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谁动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3:52:07 体裁作文
谁动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谁动了中国的人口“红利”作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是地球母亲,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春天。4月22日,当第37个“世界地球日”踏着春天的舞步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善待地球母亲,应该怎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万里春光。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是这个春天的主旋律。但是,当前在我国,无论土地资源还是矿产资源,其保护、利用和永续利用的形势,都不容我们乐观。我们不得不问一问:地球的春天,是永远的吗?尽管我们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可在一些地方,乱占乱用农地和基本农田的事,还时不时地发生;我们大大小小的城市,由钢筋混凝土铺就的“大饼”,仍在一个劲儿地向四面八方扩张,吞噬着周围的万顷粮田……尽管矿产资源供给已经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制约瓶颈,可在一些地方,以浪费和破坏资源为标志的无证小矿山,仍在不停地乱采滥挖;即使在大矿山,“吃一半扔一半”的粗放开采方式也还在继续;乱堆乱放的尾矿,不但使本来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惨遭抛弃,还可能在雨季形成泥石流,变为摧毁田地、庄稼和百姓生命财产的杀手;矿山采空区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不但使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也威胁着他们的居住安全;我们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可生产和生活用水还在被随意地挥霍着,珍贵的地下水被过量开采或者污染着;我们的能源已经十分短缺了,可雨后春笋般新建住房的粗放供暖,仍在浪费着油和煤炭资源……在土地、矿产资源供求全面紧张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国土资源利用粗放、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的现状。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我们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并存的关键时期,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广阔的世界眼光,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国家立下了几个必须达到的约束性硬指标: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预期性)。

  现在,各级政府和企业正在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努力。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就在我们身边,“电荒”、“油荒”、“煤荒”、“水荒”等等,正无时不刻在困扰着我们。珍惜资源靠你我他。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摆脱快速发展中的资源困境,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

篇一:《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

《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经两年的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就集纳了这20多位人口学者的政策建议。他们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其中涉及的改革包括调整生育政策、投资健康和教育、注重农村地区儿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人口流动、激发老龄社会的发展活力、促进性别社会平等和加强家庭发展7个方面。

该报告特别提出,近期生育政策的调整方案应该是在全国分步实施放开“二孩”。

篇二:为中国喝彩

为中国喝彩

5月14日到16日印度总理莫迪高调访问中国,习近平偕彭丽媛亲往西安迎接。可以说,莫迪受到的礼仪,是习近平当国家元首以来最高规格的待遇。

西安人用仿古的形式在西安街头欢迎印度总理,许多美女帅哥,身着唐朝服装夹道欢迎莫迪,把他整得像1400多年前唐增取经归来的场面。这一方面再度展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文明古国的交往连绵千余年,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中印两国关系在21世纪的重要性。

习近平4月20日至21日,才访问印度的“头号敌人”巴基斯坦,与巴国签署了360亿美元的投资合约。习近平把中巴关系定格为“全天候的合作伙伴关系”,使中巴关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友好合作阶段。中国迫切希望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从新疆的客什直接通过铁路和管道直接联通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彻底解决中国从马六甲海峡进口石油的安全忧患问题。

然而,从经济和世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中国不可能在与巴基斯坦建立密切关系的时候,去彻底地忽略印度的重要性。中印两国有边境问题的争端,在亚洲的区域政治方面,也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然而,中国和印度的双边关系,合作,就是共赢,对抗,就是两败俱伤。习近平清楚,莫迪更清楚。近年来,中国和印度,就是一对互相有吸引力,也有明显排斥力的“恋人”。为了吸引对方,他们都使尽浑身解数,各自与其他“异性”示好,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对方的嫉妒和神经紧张。在互相都嫉妒和神经紧张的时候,才知道彼此之间,原来还是很有互相吸引力的,有互相可爱的一面。

习近平和莫迪,都是非常睿智的政治家。他们在面对互相“暧昧”的过程中,都各自展示了彼此之间的吸引力,而当他们一起聚会时,或者彼此访问对方的时候,都不惜客气的给对方做足了面子。

那么,中印之间,习近平与莫迪之间,为什么都要像孔雀一样,展开美丽的羽毛,互相让对方嫉妒,又互相让对方客气和相爱呢?

