、自强不息、付出总有回报等,是很难让阅卷老师认可的。

2.故事型作文。常见的格式:一个观点加三个故事,或三个分论点加三个故事。论据堆积,摆而不论,没有对论据加以选择、概述和分析。《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中国人》一文属于典型的一个观点加三个故事,题目即观点,三个故事分别涉及钱学森、邰丽华、张丽莉,作为主体三个段落,撇开故事的陈旧不说,文中几乎看不到对材料的分析。

3.平面型作文。分析始终在一个平面上滑行,缺乏论证的层次。《扎根地层》一文中分析了巴尔扎克、贝多芬、毛泽东三人如何扎根地层,取得事业成功的原因,但细看,发现考生对原因的分析都停留在“执着专注”这一层面。虽然结构清晰,但论证缺乏深度。

4.交叉型作文。分论点的切割不合逻辑、交叉重复,导致主体某些段落白写。《将信念化为力量》一文中用到三个分论点:将信念化为力量,赢得人生的胜利;将信念化为力量,铸就人生的辉煌;将信念化为力量,收获人生的硕果。给阅卷老师思维不清,逻辑不严的感觉。

二、教学建议

《2014年福建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议论文体要求的陈述: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这一表述涵盖了议论文三要素的有机结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指导。

1.加强审题立意的有效指导,重在提取“重要角度”“中心角度”。

所谓的“有效指导”不仅仅满足于指导学生提取出“符合角度”,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向“重要角度”“中心角度”看齐,“重要角度”“中心角度”的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否体现出思辨色彩,是否体现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顾城的这首诗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前半节主要表达仰望星空而引发的“惊恐”:地球失去引

力,自己变成流星,无依无靠地飘行在天宇;后半节则是流露自己的选择:拒绝那种无所依凭的“自由”,变成树根,深扎地层。在整体把握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出这则材料的中心角度——“自由”与“限制”。既可以对“自由”与“限制”的辩证关系展开充分论述,亦可侧重于一个方面进行深刻论述。本次很多同学选择“脚踏实地”,这属于“符合角度”,但这与“深扎地层”这一关键词是有区别的,“让精神扎根于生活的田野”“自由中成长,自律中成熟”等角度自然略胜“我们需要‘脚踏实地’”这一角度。

2.加大课外阅读力度,重在辨析事例事理,评述时事现象。

好的议论文不会止步于举一两个人物作一些简单分析,而是将视角延伸到哲学、文艺、历史等各种领域。“善于联系历史与现实,面向社会,贴近时代,能给人启发、省悟”是高考议论文优卷的共同点。本次部分同学对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卡夫卡、丘吉尔、艾略特、希腊神话、王小波、卡尔维诺、诺基亚品牌的沦陷、苹果销量下滑等素材的分析评述,与“故事型”作文明显不同,确实能够震撼到我们的心灵。老师不能只教给学生作文技巧,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应该明确告诉学生阅读哪些经典读物,让学生在经典读物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笔者认为,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经典读物——美学:李泽厚《美的历程》,朱光潜《谈美书简》;哲学:尼采《快乐的哲学》、康德的三大批判,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黑格尔《逻辑学》;历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艺术《欧洲艺术史》;思想:卢梭《忏悔录》,梭罗《瓦尔登湖》等等。时事现象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新华文摘》《新闻周刊》等杂志媒体,显现作文的现实意义。

3.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议论文的逻辑思维主要体现在论证的层次性,论证不是一二三四罗列特征,而是层层推进,不断质疑,能够不断自我质疑的议论文是最具有挑战性,也是最能体现论证逻辑性。具体而言,现在我们要的是“追问式”议论文,而非“平面型”议论文,不断追问“为什么”“怎么样”,不断深化自己的观点,不断拓展思考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建构真正的自由》一文中,首先肯定“自由是人人渴望并极力追求的”;接着批判“假自由主义”“伪自由主义”等两种假借自由之名行专制与放纵之实的现象;紧接着分析以黑格尔为代表和以康德为代表的自由;最

后提出如何建构真正的自由。议论文的批判意识与创新思维,其一就是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否定或怀疑,不走寻常路,展现自己独特见解,其二对例子中的细节或否定或怀疑,从人云亦云中脱颖而出,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本次同学习作中立意不乏对材料所持观点的质疑,何妨让思想自由地徜徉,拒绝扎根等角度就体现了考生独立的思考。

