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非谓语动词?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谓语动词,哪个是非谓语动词?主句中的动词就是谓语,从句中的动词就是非谓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20:20

怎样识别非谓语动词?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谓语动词,哪个是非谓语动词?主句中的动词就是谓语,从句中的动词就是非谓语?
怎样识别非谓语动词?
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谓语动词,哪个是非谓语动词?
主句中的动词就是谓语,从句中的动词就是非谓语?

怎样识别非谓语动词?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谓语动词,哪个是非谓语动词?主句中的动词就是谓语,从句中的动词就是非谓语?
英语中的并列连词不多,常见的只有and, or, but, yet等,并且其用法也不复杂,在高考英语中直接考查并列连词用法的考题比较少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对并列连词“置之不理”,因为命题者虽然不会直接考查并列连词的用法,但他们却经常把并列连词作为一种设计陷阱题的工具,把一些本来很容易的考点设计成难题,甚至陷阱题.本文拟就如何巧借并列连词破解非谓语动词难题或陷阱题作一分析.


一、借并列连词识别平行结构

根据英语语法习惯,用并列连词连接的两个语法成分通常应是平行的、对等的.若并列连词连接的是两个非谓语动词,原则上说它们应是同一形式——同为不定式,或同为-ing分词,或同为-ed分词.如:

Going to bed early and getting up early is a good habit. 早睡早起是一个好习惯.

Shops were open, especially places which sold things to eat and to drink. 店铺都开着,尤其是卖饮食的店铺.

To mean to do something and to do something actually are two different things. 打算做一件事和实际上做一件事完全是两回事.

有些用than连接的非谓语动词也往往需要一致的形式.如:

Friendship is like money: easier made than kept. 友谊像金钱——挣来容易维持难.

“Why don’t you get yourself a job?” “Tha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你怎么不找个工作呢?”“说起来容易,找起来难哪!”

请看一道高考题:

It is worth considering what makes “convenience” foods so popular, and _________ better ones of your own. (北京卷)

A. introduces B. to introduce C. introducing D. introduced

此题答案为C.句中的并列连词and连接的是两个对称的并列成分,由于其前的considering…为动名词,所以空格处也要用动名词.

请再看两道相关的考题:

1. The purpose of the scheme is not to help the employers but _________ work for young people.

A. provide B. to provide C. providing D. provided

答案为B.not…but连接两个不定式作表语,所以选B.句意为:这个计划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雇主,而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

2. The purpose of new technologies is to make life easier, _________ it more difficult. (zn)

A. not make B. not to make C. not making D. do not make

答案为B.空格处填不定式是为了与前面的to make life easier保持一致.句意为: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容易,而不是为了使生活变得更困难.

3. Fishing is his favorite hobby, and _________. (上海卷)

A. he’d like to collect coins as well

B. he feels like collecting coins, too

C. to collect coins is also his hobby

D. collecting coins also gives him great pleasure

答案为D.并列连词and连接两个结构平行的句子构成一个并列句,比较前后两个句子结构,显然只有D最合适.


二、借并列连词识别非谓语动词考点与并列句考点

有的考题从表面上看是在考查非谓语动词,而实际上是在考查并列句的有关知识,此时若能充分注意到句中的并列连词,同时结合并列连词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问题往往可以迎刃而解.请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_________ the website of the Fire Department in your city, and you will learn a lot about firefighting. (湖南卷)

A. Having searched B. To search C. Searching D. Search

此题初看一眼,完全像是一道非谓语动词考题,因为四个选项中有三项为非谓语动词.粗心的考生很可能会据此最先排除选项D,因为它不是非谓语动词.其实,此题的答案正是D.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到句中的并列连词and,由and可知这是一个并列句,and的后面是句子,其前面也应是句子.由于句首无主语,可推断它是祈使句,所以选动词原形,即答案为D.