原来,印度和中国都已经进入世界10大经济体行列。中国2014年的GDP总量是10.3万亿美元,是美国的60%,日本的两倍,排行世界

中印两国的人口总和为25.6亿人,接近世界总人口的36%,是欧洲、北美洲人口总和的三倍。不可否定,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重心,将不断地向这两个国家倾斜。

如果说20世纪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欧、美、日的话,那么,再过20年,其最厉害的竞争对手一定是印度。与此同时,印度的迅速崛起,已经把中国的发展当成其最重要的坐标系。40年前,印度的人均GDP不比中国低,现在,印度的人均GDP只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弱。所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神速发展,早在25年前就已经激发了印度崛起的意志,印度人认为,中国人能做到的,印度也能做到。

相对于中国,印度还存在许多弱势。例如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文化教育和科技,农业,制造业,等方面,印度人还远不如中国。土地所有制,国家治理能力,老百姓的积累和勤劳程度,等等,印度也不是中国的对手。

不过,最近有些学者认为,印度只需要一招,就可以击败中国。这一招,就是印度的人口年龄结构,将造就印度未来的巨大人口红利,就像中国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一样,靠的就是劳动力丰富,老年人口比例低,社会负担轻的优势。

可是,经过40年的人口生育计划,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0-14岁的人口比例只有16%,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已经超过10.5%。印度人口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0-14岁人口比例为28%,65岁以上人口占比只有5.8%。

也就是说,印度人口12亿人,比中国少1.6亿,可是,印度的劳动力人口很快就会超过中国。同时,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是中国的3倍,再过15年,相对于中国,印度将有明显的人口和劳动力优势。中国可能要面对严重的未富先老的现象,在人均GDP收入还没有到达1.5万美元之前,就失去了经济继续增长的强劲力量,因为每个劳动力所要抚养的人口,特别是年老体弱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2014年,印度GDP增长速度与中国持平,2015年极有可能超过中国。之后,如果印度由于人口优势而长期超过中国的人均GDP增长速度,那么,印度追赶中国是有可能的。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印度想超越中国的难度还非常大。

首先,印度的GDP总量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就算印度的增长速度快于中国,也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达到中国今天的水平。

其次,印度的存款率远没有中国高,加上人口增长速度比中国快,人均投资

率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无法超越中国。而人均投资少,是印度长期增长最大的阻力。

篇三:变异的中国人成长链:一心成才无法成人新周刊一如既往的犀利

一个中国人的成长链,从出生到求学、从升学到毕业、从成家到立业的过程,发生了变异。

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立业的焦虑笼罩每一个人。

中国人比任何时代都更看重孩子和教育。54.7%的父母要求孩子读到博士,83.6%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家长奔波在择校、陪读、交费的泥潭里,学生苦熬在应试、才艺、择业的负担下。幼教大热、就业大冷。教育开端,望子成龙不计天价恐落人后;教育终端,竞争激烈学难致用乏人问津——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与教育严重错位。

现行的教育模式一心想让孩子们成“才”,却不在乎他们是否成“人”。

中国父母们,在无法成人的儿女面前,既是主谋又是从犯,既是教育模式的设计者又是教育模式的就范者,既是教育产业和商业的买单人又是投诉人,既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受害者,既是暴君又是奴隶。

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令父母苦不堪言、孩子无法成人——这不是爱,而是整个社会的黑色幽默。

如今我们怎样做家长?重修中国人教育大纲

中国人成长三个阶段:求学、成家、立业。求学越来越早、成家越来越晚、毕业找不到工作。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中国人的成长链亦面临教育和社会的双风险。

这一年里,中国年轻人脸上写着的茫然,比任何一个年份都多。

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超600万,预计比去年增加70万,比前年增加130万。

中国人的成长链遭遇到最难堪的一环:毕业即失业。可他们曾经这样被加工:幼儿园、九年义务教育、高考、大学教育。19年的中国式教育目的只有一个:成人、成材、进入社会、有份好工作、有个好前途。

教育没有社会变化快,是社会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幼教大热、大学生找工作大冷;输入端恐落人后,输出端乏人问津;理想远大,现实无情;播下龙种,收获跳蚤——中国社会和经济运行的结构调整,与教育严重错位。

学历、学位、双学位、海归学位、海外留学背景,所学越多,所用越无;私立学校、贵族学校、国际学校、双语学校,花费愈巨,产出愈低。“成长的烦恼”及至最后一刻幡然醒悟,“读书无用”又有新的论调和说法。

中国学生、中国家长迎来了自己的成长焦虑症。

中国人成长的三段论

中国人成长三阶段:求学、成家、立业。

其中求学和成家在往两头发展:求学越来越早(幼教),成家越来越迟(晚婚),立业却力不从心——房奴、车奴、卡奴、穷忙,每一样,都埋伏着陷阱。社会复杂、商业险恶、成长唯艰,于是,家长加倍投入,希望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专业、赢在才艺,可最后都不免要倒在失业的枪口下。