4.掌握基本结构模式,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清晰的写作思路。

不管我们如何研究与实践议论文教学,都绕不开一个不变的真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比如层进式、对比式、“引→析→提→联→结”“立论→入据→结承→迭据→归纳”等等模式,每一种结构模式都有它灵活变化之处,通过规范指导和强化练习是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成效,进而达到由入格走向出格,层次清晰的同时不乏灵活自由的目的,而这同样也可以解决“交叉型”议论文存在的问题。

总之,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应该是“观点深刻、论据丰富、分析透彻、思维严谨”的有机结合体,也是我们在议论文有效教学实践中必须要遵循的。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孙绍振著。

2.《存在与变革:穿越时空的语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潘新和著。

3.《高中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文汇出版社2013年版,俞发亮主编。

篇四:精校WORD版--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走向

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走向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走向

——基于2014年全国各省市作文试题

庄照岗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广东东莞

523808)

2014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试题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新材料的题型,并且表现出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特点,然而,经过细致的比照、分析以及参考各位专家、学者的点评,我们发现全国18套新材料作文题目虽然题型一致、取向相似、互有侧重,但依然参差不齐、优劣互见。正如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在对2014年高考作文题的点评中所说:全国大纲卷这样的命题是励志性的,‘很阳光’意味着只能抒情。但是,其主题毫无开放性,和基础教育改革以前的封闭性如出一辙。……比这样的题目稍好一些的是四川卷……另一些省市的作文命题比四川省更胜一筹,如江苏卷…与之相比,同样是矛盾性命题,上海卷不但明快,而且没有江苏卷的可能导致考生坠入悖论的困惑……今年作文考题受到称道的还有北京卷中‘老规矩的新思考’,这道作文题从内涵到形式,比上海卷更有创新性。[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孙教授眼中,高考作文题是分高下、见短长的。那么,究竟怎样的作文题才算好题目呢?一些好的作文题目又给我们传达出怎样的信息呢?又会如何引领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下。

其实,除了广受好评的北京卷,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也受到了一致的推崇,著名作家冯骥才评价说: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目,我觉得更像一个作家出的题目,能调动人心里边一些经常有的感悟,它不完全是怀旧,是人生的各种复杂感悟:我们生活中的回忆、我们的往事,还有我们在看老照片的时候的感受。[2]著名文化学者、北师大教授于丹评价说:我觉得广东的作文题和北京的作文题其实都是有异曲同工在怀旧这一点上,在给孩子们做一种引导。……所有的背后是藏着岁月,藏着喜怒悲欢,藏着一种情结的,高考能出这样的作文很有意思,就是让今天的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便捷的影像时代背后看见一种历史。[3]就连日本华人专栏作家桥本隆则也很喜欢广东卷,他说:广东的老照片有点与日本作文题目相近,有淡淡的人文情怀在其中,很喜欢。[4]当然,除了这些广受关注的北京卷、广东卷、上海卷、江苏卷等,还有一些比较好的作文题目被忽视掉了,比如辽宁卷。就像日益没落却不失风度的东三省一样,辽宁卷作文题目低调而不平凡,神秘而不失内涵,骨子里透着强大与自尊,有着自己的追求与坚持,在高考作文改革的浪潮中踩准鼓点、冲锋在前,在贴近现实,充满思辨性,具有开放性上与许多其他省市的新材料作文一样,走在了前面。然而这些作文题目之所以受到广泛认可与接受,除了具有新材料作文普遍的属性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这才让它们棋高一着,略胜一筹。这些特点或许就是以后高考命题者需要吸取、采纳的地方,或许就是以后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走向。正像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所说的:作文试题的发展变化是高考改革的风向标,我们可以从2014年高考作文试题反映的热点、亮点看到未来作文试题的发展趋势。[5]或许透过这些优秀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管中窥豹,见微知著。

一、内容开放也要文体开放

开放性可以说是今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很多专家、学者在评价今年各省市作文试题的时候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词汇。周丽蓉、田茂香评价全国新课标乙卷:和2013年新课标乙卷的‘同学关系’相比,今年的‘给动物喂食’在内容上更开放,立意空间更大。[6]尹道恩在评价2014年天津卷时说:作文试题呈现多元化的格局,总的趋势是避免题面出现直接判断,尽量给学生相对开放的空间,鼓励考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

