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教育论坛:谁的孩子上北大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1 02:52:54 高中作文
教育论坛:谁的孩子上北大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教育论坛:谁的孩子上北大作文

 

谁的孩子上北大

陈斌

 

《长江商报》2015年4月6日报道:《湖北黄冈中学辉煌不再,近14年未出省状元》,文章说黄冈中学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如今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只是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而已。许多人在故作悲悯之余仍掩不住内心的兴奋,他们把所谓的“黄冈中学衰落”视为“应试教育式微”的象征。黄冈中学一位老师说:“在如今教育界,黄冈中学被当作邪恶的女巫,大家将它架上火刑架,添柴加油,一起见证这个应试符号的死亡。”

 

素质教育or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这个词仍保留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最初含义,但被舆论高举的“素质教育”其实是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而构建出来的。

 

因此,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就要知道什么是“应试教育”。舆论将“超级高考工厂”视为“应试教育”的化身。“应试教育”只注重高考学科的教学,搞题海战术,不注重学生才艺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泯灭学生的个性。在作为对立面被构建出来的“素质教育”下,学生是轻松自由、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

 

这样,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被构建成两种对立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意识形态构建。

 

那么,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无意义的词语吗?非也。在撇去夸大其词、褒贬强烈的意识层面的浮沫后,这组词语还是有所指,且指向非常明确的。

 

游戏规则的视角

 

通常在谈论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时,所指的范围一般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这就给出了一个有价值的线索:隐形的高等教育才是最具主导性的大玩家,大学是整套游戏中的核心环节。

 

在任何社会,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工作岗位总是稀缺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学历文凭,是通向这类工作的敲门砖。这并不是说有了名校文凭,竞争这类工作就易如反掌,而是说在同等条件下,名校文凭大大提高了获得这类工作的概率。

 

高度稀缺的工作岗位,传导到教育体系,决定了一流名校的入学机会也是稀缺的、竞争激烈的。影响会一直传导下去:为了提高上名牌大学的概率,你得上重点高中;为了提高上重点高中的概率,你得上重点初中;为了提高上重点初中的概率,你得上重点小学;为了上重点小学,你的父母得买学区房……教育质量好的标准,说到底就是升学率,即学生竞得更高一级优质教育的概率。竞争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展开,最重要的规则体现在大学招录环节。

 

一种规则是考试,招录看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由于分数是定量的,考生拿分数说话,谁上谁下一目了然。另一种规则是不唯分数,看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术水平、兴趣特长与社会实践等,这些都不太好量化,招录者的自主权就大了。

 

统一高考就是采用前一种规则,现行的自主招生更偏向于后一种规则。

 

大学的两大功能

 

那么,大学招录采用哪一种规则更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为什么要上大学,大学是什么。

 

上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积累人力资本。动机或高雅——亲听大师教诲,与志趣相投的同龄人一起成长,为增进人类的知识与福祉做出贡献;或世俗——进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得个好配偶。这些动机均可被“上大学是人力资本投资”所涵盖。

 

问题来了,大学所传授的知识大部分在以后的工作中用不上,那岂不是白学了?无助于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

 

如果判断成立,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就应该向职业技术教育看齐:尽可能增加传授“有用”的知识,减少传授“无用”的知识。但这样的话,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什么区别?

 

 在此,有必要回顾一下大学的功能。大学最重要的功能是科学研究。你上大学读物理,那学校在理论与实验课程方面的设置,不仅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懂物理学知识的人,而且是为了把你培养成一个物理学家。

 

如果大学四年时光没有虚掷,你掌握的不仅仅是物理学知识,还有一整套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你学到的具体知识或许在工作中用不着,但知识框架与分析能力一定会让你终身受益。

 

不过,如果你只是为了系统学习某个具体学科,具备该学科的知识框架与分析能力,那你未必非要上大学。现在名校网络公开课唾手可得,想要学什么都不在话下。

 

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物理的人,今后不会以研究物理学为职业。你上大学时学的知识不见得在工作中有多大用处,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架构也有更廉价、更便捷的途径,那为什么大家还要争相上大学呢?

 

这就引出了大学的另一项功能:对人才的遴选和培养。跨国公司为什么喜欢招募一流名校的学生,对专业反而不那么看重?因为能够进入这些大学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已充分证明了他的学习能力。虽然存在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但学历与能力依然是高度正相关的。企业鉴别人才有成本,一张名校文凭胜过千言万语。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对人才的遴选和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要达成这个目标,应如何设计招录规则?

