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过程与结果”哲思作文辅导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20:49:56 体裁作文
“过程与结果”哲思作文辅导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过程与结果”哲思作文辅导作文

“过程与结果”哲思作文辅导

 

【导语】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必须有一个过程。过程有时是艰苦的磨炼,有时是一种享受。只要过程中尽心尽力去做,又何必刻意在乎结果呢?人生是一个过程,要把握住每一天,才能收获美好的明天。条条大道通罗马,不要将过程单一化,要尝试不同的道路,这也是一种乐趣。

西方有句谚语,甚至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那就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可见,任何成功都需要过程,而过程是一种艰难的历练,如果过程中有任何差错,会直接影响后来的结果,看起来,似乎结果更重要。但有时候,不要匆匆忙忙地向前赶,停下来欣赏一下过程的美也是可行的,有些事情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比如亲情、友情、爱情。

有的人追求花开的过程,体验花开得美好。花开也是一种结果,但如果忽略了培土、浇水、施肥的过程,花开也只是昙花一现。花开的过程是美好的,但结果是残忍的。有的人做事以结果为导向,只求花开的结果。为花开的结果用尽各种手段,不辞辛苦的培土、浇水、施肥,而且还不断忍痛修理病枝败叶,花能长久不败地一朵朵开下去。有人心中有结果,行动重过程,能统观全局又选择一条恰当的过程,取得成功。

 

【哲思】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白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着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妆于成”,苏轼有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事物的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谁违背,谁受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苦果。

 

【立意】

1、正确看待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2、结果重要,过程也重要。

3、不要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

4、人生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5、要明白自己究竟在乎什么?是过程还是结果。

6、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过程。

7、认真地对待过程就会有美好的结果。

8、漫长过程缔造伟大结果。

9、成功需要过程。

10、要培养自己在过程中预见结果的能力。

11、人生就是一个过程。

12、偏重结果会导致急功近利。

13、结果可以看到,过程往往不为人所知。

14、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

15、过程是一种苦难的历练。

16、每天进步一点点。一步岂可登天。结果好就是好。

17、把握好过程,才会有好结果。

18、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19、过程既要按照计划,又要灵活变通。

20、过程是艰辛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21、人为地缩短甚至取消过程,揠苗助长是不可取的。

 

【名言】

1、神圣的工作在每个人的日常事务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从一点一滴做起。(谢觉哉)

2、梯级不是为休息而设,它只是供人一足踏上使另一足更高而已。(赫胥黎)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4、高高低低的是人生。走到高处时,留点余地给低处;走到低处时,留点余地给高处。(任慧敏)

5、假如你把所有的错误都犯了以后,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对的。(李政道)

6、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长于毫末。(《老子》)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8、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须小折磨。(【清】李调元)

9、比赛的过程更重要。(孙继海)

 

【范文】享受过程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有一场经典对决,是在熊倪和萨乌丁之间展开的。

从比赛一开始,萨乌丁就成为全场的主角,他完成的每一个动作都标准优美,甚至无懈可击。前五轮中,熊倪一直落后于对手,甚至在第五轮过后,又落到墨西哥选手普罗塔斯之后,名列第三。最后一轮的角逐,萨乌丁因为所选动作难度系数过高而失误。钢铁般坚强的熊倪,在最后一跳中完美发挥,以81.60的高分一举超越萨乌丁和普罗塔斯,夺得了一枚对中国跳水对而言至关重要的金牌。

熊倪赢了,萨乌丁输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们应该说熊倪是英雄。可是,我看到了一篇关于这场比赛的报道,题目却是“两个英雄”。文章说,萨乌丁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表演,而熊倪凭借超强的意志和稳定的发挥赢得了这场比赛,他们都是英雄。

不错,莫以成败论英雄。体育场上的角逐并非只是为了金牌。享受比赛,享受过程,享受奥林匹克。享受过程,不错,我们看到,萨乌丁享受的是一种展示自我的过程,而熊倪则是在过程中感受到了超越的快乐。