与上面的情况相反,如果两个“句子”间没有并列连词,那么其中有个“句子”就肯定不是“句子”,因为它没有完整的谓语.如下面这道高考题:

The country has already sent up three unmanned spacecraft, the most recent _________ at the end of last March. (山东卷)

A. has been launched B. having been launched C. being launched D. to be launched

由于两个“句子”间没有并列连词,所以空格处不可能填一个完整的谓语,据此我们可以最先排除选项A.又由于动作于去年的三月底就已经发生,所以不能选表示未来动作的不定式,即不能选D;又由于句子用了具体的过去时间状语(at the end of last March),故不能选完成式,即不能选B.所以答案为C.其实the most recent being launched at the end of last March为独立主格结构.

请再看下面一题:

The children went home from the grammar school, their lessons _________ for the day. (重庆卷)

A. finishing B. finished C. had finished D. were finished

由于两个“句子”间没有并列连词,所以空格处不可能填一个完整的谓语,据此我们可以最先排除选项C和D.再根据句意,由于lessons与动词finish之间为被动关系,故要用过去分词,即选B.其实,their lessons finished for the day也是独立主格结构.

我们最后再来看两道题,这是两道很容易混淆的考题:

1. He wrote a lot of novels, none of them _________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A. translating B. translated C. were translated D. had translated

2. He wrote a lot of novels, none of which _________ into a foreign language.

A. translating B. translated C. were translated D. had translated

我们先来分析第1题,根据前面的思路我们可以推知,空格处不能填一个完整的谓语,因为这两个“句子”之间没有并列连词,所以可以排除C和D;再根据“小说”与“翻译”之间的被动关系可以确定答案为B而不是A.

我们再来看看第2题,其实这一题与第1题只有一个词的差别,那就是将第1题中的them改成了which.粗心的考生很可能会忽略这一差别,仍将答案确定为A.但事实上,由于将句中的them改成了which,就使得第2题的句子由简单句变成了复合句,因为none of which…在此引出一个定语从句;而定语从句作为“句子”,它就必须要有完整的谓语,同时结合“小说”与“翻译”之间的被动关系,我们可以确定此题的答案为C而不是B.

1判断句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 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全部展开

1判断句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 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 “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
4.主谓倒装
2.4、省略句 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
2.5、文言文固定句式 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
1 判断句式
何为判断句?《辞海》中这样注释:“用来判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同一性质或种类的句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鲍善淳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这样认为:“判断句,是谓语对主语作出判断的句子,说明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而郭锡联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认为“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所以判断句应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2、要作出判断。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
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王安石《伤仲永》)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它可以判断人或者事物的性质或作用;判断或解释事情发生的原因;判断人的籍贯;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判断句中主语和谓语间一般是同一关系或类数关系,但实际上并不都是这样简单,有的则是以判断句的形式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这是判断句的活用。由此可见,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以相当成熟了。
2.2、被动句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生者,即施事者,如“我写字”。第二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而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又可以根据有无专门表示被动形式的标志又可以分成两类:1.只在语义上表示被动而无被动形式标志的句子,其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2.被动句式,这种句子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
在中国的语言的发展长河中,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历史悠久,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出现了。在古代的文献中已经大量的存在了。要考察一个句子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 “神定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2.谓语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上看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索表示动作的发生者,但是谓语动词后面没有宾语,也补不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被动句。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当然这三点并不绝对,但掌握这几点标准就可以识别出大部分概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了。
明白了语义上的被动,那么有特殊标示的被动句就更好区分了。常见的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以下几种特殊的类型。
1.“于”字句。句子中“及物动词”加上介词“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及物动词+于+名词”的被动句式,如《孟子二章》“百里溪举于市”说“百里溪从市场上被提拔起来,”属于被动意义,而“介”词于则介绍处所(名词)“又留蚊于素帐中”。其中的“于”表示被动的意思。
2.“为”字句。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在九年级的《陈涉世家》“为坛而盟”是说小土堆被当做坛并且宣誓。介词“为”用于引出动作当作的主动者“坛”,它决定了句子的被动的性质。
3.“为……所……”句,这是一种较后起的被动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标志被动的“所”字,构成为名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如“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就是说:高山峰峦被大雪洗的干干净净,像擦拭过一样。其中介词“为”用于引出动作“洗”的主动者“雪”,表示被动的句式。在这里面, “所”原本是一个特殊的代词,在被动句中虚化了,已经没有指代作用了,只是帮助动词被动用法的词头。此种句式在东汉以后成为了一种主要的被动句式,出现的频率高于前面的几种句式。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动成分,如:“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为所吞”是指两只小虫被癞蛤蟆吞掉(《童趣》),其中主动者“癞蛤蟆”没有出现。
当然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出现的种类还很多,但是在初中阶段(新课标)出现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上几种类型。
2.3、省略句
省略是今人对古代汉语的一种分析认识,其实在古代汉语里有些句法成分是完全可以不出现的,不一定是省略了什么,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精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就会觉得古代汉语省略了一些句法成分。古代汉语里省略句法成分的现象比较普遍,它一方面使古文精炼简介,另一方面又容易造成含混,使今人阅读古文感到困难。所以学习古代汉语需对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在中学语文教学词典上对省略的解释为:省略句是古书中的异例之一,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在不影响表达的前提下,省去某些语言成分。省略的部分可以根据文意补出。由于古代汉语的特点,比如缺少第三人称代词等等,省略现象比现代汉语为多。省略不仅是语法问题,还是修辞问题。因此省略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做省略句。由于人们研究省略句的角度的差异,对省略句的分类也不同,在中学阶段主要掌握成分的省略就可以了。成分的省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 “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 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 “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2.4、倒装句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句法成分的存在,而且大致都是相同的。但是有一些句法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却不同与现代汉语。还有一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在古代汉语的句子中,某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被我们称为倒装句。这种词序颠倒主要是由于突出强调或者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倒装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而已。倒装句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初中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2.4.1、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其中的何放在动词 “有”之前倒装。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例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惟利是图 (成语)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2.4.2、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这种情况在新课标中比较常见,尤其在《核舟记》中最突出。
2.4.3、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2.4.4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
2.4.5、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反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表陈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这类句子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之中比较多。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如《马说》中的“其真无马耶?”《愚公移山》中的“吾与汝毕力平险,何如?”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如《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岳阳楼记》中的“渔歌互答,此乐何及!”表达了强烈的感叹之情。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论语》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句子都是表示反问的语气,有强调和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这些事动词谓语判断方法,那么句子中不符合要求的就是非谓语动词

