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起承转合的转一一创新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6 17:00:33 初中作文
起承转合的转一一创新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起承转合的转一一创新作文

起承转合的转一一创新

 

1、一般认为出自元•范德玑《诗格》 。范说 :“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2、  起承转合的含意

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

起承转合,是作文的一种基本结构章法。

 

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即呈示),主题最初陈述;

 承(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

 转(即发展),发展主题,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合(即结束),结束全段。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是:“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起’是开始,‘承’是承接下文,‘转’是转折,‘合’是全文的结束。”

 

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

起中有合,合中有起,即首尾呼应,而承与转兼顾起合,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3起承转合的例子。

 例如1:

邓颖超同志《致张学良九十寿辰祝贺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庆贺张先生的九十寿辰。这是起。

第二段:紧承上段,高度赞美先生的历史功绩。

第三段:话题一转,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热烈期待着“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大业”。

第四段:紧扣函电的宗旨,祝福先生长寿健康,并期待与他再度聚首。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贺信仅寥寥几百字,先对张学良的寿辰表示祝贺,进而赞颂他的历史功绩,再展望祖国的统一大业,最后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转、合、蝉联而下,行文自然、亲切、畅达。

 

例如2: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颔联写安史之乱后春城败象,颈联运用进一层转,实仍写安史之乱严重后果,尾联结以衰老,通体呼应,和谐一致。

 

例如3:

《拿来主义》

作者先从“送去主义”写起,说“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就是破题,也就是“起”。

  接着分析“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提出“拿来主义”的鲜明主张,这是“承”。

  那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呢?作者提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原则是先占有,后挑选,这是“转”。

  最后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便是“合”了。

起承转合实际上是我们思维的逻辑规律,符合这样的逻辑规律,我们写的文章便自然会做到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了。

 

例如4:《师说》

《师说》的中心意思提倡从师、提倡师道。

开头“古来学者必有师。”    (起)

接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承,展开论述,进一步说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转,把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表现揭露出来,说明君子不如一般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合,以孔子言行回到正面)

 

例如5: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起)

“秦以攻取之外……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承,问题已说清,但为了更深刻印证论点,文章没有结束,下文从反面论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转,从反面论证)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合,结合现实,重申论点)

 

4、  如何在转上创新

 

 ①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②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

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

    (2)起——正承——进转——合

    (3)起——反承——正转——合

当然,起承转合在每一篇文章中也并非一应俱全,可以无“起”(卒章显其志),也可以不“转”(“承”的部分就是全文中心),有时甚至可以不“合”。因此,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必囿于某一结构模式,而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取舍。

 

③所谓“转”分三种情况:

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

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

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必须有“转”。

可以联系社会实际;

可以哲理分析;

可以辩证思考;

可以分析关系;

可以本质分析;

可以表明写作目的;

可以原因分析------

“转”是为了“创新”,“转”是为了“递进、开拓”,“转”能使得文章有亮点、能获得高分。

 

4、漂亮的“转身”。

例文与简析:

 

生命的个性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

   虽(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

   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

   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

 

【简评】

本文暗合“起承转合”的写法。

开头从一位作家的话引起,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起”,接着对“几何图形”的选择、玫瑰园、下雨三种现象进行初议,证明观点,这是“承”。

下面“转”说开去,由上文面的议论转入“点”的议论,一是自然界的玫瑰,二是素质教育,侧重谈对韩寒的看法,比之上文,这是由面及点的推进式深“转”。再接下去用“反之”承上启下,说扼杀个性的危害,这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的反转。有了这部分,内容就深刻、丰富多了。

最后一节是合,结束全文,再次强调论点。

语言畅通,显示出有较强的功底,但也偶有语病。第3节开头“虽然”这个词错用,因为上下句不存在转折关系,应改“显然”或删去。

 

 

【点拨】

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能“起”“承”“合”,就是不能来个漂亮的“转身”的现象。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已经证实了论点了,何必再多此一举。殊不知一个漂亮的“转身”,就能使论证更加充实,理由更加充分,从而使观点更为突出。比如,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完毕,若能换个角度,站在现实生活的角度谈一谈,那么文章的内容不仅更为全面,而且也更有说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证法,若能换种方法讲讲道理,那么文章就既有事实又有道理。总之,轻松一“转身”,文章便上了一个台阶。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