 

方案一:统一高考,统一评分标准,只看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招录名额不再按省籍分配,招录标准也不再考虑考生的身份背景。一切以分数说话,分数高就上,分数低就下。这是一种公平规则。

 

这样的统一高考,在考试内容上应以考核学术能力为主。例如语文不能以考记忆力为主,应该以考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尤其是作文,不能把引用名人名言或多角度论述均视为有效论证,应该知道怎么鉴别正反两方面论点的证据效力,知道怎么才算有效的推理。这就要降低作文的自由度,最好只容许正反两种立论,让考生的思辨能力显露无遗。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夜晚祖孙远眺万家灯火。孙说,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祖说,可惜漫天繁星没有了,不能像祖先那样看月亮初升、天汉灿烂。2010年SAT作文:技术进步极大提升了交流和信息共享的速度,一些人对此持批判态度,宣称技术带来的即时交流令人们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周围的人。

 

这两道题很类似,但前者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写一篇作文”,后者问:“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否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前者考生作文的自由度太大,考生可以通过背范文来押题,也赋予阅卷人太大的自由评定权。后者只有两种立论方式,考生采取哪一个都可以,但要言之成理,同时要对否命题展开有理有据的驳斥,这就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素质教育”鼓吹者对“应试教育”有诸多指控,我认为,有两点是不成立的。

 

其一,说在高考指挥棒之下,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启发式教育隐而不彰。但怎么考决定怎么教,如果考试内容向考核学术能力回归,就像作文侧重于考分析推理而非堆砌辞藻,那就会鼓励启发式教育。不能把考试内容的问题归结为考试本身有问题。

 

其二,说招录只看分数,导致高分低能。如果一个人能在与同龄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至少说明他具备学习的能力。在统计学上,分数与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

 

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

 

方案二:看综合学术素质。在参加统一高考外,考生还要提供其他证明自身学术能力的材料,如:专家学者的推荐信、发表的论文、社会实践证明、个人实习简历等。如果能尽量减少作假、拼爹等因素,做到“招录标准面前人人平等”,那也是公平的。

 

有一种流行的谬误,认为统一高考限制了考生对大学的选择权,例如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实质上必须在几个同等档次的大学之间做出选择,被几所一流名校同时录取再由考生自由选择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其实这种安排与统一高考无关,这是为了让分配给各大学的招生名额不浪费,结果是限制了大学之间的竞争。

 

不管是统一高考,还是看综合素质的招考,都应该允许学校按制度独立招录,允许考生自主择校,这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这样,考生自由申请大学→每个大学可根据考生申请情况独立招生→有实力的考生可以得到N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大学的招生规模由市场决定,这会加剧大学之间的竞争,生源不好的大学甚至有关闭的可能。

 

那么,看考分与看综合素质,哪一种规则令学生的负担更重?常有人说,在“应试教育”之下,题海战术与海量考试令学生的负担很重。言下之意,如果转而搞“素质教育”,学生既轻松自由、快乐惬意,又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似乎一搞素质教育,学生与学校面临的竞争压力就消失于无形。

 

实际上,在“素质教育”之下,学生的负担更重。

 

在目前的招录体制之下,学生的目标是在统一高考中获取高分。但在综合素质考核下,学生单单拿到高分还不足以在竞争中稳操胜券,还要搞推荐信,参加社会实践,做公益慈善,发展才艺,具备一两项体育特长……问题是,这些“综合素质”也许并非出于天性喜爱,而是考试需要。

 

如果大学的两项基本功能没有变,名校文凭的附加值没有变,那么无论采取哪种招录方式,考生的压力和负担都不会小。

 

哪种规则有利于寒门学子

 

有人畅想,如果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那么勤奋的寒门学子将纷纷上一流名校,那时,将不会给北京、上海的考生留下多少机会。常见论据为,2008年北京考生的北大录取率是河南的24倍,2013年又升至31倍。这样做,也许会缩小其他地区的考生与北京考生录取率之间的差距,但要达到与北京相当,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大大超越北京了,为什么呢?