社会和教育之间供需的巨大剥离,使得付出必须越来越多,而收获可能越来越少。家长对教育几乎不叫投入成本,而是不惜血本,但在某一刻,血本无归,啃老族、宅居族的出现,使得家长明白教育投资有风险、“入校”需谨慎。

中国教育的产业化和体制改革从包分配到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经历了30年。如果把中国的教育比作一条产品线:高中和高等教育是精英化教学、大众化就业,收益最大、风险最小;九年义务教育减免了学费,越来越普及,惠及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择校在城里变成一个红火的收费项目;少年宫、才艺班等课外教育则是家长的另一套因材施教的成长体系,其热度不减反升;早期教育业已市场化,各路品牌纷纷涉水抢滩。

有一次导演张元说,他最反对电视上针对孩童的广告,因为那完全是不对等的诱导。儿童缠着家长购买商品。事实上在教育领域中,有着针对孩子的“二次销售”:首先是把教育理念灌输给父母,父母再把孩子圈进来。

李阳15年的疯狂英语运动并没有使中国人的英语变得流利起来,反而是新东方等应试教育的项目变成了一个产业。在听闻中学生卖听课笔记居然也演化成创业项目后,一位大学老师在博客上表达了他的愤怒:“我们一直觉得应试教育有问题,也老是嚷嚷要改革,可是改来改去,竟然改出了这个结果:应试教育的受害者们摇身一变,成为了利用应试教育来牟取利益并与这个反人性的教育体制沆瀣一气甚至为虎作伥的害人虫!”

那些中等收入以上的家庭,则另辟蹊径选择私立小学、私立中学、国外留学。他们不认同中国教育,也不想让孩子整天做不完作业,所以就用高花费铺就另外一条道路。

但是,他们骨子里仍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考名校、进入精英阶层,在英语中,专门有一个名词“中国妈妈”,用来指留学陪读的中国妈妈,她们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

台湾人亦如此,每个台湾孩子平均学习了三项才艺。这显然都不是“自我选择”,而是“包办教育”。在中国,有人说子女就像父母的财产,不仅父母对其有抚养权,还有支配权和控制权。从出生开始到上学、工作、结婚生子,这其中没一件事是父母不操心的,父母几乎把一辈子都搭进了子女的世界中。

无法成人的几个变量:社会、教育、父母之责,父母首当其冲。

教育高消费的群体冲动

中国人热衷于为教育买单。

医疗花费是不得不,教育花费是心甘情愿。北京东北四环附近的一处楼盘项目,因打出“名校全程进驻”的广告,而掀起了抢购热潮。虽然此承诺未能写进购房合同,但家长仍火热咨询,其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一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日前发布,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至16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支出,则高达48万元;而估算30岁前的未婚不在读子女的总成本,为49万元。

一个广州人给儿子从小到大做了笔“预算”,如果按照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初中、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以及出国深造的成长路线,养育孩子需要100万元。其中的教育支出包括学前教育费用1.092万元、幼儿园学费10.2万元、小学教育费18.6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中学教育费用16.8万元(含3万元赞助费)、大学教育费用4万元和留学教育费用30万元,总计超过80万元。

追求“教育GDP”的盲目冲动,使得政府和教育机构形成一种合谋。教育学者杨东平说:“高教管理追求的就是那些数字和政绩。有人称之为?教育GDP?,就是规模、速度、科研成果、博士点这些指标化的东西。”

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约1020万名,比去年减少近4个百分点。有人认为,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学生因此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的说法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比去年增长4%,考生被高校录取的机会将更大,预计每100个考生中有62个会被录取。高校扩招的盘子和总量仍在增长之中。

这似乎让家长和学生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上大学不再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高考改变命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大学毕业将迎来一个险峻的时期。

“就业难和高校扩招没有因果关系,甚至就整个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而言,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位持这种论调的专家说,“大学以面向未来为使命。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和市场脱节,而是要求大学尽最大努力去揭示那些左右市场的因素和力量,为人们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或者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家长的困境

公众对于教育高成本与就业难的双重无奈现象无能为力,这一恶性循环还将继续。

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是:软教育、硬投入、争夺教育资源。现在正是9月份入学前的“活动期”,不少家长开始了他们最为忙碌的日子。一位家长因为孩子的入学年龄只差几天,

而卡在那里入不了学,她不得不为孩子进入一家实验小学发愁:“中间人已经找好关系了,学校也一直答应着,但就是没有下文。”