创造性写作,开放性成为作文命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7]李泽淳、郝继东在评价2014年辽宁卷的时候说:今年的作文试题口径宽、开放度大,但写好有一定难度。[8]王亮、王道信在评价2014年江西卷作文题时说:今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开放度高,很接地气。[9]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开放性不仅是今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成为了衡量、评价作文试题出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尺度。

然而纵观2014年各省市的作文试题,开放性更多地体现的审题立意、写作内容的角度上,比如重庆卷高考作文考生可以从换位思维和他人意识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民族文化的差异角度出发,还可以从美德和公民意识的角度阐释。再比如安徽卷,可以站在剧作家的角度,谈尊重、改动要慎重等,也可从表演艺术家的角度,谈实事求是、创新需要坚守等,还可以从整体的角度谈坚守与变通,更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谈协商、沟通、合作共赢、换位思考等。但是,在面向对象的开放性上,还缺乏深入、细致、全面的考虑,比如面对理科生,过于文艺的题目是否恰当,面对文科生,过于理性的题目是否公平,能否在二者之间取得调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写作文体的开放性上,高考作文试题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文体指向封闭。学生一边倒地选择议论文,为什么?除了学生本身心理发展已经到了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阶段的原因之外,题目本身的暗示性和内向性或许是最大的原因。很多省市的作文题目本身就充满议论性,就是想引导考生对某个问题发表看法,比如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写作要求就是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湖南卷更是明确规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有些省市的题目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文体,但潜在的要求是让考生写议论文,比如江苏卷的不朽和上海卷的自由。同时又因为写议论文比较保险,比较稳妥,不容易被错评,所以学生高考作文清一色的不伦不类的议论文,正如著名杂文家鄢烈山在批评2014年高考作文题目时所说:记叙、议论、抒情,抒情弹性比较大,记叙又怕学生先准备一大堆的素材变成套话,所以都选择议论,这种方式显得比较单调,给学生一个定向。

当然,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也在写作文体的开放性上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比如删除诗歌除外的要求等,但是,文体的开放不只体现了允许学生写诗歌,考生写了诗歌得分也不至于很低,而更应该体现在作文题目本身具有充分的容纳性和包含性,给写诗歌、记叙文、散文,甚至写小说、戏剧、演讲稿的考生以广阔的发挥空间,这样才公平、公正、客观。就连韩愈也说:闻道有先后,学术有专攻,全国考生近千万人,有些学生就是写不好议论文,但写记叙文却很有味道,作文命题要给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014年全国18套新材料作文试题,我觉得在内容的开放性与文体的开放性上处理的最好的是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很完美地融合了情感与理性,生活与科技,过去与现在,既有历史的纵向对比,也有空间的横向类比,谈情感,谈回忆,谈生活,或怀旧、或诗意、或浪漫、或怅惘的情感氛围适合抒情散文或记叙文的表达,而谈科技、谈现代、谈改变,理性而思辨的味道特别适合议论文的阐释。正如华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广东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张玉金所说:考生作文的文体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当然是应该肯定的,比起几十万人都写议论文明显是个进步。[10]同时,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的六篇优秀考场作文也充

分体现了文体的多样化,给了考生记叙、议论、抒情充分的发挥空间,既可以突出理性,以理服人,又可以强调感情,以情动人。

二、基于现实也要高于现实

2014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结合时代的特点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全国新课标甲卷的给动物喂食,全国新课标乙卷的山羊过独木桥,还是北京卷的老规矩,无论是湖南卷的最美乡镇干部,重庆卷的海滨度假,还是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都紧扣着时代脉搏,直面着现实生活,而这种指向,无疑是希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也有意考查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考查他们对社会问题是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是否有自己的独到的看法和见解。[11]可以说近年来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对现实与时代的关注将作文命题从以前话题作文那种玄而又玄虚而又虚的固化思维中解脱了出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上,放在学生的思想与语言上,而不是故弄玄虚,让学生在审题时像猜谜语一样猜出题者的意图,也就是说在理解上不设障碍,立意上有多种选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然而,从虚而又虚的命题取向中跳出来,并不意味着马上又跳入实而又实的另一种命题泥沼中。作文题目太实,就显得浅露、直白,一览无余,一泻千里,不够含蓄、委婉,缺乏耐人咀嚼的余味,缺乏想象、思考的空间,就会让很多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材料的肤浅的解读上,立意平庸,萎缩而伸展不开;题目太实,也会让材料看起来沉重,不轻盈,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考的空间也就极其狭隘,无非是就事说事,就锅造饭,使得行文干瘪、乏味,很难做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驰骋思想,也很难做到触类旁通、思接千载的文思涌动。比如今年的全国大纲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作文题的材料选自农民工老王看病的真实感人的新闻事件,可以说紧贴现实,与生活无缝对接,很好地体现了新材料作文基于现实,反映时代的要求。固然能拉近考生和材料的距离,让考生直接进入自己熟悉的情景中去,在缩短考生思考时间的同时利于考生展开联想作文。[12]但过实的题目首先在审题立意上给考生设置了障碍,设定了边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考生为了保险起见,只能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赞美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写出的文章很可能会千人同腔,万文一面。正像孙绍振所说的:命题者往往将题目作为反映现实的教条,拘守于贴近生活,甚至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这就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想象。[13]当然,讴歌时代,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这是没有错的,在作文上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现实,考查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是否有正确的认识也是没有错的,关键是这种考查和引导能否与考查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结合起来,既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化和人文精神的浸润,也注意作文的开放性与公平性,注意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批判思维的考查,正如很多文学作品虽然来源于现实也要高于现实一样,高考新材料作文的题目也要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