 

大城市学生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的父母有更多的收入,受过更好的教育,有更广的见识和人脉,这些均可传递或部分传递给下一代;他们的父母更有意愿有能力给下一代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课外培训拓展等。也就是说,且不论先天因素,单单模因(Meme)传递这一项,大城市学生就具备了竞争优势。

 

在北京、上海录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北京、上海的考生就把做题与测试的大量时间用到了看课外书、发展兴趣爱好及游历上。如果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这些城市的考生势必会加大练习与测试的力度,而家长往往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也愿意出钱补习。这样下来,考生的总体分数一定会提高。如果实行综合素质考核,出身寒门的学子更没法比。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自主招生申请材料包括:个人获奖证明、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材料、发表的作品等。当农村孩子还在争夺更多的教育资源时,大城市孩子在学才艺、游历、参加社会实践、做公益,这怎么比?

 

在我看来,就相对的公平而言,对寒门学子最有利的,还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篇一:高考励志6篇故事(花开不败,你凭什么上北大,奇迹为了信念牺牲一切,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等)

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林丽渊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段成就我梦想的日子,语言总是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情感的表达,高三的生活同样夹杂着很多的味道,让每一个认真走过了的人无法在回首时说出其中的情感。

每个人都有歇斯底里的本源

从初中开始,我的梦,就是复旦大学。高三了,我似乎感觉伸出双手就可以碰触到我的梦想,每天无数次被灌输高考这个概念,除了背水一战,我别无选择。我在床头的小柜子上刻了几个大字:杀进复旦!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时的我“杀气腾腾信誓旦旦”的样子。每天起床后我就默念一次。我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过着同样的生活,心如止水。旅游,疯狂网上购物,八卦,恋爱问题……都被我忍痛抛弃了,长达7年的Q龄也戛然而止。我真的不是一个能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的人,厌倦总是有的,偶尔也为自己的小成功沾沾自喜。我对梦想的疯狂在初入高三时达到了极限,所有的一切都在高考来临之际幻化成自己早已认定的那个大学之梦,梦想的动力强大得让我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从老师公布高考复习进度表开始,我就拿出全新的本子开始记录我的高三。在

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

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试卷如约而至,轮番轰炸,躲都躲不了。月考已经不算什么了,每周一大考,三天一小考,这还只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各科老师还商量着什么时候时机对头了再来和同学们用试卷“交流交流以保持战斗力”。从下学期开始我们年级的课程表全面改版,两节课连堂上那绝对是正常情况。我们每天都会交上N张密密麻麻地聚集了自己近一年复习心血的试卷,也会收获N张批了鲜红分数的试卷。分数,这个具有强烈刺激性质又很值钱的家伙,在2007年的春天,它的魄力足以让包括我在内的所有高三学生震慑不已,即爱又恨。虽然我早已“身经百战软磨硬泡”地成为了考试老手,可遇到考试我还是担心考不到好成绩,“百炼没有成钢”的郁闷笼罩着每一次将来的测试:感觉自己为数学付出了许多个白天和黑夜,却没得到期望中的红苹果。文科综合也是我刺痛我神经的一科,4分一道的选择题,十几分一道的简答题,稍微一疏忽就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分数突然没了,像错过一场华丽的邂逅,最终一无所获。可即使这样,我依旧每天嚷嚷着要考复旦,依旧每天拿着繁多的试卷仔细地做着,因为我的选择是没得选择,所以我一直学啊学……

我喜欢有周期地学习,我的学习计划性非常强。一般月考前两个星期,我就会抽出一天时间把这两个星期每天的日程都填满,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复习,每科每天的任务都会很重。月考前的那两个星期是我最累的时候,因此每一次月考后我都会犒劳自己一次,不管考得好与坏,只要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复习。我一直都奉行着“苦,是从来不会白吃的”原则。我是超级shopping迷,饰品店是我的最爱,越是考不好,我就越喜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自己拥有美丽的小心情,然后躲在小房间里用塔罗牌和自己游戏,玩到我满意为止,那是一件总是让我充满期待与惊奇的事情,这也许算是我高考无趣生活中最好的点缀。生活总得有点希望,比如你在狠命学习的时候,潜意识里要告诉自己,过了这个坎儿,会有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等着你,这时效率就会高很多,再难熬的分分秒秒也会觉得值得。

成绩下来后,面对着“状元”的身份,老师和爸妈的脑子里全是“北大北大”,一时间我自己变得不知所措,我终究放弃了我最初的梦想复旦,选择了北大,北大的魄力对于每个高三生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咨询会那天,我特意去了复旦大学的展位看了好久,然后转身默默离开……