即便是在北京偏远的郊区,民营性质的幼儿园也四处开花,但仍赶不上入园的速度,稍微好点的幼儿园早就爆满。几千元的入园费对于家长来讲,是一笔不得不给的投入。

但中国家长的教育大纲实在规划得不怎么样,包办孩子的教育战略,到为孩子选择一个他并不喜欢的大学专业后,终于出现了分裂:许多人在毕业时放弃专业改行了。

《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哈佛女孩刘亦婷》、《100个中国孩子的成功报告》,乃至新概念作文、奥数竞赛、国际才艺表演,每一项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背后,都有中国家长的“教育成功学”在作祟。

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播下龙种,收获的却可能是跳蚤。

那些不堪忍受教育体制的人,成为教育体制的外逃者,其中不乏成绩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垠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赞赏发明家EDWINH.LAND的一篇演讲《伟大的年代》:“我认可他(年轻人)仅仅是个伟大的人,而非天才,他不可能跨越他专长的领域。他不会想到用几百年的时间缩短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不会突然说人民大众就是力量,那是天才做的事情。但是在他自己的领域内他会让事物发展并繁盛;他会因为在他自己的领域内帮助别人变得快乐。在这个领域内如果他没有取得成功,他会增加不应该被增加的东西。”

“自我实现”在中国的受教育者那里只是一个迷梦。他们只有在成人的那一刻起才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在此之前,他们被家长包办,然后又被学校包办。这对他们而言是不得不走的一段弯路。

“无法成人”的“成人礼”是一张大学毕业证书,此后,他们被抛弃到自我奋斗的历程之中。就业和谋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页,当它翻过之后,人们才会明白,中国人的教育大纲需要重修了,而不仅仅是增加国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那么简单。

2030年,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

人有远虑,才有近忧。千禧后父母们的焦虑,来自遥远将来的竞争压力。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

“我终于扛不住了!”一位朋友曾发誓决不让各类补习班、强化班剥夺儿子的童年乐趣,可最终还是缴械投降了。

新世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很像所玩的

过关游戏,进名校、特长班、奥数、钢琴、绘画、高考……没有一关能轻松度过,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世代。父母们担心学校教的东西将来不够用,于是疯狂加码。面对千禧后们的未来战争,储备多少兵器似乎都不够用。

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

姑且认可这个美好愿景。只是对某些中国人而言,伴随而来的并非风光,而是焦虑。届时,中国人口红利耗尽,中国独特的倒金字塔人口结构让当下每位父母忧心,对子女投资的回收遥遥无期。

当下父母的焦虑,是未来竞争压力的预演。目前高昂的教育成本与低落的就业状况双重困境,无疑加剧了这种焦虑,并导致恶性循环。

2030年的世界什么样?拉丁裔将成美国最多人口,届时很可能是拉丁裔总统当政。就是说与老美打交道,除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外,还须兼顾西班牙语。日本人口不再是纯正的大和民族,就像今日德国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日尔曼民族,2030年德国总统是土耳其裔的也并非不可能。印度人口将达14亿,人口结构年轻,富有创造力,“印度世纪”如日中升。

世界人口将逼近80亿,呈现一片“银发”现象,人口结构老化,社会“抚养”成本上升,人口生产力下降。人均寿命超过100岁的国家会出现。生物医药科技将推出“智能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防病未然。

汽车、微波炉甚至鞋子都能成为互联网接收终端,资讯接收实现无时无刻和无所不在。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6至11厘米。人类将遭受更多的暴风雨、飓风、龙卷风的侵袭,并频繁地遭遇严重旱灾和洪灾。

2030年的中国什么样?好预测是,中国荣升世界经济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猜想: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

2013年高考作文试题猜想:从“中国创造”到“中国智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1世纪的全球,“中国制造”(madeinChina)无处不在。

2012年,国庆前后,《经济日报》推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整版专题报道,其中一篇“述评”指出。虽然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

有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小商品是质糙价廉的代名词,这句话就成了一句商业承诺,暗示着:我们的商品质量没问题。又想起在佛罗伦萨一家卖玩偶的店里,店主在我身后对一个游客郑重其事地说:“我们店的东西绝对不是中国制造的,放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表情面对这个看起来很和善很真诚的店主。心里自然而然冒出个想法:也许我该装作是日本人?这种想法让我事后感到羞耻,可我知道跟店主多说无益。只能引起尴尬。

[运用片段]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目的就是让我们中国的产品走出去,让我们中国的经济和世界接轨。现在,我们的产品确实走出了国门,摆在了外国商店的货架上,可由于没有质量保证,得不到消费者的信任。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我们的产品也就再也走不出国门了。到那时候,我们的经济又怎么实现飞跃式发展?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勇敢地迎接挑战,是时候了。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让我们的产品因物美价廉而受到世界各国顾客的欢迎,再不会出现写有“nomadeinChina”的商店,再不会出现“我们店的东西绝对不是中国制造的,放心”这样的表白,我们的经济才会持续高速发展,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方向2