其实,早在2012年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就批评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不是太实,就是太虚,这种问题到2014年依然存在,除了全国大纲卷,湖南卷、安徽卷作文题也过实,

知名媒体人、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童大焕甚至批评湖南卷:本身就是乌托邦的作文材料,美好乡村是完全虚构一个不可能的东西,是一个误导。这是试卷里面最坏的一个题目,叫人家去论证这个乌托邦。[14]相比较而言,2014年辽宁卷的作文题目就很好的处理了实与虚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夜晚,祖孙二人椅窗远眺。

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

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辽宁卷的作文题目贴近现实,虽然切口很小,但内涵却很丰富,材料选取祖孙二人依窗眺望的生活化场景,虽是现实,却是经过虚化,经过艺术加工的对话场景,看似现实,却很温馨;看似生活,却是一个时代的折射;看似在谈美,实则谈论科技与现代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看似谈科技,实则又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看似各谈各的,却有矛盾和思想的交锋;看似谈文明,却提出了我们无法否认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可以说辽宁卷作文题似小而大,似实却虚,给了考生无限广阔又无限开放的写作空间,无论是文体的开放上,还是内容的开放上,无论是在思辨能力的考查上,还是思想深度的开掘上,相比其他省市的作文题目,辽宁卷都更胜一筹。所以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命制只有基于现实同时也高于现实,才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灵性,让学生插上翅膀,轻灵,自由,洒脱。[15]

三、强调思辨也要注重表达

201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新材料可谓一枝独秀,独领风骚,除了突出现实与开放的特点之外,思辨成了又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或者说前两者只是背景与铺垫,思辨才是关键,才是重点,这也在众多专家、学者的言论中得到了证实。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评价今年高考作文试题时说: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今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16]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评价北京卷时也说:这个题目出得还是不错的……当然它这个是比较偏重从思维角度考察。[17]其实早在2009年俞发亮老师就看到了理性思辨,这是一种趋势[18],2012年人大附中的肖远骑老师也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高考作文题告别抒情的文章,强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19]。孙绍振先生在点评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时候就强调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潘涌教授也认为‘后命题时代’:引领高考作文走向理性思维。不仅在作文命题时强调理性思辨,在学生写作文时要注意理性思辨似乎也成为了共识,邓彤说:缺乏分析与思辨的议论文,正如罹患软骨病的患者无论外表如何‘姣好’,在生活中也注定寸步难行

[20]。孙志煌也认为: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作文的好坏,思维的质量决定了议论文写作的质量。[21]

但是,理性思辨固然重要,但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命题与写作不能沉溺于思辨,如果说写作有两翼,思辨是一翼,那么表达就是另一翼。离开了思辨,再华丽优美的表达都不过是辞藻的堆砌,华而不实,如无根之浮萍,无源之水;离开了表达,再深刻的思想也会黯淡、逊色。近年来对逻辑理性的过分强调,可能意在纠弊,纠过去过分强调语言,强调表达之弊;在拨乱反正,拨过去作文过分强调素材,强调堆砌词章之乱象,但纠弊不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从一个泥淖跳进另一个泥淖。还是《语文月刊》主编胡家俊先生的看得全面、

深入,他说:评判作文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思想内容,

下页余下全文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