高考后我整理了一年来用过的各种复习资料。学校印发的各科试卷拥挤着占满了半个书架,自己去书店买的套题(就是那种一套一套的类型试卷和习题集):语文83套,英语52套,数学65套,文科综合95套,除了文科综合的简答题没有全部做完,其他试卷和套题都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记录了很多的笔记及注意事项,4本数学资料书,我从头到尾看了5遍,每一本都写着日期和我的心情;英语的专项练习,阅读做了两大本,完型填空3本,语法及其他单项训练3本,历史5本课本,背了七八次,地理的地图,剪切了满满一本,被我剪成可以装在口袋里的大小……别人总觉得我一直都是那么优秀的和一帆风顺的,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生活是怎样的,虽然我一点都不觉得痛苦,但辛酸还是包裹住我的身体,包裹住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想哭的我。想起每个晚自习时看着忽明忽暗的教室外面的那个小巷,等着妈妈接我回家;想起了在数学遭遇瓶颈期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都没去学校面对着墙壁发呆六神无主的崩溃样子。我一次次告诉自己这是上帝的巧妙安排,他让我在高考前吃尽了苦头,这样我就可以在高考中顺利过关了,也一次次在彷徨和迷茫中走了过来,因为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未来都不是梦,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从来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现在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的学习方法,也许我的方法就是一叠加一叠的“题海战术”和一轮加一轮的总结(包括学习总结和自我总结)。

“一颗心,是绝对不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的。求学之路的失落与得意、清晰与迷茫,最简单的在于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努力中会有失败,会有失去勇气的时候,但我必须努力,我正在努力,我需要坚强,需要沉默,需要意志。一切都只是过程,成功与快乐才是终点。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自己一定要快乐。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的孩子。”高考后,我以此纪念我的高三。我决定在北大,在更远的未来,继续我“无趣”的生活,用

微笑做面纱,像蜗牛般成长。

花开不败

复旦2001届职烨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写,准确地说不知道用怎样的文字把这一年的心情完整地串起来,让它们如绚丽的水晶不失原味地挂在那儿,让你们分享,让你们明白。

写下这个热得要命的八月的

在高三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人都踌躇满志地跃跃欲试,每个人都魄力异常地非复旦交大不进,我在床头贴上一张“杀进复旦”的特大标语,在每天早起和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那点少得可怜的信心。所有的梦想都在高考的压力下抽象成了自己认定的那座神圣学府,当时一听到关于复旦的任何消息,就立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仿佛所有的东西都在那所学堂耀眼的光环下黯然失色。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190名的分数和复旦的巨大差距,周围的同学们似乎也意识到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可怕阵势。我们固守着心中的梦想,祥林嫂般地嚷嚷着“我要xx”,那种心理和由此制造的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是不到高三的人所不能体会的。

没有人去刻意注意那捆恬然的百合,但它和它的味道却真真实实地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我不知道用该用什么词语来准确地表达那一阶段自己的感觉,可能是“踏实”吧。我依旧在每天早起和晚睡的时候大喊一句“杀进复旦”,但却不再一遍又一遍地将“复旦”挂在口头了。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将梦想收藏在心底,用各自的方法尽最大的可能努力着,进步和荣誉这些缥缈的东西都是我们不能抓住的,只有这一天一天实实在在的日子是我们可以看到并握有的。我看得见我的同学们和我自己在这一天天质朴的日子中真实的努力,我的成绩就在这种踏实感中稳步攀升,一点一点不快也不慢地前进。这种感觉,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好。

题海战术

高三,浸在发霉的空气里缓缓地挪动。有时候在家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书都想扔到窗外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复旦”马上就会平静下来。我载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甘心情愿地埋在那间要馊掉的屋子里一遍遍地“之乎者也,abcd”。执著啊执著,我不明白我这么一个散漫惯了的人怎么会一下子变得这么正襟危坐,感天动地。

到如今,我坐在空调房里惬意地整理着高三一年的书籍,仍是佩服自己当时的毅力和勇气,几大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半米高的每张都仔仔细细做、仔仔细细订正和分析的考卷,还有一本字典一样厚的16开的数学经典习题,每道题竟都有四五种解法,被看了不下十遍以上。在那个冷得要命的冬日和气候怪异的春天里,我用皲(ju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的双手粗糙的笔迹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编织着心中那个神圣又惟一的梦想,我想这就是高三所带给我的影响与改变吧。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月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抚慰。——高晓松