我刚上初三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天道酬勤,只要全心付出,结局一定不会令你失望。老师的话也许过于绝对,毕竟劳而无获或多劳少获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付出后可能没有收获,但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付出。守株待兔的例子不可能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只有把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踏踏实实地走好,才具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然而,成功并不是仅有这个就足够的,还要有一点幸运的成分,比如赤壁之战中的东风。但孔明只有一个,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向天借得东风,所以结局往往是无法预料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眼睛盯住前方,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我们无法把握结果,但我们可以享受过程。”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把过多的目光投向结果,一心想要达到某个目标时,我们有时便会因为承受太多的压力而失利。所以,我想与其紧盯胜利给自己加上无谓的包袱,还不如享受过程本身。多数时候,过程决定了结果。如果你在过程中投入了全部热情和精力,难道结局还会辜负你的劳动吗?如果让我选择,我宁愿在学习这事上做一个勤勤恳恳的农民,而不是一个靠算计和投机取胜的商人。

我的愿望是:享受过程并笑到最后,不刻意追求结果却能取得最好的结果。(魏瑶)

 

【评点】

这是一篇语言流畅、内容新颖的议论文。其亮点有三:

1、立意新颖。紧扣“过程与结果”,首先从熊倪和萨乌丁的经典对决写起,进而提出“享受过程”的中心论点并随之展开论述,立意新颖而独特。

2、论述全面。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以后,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既有正面,也有反面,论述全面而透彻。

3、语言流畅。另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引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添了文章的文采。题目“享受过程”也非常简练而新颖。

篇一:宝山区一模作文

2014宝山区一模作文

作文题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题型分析言论类+组合型

文体要求议论文

1.言论类供材重在把握言说者的主观目的和言意重点。

2.组合型供材重在兼顾各项供材,通过比较异同、分析倾向、辩证阐发等策略,确定立意。

3.议论文要以说理为主,构成论证逻辑。

二、概念解读

1.关于“不完美”

从人的生理条件看,视力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猎狗,勇猛不如虎,迅捷不如豹,就生理而言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有思想。但人毕竟是人,人不能做到像神那样全知全能,还是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现实。有些考生仅仅以残疾人为例来说明人的不完美,这只是一孔之见,不能说明人的本质特点。“人所不能者,即为限制,即为残疾。”史铁生的话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残疾,洞悉人不完美的根本。

就人生而言,美丽的容颜,甜美的爱情,美满的家庭,高贵的出身,富裕的家境,显赫的地位,辉煌的成就??这一切谁能全部拥有?最要命的问题是,你能活多久?

所以,所谓的“不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必然的。

2.关于“完美”

完美的人生不在人间而在“彼岸”、“天国”,这是意念(信仰)的产物,我们无法确证这种完美的存在,而对天国的向往却反证了人间的不完美。

既然完美并不存在,那么,对完美的追求岂不荒谬?

绝对的完美虽然并不存在,但是还有相对的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比较确立起关于完美的标准,这也是题中“更加”一词给我们的提示。完美也带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完美的认识也不相同,比如童年对完美之境的憧憬与长大之后就截然不同。完美还带有不确定性,试看世上多少天造地设、郎才女貌的一对佳人,时过境迁之后劳燕分飞。

所以,人生的种种完美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三、两句话内涵分析

1.分析

的内在主观渴求,是人之为人本质精神的体现。前后的逻辑联系应是转折关系,即“虽然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但是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2.分析

收获最尽头的真理。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但正因了人人生而不完美,思想总会产生分歧。有人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人生应当时徐步慢行,享受风景、苦难与缺陷。

霍金在一次采访中说道:“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0,从那以后,一切都是额外的津贴。”上天给了他一副最不完美的身体,却也改变了霍金对一味追求完美的目标。“我的人生已不可能完美,我能做的就是享受这苦难,让一切的额外津贴过得有意义。”在失去再次行动的能力之后,史铁生表示他已了然接收,接纳并且放下,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我只能让我的余生无悔。

“无悔”,“有意义”。我们为何不能把它们当作信条?谁能给完美下定义吗?主观的完美就能造成客观的穷极之境吗?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正如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用想着终点要到达哪里,所有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完美本就是到不了的。你可以追逐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生命的终点。顾城在19岁时写下:“生命与生活无关。”

完美是世界的境界,而无悔是人生的意义。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就如同我承认我不曾拥有一切完美与不完美。