收起

一般来说,句子中的第一个动词就是谓语动词,其余的是非谓语动词
另外,从“谓语动词有时态和人称的变化”也可以判断部分谓语动词

一般来说,句子中的第一个动词就是谓语动词,其余的是非谓语动词
另外,从“谓语动词有时态和人称的变化”也可以判断部分谓语动词

怎样识别非谓语动词?一个句子中有两个动词,怎么判断哪个是谓语动词,哪个是非谓语动词?主句中的动词就是谓语,从句中的动词就是非谓语? 怎样区分谓语和非谓语.如果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谓语怎么办!是不是跟在主语后面的动词一定是谓语 一个句子中不能有两个谓语动词,如果出现两个,要么用连词连接,要么用从句和非谓语动词.为什么? 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否需要用非谓语动词? 英语中怎样区分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这句话是对的吗,为什么一个句子中有两个谓语动词,怎样划分层次 一个句子中不能出现两个谓语动词?为什么? 非谓语动词的判定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句子中,除了谓语动词之外,其余的的动词都是非谓语动词?(请有根据的人来回答,不要猜想的.) 非谓语动词句子是什么 怎样看一个句子里那个是谓语动词,那个是非谓语动词啊,还有非谓语动词要+什么谢谢了, 一个句子中为何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 在英语句子中,因为be动词有很多种身份,那我怎样判断在一个句子中,be动词是充当系动词还是做谓语 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谓语动词是不是 前面的句子中有主语,没动词的时候后面可以加谓语动词.而非谓语动词就是前面的句子有主语有动词 ,后面才用啊.谓语动词有什么形式,是不是一般都是 组个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 两个最简单的句子 怎样判断句子是否需要用非谓语动词 在英语句子中,什么叫谓语动词,什么叫非谓语动词? 英语中一句话只能有一个动词这里的“动词”指的是必须是动词原型还是除了非谓语动词的所有动词都行 给一个句子,怎么知道填非谓语动词