老狼的歌我很喜欢,在那一段日子里,老狼让我安静,让我释然。我想如果要用一个人的歌声去给我的高三配乐,老狼的,很合适。平静下藏着波澜的声音。

下页

篇二:为什么在河北一个上二本学校的分数在北京却可以上北大清华

为什么在河北一个上二本学校的分数在北京却可以上北大清华小崔说农村教育:

农村孩子找不到风口,吹不起来

北京昆泰酒店二楼A厅,两会期间很“热”。因为敢说的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在这组,没事还拿出自拍相机在现场晃悠。

但就因为这自拍,昨天小崔还当众“谢罪”,为自己没征得现场委员们的同意,就直接拍照上传说“对不起”。

这时,坐在小崔右边的陈道明笑着说了句,“你就没征求过我的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陈道明,是这个会议厅“很热”的另一个原因。最近,一篇新华社女记者采访他的手记在朋友圈里疯转,甚至还有粉丝为他写了《史记·陈道明传》。

不过,这一切的娱乐元素都不是昨天下午的亮点。昨天下午的话题,现实又沉重。因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尚旭的一个“农村孩子进城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感概,引发现场多名委员大讨论。

陈道明早早地来到小组讨论现场,还是戴着一顶黑色鸭舌帽。一身黑衣黑裤黑鞋,就连围巾都是黑色的。

临小组讨论开始前,小崔夹着一个深蓝色文件袋,拿着一个粉色保温杯,穿着一双布鞋,慢悠悠地晃了进来。

他拉开陈道明左边的椅子,边聊边坐了下来。看得出,他俩关系不错,小崔一脸笑容。

前20分钟,现场的气氛相当沉闷。不过,当中国石油大学教授王尚旭拿到话筒时,气氛就陡然变了。“他还挺敢说的。”记者边上,一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悄声说道。

从农村高考跃“龙门”进京城,又从事教育行业,王尚旭对教育感触颇深。每年上两会,他的话题都不离教育。这次,他选择向农村城市教育差距“开火”。

“农村城市的教育差距正在逐渐拉大。”王尚旭直言。他记得自己高中毕业后,就有两名班主任被调到城里好的学校教书。

“现在,农村的教育质量和城市的简直没法比。农村偏远地区考上大学的人数与城市的相比,在急剧下降。”他说。言及此,现场有委员轻声地说了句“对”。

但是,考大学偏偏又是农村孩子入城的唯一或者说是非常主要的途径。但这条路,在王尚旭看来,已变得越来越窄。

他认为,现在该是“还债”的时候了,还上从农村拿走的资源。“只有改变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低、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才会对社会发展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王尚旭说,这些话已憋在他的心里多年,不吐不快。

王尚旭:农村孩子的进城路,越来越窄了

“本来没想发言,被你们的一番话勾起来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彭旭峰拿过话筒,抢着想说两句。因为,他念的中学就离衡水中学不远,感触颇深。

他说,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河北一个上二本学校的分数在北京却可以上北大清华。”

“我一直没搞懂,曾经问过在教育部工作的朋友,他们说了半天也没有把我给说服。”彭雪峰坦言。

他自己琢磨着,这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所致。怎么才能让农村的孩子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应该给予重视。

这时,小崔又接过了话茬,“不这么玩命高考,还有别的出路吗?”

“所谓的出路就是,不这么拼命地学习,那就在家务农,或者找一个好点的乡镇企业打工。这至少能生活下去。”彭雪峰回应。

“要彻底从这个环境走出来,目前看来,高考是唯一的路子。”他坦言。

小崔接过话茬,从他去河北衡水中学做一档讨论教育话题的节目开始。

小崔称衡水中学的纪律比军营还严格:严格规定了各项动作时间,比如大厕3分钟,小厕1分钟。晨跑人手一本书或一张卷子,只为在停下来休整或等待之时,看课文背单词。

在他看来,最严重的问题在于,为了节约时间,保证上课不迟到,有男生和女生和衣而睡整整3年。

“教育学者看了痛心疾首,这样能培养出人才来吗?”崔永元反问。

制作这档节目时,小崔发现,这类学校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并不只河北一处。

他还对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毕业生做了回访,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几乎99%的孩子都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选择,还会去这所学校,他们对学校根本没有“怨恨”。