我不曾经历沧桑,因为沧桑属于生命。我活出的是生活。

大成若缺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诚然,人们生来就是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人生。然而,完美与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缺憾中体现完美,在完美中发现缺憾,大成若缺,十全九美,或许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创作之初,本是有手臂的,但创作者发现此时无论如何都不如没有手臂时更加协调。断臂的维纳斯的美世人皆知,她的完美正体现在这一缺憾之中。多少年来,无数雕刻家都曾尝试使她变得更“完美”,但无一成功,因为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完美。所以说,缺憾之中也孕育着完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意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为完美。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间有两种遗憾,一种是没有完成后的遗憾,另一种是完成后的遗憾。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倘若追寻不到便会产生追寻不到的失落;倘若寻找到了完美,又失去了不断寻求的勇气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完美。

更进一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刻意追求的“完美”又能保存多久?等到这种所谓的“完美”消失时,我们还会有勇气去寻找新的完美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在少年或是中年不断追求完美,过着近乎完美的人生,饱读诗书,名震一方,只着博取功名。但这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当考场上的失意,官场上的落魄接踵而至,多少人因此而消迷一生,唐寅、柳三变??不胜枚举。在刻意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抗缺憾与打击的勇气。

冯至说:一段美的生活,无论是为了生或是为了死,为了爱或是为了恨,都无异于这样一个抛掷,在陨落中有坚持,在停留中有克服。真正的完美绝不是我们在追求的某个事物,这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是我们不断追求这一姿态。或许我们会有寻而不得的缺憾,但却获得了过程上的完美。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缺憾或许也是一种完美。

永远未完成

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人的一生要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说,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追求的过程使我们进取、充实、行走,拓宽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完美是原因不是目的。对完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原因。不完美使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而追求作为推动力,使人们主动地向完美的境界前行。散文家蒙田曾说:“心灵没有追求便会在空乏的流域漂流。”不能因为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就得过且过,漫无目的的止步不前,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会一步步迈向死亡。只有当生活有了追求,我们的灵魂才会在向完美迈进的过程中升华。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我所见过的人生只是路过,无所谓完成。”追求便是永远未完成的。

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完美了。钱钟书先生一生只认真做好一件事,他只写了一部小说《围城》如此低产可谓不完美,但是它所触及的深刻哲思近于完美的境地。林徽因的生命有贫穷没有卑微,有困厄没有鄙促。她的悲闯(悲怆)打破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她的高尚却使人生的大美完满。从美学的角度说,留白是不完美,但人们心灵的思想会完整留白的意象。断臂的维纳斯是缺憾美而不是缺隙(缺陷),《红楼梦》的结局完美地让无数后人想象勾勒出自己的桃花源。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尽力后的不完美是美丽的遗憾而超脱于缺憾,几近于完美,如水,几近于道。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完美也是英雄主义,如何在认清人不完美的本质后仍能以有限的精力追求而不至于陷入迷失的危险之中。我想我们只有认清自我,才能不断地追求。正如林语堂先生告诉我们,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源泉。自然便是本我,超我是基于本我的。追求完美不意味着追求实用主义制造的名利,也可追求本真的静美、生命的人情美、自然的壮美。那就基于自我清明认识和对价值观方向的感悟。刻意地追求完美只是为了活着这个目的标榜个人能力,而顺应内心声音的追求完美却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使人生更充实。

追求完美也不是要一味做加法,我们可以做减法,摒弃占有提倡拥有。如张岱陶渊明摒弃财权名利束缚以退为进,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完美反倒转换为他们内心完美境地,平淡却是生活的真味,质朴却是自我的坚守。

我想化用杜拉斯在《情人》中的话以结:完美是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的英雄梦想。以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提升自我,亦如我心。

谁的完美阴了晴圆了缺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是该使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却也大可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水至清则无鱼”,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于完整和圆满,而在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无愧于心的尽力而为的态度。

年复一年的月,从新牙似的月变得稍显丰腴,从半满的月眉到了最后完全圆满的月。这就好像我们一步步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若是月从未有缺又何必追求圆,谁又能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呢?

断臂的维纳斯如今在众人眼中难道不完美吗?与她的残缺相对,世人对她不同的想象补足了她没有双臂的缺憾,甚至比她有双臂更加“完美”。由此看来完美可以像新月一般残缺。所以不用刻意追求完美。

又比如说圆明园,当年的“一伙强盗”闯进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打砸抢烧过后的它早

已不复昔日的盛景。现在更是无人知晓它原来有多绮丽了。可因为不知它的原貌,因为它的缺憾,在每个人不同的构想中圆明园有着不同的美。即便我们有技术可以复原当年的圆明园,可是哪里有每个人心中的圆明园美呢?