希望之火已经点燃,在不久的将来,必成燎原之势

[名师支招]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制造”是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特色产品”的同义词。后来,世界接受并习惯了“中国制造”,将它看做是“廉价商品”的同义词。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企业已经看到和感到了危机,并开始靠核心能力和知识产权,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向“智造”转变,这应该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转型的希望之所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希望之火已经点燃,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成燎原之势。

[备考素材]

以“绿色·智能”为主题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27日落下帷幕。作为本届工博会的伙伴国,中国集中展示了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各国参观者刮目相看。

“以前我们参加国际展会,总要带着卷尺、相机,看看人家的先进设备,寻找自己的差距。而现在,国外同行也拿着卷尺、相机来到我们的展台旁,比比划划,询问、拍照。”柳工集团的韦经理在日前结束的法国国际工程机械展上高兴地说。

除机械产品外,中兴通讯的智能手机、LTE(长期演进)技术,志高空调的全球首款“云空调”,山东潍柴的发动机……“中国智造”从各个领域脱颖而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其实不止在这里,在其他一些国际会展场合,饱含中国人独有智慧的高新科技产品也频频亮相。“中国智造”正逐渐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新标志。

“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让人惊讶,”来自美国的戴特称赞道,“最吸引我的是新能源汽车。”在北京国际车展上,上海汽车集团生产的“上海牌”燃料电池轿车凭借其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等优势获得了外国商家的认可。

[运用片段]

面对危机,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只有行动起来,去搏击,我们才有希望。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中兴通讯的智能手机、LTE(长期演进)技术,志高空调的全球首款“云空调”,山东潍柴的发动机等已经靠自主创新从各个领域脱颖而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也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强化科技政策落实和制定,优化全社会创新环境”放在了重要位置,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这为“中国智造”成为燎原之火起到了推动作用,

虽然要让“中国智造”新标志为全球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条希望之路、成功之路。有了信心,也就有了

拼搏的力量,“中国智造”就一定能够全面替代“中国制造”,让世界为之瞩目。

方向3

抓住机遇,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

[名师支招]

未来十年中国正处于人口红利的黄金期,意思是这十年中国由于具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即使生产的大都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没有核心技术、质量一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完全靠价格低廉制胜,中国经济也还会一如既往高速发展。但是,过了这十年呢?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不复存在,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还能够靠什么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这么说来,我们不仅应该,而且是必须抓住这十年黄金期,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

[备考素材]

人口学家预测表明,中国今后十五年处于收取“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使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截至2005年1月6日,中国总人口达13亿。据2000年

集团有近万名硕士博士组成的研发队伍,每年拿出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中,为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广西玉柴重工有限公司2012年2月携手IBM,打造全新“产供销”一体化平台;中望软件与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正式签订了“信息化战略合作”协议,在信息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与探索;沈阳机床将占据市场绝对优势的普通机床产品运用OEH(代工生产)方式转移,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中国企业正根据自己的特点增加自有品牌的智慧含量。

旧金山-奥克兰海湾大桥东段为“中国智造”

旧金山一奥克兰海湾大桥,被外媒称为“‘中国智造’首次进军世界大型钢结构市场”。

72亿美元的投资,让美国旧金山一奥克兰海湾大桥改造重建工程成为加州史上最昂贵的工程之。重建后的新大桥将成为美国又一新地标。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座新大桥的东段为“中国智造”。

加利福尼亚州交通局项目经理汤尼·安济亚诺评价说:“他们为我们建了一座非常了不起的桥。”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在2010年2月,项目总包方按新标准对产品进行了检验,“1毫米、2毫米一个点地进行复探”,结果远远高于美国焊接协会的桥梁规范,令美国人心服口服。

备考佳作

生存还是死亡?

◇包有香

2010年,我国制造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

方升起的太阳前进,从而让世界再次为它瞩目!

生存还是死亡?我们会用所走的路证明,我们不会坐以待毙,我们会因为“智造”而比现在生存得更好

[名师点评]

开头在铺垫的基础上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生存还是死亡?接着在分析的基础亮出本文观点:走创新转型之路,比现在生存得更好。

怎样走创新转型之路呢?作者用三个自然段依次谈来,每个自然段都是先亮出分论点。然后分析论证,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论证充分。

结尾部分再次回到“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上,重申我们不会坐以待毙,会因为“智造”而比现在生存得更好。如此强调。使得文章中心更鲜明更突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