为什么?因为他们觉得,当他们处在农村偏远乡村时,想要离开只有走这条路,没有别的选择。

在小崔看来,现在教育差距的漏洞靠小修小补已不能解决。特别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农村孩子包括老乡们,对优质资源有些遥不可及。

城市的孩子有多个选择,遇上了时下最好的创业环境。他们可以从零开始,一下子就能开拓新的领域,甚至走到国际科技的前列。站在风口,猪都能吹起来。但农村的孩子,甚至找不到一个风口,很难被吹起来。

小崔希望,今后每年两会在研究大的政策时,能再为农村孩子的切身利益考虑。

他还建议在场的委员做今年的调研时,能去农村偏远学校看看。

彭雪峰:怎样让农村孩子受到公平待遇,值得引起重视

崔永元:农村孩子找不到风口,很难被吹起来

记者:为什么城市农村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崔永元:实际就是好的教育资源不够。

过去,老喊重视教育,再穷不能穷教育。但事实上,我们教育穷的年头太长了,投入的还不够。

我从小就在北京长大,眼见着城市建设不断投入,我觉得这就挺够的。如果教育这么投入,结果肯定不一样。

这就像切蛋糕,给你多切点,其他的就得少点。大家肯定都会同意给教育多点,但最难的是,给谁切少点呢?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差距是否会拉大?

崔永元:农村和城市孩子在可获得机会的差距上更大。虽然城市现在的就业也困难,但城市的机会成倍数地增加,那边农村的机会还是传统的选择,去乡镇企业或是开个养猪场。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就不能飞起来呢?。

篇三:绝对能上清华北大的学习习惯(家长必读)

绝对能上清华北大的学习习惯(家长必读)

1.课前预习

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并把新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听老师讲解。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是复习的目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艾宾浩斯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复习其实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巩固所学知识。

3.独立解决问题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帮助时,家长千万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热情地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也不能包办,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让孩子在家长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只要尝到胜利的喜悦,孩子便会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4.认真书写

书写并非只是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书写认真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5.记笔记并事后整理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6.主动学习

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练习本、试卷上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题汇编、错别字举例的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同类错误。

7.积极阅读、写作

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阅读,广泛吸收课外知识。家长可以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为孩子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记得让孩子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要勤于写作,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之类。这个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

8.有条理

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同理,如果做作业时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肯定就高不了。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订要求订计划,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

篇四:读《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有感

读《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有感

《清华、北大,他们是怎样考上的》这本书记录了一位教师对18位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对话实况。

他们有的曾经和我们大家一样,没考上重点高中,没进实验班。他们曾是普通班的20多名,或年级150多名,甚至是年级200多名。那么他们是怎样成功的呢?

根据他们的叙述,我发现他们提到最多的就是树立目标的意识。真正有远大理想和确切目标的孩子都能从过分贪玩中“拔”出来,用心学习。要想获得成功,最忌讳的就是没有目标,终日无所事事,就像一叶无人驾驶的小舟,漫无目的随风飘荡。每个人的目标只能靠自己选择,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有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规定目标是北大、清华,若考不上会怎样怎样,其实成功是需要激励的,激励需要榜样,榜样就在我们身边的师长、同学伙伴中。身教胜于言传,崇尚知识的家长,将会影响感染自己的孩子。

像我们这些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还需要有适应意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适应新的环境;以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并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以高中各科的知识特点,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还需要有正视挫折的意识。月考刚刚考完,大家的成绩都不是很好。许多同学遇到挫折后就败下阵来。若正视挫折的话,这小小的月考并代表不了什么,只要冷静分析没考好的原因以及时弥补自己的过失,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过分着急只能不断放大挫折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小学、初中成绩的好坏,与未来好坏关系不大,只要不要成敢于平庸的心态,敢想敢做,敢于拼搏,就一定会成功,所以我们要树立拼搏精神,有拼搏的意识,我们要正确面对差科,多数学生接触新科目时,会不适应,这时有的学生轻易给自己下了结论:我学不好这科。我总是想:我不适合学数学,没数学天赋,但以后我会努力的拼搏的,我相信坚持、坚持、再坚持,成功会向我招手。

我坚信:成功属于我。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