事物的完美其实并不在于完成和圆满,而在于我们心中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完善自身是必不可少的,但只需使自己的态度“完美”便可。一代大师马寅初,是著名的现代经济学家,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他高瞻远瞩地看见了人口急速膨胀的隐患,他孤身一人面对“右派”的高帽,也要说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他用自己无愧于心的态度,单枪匹马出来应战谩骂。最终他的理论还是得到了证实,他的坚持是对的,他尽力而为地强调自己的理念,谁能说他不完美?

完美可以像满月那样内心完满。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管是月还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都必将经历缺憾。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有了缺憾反而能知美的可贵,更不必事事圆满,完美止于内心的完满。我们追求的完美合乎价值观,无愧于心尽力而为的态度。

夜色正浓,月牙勾破了云朵偷偷探出了脸??

最美来自不完美

叔本华说:“人生而有欲望,欲望来自于欠缺,而欠缺便是痛苦。”

有所欠缺便是不完美,不完美是我们的起点,不完美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但我们又何须让起点便决定了终点?何必只看到不完美这一必然的结果?

尼采说过,人生确实是痛苦的,但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欢乐?能够承受痛苦不正是一种欢乐吗?更何况去征服痛苦呢?

不完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白纸上的墨渍是一种不完美,哪又何妨让它晕染开去,造就一幅写意山水画呢?

存在的无意义是一种不完美,但这何妨我们精彩地活过一生,在喜乐悲愁里感受真正的生命,抑或是去感受生命死而复生,永恒轮回的无限充盈呢?

最美必然脱胎于不完美。

悲剧的意义不正是从缺陷与不完美中领悟美的至高真谛,从个体的悲剧与死亡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强大与不灭吗?不也因此,悲剧往往能超越喜剧,使人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吗?

不完美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何必让不完美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纵然它决定了起点与终点,也不妨碍我们去享受一个完美的过程。

贝多芬好似并不完美,在疾病的困扰中度过了愁苦的晚年,然而,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乐谱上,创作出一曲曲震撼世界的乐章时,那何尝不是一种完美?

尼采一生很不完美,在误解、疯狂、孤独中度过了一生。然而当你走进他的著作,感受他那用人格和血肉铸就的思想时,你便会惊叹他完美的一生!我愈发能够想起,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最美”不正是在不完美,甚至是于痛苦和残缺中铸就的吗?

正如尼采所言:“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把我们,连同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化为光明与烈火。我们全然不能是别种样子!”

是啊,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在伴随我们的诸多不完美中,奋力地去寻求完美吗?

正如今天,阴雨,凄风,但我们依然爱树木摇曳的身姿,爱大自然造物的韧性与刚强,爱那云间偶尔投下一瞥的太阳,那调皮的眼光。

我爱这人生的不完美,因此我才努力从原来无意义的生命中追寻完美,因此我才觉得这不完美之中有着最美。

下页

篇二:“过程与结果”写作提示与优秀例文

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黑龙江考生

独自踯躅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

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于夜色仍明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

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顔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

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实,翻开史册,遭遇挫折便将痛

苦放大因此郁郁而终者亦比比皆是。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终饿死南山,人皆称其节义,我独见其固执顽冥,不知事国实为事民的道理,让易朝之痛夺去生命;视屈原为偶像的贾谊,屈于长沙,日日咳血,知子归啼血,终于郁闷而终。他们的事例,让人闻之不禁扼腕,若是在挫折面前,能坦然面对,以旷达的心及时调适,战胜痛苦,风流才子又何以至此!

往事越千年,你我已无法去改变,

而平凡的生活中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而表现出的坦然亦值得慰藉心灵。那扇

着扇子赶着蚊蝇的小贩与同行的调侃,那满手油污的修自行车师傅的送给顾客的问候与微笑,那清晨骑着自行车送牛奶的人口中传出的有力的哨声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温暖,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多

少的不堪重负,会遭遇多少挫折与痛苦,但是他们依然匆匆,像悬崖边的树告诉你我这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可以在挫

折与痛苦中生得如此坚强与美丽。朋友,不要让挫折蒙蔽双眼,不要让痛苦充塞心灵,“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你我共勉。

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间的流逝,淡涤旧迹,仅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着那淡淡的清白。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

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平淡,

淡得让人无从品味,也只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香的矿泉之水,给人以绝境逢生,给人以平静致远,给人以超脱外物,我想要触及你的衣襟,

却在指尖碰触了清而澈,凉而柔的泉水,原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香醇,只好在无路可走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澄澈至极,悠悠远远,望断天涯路。

我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嗥啕此类,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念往昔,繁华竞逐。你依旧逍遥游于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不过

是你的主观产物,甚至你了解了河鱼之乐,蝶舞之愉,螳螂之负,摇曳而去,

穿梭于泥潭之中,何去在乎那权势之争,谁言非要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白之月不会迷失

———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逐。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摄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

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教我如何追寻你的步伐,那美至于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高考作文主题分类

A:主题B:故事素材C:好句好段D:名人名言人生哲思

心灵的宁静

善心、善举

感性与理性

淡泊,舍得

乐观、希望

量力而行

知足常乐

微(细节决定成败、以小见大、积累的力量)戒除虚荣、生命的意义

敬畏之心

珍惜

低调

平衡

把握机会,创造机会

创新

抵御诱惑

利人与利己

思想的力量

外表与本质

变通、换个角度想问题

过程与结果

人间真情

亲情

友情,校园生活

感恩

幸福

精神品质

理想与现实

实践

勤奋

责任、担当

尊严

勇气

坚守

勤奋

团结

诚信

知错能改

奉献

平常心

谦逊

信任

道德与良知包容

节俭

社会百态公平

环保

科技改变世界社会进步发展传承、文化缺失纵容

投身社会读书

篇四:宝山区一模作文

宝山区一模作文

作文题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以上两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题型分析言论类+组合型

文体要求议论文

1.言论类供材重在把握言说者的主观目的和言意重点。

2.组合型供材重在兼顾各项供材,通过比较异同、分析倾向、辩证阐发等策略,确定立意。

3.议论文要以说理为主,构成论证逻辑。

二、概念解读

1.关于“不完美”

从人的生理条件看,视力不如老鹰,嗅觉不如猎狗,勇猛不如虎,迅捷不如豹,就生理而言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有思想。但人毕竟是人,人不能做到像神那样全知全能,还是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现实。有些考生仅仅以残疾人为例来说明人的不完美,这只是一孔之见,不能说明人的本质特点。“人所不能者,即为限制,即为残疾。”史铁生的话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残疾,洞悉人不完美的根本。

就人生而言,美丽的容颜,甜美的爱情,美满的家庭,高贵的出身,富裕的家境,显赫的地位,辉煌的成就??这一切谁能全部拥有?最要命的问题是,你能活多久?

所以,所谓的“不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绝对的,必然的。

2.关于“完美”

完美的人生不在人间而在“彼岸”、“天国”,这是意念(信仰)的产物,我们无法确证这种完美的存在,而对天国的向往却反证了人间的不完美。

既然完美并不存在,那么,对完美的追求岂不荒谬?

绝对的完美虽然并不存在,但是还有相对的完美,生活中我们常常通过比较确立起关于完美的标准,这也是题中“更加”一词给我们的提示。完美也带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完美的认识也不相同,比如童年对完美之境的憧憬与长大之后就截然不同。完美还带有不确定性,试看世上多少天造地设、郎才女貌的一对佳人,时过境迁之后劳燕分飞。

所以,人生的种种完美都是相对的、动态的,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三、两句话内涵分析

1.分析

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前半句言说者同样肯定了人生的不完美性,但在后半句强调了不能“刻意”追求完美,刻意追求对象性的完美,反会导致人生主体的不完美。显然,这后半句话意在提醒追求人生完美者行为态度的适度性,追求完美应该认清追求的本质,不能为了达到完美的目的而一意孤行。前后的关系是因果性质的,即“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所以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3.分析两句话的辩证关系:

两者都承认人生的不完美性,但两者都没有否定对人生完美的追求。

前者以人生的不完美性作为人生超越的对象,体现了相对主动的人生态度;后者以人生的不完美性作为指导人生行为的前提,体现了相对理性的人生态度。后一句话看作是对前一句话的必要补充。

人生不完美的客观性和追求完美的主观意愿,体现了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

人生不完美的必然性和追求完美的合理性,体现了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人生进程的不懈追求和人生目标的不易达成,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人生追求完美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方式的理性诉求,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四、立意空间分析

组合供材要求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立意写作,所以要求考生必须全面观照供材,得出中心观点。两则材料仅以一则为立意基础,而完全不提及另一则者,则视作偏题作文评为四类卷。两则材料仅以一则为立意基础,而提及另一则者,评为三类卷。

1.人生虽不完美但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方能成就人生的精彩,达到相对的完美。

2.人生的不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完美”,人生的残缺与舍弃,成就人生的更高价值。

3.人生的完美总是相对而言的,不完美中有完美,完美之中亦有不完美。

4.结果的完美不能奢求,过程中实现价值就是完美。

5.不可放弃追求完美,也不可刻意追求完美。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若是人人皆完美,就不应有爱恨离别,生老苦痛;更不会存在“千里孤坟”、“天涯断肠人”。正是因为人生生而有缺陷,我们才会寻找人生的意义。即我们这一生,要追逐什么?

有人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的过程,有人认为把完美奉为人生目标的人永远达不到完美。

那么我们对“完美”的态度究竟该如何摆放?是追还是不追?

追逐完美的人往往信仰着“尽善,求知到尽头”。他们朝着内心的一点,心无旁骛地奔跑,经过十年如一日的跌跌撞撞,最终会开启真理的大门。正如侯仁之用双脚丈量中国遗迹,叶笃正用严谨为中国气象学护航。他们始终追逐着心中对知识的完美,他们的最终目标,定收获最尽头的真理。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但正因了人人生而不完美,思想总会产生分歧。有人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人生应当时徐步慢行,享受风景、苦难与缺陷。

霍金在一次采访中说道:“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0,从那以后,一切都是额外的津贴。”上天给了他一副最不完美的身体,却也改变了霍金对一味追求完美的目标。“我的人生已不可能完美,我能做的就是享受这苦难,让一切的额外津贴过得有意义。”在失去再次行动的能力之后,史铁生表示他已了然接收,接纳并且放下,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我只能让我的余生无悔。

“无悔”,“有意义”。我们为何不能把它们当作信条?谁能给完美下定义吗?主观的完美就能造成客观的穷极之境吗?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正如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用想着终点要到达哪里,所有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完美本就是到不了的。你可以追逐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生命的终点。顾城在19岁时写下:“生命与生活无关。”

完美是世界的境界,而无悔是人生的意义。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就如同我承认我不曾拥有一切完美与不完美。

我不曾经历沧桑,因为沧桑属于生命。我活出的是生活。

大成若缺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诚然,人们生来就是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人生。然而,完美与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缺憾中体现完美,在完美中发现缺憾,大成若缺,十全九美,或许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创作之初,本是有手臂的,但创作者发现此时无论如何都不如没有手臂时更加协调。断臂的维纳斯的美世人皆知,她的完美正体现在这一缺憾之中。多少年来,无数雕刻家都曾尝试使她变得更“完美”,但无一成功,因为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完美。所以说,缺憾之中也孕育着完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意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为完美。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间有两种遗憾,一种是没有完成后的遗憾,另一种是完成后的遗憾。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倘若追寻不到便会产生追寻不到的失落;倘若寻找到了完美,又失去了不断寻求的勇气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完美。

更进一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刻意追求的“完美”又能保存多久?等到这种所谓的“完美”消失时,我们还会有勇气去寻找新的完美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在少年或是中年不断追求完美,过着近乎完美的人生,饱读诗书,名震一方,只着博取功名。但这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当考场上的失意,官场上的落魄接踵而至,多少人因此而消迷一生,唐寅、柳三变??不胜枚举。在刻意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抗缺憾与打击的勇气。

冯至说:一段美的生活,无论是为了生或是为了死,为了爱或是为了恨,都无异于这样一个抛掷,在陨落中有坚持,在停留中有克服。真正的完美绝不是我们在追求的某个事物,这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是我们不断追求这一姿态。或许我们会有寻而不得的缺憾,但却获得了过程上的完美。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缺憾或许也是一种完美。

永远未完成

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人的一生要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说,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追求的过程使我们进取、充实、行走,拓宽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完美是原因不是目的。对完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原因。不完美使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而追求作为推动力,使人们主动地向完美的境界前行。散文家蒙田曾说:“心灵没有追求便会在空乏的流域漂流。”不能因为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就得过且过,漫无目的的止步不前,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会一步步迈向死亡。只有当生活有了追求,我们的灵魂才会在向完美迈进的过程中升华。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我所见过的人生只是路过,无所谓完成。”追求便是永远未完成的。

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完美了。钱钟书先生一生只认真做好一件事,他只写了一部小说《围城》如此低产可谓不完美,但是它所触及的深刻哲思近于完美的境地。林徽因的生命有贫穷没有卑微,有困厄没有鄙促。她的悲闯(悲怆)打破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她的高尚却使人生的大美完满。从美学的角度说,留白是不完美,但人们心灵的思想会完整留白的意象。断臂的维纳斯是缺憾美而不是缺隙(缺陷),《红楼梦》的结局完美地让无数后人想象勾勒出自己的桃花源。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尽力后的不完美是美丽的遗憾而超脱于缺憾,几近于完美,如水,几近于道。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完美也是英雄主义,如何在认清人不完美的本质后仍能以有限的精力追求而不至于陷入迷失的危险之中。我想我们只有认清自我,才能不断地追求。正如林语堂先生告诉我们,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源泉。自然便是本我,超我是基于本我的。追求完美不意味着追求实用主义制造的名利,也可追求本真的静美、生命的人情美、自然的壮美。那就基于自我清明认识和对价值观方向的感悟。刻意地追求完美只是为了活着这个目的标榜个人能力,而顺应内心声音的追求完美却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使人生更充实。

追求完美也不是要一味做加法,我们可以做减法,摒弃占有提倡拥有。如张岱陶渊明摒弃财权名利束缚以退为进,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完美反倒转换为他们内心完美境地,平淡却是生活的真味,质朴却是自我的坚守。

我想化用杜拉斯在《情人》中的话以结:完美是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的英雄梦想。以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提升自我,亦如我心。

谁的完美阴了晴圆了缺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是该使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却也大可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水至清则无鱼”,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于完整和圆满,而在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无愧于心的尽力而为的态度。

年复一年的月,从新牙似的月变得稍显丰腴,从半满的月眉到了最后完全圆满的月。这就好像我们一步步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若是月从未有缺又何必追求圆,谁又能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呢?

断臂的维纳斯如今在众人眼中难道不完美吗?与她的残缺相对,世人对她不同的想象补足了她没有双臂的缺憾,甚至比她有双臂更加“完美”。由此看来完美可以像新月一般残缺。所以不用刻意追求完美。

又比如说圆明园,当年的“一伙强盗”闯进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打砸抢烧过后的它早已不复昔日的盛景。现在更是无人知晓它原来有多绮丽了。可因为不知它的原貌,因为它的缺憾,在每个人不同的构想中圆明园有着不同的美。即便我们有技术可以复原当年的圆明园,可是哪里有每个人心中的圆明园美呢?

事物的完美其实并不在于完成和圆满,而在于我们心中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完善自身是必不可少的,但只需使自己的态度“完美”便可。一代大师马寅初,是著名的现代经济学家,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他高瞻远瞩地看见了人口急速膨胀的隐患,他孤身一人面对“右派”的高帽,也要说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他用自己无愧于心的态度,单枪匹马出来应战谩骂。最终他的理论还是得到了证实,他的坚持是对的,他尽力而为地强调自己的理念,谁能说他不完美?

完美可以像满月那样内心完满。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管是月还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都必将经历缺憾。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有了缺憾反而能知美的可贵,更不必事事圆满,完美止于内心的完满。我们追求的完美合乎价值观,无愧于心尽力而为的态度。

夜色正浓,月牙勾破了云朵偷偷探出了脸??

最美来自不完美

叔本华说:“人生而有欲望,欲望来自于欠缺,而欠缺便是痛苦。”

有所欠缺便是不完美,不完美是我们的起点,不完美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但我们又何须让起点便决定了终点?何必只看到不完美这一必然的结果?

尼采说过,人生确实是痛苦的,但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欢乐?能够承受痛苦不正是一种欢乐吗?更何况去征服痛苦呢?

不完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白纸上的墨渍是一种不完美,哪又何妨让它晕染开去,造就一幅写意山水画呢?

存在的无意义是一种不完美,但这何妨我们精彩地活过一生,在喜乐悲愁里感受真正的生命,抑或是去感受生命死而复生,永恒轮回的无限充盈呢?

最美必然脱胎于不完美。

悲剧的意义不正是从缺陷与不完美中领悟美的至高真谛,从个体的悲剧与死亡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强大与不灭吗?不也因此,悲剧往往能超越喜剧,使人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吗?

不完美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何必让不完美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纵然它决定了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